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孙世伟惯常以情绪引导绵密笔触的油彩,一笔笔写出街巷、房舍,却意不在景物的具象。如同眯起了双眼看过去,历经岁月风雨的故乡小城,回荡着空漠而微茫的回响。
孙世伟 风景No.249 280x194cm 纸本丙烯 2023
| 弱视
在他近期的绘画中,恣意叠压相互交错的书写性笔触密集而重叠,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风景”。被压缩而趋于平面的空间,无法聚焦找到视觉的灭点,生成整体弥漫混沌、无从归依的悬置状态,这也是他所强调的“弱视”感之面相。
鸟巢ARTSPACE“景•志”孙世伟个展现场
于鸟巢ARTSPACE“景•志”孙世伟个展上初见孙世伟的作品,一片混沌紫色、冷灰的色调中,笔笔落于生命状态的情绪表达,书写着无法言说的情绪,在涌动奔突中归于洪荒寂静。
这些交错重叠的笔触痕迹,在繁复的交错重叠中,渐渐显现颤抖的光线,仿若在振颤中即将碎裂的玻璃,在如此临界的边缘,依然与过去、现在、未来之间保持着张力,形成游离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图像。
鸟巢ARTSPACE“景•志”孙世伟个展现场
“在用笔和用色上,我借鉴了山水画中积墨法的技巧、观念。”孙世伟面对的风景是再日常不过的寻常巷陌,在他眼中都转为时光的沉淀,转为对遥远北方的移情。黄宾虹花甲之年变法,以“浓、黑、厚、重”墨色书写葱茏草木,山水间氤氲云烟,笔笔皆有生机,层层叠叠的峰回路转,空间变换,晚年更是逸笔草草,笔墨越发的黑密。恰与孙世伟心境相投。
孙世伟早期作品《秧歌队》
他在色彩中寻求弱对比,造形的弱对比,笔触上弱对比,痕迹的弱对比。不似早前的作品中表现性强烈冲突的色彩和形,他说:“我更喜欢艾弗里说的‘在宁静中陈述焦虑’。”
风景No.249 (局部)
在近作《风景No.249》中,被氤氲的紫色调铺陈的街道拐角,左右两座坡顶平房,碎石垒砌的墙围,巷子尽头的户门、窗户在交错的笔触痕迹中若隐若现,皆被无差别的涂写、压缩趋于平面。在画面的四边留出笔触的痕迹,露出画布的底色,形成与画面之外空间的延续。这样的未完成感,对于生命状态的情绪而言是饱满完整的,保留了艺术家创作时的状态和感受。因此并不需要去追求作品浅表层面的“完成”。
| 重构
孙世伟在鲁迅美术学院学习的四年后又回到了故乡的小城,这里对于他太熟悉了,每一条街巷都被他无数次的凝视过。如何把现场的体验转化视觉图像?“残破感、碎片化、现场感,比如火灾、地震、海啸都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场景。”画面四边的不规则和未完成状态,形成如篆刻印章四边被刻刀刻意切、破的金石意味。
《风景No.220》等一系列纸本综合材料的作品,是艺术家孙世伟在2022年的新作。“我先在一整张纸上画出风景的形象,然后撕、剪破坏成碎片,再重新组合。”这些作品在经历建构到破坏,再建构到再破坏的过程。笔触痕迹也在几番拼接、重组、删减的过程中,呈现折叠和错位的残破感。在破碎重组之后的图像中,叙事消失了,图像自身的情绪凸显出来。
最终孙世伟通过绘画与拼贴的过程,再次指向了他所言说的“弱视感”。
鸟巢ARTSPACE“景•志”孙世伟个展现场
| 诗意
他的绘画以北方最寻常的小城为背景,却隐约的带来北方宏大衰败史之下,身处其间的日常。他以亲历者在场的方式把自己切入其里,平视无奈、无力改变的种种情景。他用最平凡、细碎⽽具体的笔调,抒写混杂着诗意的图像,一种超越具象的激情,以在宁静中陈述焦虑的诗意,转化出的视觉图像。
近二十多年来“共和国之子”的东北三省,随着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变化,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艺术家依存于东北小城的现实处境,所有的体验都真实的融于的生命,成长轨迹,连同他的记忆。个体生存经验的表达,也形成了个人化的语言方式,凸现出不断收缩、冷漠、单调的颓败。
孙世伟常常在老年人无力、苍白的念叨“怎么还不是凑合过一辈子”中,体验到改变无果,无力改变时生命困境的沉重。
【结语】
在快速迭代更新的海量信息、图像的景观社会,孙世伟的作品,在不断删减、重构中,隐退的叙事,撕裂的图像......而时间沉淀出的情绪和生命意志,却愈发的呈现出来。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