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横空出世惊动了整个世界。国内外各数字科技大厂接连宣布接入了DeepSeek。人们纷纷向DeepSeek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来体验大模型搜索、分析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笔者也多次向DeepSeek发问,欣赏着人工智能给出的解答。之前也曾向OpenAI的“ChatGPT”和百度AI的“文心一言”提过类似的问题。比较而言,DeepSeek(以下简称为DS)的解答更加全面深入,系统性和逻辑性更强,令人叹服。
一.如何选择当代艺术的藏品
向DS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收藏哪些当代艺术作品会有投资亏本的风险?”笔者在DS界面上“深度思考”和“联网搜索”两个选择键上挑选了“深度思考”。开始,DS一直打出“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的字样。看来,向它提问的人不少,算力不够使了。终于,DS给出了回答。“深度思考”的解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解析和市场综述,第二部分是正式的解答。以下为DS解答的第一部分。
嗯,用户问的是收藏哪类当代艺术作品会有投资亏本的风险。首先,我需要分析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图。用户可能对艺术投资感兴趣,但担心亏本,所以想知道哪些类型风险高,避免损失。
接下来,我要考虑当代艺术市场的特点。当代艺术本身波动大,受潮流、评论家、市场炒作影响大,所以风险因素可能包括艺术家知名度、作品类型、市场趋势等。
然后,需要列举高风险的艺术品类。比如新兴艺术家作品,虽然可能升值快,但缺乏市场检验,容易贬值。还有过度依赖潮流的,比如某些数字艺术或NFT,如果热度下降,价格可能暴跌。
还要考虑艺术品的流通性和保存难度。比如装置艺术或行为艺术,保存和展示成本高,转手困难,容易亏本。另外,名家的低质量作品或复制品,可能没有增值空间。
用户可能的深层需求不仅是避免亏本,还想了解如何降低风险。所以除了指出高风险类型,还需要给出建议,比如研究市场、分散投资、关注长期价值等。
还要注意用户可能对艺术市场不熟悉,所以解释时要避免专业术语,用易懂的例子说明。比如提到Beeple的NFT价格波动,或者某些潮流艺术家的作品贬值情况。
最后,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列出风险类别,每类有例子和原因,再给出建议,帮助用户全面理解并做出决策。
以下是第二部分的解答。
“收藏当代艺术作品作为投资具有一定风险,以下几类作品需特别注意亏本的可能性,建议结合市场研究和个人判断谨慎选择:
1. 未经验证的“网红艺术家”作品
· 风险点:社交媒体捧红的艺术家短期内价格飙升,但缺乏学术认可和长期市场检验。
· 案例:2020年前后部分NFT艺术家因炒作价格虚高,热度退潮后作品贬值超70%(如部分低质量生成艺术NFT)。
· 建议:关注艺术家是否有美术馆展览、学术机构收藏等传统背书。
2. 过度依赖技术噱头的作品
· 风险点:区块链艺术、AI生成艺术等技术型作品可能因技术过时或法规变化贬值。
· 数据:2021年Beeple的NFT作品拍出6900万美元,但2023年同类作品流动性下降60%以上。
· 建议:区分技术创新与艺术价值,警惕纯技术概念炒作。
3. 潮流艺术(Pop Surrealism/街头艺术衍生品)
· 风险点:依赖大众流行文化热度,受众群体易转移兴趣。
· 案例:KAWS部分版画作品二级市场价格从峰值下跌40%,部分潮玩品类滞销。
· 建议:限量款比大众量产款更具抗跌性,关注艺术家创作持续性。
4. 大型装置/影像艺术
· 风险点:存储成本高(年均500-2000美元/㎡)、运输难度大、展示空间限制导致流动性差。
· 数据:二级市场交易量不足绘画作品的5%,私人藏家转售平均周期超3年。
· 建议:机构收藏为主,个人投资需预设长期持有成本。
5. 名家“流水线生产”作品
· 风险点:部分艺术家为迎合市场大量复制相似作品,破坏稀缺性。
· 案例:某知名涂鸦艺术家工作室代笔作品曝光后,相关作品价格下跌30%。
· 建议:核查作品来源、创作年代及版本数量(Edition),避免“工厂化”生产作品。
降低风险的策略
1. 流动性评估:优先选择绘画、雕塑等易保存、易交易的传统媒介。
2. 价值锚定:关注获Hirst(笔者注:达明·赫斯特)、Gagosian(笔者注:高古轩)等顶级画廊代理的艺术家,其市场稳定性高出40%。
3. 数据工具:利用Artprice、Artnet拍卖数据库分析艺术家5年价格走势。
4. 对冲配置:将当代艺术投资占比控制在总资产的15%以内,搭配蓝筹艺术家(如Banksy(笔者注:班克西))平衡风险。
当代艺术投资本质是信息战,需持续追踪双年展、艺博会动向,同时警惕市场操纵(如洗售交易/Wash Trading)。建议新手从10万美元以下作品试水,逐步建立判断体系。
由上述回答可见,DS的“思考”还是十分专业和细致的。具体分为了“风险点”、“案例”和“建议”。其中,它指出了收藏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作品的困难;也说明了对于AI艺术、NFT等科技艺术品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速度下和不断调整的法律法规环境下贬值的风险;也谈及了潮流艺术容易受流行趋势改变难以有持久市场的风险;最后还给出了具体投资建议:在十万美元以下试水。
此外,虽然提问和解答都处于中文的环境下,但DS的解答依然十分的国际化。比如画廊和艺术家的名字都是国际上知名的,价格用的是美元而不是人民币。可见DS的立足还是十分高远的。
二.2024年内地的艺术市场状况
笔者向DS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2024年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状况如何?”。由于DS一直给出的是“服务器繁忙”,笔者改选了“联网搜索”。解答马上就出来了:
2024年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在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市场调整中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和趋势:
1. 市场整体疲软,但局部亮点突出
2024年,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整体呈现疲软状态,成交额和成交量均有所下降。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总成交额为111.8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7.92%,作品均价也降至21万元/件,为2020年以来的最低值。尽管如此,部分板块如现当代艺术和奢侈品市场表现较为坚挺,尤其是现当代艺术板块的成交额占比从2023年的12.38%上升至2024年的16.21%,显示出藏家对这一领域的持续关注。
2. 现当代艺术和奢侈品市场表现强劲
现当代艺术板块在2024年表现尤为突出,成为市场的重要支撑。例如,中国嘉德秋拍中,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以5520万元成交,成为年度高价拍品之一。此外,奢侈品市场份额也有所扩大,从2023年的16%上升至2024年的9.63%,显示出藏家对高端奢侈品的兴趣增加。
3. 书画市场持续萎缩
中国书画市场在2024年继续萎缩,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55.43%下降至2024年的42.60%。这一趋势反映了藏家偏好的变化和市场调整的压力。尽管如此,部分高价书画作品仍表现不俗,如赵孟頫的《行书三札卷》以9200万元成交,成为上半年最高价拍品。
4. 拍卖行调整策略应对市场变化
面对市场疲软,拍卖行采取了多种策略以应对挑战。例如,西泠拍卖通过深耕学术和地方文化,推出了金石文化专题拍卖,吸引了新老藏家的关注。此外,多家拍卖行增加了线上拍卖和常态化拍卖的频率,以降低运营成本并扩大客户群体。
5. 年轻藏家和新兴艺术家崛起
80-90后藏家群体的壮大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更倾向于收藏与自身成长轨迹同步的艺术家作品。同时,新锐艺术家如仇晓飞等崭露头角,其作品在拍卖市场上表现亮眼,显示出市场对新生代艺术家的认可。
6. 政策支持和市场规范化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政策,为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两会后出台的新政策加大了市场竞争,推动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结:2024年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在整体疲软的背景下,现当代艺术和奢侈品市场表现突出,书画市场则持续萎缩。拍卖行通过调整策略、增加线上拍卖和深耕细分市场来应对挑战,年轻藏家和新兴艺术家的崛起也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未来,市场有望在政策支持和创新模式的推动下逐步恢复并实现新的突破。
可见,上述DS的回答有理有据。它既说明了市场呈现结构化的特征,在整体颓势状况下现当代艺术和奢侈品细分板块不乏亮点;也提供了一些很有说服力的数据。不知道未来何时DS能够给出更加详细、深入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到那时,经济和市场的研究学者们的工作量将会极大地减轻了。
在多个问题的“联网搜索”中,笔者发现,DS的回答往往基于该话题在网络上的条目多少,没有网络信息的人或事则难以给出评述。DS解答的立场更倾向于网络上火爆和占主流的条目,其解答的立场往往会受网络舆情影响。如果真理在少数“低调”的人手里的话,DS的解答也许难以反映出来。
当问题涉及人物和事物评价时,笔者发现,DS的解答还是比较富有“情商”。解答常常以夸赞为主,较少过于负面的描述。DS的解答有时也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问及某位人物时,会将他的职务和出版著作的名称搞错。例如,前面解答当代艺术的问题时,有这样一句话:“关注获Hirst(笔者注:达明·赫斯特)、Gagosian(笔者注:高古轩)等顶级画廊代理的艺术家”中,将艺术家与画廊并列,在修辞逻辑上似有不妥。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