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明贤老师的二三事
文 / 卢远良
近两年来,一直盼着这个消息能越晚到越好。但好友刁中在6月25日夜里的一通电话,让我在睡梦中惊醒,一夜无眠。
在京十年有余,我有幸与明贤老师常有学术之间的工作往来,也一直备受明贤老师的照顾与点拨。学生愚钝而狂妄,明贤老师却毫不在意,在大小事情上给予我各种鼓励和支持。
▲ 第一部中国公共艺术年鉴书影
我与明贤老师初相识于2015年的一次采访。那会我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只身一人在北京工作。当明贤老师得知我在汕头大学读的书,便说起他的画友杨培江老师,我们因此熟络起来。而后,明贤老师在编辑《中国公共艺术年鉴2015》时,委托助手将我的公共艺术作品收录其中,还特别遵嘱我务必要来参加年鉴的发布会。在会上,明贤老师让我对年鉴进行一些建议或点评,然而我当时多少有点年少轻狂,净挑一些不足的地方来说。会后茶歇,明贤老师询问我的工作近况,而我当时正在处于工作变动,对未来的发展也是颇为迷茫。明贤老师随即问我,下一本年鉴,要不交由我来负责编辑?我欣喜又惊讶,回应道:明贤老师若不嫌弃,我会尽力而为。
▲ 第二部《中国公共艺术年鉴》
年鉴的编辑工作,苦闷而繁琐,个中困难,无法一一细说。但对我后来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帮助和启发。在编辑的过程中,反复对比不同的案例,仔细了解整个国内的公共艺术发展动态,依循明贤老师整体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思想,让我对“公共艺术”有了新的认知。遗憾的是,《中国公共艺术年鉴》并未能像《中国建筑艺术年鉴》那样持续出版。目前的状态是已编辑完成4本,其中正式出版2本。而因年鉴所形成的收集资料的工作习惯,我至今还在持续保持。
▲ 2016年初,王明贤、卢远良、栗宪庭、范荣、周榕、王天齐、刁中(从左至右)在宋庄聚餐,交流前海公共艺术季的事情
2015年9月,王明贤老师和栗宪庭老师开始共同策划深圳前海公共艺术季,邀请我作为艺术家参与其中。有意思的是,策划模式为艺术家与建筑师合作创作一件作品。这次经历,启发我很深,让我在今后的创作和项目实践中,学会在艺术家思维和建筑师的想法中转换,也领悟到合作的重要。期间,几位老师对于我们在合作过程中的建议与批评,至今仍历历在目。明贤老师对后辈的关照,不遗余力,细致温暖,他严谨的态度和批评,也让我在后来,每当明贤老师希望我创作作品或策划一些事情时,鼓舞之余也感受到不能辜负他的压力。
▲ 艺术家卢远良与建筑师尹毓俊合作的作品《春暖花开》,前海公共艺术季,2016年
2017年,我约请明贤老师去深圳坪山,参与策划深圳坪山相关的公共艺术展览活动。同时,他应邀受聘成为坪山文化智库的成员,为此时常关心当地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他甚至还提议过我去应聘坪山美术馆馆长一职,为此还专门写过推荐信。当时年轻的我,资历尚浅,何德何能,但明贤老师的想法,时常让我觉得他的身体虽然因病显得老态,内心却比年轻人还年轻,思维极其活跃、超前而大胆。
▲ 王明贤老师在第五届“公共艺术节”现场
2018年初,我邀请明贤老师去汕头大学参加第五届“公共艺术节”,该年的活动主题为“公共诗意”。这与我当时第一次采访明贤老师时,他所提到的观点:“我们的整个城市变成混凝土森林了…… 我想通过我们的公共艺术来寻找城市的诗意……我们不能变成机器,在混凝土森林里生活、工作。”相吻合。这样的观念,也时常在影响我的创作思考。
同年初,我根据年鉴编辑所建立的视野与认知,以及参加前海公共艺术季的创作经验,我与两位搭档创建了以“公共艺术”为核心的事务所——叙述空间,也试图通过学术的建构以及持续的策划与创作,进而探索一系列新的可能性。但过程之艰难,常人或许无法想象,好在时有良师益友相随。
▲ 《中国公共艺术三十年》论文集书影
2019年末,我再次邀请明贤老师前往汕头,参加第六届“公共艺术节”以及“中国公共艺术三十年高峰论坛”。后来,我负责编辑 《中国公共艺术三十年》论文集,明贤老师为此提供文章《空间生产与公共艺术乡村实验》,文中提到他对家乡泉州小岞镇乡村建设的热切关怀和愿景——“乡村环境不是追求城市豪华的、乏味的‘舒适’,满嘴金牙只能显示人的财富而不能显示人的智慧。乡村公共艺术与村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又由文化学者、艺术家、建筑师和村民共同参与,创造出新的生活艺术。”
▲ 卢远良作品《写生亭》 ,应王明贤老师委托为泉州小岞镇创作设计的方案(未建成)
此外,他还参与协助修改论文集序言。其中,最后序言文中提到: “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学术思想的发展。如学术思想停滞不前,我们何以让中国的城乡空间保持艺术生命的活力,再造未来中国公共艺术?因此,这本论文集还有着特殊的‘传承’意义。它期望未来的探索者们能够延续学术思想的火苗,让更年轻的一代得以持续思考公共艺术在中国未来的空间意义。”
▲ 王明贤老师在叙述空间
2020年10月中旬,我在工作室组织了一个名为“城叙与乡建” 的交流会,明贤老师应邀前来,也为工作室的发展提了很多鼓励的设想。后来,我带着朋友拜访明贤老师。期间,明贤老师说起,我前几年对年鉴的批评建议,颇为轻狂,但很真实,他很是喜欢。他还提到,在过去那一系列还在成长的年轻建筑师也是如此。
▲ 我与王明贤老师在泉州惠安
2021年5月,明贤老师把我介绍到泉州,为此我在泉州以及下属县城的惠安,活跃了数年之久,开展了很多公共艺术相关的活动。明贤老师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后来,明贤老师老家要进行重新翻修。我亦时常借工作的间隙,帮着老师了解翻修的进展。明贤老师自小在泉州古城长大,他的老家在一个名为“井亭巷”的巷子里。过去的井亭巷里,常有为路人提供休憩和乘凉的地方。我时常在想,明贤老师的古道心肠是否也来源于此?甘愿做一棵树,为后生避开风雨。而他对家乡的发展也竭尽所能,非常关心。
可以说,我的每一个事业的节点,都离不开明贤老师的点拨和无私的真诚建议,学生感激涕零,无以为报。
▲ 王明贤老师在井亭巷
▲ 王明贤老师带我参观考察泉州八卦沟
自2023年初开始,明贤老师身体每况愈下,但偶尔也有好转。我总希冀奇迹发生,明贤老师能像2008年、2016年那样再次战胜病魔,重回他所热爱的事业中来。
2024年,明贤老师在疗养期间曾设想“庭院式花园公共艺术”,期望以此在日常危机中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出来。为此,多位好友相互奔波联系,希望能做点事情,满足老师的心愿。
同年6月22日,明贤老师给我发了一则短信:“生活成为艺术,艺术成为生活,环境成为花园公共艺术。在这经济危机中,艺术家、设计师、市民自救,并成为文化经济转向。”我时常翻看这则短信,心中亦常常被这短短的文字所震动。他在病中,仍在关心青年人的发展,思考社会该如何更好?
而如今,距离这则短信发出的时间,刚好满一年。2025年3月16日,明贤老师问:“卢远良好,最近还好吗?”。彼时我正因工作和个展的压力而身心俱疲,看到这条信息,百感交集,至今也不知该如何回答。
▲ 王明贤老师在疗养院
3月20日,我再次去看望明贤老师。期间,明贤老师带我参观他所在的疗养院,听院友弹奏钢琴,看看绿植和猫咪……那时他精神尚可,我还期盼他的病情能继续有所好转……
没想到,就此一别,便是永别。
2025年6月28日于宋庄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