桌由榻演变而来,是其重要特点。具体说,唐桌源于唐代局脚榻,延续四面平、托泥、局脚之式。宋桌沿袭局脚外,逐渐有更多新设计。唐桌、宋桌,分别标志两个不同节点。前者是起源,后者为形态纷然的发展。
本文仅仅关注局脚桌,选择名词概念,凡八,串联实物,说明唐宋之际演变及相关问题。
(一)局脚食桌
唐代四面平局脚桌,由传统局脚榻分化出来,带有长榻风貌,故为长桌、多腿。六腿以上称为多腿。
其中食桌最众,时称食床。“敦煌壁画中的饮食图,大致有三种:婚礼宴饮图、酒肆图、斋僧图。”(樊锦诗《樊锦诗谈敦煌文化》《敦煌书坊》2019年08月27日)这些场面中,都能看到局脚食桌。它们普遍偏低,带有桌子初期特点,也适合跪坐、盘腿坐。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屡见多腿局脚食桌,食客坐于旁,桌面放置餐具、食品。如第445窟盛唐壁画《婚礼宴饮图》上的局脚桌,四面平,八足。
盛唐 莫高窟第445窟壁画《婚礼宴饮图》上的局脚食桌(临摹)
榆林窟第25窟中唐壁画《婚宴图》局脚食桌,宽面沿,面心下凹。有分心尖牙板、多腿、托泥。
中唐 榆林窟第25窟壁画《婚宴图》上的局脚食桌
莫高窟第159窟中唐壁画《斋僧图》上,斋僧坐于局脚桌旁,桌上放着食盘食物。莫高窟第12窟晚唐壁画《婚宴图》、莫高窟61窟五代壁画《酒肆图》上,均见局脚食桌。
中唐 莫高窟第159窟壁画《斋僧图》上的局脚食桌
晚唐 莫高窟第12窟壁画《婚宴图》上的局脚桌
五代 莫高窟61窟壁画《酒肆图》上的局脚桌
其时长桌流行,为重要特点。莫高窟第474窟中唐壁画《宴会图》中,局脚桌一边可以坐五人、两边十人。
中唐 莫高窟第474窟《宴会图》上的长桌
敦煌文献《辛未年正月六日沙州净土寺沙弥善胜领得历》:“新六脚大床壹张,方食床壹张。”(伯·三六三八)方食床即方食桌。
(二)局脚供桌
供桌用于摆放敬佛供品,是新品类,形态同食桌。
莫高窟445窟盛唐壁画《剃度图》上,偏高的十腿局脚供桌,面上置香炉等器物。旁边偏矮的十腿局脚桌上,摆放袈裟。日常生活中,这种矮局脚桌功能多用。
盛唐 莫高窟445窟壁画《剃度图》上的局脚桌
(史苇湘临摹)
莫高窟445窟盛唐壁画《弥勒上生下生经变》上,矮局脚桌大面七腿,桌上放置袈裟。后面围着桌帷偏高的供桌,上有香炉、净水瓶。在这种固定的搭配中,围着桌帷的高桌都应是供桌,而且是高档供桌。
敦煌石窟榆林25窟中唐壁画《弥勒经变剃度图》中,亦见高低局脚供桌。
佛法规定,弟子剃度后,师父要传授袈裟、净水瓶给他们。
盛唐 莫高窟445窟《弥勒上生下生经变》上的供桌
盛唐 莫高窟445窟《弥勒上生下生经变》上的供桌
莫高窟第323窟初唐壁画《佛图澄说法图》上,石虎皇帝在观看僧人施法,座子前的局脚方桌也是供桌。
初唐 莫高窟第323窟壁画《佛图澄说法图》上的供桌
宋代吕祖谦《东莱集·别集》卷二载:“宾客欲致奠于其家者,以饭床设茶与酒馔于其庭。”“饭床”即指饭桌、食桌,也可当“致奠”供桌使用。 家庭中,食桌和供桌通用。
金代《西厢记诸宫调》:“佛前的供床金间玉,香烟袅袅喷瑞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局脚长桌,形态为两个边腿中,有若干中间腿,各腿上部以横牙板相连。中间腿用材都是一木而为,上常常画有一条装饰线,竖线中分,左右可获得与边腿对称效果。
其实物结构、制造,大致如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唐代206号墓出土的木围棋盘。棋盘实为四面平局脚桌的缩小版。边长18厘米,高7厘米。四面平、局脚托泥做法。面有四框、面心。边腿居桌四角,两板腿直角相接,或称“三角铁”式,截面L形。单面看,则边腿居左右两边。中间腿居其中,立面呈X形,弧线与边腿对称。上有分心拱尖横牙板,与两侧局脚齐肩相连。全身上下均有贴面。
各类唐代家具,常常以贵重材质为贴面。日本正仓院藏神武天皇家具器物,常见贴面做法。唐代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玄宗赐安禄山“贴文牙床二张,各长一丈,阔三尺。”
唐代 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木围棋盘
(三)喷沿方桌
五代出现喷面桌式样,桌面宽出腿间距离,突破汉代以来的四面平模式,为重要变化。
五代康陵出土石供桌,实物难得。桌面正方形,长 1.3米、宽 1.3米、高0.58米。为宽面沿牙盘形态,大边外喷,面上四周起拦水线。面心下凹,落差15厘米,为牙盘做法。面板下有一层垛边,有须弥座的出涩余态,起支撑作用。四直腿“同等距离往里收”,腿间三面牙板,成券口。横牙板拱尖分心,竖牙板依然存局脚轮廓。托泥各长 90厘米,两层台状,与垛边对应。它兼有局脚桌、牙盘、须弥座之风。喷面结构,形式变化,有气势,敦厚威严,如大屋顶雄大屋檐。也方便使用,人腿更舒展。
康陵为吴越第二代国王钱元瓘的王后马氏之墓。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十二月(公元940年),建于浙江省临安市祥里村庵基山。
刘显波、熊隽认为:从河南安阳市北关赵逸公夫妇墓(829年)壁画中的大牙盘等资料看,“至少自中唐开始,已经有‘喷面’形制。”(刘显波 熊隽:《唐代家具研究》160页 ,人民出版社)同时,他们认为,这种面心下凹桌、面上四周围以薄木条为“唇”的桌,为牙盘。
五代 康陵石喷面局脚供桌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五代吴越国康陵》,文物出版社)
康陵石供桌的俯视图和主视图
桌与案之区别,传统术语称,腿在器面下四角者为桌、内收到器面里头者为案。细考,此概念并不完全。五代宋辽有些桌子,腿在器面里头,貌似出现案面两端的吊头,却非吊头。再如明清时期一腿三牙桌,腿内收。只是,它们的内收由四边、四角同等尺寸内收。故要补充,腿“同等尺寸内收”的式样、结构,有别案子,也为桌。
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辽代天赞二年(923年)1号墓壁画《厅堂图》中,摆放盘、碗、筷、高足盏的供桌,面髹红漆,大喷面。镂云气纹牙板,分心拱尖。局脚连托泥,均髹黑漆。边角应为装饰金属件贴金箔。它兼具多种特点,南北朝风格的局脚、云气纹牙板和新时期的喷面。辽人汉化已深,遗迹常带有唐代或唐前风格,显示文化飞地的面貌。
辽代 内蒙阿鲁科尔沁旗墓壁画《厅堂图》上的局脚桌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原淮安县)杨庙镇北宋嘉祐年间(1060年)杨氏墓壁画《祭奠图》上,正中绘案子,两侧为四方局脚供桌,喷面,垛边。分心拱尖牙板,连接局脚,局脚间成开光。下牙板安竖立的灵芝。一支灵芝开光中,风景不与旧时同。增加新的装饰构件,是引人注目的新式样。明清时期,大案子挡板开光中,延续此类灵芝头。
北宋 江苏省淮安市杨氏墓壁画《祭奠图》上的局脚桌
甘肃省定西市元代陇右王汪世显8号墓,出土灰陶喷面长方桌,长33.1厘米、宽27.1厘米、高18厘米。四边为框,内装面心,喷面。牙板分心拱尖,直腿上宽下窄。呈局脚演变的另一形态。
元代 汪世显8号墓出土的灰陶喷面长方桌
(甘肃省博物馆藏)
《唐人宫乐图》原画,题签为《元人宫乐图》,后考订形象、服饰,改名为《唐人宫乐图》,说明内容、年代确认的摇摆难定,但可作参考。图像雍容富丽,一派繁荣景象。其大局脚桌与上述三例局脚喷面桌异曲同工,大喷面,面心中凹。面板下带有两层垛边。横牙板分心拱尖,有云气纹。下承托泥。大面应为五腿局脚、小面三腿局脚。总高度接近今日饭桌。女仕所坐座墩也是上下双截局脚式。
在小桌子上,喷面也有使用。传为“宋画”的《春宴图》中,喷面小桌,局脚。托泥宽大,为此类桌的特点。
参考图:
《唐人宫乐图》上的局脚桌(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参考图:
宋代(待考)《春宴图》(局部)
(四)方折局脚桌
局脚一路走来,基本式样颇为稳定。北齐后开始演变,初唐后榻上的圆弧的局脚分化成出方折局脚。腿变直,出现扁横足,腿与足两木而为,格角相接。上横牙板,下承托泥。方折局脚桌,或为同类榻的横向传播,或为局脚桌演变。
莫高窟第 323 窟初唐《隋文帝引昙延法师入朝》图中,高榻,腿近直,横足。腿与足应为两木相接,已见方折局脚榻雏形。
虽然尚未见到唐宋两代的方折局脚桌资料,但以榻与桌的渊源关系推断,在唐代,应有方折局脚桌。
初唐 第 323 窟《隋文帝引昙延法师入朝》上的局脚榻
《文会图》传为北宋赵佶以及宫廷画家共同创作,年代待考。其上大型方折局脚桌,扁横足与直腿相接。上加牙板,下有托泥。形态可作参考。
参考图:
宋代(待考)《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文会图》下部,还绘有小四腿桌,有喷面、牙板,直腿,横足。足端上翘,另一端与立腿相接。托泥宽大。
参考图:
《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传为“宋画”上,黑漆小桌,四面平,牙板,直腿,横足。足端上翘。
宋代(待考)《宮沼纳凉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券口桌与圈口桌
局脚桌还分化出券口桌、圈口桌。术语上,框架内置一横二竖的三根牙板,为券口。券口桌直腿间,最初的竖牙板也是局脚弧线状,后演化为直线。框架内四周置牙板,为圈口。
浙江省临安市五代康陵出土石供桌实物,为券口桌做法。直腿间,横牙板分心拱尖,竖牙板有局脚弧线,下置托泥(见“喷面桌”图)。
北宋陈旸音乐百科全书《乐书》中,有540幅插图,其中乐器长桌,四边攒框,装面心。六条直腿腿间,镶券口牙板。其中横牙板分心拱尖。下有托泥。
再参考同时期的榻,莫高窟第61窟五代壁画《维摩变•文殊师利》上,券口牙板榻,与此类桌形态相近。
券口牙板做法,进一步发展为圈口牙板,乃至圈口上置灵芝头,江苏省淮安市北宋杨氏墓壁画《祭奠图》上的喷面局脚桌,即是圈口上置灵芝头(见“喷面桌”图)。
(六)角牙局脚圆几(桌)
唐代出现新式小几,包括局脚圆几(桌),它预示着未来的新器型。
日本正仓院藏神武天皇时期“粉地彩绘八角几”,是小型供佛台几,径41.0厘米、 高9.3厘米。 独板面,八合如意纹边沿。下部为托泥。中间一周局脚,x形,共八条。局脚上端延出角牙,无牙板,故称之为角牙局脚。托泥随形。整体彩绘“近似于当时大寺殿堂內的彩色装饰。”
“粉地彩绘八角几”
(日本宫内厅事务所)
“粉地彩绘八角几”正面
日本正仓院藏神武天皇时期“苏芳地六角几”,桧木制,长径52厘米,高12.3厘米,面装心板,六曲花口边,上书“(七茎)金铜花(座)(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表明为七茎金铜花座几。中间一周六条局脚,x形,有角牙。彩绘和贴金箔装饰,下承托泥。
“桧木苏芳地六角几 ”
(日本正仓院藏)
多瓣边沿,概称为花口边沿,为唐代家具新款,应是受金银盘影响。其出瓣尖者,称为如意花口,也可称为菱花口、葵花口。具体称谓往往含数字,如六合如意花口、八合如意花口。不出瓣尖者,称为曲口,如六曲花口。
角牙局脚器尤其多见于正仓院藏品中。日本正仓院藏神武天皇时期“赤漆文欟木御厨子”,腿部也见到角牙局脚,其科技测定年代,下限为579年(转自刘显波 熊隽:《唐代家具研究》183页)。依此说法,角牙局脚出现略早于唐代。
正仓院藏“赤漆文欟木御厨子”腿部
敦煌遗书彩绘插图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10世纪作品,属晚唐五代宋归义军时期。其中一图上,可见八腿局脚圆几桌、圆凳。
晚唐五代宋 敦煌遗书《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的局脚圆桌
(七)“桌子”
“桌子”名称,出现远晚于实物。一如多数家具,现在的称谓都是晚出。民国尚秉和说:“卓子之名,始见于杨亿《谈苑》。”(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282页,中国书籍出版社)《谈苑》云:“咸平景德中,主家造檀香倚卓,方卓然而高可倚也。杨亿为北宋人。“卓然”,高也。高于榻,故称桌为卓。
南宋,使用棹字,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朱子语类》云:“于所舍设棹”(《朱子语类》卷九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合州螺钿椅棹”(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1)。宋元明时期,卓与棹两字,一直并用。
到明代,桌又代替棹。明崇祯末年,张自烈所撰《正字通·木部》的“桌,俗呼几案曰桌”。“这是目前所知收录“桌”字最早的字书。”“明清时期就是以“卓”为正字,以“桌”为俗字的。”(陈璧耀:《“桌”原是“卓”的俗字》《咬文嚼字》 2020年5期)
(八)引申义“床”
文献中,床作名词,使用情况大致有三。
其一,“床”单称,单字成义,前无定词,无特殊语境。此为供人坐卧之器。这是床的本义,如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黑漆围子折叠木床一起出土的谴策记载:“一(收)床”。“初玄篡位入官,其床忽陷,群下失色。”(《晋书·殷仲文传》)“新六脚大床壹张。(敦煌文献《辛未年正月六日沙州净土寺沙弥善胜领得历》)“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其二,“床”前有定词,形成复合词,专词“床”,为非床之“床”。南北朝以后,卧坐之义引申,架承、底座类器物,名中带“床”,如“翡翠笔床,无时离手。”(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笔床为搁放毛笔的托子。南朝陶弘景《冥通记》卷一:“其二人并持囊,囊大如小柱,似有文书。挟席人舒置书床上。” 书床是书架,或为临帖习字的文具。敦煌文献《辛未年正月六日沙州净土寺沙弥善胜领得历》:“方食床壹张,新牙床壹,新踏床壹,故踏床壹,又故踏床壹,无当头,肆尺小踏床子壹,画油行像床子柒箇,新方床子壹”(伯·三六三八)。“食床”为食桌,上面放置了餐具食品。“踏床”为后世所称的脚踏。
还有饭床供床、胡床、绳床、踏床、琴床、茶床、井床、笔床、绣床、鼓床、擔床、糟床、笛床等等。均为引申义词,分别要与定词一起,形成专词,成为“名中带床”的复合词。
扬之水说:“即床的概念变得格外宽泛——凡上有面板、下有足撑者,不论置物、坐人,或用来睡卧,它似乎都可以名之曰床。”(扬之水:《明式家具之前》12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此说传播甚广,但也容易理解简单化。床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床与“床”不是同类,也不应作同级分类。
其三,“床”单称,前无定词,但有特殊语境,属于“专词床”,亦为引申义词。唐代薛渔思《河东记》第十篇《板桥三娘子》:“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季和心动遽辞,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乃见诸客围床,食烧饼未尽。”(《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八十六《幻术三》)。此“食床”专指食桌,诸客围“床”,语境清楚,也指食桌。
若语境不明白,单独使用床字,会影响词义的判断。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其“床”无语境,义为何,至今争议较大。
唐诗中,常见牙床一词。按语境看,其为坐卧具。唐代李商隐 《细雨》: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戴叔伦《相思曲》云:“恨满牙床翡翠衾,怨折金钗凤凰股。”白居易《卧听法曲霓裳》“金磬玉笙调已久,牙床角枕睡常迟。
古代卧具、坐具之名,或床或榻,两者长期混用。唐宋元时期,桌子称为食床、供床,是床义引申。本文关注它,局脚桌梳理也与之呼应。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