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墨斋画廊(北京、纽约)
艺廊荟萃(Galleries)郑重宾
策展角落(Kabinett) 李华生
展位3C17
墨斋将欣然参加2024年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在艺廊荟萃(Galleries)展位3C17带来郑重宾的个人单元,在策展角落(Kabinett)呈现李华生的个人单元。
此前,李华生于2016年与郑重宾于2017年都曾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举办过个人展位,此次展会带来的甄选作品,是两位艺术家重要作品的全球首次亮相。在李华生2018年去世后,墨斋将携手美国的李华生艺术基金会,在艺博会上展出其晚期标志性具有过程记录式的网格绘画;同时在艺廊荟萃(Galleries)展位带来来自旧金山,进行水墨、视频、光与空间创作的艺术家郑重宾,全球首次亮相的以印刷单版为媒介的新系列作品。
策展角落(Kabinett)展位3C17
李华生:晚期作品
LI HUASHENG, 1401, 2014, Ink on paper. 70x139cm. Image courtesy of Li Huasheng Art Foundation.
李华生很早就以山水画闻名中外,其卓越的才华和推层出新的精神更是为时人所称赞。1998年,他开始走上转型之路。他重新思索艺术以及创造过程的意义和目的,以"线格"这一全新的方式来表现他的思考,用横线和竖线均等交叉而成的线格来营造冥想的空间。它也以最微妙的方式体现出艺术家的精神和"气"。每一根线条都在心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中完成,只有几十年执毛笔训练的水墨画家才能做到,线条上任何微小的波动都体现出"气"的凝聚消散,而这"气"又与艺术家的体力、心境、注意力以及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通过2016年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个展,墨斋向国际收藏家和策展人展示李华生晚期的过程性网格绘画。这次展出的直接成果是,李华生的作品被重要公共机构收藏,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洛杉矶县立博物馆和香港 M+ 博物馆。不幸的是,李华生不久后于 2018 年因肺癌去世。
在遗嘱中,李华生成立了李华生艺术基金会--一个在美国成立并运营的公益慈善非营利组织,并将自己所有的遗作捐赠给该基金会。今年,墨斋与基金会携手推出李华生晚期的过程性网格绘画和同期的极简主义风景画,为基金会的非营利慈善项目筹集资金。这将是李华生 2018 年去世后,国际藏家和策展人首次有机会看到并购买这一重要收藏中的艺术品。
关于艺术家
李华生(1944-2018)是一位接受过传统训练的水墨画家,他在书法、山水以及基于时间和过程而创作的当代水墨中追求心手双畅。他的作品包括线格画、抽象山水、摄影以及以水墨为基础的装置。 李华生在进行抽象画探索前,已经被广泛地认为是同辈山水画家中的佼佼者。曾参加过重要展览,如中国美术馆"十人中国画展"(1981);美国八大博物馆"现代中国画巡回展"(1983-1985);香港艺术馆、新加坡艺术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德国东亚艺术博物馆"传统和创新:二十世纪中国画巡回展"。在此期间,李华生还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1987)以及新加坡国家博物馆(1992)举办过个展。
李华生的线格作品曾两次入选上海双年展(2000,2002),并参加了广东美术馆"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展(2001);广州美术馆"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2002);中国美术馆"开放的时代"展(2003)、"水墨新维度"展(2013);深圳美术馆"国际水墨双年展"(2004,2008);深圳画院"实验水墨回顾展"(2005);上海美术馆"形而上二〇〇五"展(2005);北京中华世纪坛"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06);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水墨再生"展(2006)、"水墨当下"展(2009);成都当代美术馆"第三届成都双年展"(2007);深圳何香凝艺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气韵"展(2007)、"收藏展"(2013),以及北京今日美术馆"文脉当代·中国版本 "展(2007)、"水色"展(2009)、"中国式书写"展(2011)。
收藏李华生作品的公共机构包括北京中国美术馆、 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芝加哥美术学院、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和香港M+博物馆等。
展位3C17艺廊荟萃(Galleries)展位3C17
郑重宾:新印刷单版
Zheng Chongbin, Pink Shadow, 2022, Monotypes on Rives BFK sheets, made with oil based mostly black, white and silver, some red, blue etching and litho inks. 30 x 42cm. Image courtesy of the Gallery.
在2017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的首次个展上,LACMA馆长兼策展人迈克尔-高文(Michael Govan)与郑重宾开展有关策展创作的对话。当时,艺术家正在光与空间装置和非具象绘画,两种基于材料的索引式呈现中,平行进行两种创作实践。2018 年,艺术家和策展人会面,并讨论使用印刷媒介将这两种实践进行对话的可能。而在2021 到2022 年的疫情期间,艺术家有机会与旧金山的版画师合作,探索印刷单版的可能。
这次墨斋将在2024年香港巴塞尔呈现郑重宾崭新的探索结果。郑重宾使用裱贴法,将具有光调节特性的材料层叠在一起:用于光学反射的玻璃纤维、用于光学层叠的一种来自日本的光学半透明纸,以及取自艺术家既有索引绘画实践的原砂纸上的墨水和丙烯。郑重宾在此基础上使用加减法工艺,在白色、黑色和银色油画颜料上进行细致分层,以调节瓷板材料的光反射和透射特性。由此产生的单版画表面不仅能调节光线,还能唤起对线条、平面、角度和分层空间的体验,这与郑的非具象绘画、光与空间装置作品别无二致。
如同艺术家所言:“犹如水墨,油墨是会呼吸的,它作用于不同材质表面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形态是活体, 它拉近了我与运作之间的关系。这是在与生命形态的某种交流。同样会在绘画上产生,所以我感到了我的绘画与印刷单版之间有了很强的交替关系。做印刷单版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常态。如上山与下水,截然不同但都身处景色之中。上山需增强呼吸,而下水则要憋柱呼吸。而二者虽相反却都在运持着最佳的生命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做印刷单版的感受是将所需的步骤演译成活体。当从滚压机揭起纸张时,那种感觉犹如期待生命的到来。”
关于艺术家
郑重宾(1961年生于中国上海,现在美国旧金山和中国上海生活和工作)曾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接受过传统的人物画学习,并于198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被广泛地认为是一位年轻而卓有成就的实验水墨艺术家。1988年,他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1989年,他获得旧金山艺术学院的奖学金,远赴重洋学习装置、表演以及观念艺术,1991年获得该校艺术硕士学位。之后,郑重宾在旧金山湾区生活了三十多年。美国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气候,以及加利福尼亚的光与空间运动对他的艺术产生过很多影响。
如今,在全心投入绘画创作的同时,郑重宾也将其具有探索性的观念引入装置和影像领域。郑重宾标志性的作品《层层天墙》是一件综合运用光与空间的装置作品,它以多重折叠的方式装裱而成,镶嵌于倾斜的天花板与墙面之间,营造出非平行的线与面之间微妙的张力。绘画、建筑、光、空间被揉合在一起,体现出纯粹的物质感,而这一物质感最终也将化为对空间的体验。在环境影像作品中,郑重宾以或微观或宏观的图像,以及相应的音效,表现小到分子、细胞,大到地形、气象等在时空中的自然演变过程。
郑重宾的作品曾被大英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加州橙县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柏林戴姆勒艺术收藏,法国DSL收藏、新加坡滨海湾金沙大酒店等各大博物馆和机构所收藏。
关于墨斋画廊
墨斋基于北京和纽约,其使命是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项目,展现中国实验水墨对国际当代艺术的独特贡献。墨斋展览均由深度艺评,学术交流,中英双语出版和多媒体内容作为支持。墨斋的项目包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韩国,以及日本的战后和当代艺术家,其中包括冰逸、张耀煌、陈海燕、程延平、戴光郁、丁桥,何云昌、熊辉、黄致阳、井上有一、马文、郑光熙、康春慧,金钟九、李仁、劳同丽,李津、李华生、林贤洛、林玉相、刘丹、彭康隆、苏煌盛、陶艾民、曾建颖,韦邦雨、王冬龄、王天德、魏立刚、徐冰、杨诘苍、郑重宾,并展出多媒介作品,包括绘画、书法、雕塑、装置、表演、摄影和影像。自2012年创立至今,墨斋多次被邀请参与纽约军械库艺术展,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海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等国际艺术活动,其代理作品已被大都会美术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和香港M+博物馆等公共机构收藏。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