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武德·卡扎伊博士 Dr. Davood Khazaie
(文学艺术评论家与国际策展人 Literary Art Critic and International Curator)
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代艺术领域,对本真性的追寻往往通过回归最本质的元素而显现:姿态、色彩与感知的即时性。法兰克福艺术家Jova(尤瓦娜·卢契奇 Jovana Lucic) 将她的创作定位于这一交汇点,创作出既以色彩强度令人目眩又因象征共鸣而深邃的画布。
卢契奇主要使用丙烯和水粉在画布上创作,将绘画视为情感的转录行为。"我希望在图像中捕捉情感,"她强调,即使用自然主题,她色彩饱和的作品也刻意偏离现实主义。相反,她将色彩作为一种改变感知与情感的力量来调动,如同将听众包裹在超言语情绪中的音乐作品。这一类比是其作品的核心:绘画不是叙事,而是感官共鸣,是通往存在状态之门的一阕色彩振动的交响。
她的图像倾向于面孔、双手、姿态与自然世界的片段——她认为这些主题是表达与在场的载体。在《紫晶之手(Amethyst Hand)》中,女性手握宝石的姿态既散发亲密感又充满力量。这不是占有的姿态,而是奉献:紫水晶长久以来被视为镇静心灵、促发澄明的灵性宝石,在此几乎以仪式般的姿态伸向观者。在霓虹洋红与电光蓝的发光背景前,水晶不再只是物件——它成为一种召唤。暖粉与冷蓝之间的色彩极性正映射宝石本身的特性:情感强度与宁静的平衡。在此,卢契奇呈现的不是具象再现,而是一个象征性的阈限——身体成为灵性在场的导管。
Amethyst Hand, 70x70 cm, Acrylic on canvas, 2024
在《圣甲虫之手(Scarab Hand)》中,象征意义进一步深化。圣甲虫在埃及宇宙观中被奉为重生与永恒更新的象征,带着孩童般的好奇降临于艺术家的色彩舞台。"这是关于那些忘却周遭一切、仿佛初次看见世界的时刻,"卢契奇解释道。的确,这件作品体现了在场的现象学:手不仅是甲虫的承载者,更是观者重新遭遇存在本身的孔径。在此,卢契奇将寻常的相遇转化为形而上学的冥想,提醒我们:最有力的艺术会为平凡事物重新赋予魔力。
Scarab Hand, 70x70 cm, Acrylic on canvas, 2024
该系列在《持玻璃的女子(Woman with Glass)》中达到更亲密、更神秘的层面。以超现实的绿与紫调描绘的人物,透过玻璃器皿的半透明面纱凝视。这种隐藏与揭示的姿态与当代关于身份和感知的论述共鸣:谁被看见?谁仍隐匿?透明的表面如何中介通往自我的途径?通过叠加发光与朦胧,卢契奇挑战观者反思"观看"的复杂性——无论是对艺术,还是对彼此。
Woman with Glass, 70x70 cm, Acrylic on canvas, 2025
连接这些作品的不仅是主题,更是色彩。卢契奇构建系列时更侧重于色彩和声而非主题。她的画布以霓虹般的强度搏动,调色盘交织成情绪与感受的星座。这种对色彩作为连接组织的坚持,令人回想起德国表现主义的传统——其中色彩夸张被用来突破现实主义边界,直抵心灵。然而,与充满焦虑的表现主义者不同,卢契奇的作品散发出惊奇、好奇以及对世间转瞬即逝之美的深度关注。
如她所述,其创作过程同样兼具直觉与实验性。她在定稿前测试颜料的新组合,却常在创作中途因"感觉对了"而改变元素。这种对瞬间的信任正映照其绘画的主题:沉浸于当下,顺应变幻的印象,将短暂感官转化为永恒形式。
目前,卢契奇正通过题为《寂静时刻(Moments of Silence)》的系列拓展实践。这批作品走向更深的抽象,精简主题同时保留其标志性的色彩强度。若其早期作品凸显手与面庞作为情感的象征载体,此新方向则暗示着更深的探寻:将寂静本身萃取为色彩,将静止物化为纯粹的视觉共振。
将卢契奇的作品置于当代绘画更广阔的图景中,可见她在具象与象征、个人与普遍之间协调的能力。她的画布令人忆起晚期现代主义实验的超现实活力,同时阐明了契合正念、在场与情感的鲜明当代感性。她属于一代欧洲艺术家——在数字图像饱和的时代,仍坚持绘画不可削减的、可触的、具身化的力量。
最终,尤瓦娜·卢契奇(Jovana Lucic) 的艺术并非寻求再现表象世界,而是重构观者与世界的关联。通过强化色彩、孤立姿态并将简单主题提升至象征高度,她将我们重新引向感知的原初惊奇。她的画布不描述情感——而是传递情感。而就在这传递中蕴藏着其力量:一种色彩的脉动,提醒我们存在于此时此地的美好。
她的部分作品入选由帕什明艺术(Pashmin Art)策划的群展,将于2025年10月16日至11月16日在中国重庆泓艺九洲国际文化艺术中心(Hongyi Jiuzhou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Art Centre)展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