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由中国书店·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的“中国书店2025年秋季书刊资料文物同步拍卖会”预展正式启幕,拍卖将于2025年11月29日-30日在北京古文化街琉璃厂中国书店拍卖大厅开槌。


本场拍卖会共计1906件拍品,分为“金石碑帖资料系列”“新文学系列”“北京文献及京华藏家系列”“京杭大运河文献资料系列”“书画墨迹与雅趣小品系列”“古籍善本资料专场”6个版块。




秋拍精品速览
▼
钤印:蓉峰、传经后人、花步刘氏家藏、曾在东山刘惺常处、刘恕私印、寒碧庄章、传经堂印、彭城伯子、空翠阁藏书印、周培厚印、積盦、绿意轩珍藏
著录:1.《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史部纪传第209页。
2.《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01462号。
3.《中国书店藏珍贵古籍图录》第102页。
4.《历代珍稀版本经眼图录》第102页。
明嘉靖四年至六年(1525-1527)王延喆刊本
4函20册 白棉纸 线装
提要:
是书半叶十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二十三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下镌刻工名。卷首史记集解序末刻有“震泽王氏刻于/恩褒四世之堂”双行长方牌记;目录末镌“震泽王/氏刻梓”六字牌记。书末“史记索隐后序”后有王延喆小字七行刊记:“延喆不敏,尝闻于先文恪公曰《国语》《左传》,经之翼也;迁史、班书,史之良也。今吴中刻《左传》、郢中刻《国语》、闽中刻《汉书》,而《史记》尚未板行。延喆因取旧藏宋刊《史记》重加校雠,翻刻于家塾,与三书并行于世。工始嘉靖乙酉腊月,迄丁亥之三月。林屋山人王延喆识于七十二峰深处。”
王延喆,字子贞,号林屋,苏州东山人,明大学士王鏊长子。王延喆摹刻宋本《史记》使书估难辨原本,因清初王士禛的史料笔记《池北偶谈》中所记载而名声籍甚:明尚室内卿王延喆,文恪少子也。其母张氏,寿宁侯鹤龄之妹,昭圣皇后同产,延喆少以椒房(皇后所居处称椒房)入宫中,性奢侈。一日,有持宋椠《史记》来鬻者,索价三百金,延喆绐其人曰:姑留此,一月后来取值。乃鸠工就宋本摹刻,甫一月而毕,其人如期到,绐之曰: 以原书还汝,其人不辨真赝持去。既而复来曰:此亦宋椠而纸差不如吾书,岂误也?延喆大笑,告以故。因取新雕本数十部散堂上示之曰:君意在获三百金耳。今如数予君,且君书幻千万亿化身矣。其人大喜过望,今所传震泽王氏摹刻本即此本也。古本三家注合刻最早者——南宋建阳黄善夫本实为王延喆覆刻所据底本,因摹雕极精,向称名刻。
后世版本学者评价甚高,如莫友芝在其编订的《持静斋书目》称此本“字、墨、纸几与宋本无二”;潘承弼、顾廷龙在《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卷六将此本列为“朱明私家雕椠有据宋元旧本精审校雠”的代表性版本;傅增湘在《藏园群书经眼录》著录此本:“此书与宋黄善夫本史记行款悉合,知所据正黄氏本。然取与对勘,各卷正义夺佚者有周本记、孝武本记以下凡十条一百七十六字,疑王氏所据底本有残佚也。然取校清武英殿本,其可以补正者仍有集解三十五条,不全者七条;索隐二十五条,不同者十九条;正义五十二条,不全者四十八条;是不失为善本也。”
此本因字划板式一仍宋版原貌,以致有书贾将书中木记、刊记割去,赝充宋本。《嘉业堂藏书志》载刘承幹所藏王延喆本《史记》:“王跋七行,脱烂数字,天禄琳琅所藏亦然,且多为书估割去,伪充宋本。此本跋字独不脱烂,可宝也”。以上足见王延喆本《史记》之宝重。历年拍场全帙仅两见,为2009年春上拍白棉纸一部、2021秋上拍竹纸一部(无牌记及刻书跋),实属罕觏之书。拍品老装未衬,装为二十厚册,白棉纸精印,书品甚佳。天头有前人墨笔评语多处,审其笔墨古朴,实出通人之手。书中卷二十七天头有癸酉年椿年朱笔题识一则“此书句读依先君手录吴子登先生点定本,及吴挚甫先生校刻本参定”,据笔迹可辨书中批校为赵椿年于民国二十二年依清吴嘉善、吴汝纶校本手注。另据书中钤印,可知本书系嘉庆间苏州著名书画家、藏书家刘恕插架之物。
刘恕(1759-1816),清著名书画家、藏书家。一名惺常,一作惺棠,字行之,号蓉峰,又号寒碧主人、花步散人。吴县 ( 今江苏苏州 ) 洞庭东山人。乾隆丙午科举人,官至广西右江道。家世殷实,善鉴赏书、画。曾为今日苏州留园前身的主人,当时留园被称作刘园,又称寒碧山庄。
赵椿年(1866-1942)字剑秋,春木,号坡邻,江苏省武进人。赵匡胤三十一世孙,赵翼五世孙。曾师从俞樾。光绪二十四年进士,宣统元年受命在农工商部参议上行走,旋被推选为资政院议员。民国曾任农商部参事、总统府财政顾问、财政部部长等职。闲居后为北京考古学院金石研究会研究员。工诗文、善书法。著有《覃揅斋诗存》《覃研斋石鼓十种考释》等。
钤印:天都鲍氏困学斋图籍、名山大川之宝
著录:《藏園群书经眼錄》第1272页;《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总集类第1762页
明弘冶六年(1493)张璁刊本
4夹48册 白棉纸 线装
提要:
是书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版心下镌《礼记·大学》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十七字,是为弘治六年刊本重要特征;与南京图书馆藏明弘冶六年本对比为同一版本,即《唐诗品汇》最早刻本(此后有嘉靖十七年姚芹泉、十八年牛斗刊本相继问世,而弘冶六年本流传最早)。该书用上等白绵纸精印,每册版心下方刊一字,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七字为次,鲍氏得此书,抄配补其缺卷,其中卷三十八至四十五为补抄,拾遗卷十部分补抄。书林所谓鲍抄黄跋顾批,此即一例!
是书经《藏園群书经眼錄》《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公藏仅有上海图书馆等4家,皇皇巨著,稀见全本,为拍埸出现唯一一部,识者宝之。是书为高棅自明洪武十七年至洪武三十一年,花十余年心血采录由唐贞观至天祐280多年间,共620位诗人的5769首诗作。正集九十卷,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7种体裁编次。据凡例所述:“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为大家、为名家、为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为余响,方外异人等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自异者,则不以世次居之。”此为继承和发挥了严羽《沧浪诗话》的观点,为世人学习唐诗指明了正确途径,选诗和论析颇具识见,因而影响广泛。明弘治、正德间(1488-1521),前七子所见唐诗总集即为此弘治六年本,明代前七子将唐诗分期分为“四唐”之说,即源于《唐诗品汇》。前七子所标举“诗必盛唐”,即受此书影响。鲍廷博旧藏。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清代著名藏书家。家世经商,殷富好文,父鲍诩,不惜巨金求购宋元书籍,筑室收藏,取“学然后知不足”义,名其室为“知不足斋”。鲍廷博亦勤学好古,不求仕进,喜购藏秘籍,久之,藏书甚富。
清道光十年九月二十五日奏本、道光帝九月二十八日上谕写本
1套3件(2页附封)纸本 折装
提要:
是书为见证清道光十年(1830)河北省磁县等地发生地震的重要文献资料。内收清道光十年九月二十五日直隶总督那彦成奏折,另道光皇帝朱批“另有旨”及内阁奉上谕拟旨回复赈灾附片一件。那彦成曾两度就任直隶总督,其奏折中首先建议是年地震灾重之区应于冬月设厂煮赈,以惠及穷困的黎民百姓。然后细说夏季直属磁州、邯郸、成安等三州县卒遭地震,居民受灾严重。奏请皇帝恩准分别动项恤赏,用来赈灾掩埋修葺,灾民定会感恩。次奏请与修衙署等对于受灾较重的地方随时访查并抚恤接济,务期实惠,使灾民不会流离失所。并上报磁州、邯郸诸县灾情处理情况。如据大名道李德立查明“磁州境内西乡被灾为最重,倒塌房屋已择要苫盖十之四五,此外东南北三乡亦各修盖十之六七”“无业贫民秋令冬初……口食无资,恐致流离失所,必须设厂煮赈“。次上报查明磁州、邯郸、成安三州县现存常平仓和义仓内存谷详情,如”邯郸现存常平仓谷一万余石,义仓存谷三千余石“。奏请从十一月初一日至来年正月底,各按灾村多寡,分设粥厂煮赈,如若不够再行协拨採买,随时酌办,诸事等等。折后有道光皇帝朱批”另有旨“。附件为内阁拟旨回复那彦成”务期穷黎,咸资鼓腹“”朕加惠灾区至意该部知道钦此“。
那彦成奏折中提及夏间磁州邯郸成安三州县遭遇地震之事,经查,国家档案局另藏”直隶总督那彦成折“(道光十年五月初三日)一件,折内言及”磁州禀报:本月(闰四月)二十二日戌刻,地震起,至二十三日巳时始定。城垣、桥座、仓廒、监狱、衙署以及居民房署,均有臌裂坍塌。
“另涉县北岗村《关帝庙碑记》记载:”地震之灾磁州为最,磁州于彭城为最……及彭城唯有土地庙中间尚在,其它殿宇、民居、基址俱倾,并无半楹存留者,访伊父老,所伤性命一千七百有奇,异乡贸易于兹被伤而没者,未可计数。“《重修广平府志》卷三十三载:”(道光)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日,属县同时地震,邯郸磁州尤甚”。以上皆与那彦成奏折中内容相符,成为连贯,足以证本拍品可补公藏之阙。
那彦成(1762-1833),章佳氏,字绎堂,号韶九、东甫,满洲正白旗人,谥文毅。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工部尚书、镶白旗汉军都统、礼部尚书、陝甘总督、直隶总督、理藩院尚书、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等职。那彦成任上多次参与平定内乱战役,受功勋奖赏。
〔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南宋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刊大藏经本
1册 黄麻纸 经折装
提要:
是经为思溪资福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七十七。《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为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总集,历代大藏经均以此为首。此册千字文编号“岁”字,上下单栏,首尾全,计17版,每版5页,每页6行,行17字,第17版3页。手书颜体字上版,字体方正肥厚,墨色浓黑。纸张坚挺厚实,麻筋毕现。《思溪资福藏》也称《资福藏》,为湖州路王永从兄弟一家舍资助缘刊刻的大藏经,因其刊刻于两浙道湖州(后改称安吉州)归安县松亭乡思溪村圆觉禅院(后升格为法宝资福寺)而得名。始镌于北宋末靖康元年(1126),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历时6年而完,此时称之为《思溪圆觉藏》(也称《前思溪藏》、《圆觉藏》)。
此后经板在寺中保存不善,损毁严重。直至百年后的南宋淳佑间(1241-1252),在有识之士的建议下,损坏的经板才得以修复、补刻,完全损毁的经板则重新刊雕。经过修补后再次刷印的大藏经,称之为《思溪资福藏》。全经计548函,1419部,5913卷,但是这部历经沧桑与无数信徒挽留的大藏经板最终也没有能躲过战争的洗劫,南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蒙古军队南下,资福寺与经板同时焚于火中,故我们今日所见馆藏及散于民间的零册,均为宋刊宋印,极为珍贵。
钤印:朱仲宗胡石馆珍藏印、毛凤枝印、罗振玉印、邵茗生读碑记、六通馆
明中期拓本
1册 纸本 折装
提要:
1.原石刻立与存毁及此本存字状况; 天发神谶碑,又称天玺碑,吴天玺元年(276)立。吴帝孙皓佯称天降神谶文,假托祥瑞,欲借以稳定民心,巩固帝位。碑文相传为东观令华核撰写,书法家皇象所书。其书法异于常见篆书,转笔处易圆为方,横画垂芒,竖画悬针,笔力雄健,矩度森严,于中国书法史中独占一席之地。碑文刻于圆幢形石上,不知何时而断为三段。此碑三段完字、半字共计二百二十余字,此拓本存上段石一百零七字及附刻于后的元佑六年胡宗师跋文。
2.传拓年代考校:天发神谶碑旧拓本以罗振玉、朱翼盦递藏本(后文简称罗本)为最古,二人审之为宋拓,罗振玉题曰“天下第一本天发神谶文”,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书店2023年吴湖帆本与之时代相近,又以沈树镛、赵烈文递藏本(后文简称赵本)次之,现藏上海图书馆。今以此本与罗本、吴本、赵本影印本比勘,笔画各有胜处具体列举几处如下:一、此本胡宗师跋第四行“人多传”之“人”字起笔处未泐,此处与吴本完全一致;罗本无胡跋,从赵本“人”字起笔处已与捺笔泐连与晚本特点相同。二、此本明拓考据字“东海夏侯”笔道清晰,与罗本、吴本、赵本相伯仲。三、前一行“九江”之“九”字之撇笔笔锋不损,与罗本、吴本、赵本同,后则渐漫漶。四、二十行“兰台”之“兰”字,吴本与罗本“艹”部与下之“门”部几乎泐连一片,笔画几不可辨,赵本左半部反而稍显清晰,再晚本更加清晰可辨,“台”字下“至”部情况近似,当是此处石面曾经清理之故。
3.递藏情况:此本最早为明代著名收藏家朱仲宗收藏并钤珍藏印一枚、入清后归毛凤枝、晚清归罗振玉并著录于其《雪堂金石文字簿录》中,此本与其著录状态完全一致。民国归著名藏家邵锐所获、册前有邵锐题签,册后又有邵锐题跋3篇。天发神谶碑作为三国东吴传世为数不多的刻石之一,自嘉庆十年石毁后,拓本价格日增。据张廷济《清仪阁笔记》载:嘉庆十三年(1808)南京碑刻店尚有三段碑,索价已十金,嘉庆十四年(1809)到金陵访之肆中,虽悬十金不可得。上海图书馆藏乾隆拓本册中所载光绪末年售价已高达一百四十两。(见仲威先生《碑帖鉴定要解》)
著录: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簿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188页。
清绘本 1轴 纸本 卷轴装
提要:
是图首题“运河全图”,以墨笔绘制京杭大运河全图一长卷。此图卷首起于京杭大运河在京城的终点码头大通桥,卷尾止于杭州府海宁县。详细注明运道沿途的州县、山峦、闸坝、湖泊、河流、名胜。图中山东东平县绘有“安山”,此处原为金元时梁山泊的一部分。明中叶后,安山湖范围不断缩小,湖区大部分开垦为农田,湖形尚存,至明末淤废。故本图注“安山湖今淤称地”。清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徙,夺大清河入海,抬高了原先汇入安山一带洼地河流的尾闾水位,安山湖向北扩展,并与黄河贯通。由于淹没地属东平县,始有东平湖之称。故此图表现年代为清咸丰以前。本图完整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的闸坝体系、河道工程及水源信息。例如详绘山东汶上南旺分水、江苏淮安清口等京杭大运河核心水利枢纽,及山东阿城陶城铺闸、东平戴村坝等重要水利工程。并绘有汶河、泇河等补给水系,图示马踏湖、蜀山湖等水源调节湖泊的分布形态。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系、湖泊、堤堰、闸坝等地理景观和水利工程设施,在本图都得到了详尽的展现。此《运河全图》不仅展示了清代京杭大运河的真实情况,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清代漕运的文献资料,也是展示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舆图代表。
钤印:廉泉鉴定书画之印、廉泉读过、古欢、惕斋主人玩赏、高密单鄂园收藏印、懋功、君弼、桹庵、祝氏钧印、石窠主人
明拓本
4册 纸本 折装
提要:
《八关斋会报德像记》为颜书名品,石幢刻立于唐大历七年,颜真卿大字书丹。八关斋为佛教用语,即佛教徒在家一昼夜中所受的八种斋戒法,此记记载了唐宋州官吏举办八关斋会,为安史之乱中两次解宋州之围的田神功祈福的活动,以报答他的恩德。此碑特殊时期被毁,部份原石散佚,现仅上部四分之三存于商丘市博物馆。
此本为清代名家廉泉旧藏之物,八纸装为四册校对无缺字。经与所见故宫藏朱翼庵本(《欧斋墨缘》著录本,简称“朱翼庵本”)对比,第2行“开国公颜真卿”之“公”左撇尚未泐连石花,而“朱翼庵本”已连,“颜”字“页”部第二横笔此本未连,“朱翼庵本”已连。此种明显早于“朱翼庵本”之差异尚有数十处之多,且有数处多拓残字留存。又以日本宇野雪村本(西泠印社出版)、嘉德拍卖释出之拍场所见最旧拓本等顶尖版本比勘,此本与“朱翼庵本”2本明显胜出其它版本,此本又早于“朱翼庵本”,足可见此本之难得。
廉泉(1868-1932),江苏无锡人,字南湖,室名帆影楼、小万柳堂。清光绪二十年举人,以诗名闻京师,官礼部郎中。创办上海文明书局,率先应用珂罗版印刷工艺。民国后隐居,精于鉴别,收藏名家书画、碑帖颇多。著有《小万柳堂丛刊》。
钤印:知堂
民国写本
1张 纸本
提要:是为周作人为《故事新编》一书朱笔题写书名,是否为1936年出版的鲁迅著《故事新编》有待考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