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AI艺术上拍卖,艺术家们的饭碗还稳吗?

2025-02-19 15:23:02 作者:李保兴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在艺术与科技激烈碰撞的当下,AI 艺术拍卖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2025年2月,一场名为“增强智能”的 AI 艺术品拍卖会(AI Art Auction:Augmented Intelligence)即将在佳士得举行。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艺术界的导火索,以致有超过3000余人联名抗议此次拍卖。然而,关于AI艺术作品拍卖,早有先例。

2018年10月,人工智能画作《埃德蒙·贝拉米画像》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高价拍出,成交价高达43.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00万),超出了预估价数十倍。该作中的人物埃德蒙·贝拉米是虚构的角色,由巴黎艺术组合“Obvious”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基于14世纪至20世纪的1.5万幅经典肖像画进行深度学习,从而生成了这幅独特的肖像画。画作上的签名是用于创造它的算法公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16f46e357ec203841f8ae513975f5af9.jpg

Ai-Da《人工智能之神:阿兰·图灵的肖像》

成交价:108.48万美元(约779万元人民币)

纽约苏富比2024年11月

2024年11月,一幅由人工智能机器人“艾达”(Ai-Da)创作的画作《人工智能之神:阿兰·图灵的肖像》以惊人的108.48万美元(约779万元人民币)成交,远超12万至18万美元的拍前估价。再次刷新了人们对 AI 艺术价值的认知,也让 AI 艺术再次搅动千亿市场。机器人由艺术家艾丹·梅勒设计,外形酷似人类女性,并以英国数学家、计算机程序先驱阿达·洛芙莱斯的名字命名。通过内置的摄像头、AI算法和机械臂,Ai-Da完成了这幅画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2/c5f6deaa483e313ccec9712877b6f64a.jpg

《太空歌剧院》由AI制图工具Midjourney生成

此外,2022年AI画作《太空歌剧院》获科罗拉多州博览会数字艺术类冠军;人工智能平台Invoke创始人肯特·凯尔西的创作《一片美式奶酪》,成功获得了美国版权局授予的首个人工智能作品版权保护。AI艺术正在深刻重塑艺术市场的格局。

尽管AI在创作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而随着AI作品的价值日益凸显,关于“AI作品能否被视为艺术”“AI是否会抢走人类艺术家的饭碗”的争论也愈发激烈。笔者也跟DeepSeek、豆包AI等聊了聊。

 支持和反对 AI 作品的不同观点:

支持 AI 作品为艺术的观点 

从收藏价值来看,AI 艺术作品代表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们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见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领域的突破和应用。对于收藏家来说,尤其是Z世代藏家群体更关注“数字原生+可交互性”,对其而言收藏 AI 艺术作品,不仅是收藏一件艺术品,更是收藏一段科技与艺术交织的历史。

◆从创作角度

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AI 能够通过学习海量的数据,生成出全新的、独特的图像等作品。例如 OpenAI 的 DALL-E 等图像生成模型,可以创造出人类难以想象的奇幻场景和独特造型,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意和想象力。

实现新的创作方式:AI 作为创作工具,拓展了人类的创作方式。艺术家可以利用 AI 的算法和模型,与 AI 进行协作创作,通过输入特定的指令和参数,引导 AI 生成作品,然后再对其进行加工和完善,这种人机协作的创作方式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从文化角度

反映时代特征:AI 作品是当代科技文化的产物,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科技发展和文化特点。它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应用和影响,是时代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例如,一些 AI 生成的文学作品,会融入当下的网络语言、科技概念等元素,展现出当代社会的文化风貌。

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AI 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互动。由于 AI 作品易于复制和传播,它们能够快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观念,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从审美角度

具备审美价值:许多 AI 生成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比如 AI 生成的绘画作品,在色彩搭配、构图和表现手法上都有独特之处,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一些 AI 生成的音乐也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节奏,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

引发审美思考:AI 作品引发了人们对艺术审美新的思考和讨论。它挑战了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让人们重新审视艺术的定义和价值。例如,当我们欣赏一件 AI 生成的作品时,会思考作品背后的创作机制、人与 AI 的关系等问题,这也丰富了艺术审美的内涵。

艺术是人类社会的特殊产物。从艺术家角度而言,每一个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其一笔一划、一弹一唱,不只是创作一幅作品,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单纯输入几行文字指令给AI就让系统自动生成作品,势必引发人们对创作意图和作者身份的质疑,而要想普通民众接受所谓的AI艺术,并不容易。

◆从创作角度

缺乏内在意图和自主性:AI 没有自我意识、情感和内在的创作意图,它只是按照预设的算法和模型进行运算和生成。它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只是根据数据和指令进行操作,与人类艺术家基于自身的情感、经历和思考进行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无法真正理解创作内容:AI 无法像人类一样真正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例如,AI 可以生成一首看似悲伤的诗歌,但它并不理解悲伤的情感是什么,也不知道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背后的深层含义,只是对文字进行了组合和排列。

从审美角度

审美体验的单一性:AI 作品的审美体验相对单一,缺乏人类创作作品所具有的丰富性和深度。由于 AI 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生成作品,其风格和表现手法往往具有一定的模式化和重复性,难以给观众带来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体验。

缺乏艺术史的上下文联系:AI 作品缺乏与艺术史的深度联系和传承。艺术史是人类艺术创作的发展脉络,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在艺术史上有着特定的位置和意义,与前人的作品有着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而 AI 作品往往是独立于艺术史之外的,没有经历艺术史的沉淀和发展。

从文化角度

缺乏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AI 作品往往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智慧和精神财富,人类艺术家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而 AI 作品很难真正体现这些深层次的文化价值,更多的是一种技术的展示。

难以形成文化传统:AI 作品由于缺乏内在的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很难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流派。艺术流派的形成需要众多艺术家在相似的创作理念和风格下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而 AI 作品的创作是基于算法和数据,不具备形成文化传统的基础和条件。

AI作品在催生新型艺术市场的同时,也对艺术家带来了复杂的冲击。话说回来,人工智能创作的背后,依然活跃着人类的因素。一方面,人工智能诞生于人类之手,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又要学习人类作品。未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艺术家可能将与AI技术展开一场“反模仿与模仿”的竞争”。

随着神经科学和AGI发展,若AI具备自我意识,争论将转向新维度。目前更现实的定位可能是:AI作为艺术生产的工具或协作伙伴,其作品是否被视为艺术,最终取决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如同摄影术刚出现时引发的"是否是艺术"之争,历史表明技术革新往往会推动艺术概念的进化。

未来,艺术家和艺术界需要在享受AI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创新的同时,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一方面,艺术家可以将AI作为创作的助力,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艺术家的权益,确保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李保兴

推荐关键字:AI艺术 当代艺术 收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