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策展与未来】回望与反思下的科技创新与策展未来

2020-09-29 22:00:10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3NDDaVyXAbBGTFQsSBJzwyLfVDf3ePF35MQci1CP.jpg

前言

9月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联合主办的2020“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华世纪坛举办。本系列活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划,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执行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担任召集人,邀请8位学术召集人、8位学术评议人和41位青年策展人共同参与。活动包括“全球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表达”、“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科技发展与策展未来”、“全球与本土”四场主题座谈,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同时进行。

第三场学术座谈的主题为“科技创新与策展未来”。活动现场,学术召集人、学术评议人与青年策展人进行了主题发言及圆桌讨论。

mHyWC48ZG4A1ol2qyJszyIXxHW3z1UYGkLkLOGea.jpg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主题发言

上半场学术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做了主题发言《技术史作为一种视野》。他谈到,在科技艺术里应有一个向后看的视野:如何把古代的艺术重新看作科技艺术,把过去由社会史和艺术作品史所构成的艺术史与技术史完全融合起来理解。以这种视野再看美术史,其实早就被技术史所渗透,例如陶器,第一件人类科技艺术作品从陶土被烧成开始,就是关于新材料的技术。用这种思路把传统艺术史和科技艺术糅合起来,而不是把科技艺术切割成艺术领域的一个独立板块,是其近几年的策展思路。他也谈到,今天计算机的算法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在生命技术、材料科学等方面都引发了巨大的变化,应该出现关于新材料的艺术、生物艺术和生态艺术,而不是仅仅集中在屏幕或者影像上的新媒体艺术。

Wl3KKn0AxI4TsVhXyMYAoqlTBF7v6RvgH2ROhgMS.jpg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苏典娜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苏典娜的发言主题是《跨界:挑战,机遇与责任—对科技创新与策展未来的反思》。她谈到,在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今天,跨界作为艺术家创作的策略和身份特质,赋予了新美术馆学新的研究背景和探讨条件,也给予了策展人未来的问题与新的挑战、机遇和责任。跨界分为展览空间形态的跨界、艺术家的跨界、观众的跨界。策展人如何用大数据来考虑观众群体的体验,并反思是否线上的假象会把观众塑造成一种单向度人的倾向,警惕策展与展览过于扁平化、娱乐化和游戏化。感兴趣的不应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让我们发现有趣的内容,并变成一种共享的体验。倘若将艺术都数字化,变成大数据中的一部分,是否存在真正的公共空间和知识共享,是值得反思的。

nZOw1FnHdiKR7xT0pqOuYgz1rxuAmXYLz2tpJsGn.jpg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魏颖发言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魏颖演讲的主题是《“再物质化”时代的策展:生物艺术运动与<准自然>》。她谈到对物质性的思考:从去物质化到再物质化,从基于屏幕的媒体艺术如录像艺术、数字艺术、交互、计算机艺术,到近期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更多可能性,比如生物艺术、生态、人工智能包括最近的太空艺术以及新材料,都是走出屏幕回到现实生活去应对比较具象的科技,都可以作为新的方式、新的媒介、新的观念来进入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策展里。我们看待科技艺术,不是永远走在最前沿的问题,也要回望整个历史,另外多学科的合作也很重要,包括与技术哲学、科学史、STS、媒介研究等的合作。生物艺术最近几十年发展,其历史也经历了从还原论到整体论的变化,技术批判转向、多元文化转向等,是正在发展和被书写的艺术运动。

oCdwiC54FPBLoROafAeGo2U4agDXS51dHNVDLEfF.jpg

独立策展人王麟发言

独立策展人王麟分享主题是《科技的风口与深耕细作的策展》,他认为策展的核心是问题意识和知识生产,至于利用何种媒介和工作方式,是策展人和艺术家的个人选择。新的媒介和技术提供新的视角或更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但艺术的核心还是应该精神性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技术和科学去调动观众的感受和思考。艺术家、策展人与艺术机构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对新科技与媒介引起的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做出敏锐的反应与思考,进一步深化为作品或展览。目前我们的展览一直在挑衅观众、走向观众和取悦观众之间来回徘徊,应把握尺寸。理想的展览形式是协同策展,如果未来要探讨技术与艺术展览,它应该是非常紧密合作的团队来完成。

HLvnzHVeg7H3S8L9XWeLdo6WUwUoZPZsQsCVp6sg.jpg

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副馆长王昭祎发言

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副馆长王昭祎的演讲主题为《新博物馆学视域下的艺术馆数字化之路》。有关博物馆参观、展品、收藏和展览的概念在近四十年因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而发生很大变化,需要重新讨论界定,而博物馆员工的数字素质问题是阻碍博物馆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因素之一。“一个接一个”的研究项目正是利用跨学科成果为博物馆员工数字素养提供转型框架。她强调数字化素质和数字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数字化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每一位策展人,每一位博物馆的都要具备相应的素质。最后她表示,数字艺术馆也是一个平台,可以为青年策展人的项目提供场地、资源、技术团队的服务,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通过实践讨论策展的未来。

lHd8hhJ9kTjecxjZeJxCQsdQMHRj1mEaD6YTORRV.png

策展人、麓山美术馆艺术总监田萌发言

策展人、麓山美术馆艺术总监田萌,带来的主题是《网络作为第一现场——艺术生产的泛化与策展空间的转移》。田萌通过分析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深刻改变,指出从美术馆或者展览的传播角度看,网络已经成为今天的广场。在这个关系里,艺术参与生产的方式和它参与的全体在发生变化,这是在公共领域里每个人都在参与的一种艺术。今天的策展是不是应该转向网络广场?让观看不再受到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疫情期间的虚拟展厅或者线上展厅,更多把物理空间虚拟化和数字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和第一现场。技术在发展,未来的艺术一定是多样的,网络也会成为很重要的平台。

ZucxJ1qvK0wiH8c8SH55dk9lDoAskwKJjiuvycGt.pn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点评

上半场学术评议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进行点评。他总结道:

几位演讲人的分享都涉及到科技快速发展会给艺术实践带来的四个变化:艺术价值的变化,从美学价值扩展到伦理价值;创作场域的变化,从物理场域走向混合场域;工作方式的变化,从工作室到实验室的转向;艺术作品的变化,从图像/实物逐渐向系统/算法等非物质性的输出转向。这些变化又导出一个新的问题,即今天的策展工作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混合场域的构筑方法。在日常经验不断被技术具象化的语境下,身份、时空、感知三个要素都受到了混合态的影响,并形成了从场域到混合场域的演变基础,基于混合场域的构筑与叙事将成为艺术家和策展人探索的新领域。苏典娜在她的分享中谈到空间、观众、学科的跨界,也指出创作者和观者、作品的各自身份在一个新的语境中被打破、甚至出现了融合和混合的趋势。她这里谈的跨界就是我前面谈到的混合态在展览场景中出现的现象。要构筑新的混合场域,其核心方法是由跨学科和跨物质性来决定的。魏颖谈到的科技艺术中从去物质化演化到再物质化的实践现象,本质就是跨物质性的问题。王麟的策展实践谈论的通过随机来选择策展主题或艺术家,也可以理解为将一种运用随机变量的算法作为策展的逻辑方法,他还谈到跨学科协同策展的展望,让我们思考在未来如何通过跨学科的协作机制来真正完成一种新的涌现式的策展方法,而不只是把跨学科作为一种时髦的策展修辞。王昭袆探讨后数字概念下博物馆何去何从,在世纪坛艺术馆的实践中,试图用线上技术来融入到线下空间形成一种新的博物馆的身份,这正是在博物馆构筑混合场域的有益实践。田萌谈到把网络作为第一现场,反映了策展空间的转移,也是艺术生产范式的转移。今天几位青年策展人从各个维度反映出艺术创作和策展实践都需要面对的新语境、新问题、新变数和新挑战,这些变化为我们思考策展未来提供了宝贵的支点。

exqgn8QJhN9GJqDoqxa5zhA5lOKQio2FqJ6lnyMM.jpg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王璜生主题发言

下半场学术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王璜生带来的主题演讲提出一个疑问和提示,即《科技与未来,我们准备好了吗?》。他谈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做出自然而然随之发声的作品和新的展览呈现形式。艺术与科技之间既是相互形成,也有它的特殊性,而真正能够用艺术的方式去触碰时代背景下由技术或当下相关的事物引发出的问题的作品,目前还非常少。面对新的网络、科技、媒介等各种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包括技术与社会的、认知的、感知的种种问题,我们的艺术和策展应借助技术的方式去回应,以更多的虚心去面对,并做好我们的准备。

7yebi2e3nG5ijswM1dnOdPfsIgVnI6wt3qasHZf9.jpg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龙星如发言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龙星如的发言主题是《算法时代的叙述者》。她的工作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的方向,今天科技艺术未必在处理最尖端的问题,有一部分已经被融合在我们生活中。她提到三个词:紧迫性、理解力和共情,即科技带来潜在的风险问题、关于技术的可读性问题以及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继而带来的人性化体验,并用三个具体的展览进行了回应。

6ZdSIxnOg5L6LfJTU4UuONnBq9HXvE0gmpYRQn8N.png

策展人、西安美术学院博士杨西发言

策展人、西安美术学院博士杨西的演讲主题是《未来策展中的“空间”问题》。他通过对“未来”时间概念的分析,引出了“空间”与“时间”关系的探讨。提出需要通过科技的方式,来超越线性的时间,从而参与到未来。在今天“空间”变得越来越“平台化”,导致所有人都变成了“用户”的属性,并同时生产内容。在这其中艺术变得愈发像一个信息储存的载体,应当更强调内容的输出。而对于策展来说,应该把之前的空间、物质关系梳理清楚,给“用户”提供一种更为广阔的操作“平台”,从而达到个体的身份认同。未来策展人营造的“空间”,首先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其次是通过这样的操作防止个体的物化,给生活开辟新的领域或新的时间。因此,未来的策展人需要营造和生产出一种有“智能意识”的“空间”,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当下的人。

7QJLxz4FfJQq3v6w5P2h5wH0vPwxndFoiy6w0F7t.png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策展人程辰发言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策展人程辰带来的演讲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以隋建国个展为例》。程辰从壹美美术馆策划实施的“生灭与真如——隋建国雕塑展”入手,讨论了雕塑与3D技术结合的最新成果和未来的可能性,同时谈到艺术与科技实体落地的探索与尝试,以及艺术、科学和哲学进行全面融合和升华的可能。并谈到在疫情过后,展览的开幕、导览和研讨会的线上直播与传播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对疫情过后美术馆运营方式的转变和思考。

KJ3c67s0uJ23pYX3w2bsmPCMvyFWDoEto8B3Ynf9.png

独立策展人王栋栋发言

独立策展人王栋栋的演讲主题为《艺术能为未来做点什么》。他谈到,讨论未来实质是讨论现实的问题,讨论科技最合适的是讨论其伦理。他分析现状,并提出反思:科技对艺术最大的改变是否并不是对艺术作品本身,而是促进了展览营销?在具体的演讲中,一方面,他着重围绕当前流行的科技艺术、人工智能艺术等新概念,分析了这些新概念在逻辑上某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另一方面,他分析了当代艺术近年来一个重要变化:艺术展览通过新的营销模式使艺术消费逐渐成为大众的社会性消费。王栋栋认为,在未来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我们的展览更加民主。

pCu87iG9wqVxNGtkWGq3nUME9sStZYudPxAaoMi4.png

中国民族博物馆馆员、执行策展人李宜蔓发言

中国民族博物馆馆员、执行策展人李宜蔓的发言主题为《“传统的未来”:民族题材展览的知识生产与创新性表达》。李宜蔓针对民族题材展览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传统的叙事逻辑和方式的更新是民族题材展览展示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民族题材展览的知识生产是途径,创新性表达是方式,要实现的目标是传统的未来,即对传统的挖掘和发现,实现传统文化生命的再现与再续。基于策展实务,释放博物馆的绝对话语权,让表达的主体更加多元包容,构建民族文物的现代表征,并充分发挥博物馆空间的想象力(夸张的局部、介质的转换、内涵的衍生)。

MNa94tB0A0SMUDugUCVwBrnX8Cw1IvPwCYahjaDo.png

批评家、策展人、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卫总结评议

本场学术评议人,批评家、策展人、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卫做了总结评议:

龙星如作为年轻一代的策展人,是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直接体验者和参与者,她像一个算法时代的叙述者,分享了自己策划的几个展览。杨西的发言提到了很有意思的关于未来的概念,他认为,未来是打断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他的发言暗含了一个“我们到底怎样参与未来,我们能不能参与未来”的追问。程辰的发言,分享了隋建国老师3D打印雕塑的展览案例,体现了文化艺术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产生的成果,是一种传统的逻辑对科技发展的回应。王栋栋的发言,以怀疑的态度,提出了自己对科技时代下一些艺术现象的反思。李宜蔓的发言,通过一些案例的介绍,试图说明如何用科技带来的新的艺术观念介入传统非遗并进行展示,使传统的艺术形态具有当代的文化内涵。他总结说:下半场每个人叙述的维度都很不一样,这就是科技时代给艺术带来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陈耀杰

推荐关键字: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科技 策展 青年策展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