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敬华2025春拍“近现代书画专场”举槌,本场的代表作品:市场少见的傅抱石《无量寿佛》以1725万元成交,远超最高估价。另外一件傅抱石作品《早随烟月上瞿塘》以1207.5万元成交。
款识:
新喻傅抱石,重庆西郊金刚坡下。
钤印:
抱石之印、抱石斋
出版:
1.《中国商界》,P20,中国商界杂志社,1996 年06 期。
2.《嘉德十年精品录 中国近现代书画 油画 雕塑》,P148-149,文物出版社 , 2003 年。
3.《1995-2002 书画拍卖集成·傅抱石》,P64,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4.《傅抱石全集 (第二册)》,P152-153,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年。
著录:
1.《字画》,P154,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年。
2.《美术大观》,P38,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年4 月。
来源:
中国嘉德1996 春拍 Lot148。
说明:
傅抱石自题签。
86×56 cm. 約4.3 平尺
出版物
1942 年 9 月 22 日,傅抱石为重庆夫子池个展作序,将画题来源归纳为 “撷取自然”“诗境入画”“历史故实”“临摹古人”,并强调“历史故实”是其人物画创作的核心路径。凭借深厚的美术史论功底与文学素养,他常以 “石勒问道”“渊明沽酒”“赤壁舟游”等历史典故和文学名篇入画,通过高古题材寄托情感,表达对高人逸士的精神共鸣,展现中华民族的博雅气质与高贵精神。
傅抱石一家在金刚坡住处
1943—1945 年的重庆时期,傅抱石的人物画创作达到巅峰,《郑庄公见母》《致罗时慧柳荫仕女》《风光好》《东坡先生》《林靖和赏梅图》等佳作均诞生于此。这些人物画作品不仅艺术水准卓绝,更均在艺术市场创下高价,既标志着其人物画的最高成就,也彰显了市场对其人物画价值的广泛认可。
“无量寿佛” 在中国传统中寓意长寿安康、平安吉祥,寄托了傅抱石与当时抗战流亡者们的共同期许。作为傅抱石极少创作的特殊题材,据国内外公私馆藏、雅昌数据及权威出版资料显示,目前所见该题材作品仅寥寥数幅。
市场仅见同一题材作品
约1945年作 《无量寿佛》涤砚草堂收藏
32×64 cm. 约1.8平尺
这一题材可能脱胎于其仿桥本关雪《石勒问道》图中的红衣罗汉形象,二者相比与,傅抱石《石勒问道》与《无量寿佛》在人物形象、衣纹线条和画面布景上均如出一辙。虽未署年款,但根据画面风格推断,应当作于 1945 年。《无量寿佛》最早于 1996 年由中国嘉德释出,经藏家多年珍藏,且历经《傅抱石全集》《嘉德二十年精品集》等重要出版,堪称傅抱石人物画中的难得佳品。
设色纸本 镜心 己亥(1959年)作
款识:
早随烟月上瞿塘。抱石写吕半隐诗,己亥秋后于北京。
钤印:
抱石之印、往往醉后、其命唯新
展览:
“世纪丹青——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展”,普罗理想国,2021年9月。
说明: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旧藏。
107×88 cm. 約8.5平尺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旧藏
巅峰之后的诗意回归:
天津人美旧藏 傅抱石《早随烟月上瞿塘》
1959 年于傅抱石而言,是生命热力与艺术张力高度迸发的一年,更是其从地域性画家迈向全国性艺术旗手的关键转折。年初傅抱石于江苏写生,6 月赴长沙、创作“韶山”系列画作。7 月,他被 “点将” 进京,与关山月合作绘制《江山如此多娇》。三个月的全力创作,他将新时代的元素融入传统山水之中,展现新中国气象。这幅凝聚傅抱石心血与才华的巨作圆满收官时,欣然为之题写画名。傅抱也石凭借这幅新中国最重要巨制,一举奠定其在新中国山水画领域的领军地位。
傅抱石 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1959年9月作
随着《江山如此多娇》的诞生,傅抱石的社会声望逐渐达到顶峰。9-10 月的在京期间,他频繁出入国庆庆典、招待会等政治场合,以艺术家身份登上观礼台,其身影出现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成为新中国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各地美术院校、出版机构纷纷向其伸出橄榄枝,邀其讲学、审稿、参与展览策划,登门求画的机构,名流更是络绎不绝。
傅抱石 《早随烟月上瞿塘》 10平尺
中国嘉德2017春拍 8050万
天津美术出版社收藏的这幅《早随烟月上瞿塘》便创作于这一特殊时期(己亥秋后于北京。)。该作高 107cm、宽 88cm,采用傅抱石十分少见的大尺幅方形构图。“早随烟月上瞿塘”取自明代诗人吕潜诗句,是傅抱石古典浪漫山水的重要母题,他在四十年代中期、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均有描绘,且每次演绎皆有不同。1959 年作为傅抱石创作 “高能” 的一年,其笔下多聚焦政治主题,较少涉足古典诗词类浪漫山水,就连平日酒后作画常用的 “往往醉后” 钤印也鲜少使用,而此作却是一例外。
本作所钤“往往醉后”印
1959年傅抱石多聚焦政治主题,较少涉足古典诗词类浪漫山水,就连平日酒后作画常用的“往往醉后”钤印也鲜少使用,而此作却是一例外。
该画尺幅宏大、气象雄浑,既有宋代山水的宽博意境,又于精微处见细腻巧思。画面中,瞿塘峡峭壁以经典 “抱石皴” 迅疾扫出,墨色浓淡交织,勾勒出山石嶙峋之态,晕染出烟岚缥缈之姿。近景江面,数叶扁舟顺流而下,二十余位拉纤的纤夫身形虽小却筋骨毕现,与壮阔山水形成强烈对比。画面右侧中部的 “往往醉后”印章,宛如隐秘指纹,印证着画家暂离政治命题后,回归文人本心的自由心境。
本幅局部 “致广大而尽精微”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收藏的这幅《早随烟月上瞿塘》,恰似特定时期的一个文化切片,定格了 1959 年傅抱石的双重艺术面貌:他既是挥毫为新中国立传的 “国家艺术家”,也是醉心石涛画论、沉迷诗境营造的传统文人,在时代浪潮与艺术本心的碰撞中,留下独特的创作印记。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