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蓝军邮票
尺寸:29.5x43cm
蓝军邮即蓝色“军人贴用”邮票,是新中国第一套军用邮票。1953年,为优待现役军人免费寄信,由邮电部负责设计印制一套“军人贴用”邮票,预定1953年8月1日供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战士寄信使用。
这套邮票共90枚,面值均为旧人民币800元。下方印有“中国人民邮政”和“800元”字样,因图案底色刷蓝色,故称“蓝军邮”。
邮票于1953年7月初开始印制,同年8月24日发行。但在部分邮票发往大军区后,部队反映使用这套邮票容易从信封上暴露部队的番号、驻地、流动情况等,且使用范围和对象难以有效控制,为此邮电部和军委通信兵部研究后决定停止发行,并进行回收和销毁工作。
“蓝军邮”印成最晚,留存下来的数量最少,极为珍贵,是中国珍邮之一,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意义。
② 关山月 《天海探胜图》
尺寸:187x30cm
这幅《天海探胜》手卷是关山月的作品。关山月是“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常融合传统笔墨与现实生活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此作展现了雄浑壮阔的山水景象。画家运用丰富的笔墨和色彩,描绘出山峦的巍峨、云雾的缭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青绿为主的色调让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体现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神秘之美 。
在技法上,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精髓,又吸收了一些西画的表现手法,如对光影和空间感的处理,使画面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感。
从意境营造上,“天海探胜”的主题传递出一种探索自然、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情怀,引领观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奇幻的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深邃与壮美。这幅作品也反映了关山月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创新求变的精神。
③清代风格鎏金碗
碗口直径:16cm,碗体线条流畅,采用经典敞口设计,碗腹圆润饱满,底部以圈足支撑,整体造型端庄大气。
碗身外部和碗内底部,以明黄色为底,满绘色彩绚丽的花卉图案,包含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形态饱满,色彩搭配丰富(粉、蓝、紫、白等),笔触细腻,展现出珐琅彩工艺“色彩鲜丽、画工精细”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韵味。
碗内及边缘采用鎏金处理,金光璀璨,与外部珐琅彩形成鲜明对比。花卉纹饰与鎏金工艺的结合,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繁花似锦象征生活富足美好,鎏金元素则寓意尊贵荣华,整体传递出对吉祥、富贵的向往,是传统工艺与文化寓意融合的典范。
(注:根据碗底“Made in China autumn 1960”标签,此为1960年制作的仿清代风格工艺品)
这件器物虽非清代原作,却以精湛工艺再现了清代宫廷美学风格,兼具艺术欣赏价值与工艺研究意义,见证了传统技艺在不同时代的延续与创新。
④三枚田黄印章
田黄素有“石中之王”“石帝”美誉,此三枚印章材质尤为典型:色泽呈暖黄调,质地温润凝腻,如脂似玉,触之柔和。透过光线,可见内部若隐若现的“萝卜纹”,这是田黄独有的肌理特征,彰显其天然珍稀性。石材匀净细腻,属田黄中的上乘用料,为印章奠定了高贵的物质基础。
这三枚田黄印章顶部钮雕以瑞兽为主题,工艺精湛,造型生动,瑞兽姿态各异,或踞守、或昂首,肌肉线条流畅,毛发、爪牙等细节刻画入微,既保留传统瑞兽的威严感,又通过动态塑造赋予灵动感,展现雕刻师对立体造型的精准把握。
印章侧面和印面刻的文字篆刻,书体风格古朴雅致,刀法利落挺秀。文字内容或为纪年、或为署名,既记录创作信息,又增添文化意趣。篆刻线条粗细变化自然,转折处流畅连贯,体现篆刻者对章法布局的思考,使印章不仅是实用印信,更成为融合书法、雕刻的文人雅器。
这三枚田黄印章,以珍贵材质为基底,以精绝工艺为灵魂,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完美融合,堪称文房艺术中的瑰宝。
⑤明代五彩瑞兽大口瓶
高:20.5cm
此瓶造型承袭明代瓷器简约大气的风格,大口短颈,瓶身丰腴饱满,线条流畅自然,底部收束稳重,整体比例协调,既具实用器的端庄感,又彰显出陈设瓷的典雅气质,体现了明代制瓷对器型韵律的精准把握。
瓶身以瑞兽为核心纹饰,瑞兽造型矫健灵动,或奔腾、或回首,线条刚劲有力,展现出威严与活力。瑞兽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祥瑞、驱邪避凶,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搭配多彩云纹,蓝、黄、绿等色调的云纹形态各异,轻盈飘逸,既烘托出瑞兽腾云驾雾的神秘氛围,又通过丰富的色彩层次增强画面动感,形成“瑞兽戏云”的生动场景,寓意“祥瑞升腾”。
以白瓷为底,运用红、黑、蓝、黄等色彩绘制图案,色彩对比鲜明,填色细腻均匀,体现明代彩瓷工艺的成熟。尤其红彩勾勒轮廓,线条流畅挺括,凸显纹饰立体感,为明代五彩技法的典型表现。
白釉温润光洁,釉面平整细腻,既突出彩绘的绚丽,又展现明代制瓷在胎釉配方上的高超水准,体现“白如玉、明如镜”的审美追求。
瓶底“大明成化年制”款识,字体规范,线条圆润,为典型官窑款识风格。
这件瑞兽大口瓶融合了明代制瓷的造型艺术、彩绘工艺与文化寓意,既是实用与审美结合的典范,也通过瑞兽、云纹等元素传递出传统文化中对祥瑞、太平的向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与艺术鉴赏价值。
⑥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楼阁式小香炉一对
高98cm,重22.8kg
整体设计精巧,采用楼阁式造型,将传统建筑元素与香炉功能巧妙融合。炉身部分类似传统容器,搭配精致的炉盖,炉盖模仿楼阁的屋顶样式,有层次感的屋檐设计,展现出独特的建筑美学,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 。
炉身两侧的龙形耳,线条流畅且富有动感,龙头栩栩如生,增添威严气势;炉底的兽足设计,不仅起到支撑作用,还强化了整体造型的稳重感,与龙耳相呼应,凸显皇家器物的尊贵。
铜胎之上,掐丝细腻精准,线条流畅自然,勾勒出丰富图案。通过将细铜丝掐成各种形状,再填以各色珐琅釉料,经烧制、打磨等多道工序,呈现出色彩斑斓且边界清晰的画面。
除掐丝珐琅外,还运用了鎏金等工艺。炉盖的屋檐、龙耳、兽足等部位的鎏金处理,使其金光闪耀,与色彩绚丽的珐琅部分相互映衬,提升了器物的华丽感和艺术价值。
炉身主体部位装饰龙纹,彰显皇家威严与祈福纳祥之意。龙的造型矫健,色彩鲜明,或腾云或戏珠,动感十足 。在龙纹周围及其他部位,装饰有花卉、云纹等辅助纹饰。花卉纹细腻逼真,色彩丰富,如云纹婉转流畅,寓意吉祥如意,与龙纹共同构成层次丰富、寓意美好的画面。
炉身上“大清乾隆御製”款识,表明其制作年代与皇家身份。是鉴别年代与品质的重要依据,也体现了其宫廷御用品的尊贵地位。
这对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楼阁式小香炉,是乾隆时期高超工艺与审美追求的结晶,兼具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⑦ 玛瑙两块 玉琮一方
玛瑙
这两块玛瑙色彩鲜明,绿色浓郁且富有层次感。表面光滑,有玻璃般的光泽,质地温润,这种光泽和质地不仅提升了玛瑙的观赏性,也体现了其作为宝石的特质。
其中一块呈现出绿白相间的纹理,白色部分如云雾般在绿色基底中晕染,似自然天成的两个茄子形状;另一块绿色包裹着白色内里,似灯泡状,白色区域中还有棕色、黄色等点缀,像是微观世界的独特景观,纹理细腻且过渡自然,显示出玛瑙在形成过程中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中间透过光像一颗被点亮的灯泡,柔和而富有质感。
玛瑙是二氧化硅的胶体凝聚物,经过漫长地质时期形成。这两块玛瑙的色彩和纹理差异,源于形成时不同矿物质混入及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它们硬度较高,相对耐磨,适合作为藏品长久保存。
此玉琮呈外方内圆的筒状结构,典型承袭了“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观,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形制的延续。 玉琮表面可见棕褐色沁斑,局部留存浅色玉质基底,斑驳的色泽是长期埋藏土壤中受矿物质侵蚀的结果,形成独特的“包浆”效果。这些自然沁色不仅是岁月的印记,更赋予玉琮古朴沧桑的质感,仿佛在诉说千年历史的沉淀。
作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礼器,玉琮是沟通天地的“神器”,承载着祭祀、礼仪等宗教功能,也是部落权力与等级制度的象征。
这方玉琮以物化形式凝结着先民的精神世界,既是实用的礼器,更是中华文明早期文化基因的具象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