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黄渊青
2018年3月26日,黄渊青个展《触发》在艺术门(香港毕打行)启幕,此次展览汇聚艺术家近期的精选布面绘画作品。
展厅现场
黄渊青的绘画着重于探索书写性线条的表现力,每一笔线条作为生命的同一被赋予独立的价值,同时又是构成画面节奏的主要角色。他的绘画以“写”多于“画”的方式完成,在反覆不断的书写、覆盖、重写的过程中提炼他对于书法和绘画,宣纸和画布,对抗力和亲和力,自发性与控制力,痕迹与隐喻之间悖论性的共存和融合,其绘画的理想状态则在于让艺术家的自我消失在线条的自由生长中。
展厅现场
黄渊青的绘画具体地得益于宣纸和画布这两种不同媒介经验的相互转化,更进一步则是来自于两种不同视角和文化的相互补充:宣纸保留了书写过程中力透纸背的心理力量,以及笔墨与宣纸间的亲和性,而画布更倾向于直接的对抗力量。从绘画的角度看待书法,以及从书法的角度看待绘画,这两种观点在他近三十年绘画生涯中逐渐由分别进行的、演变为一种自主的和同时实践的双向视角,即书法的体验深入于绘画过程,并且与他对绘画积累的经验和体会相融无碍。
《无题 2017-30》, 2017, 亚麻布面丙烯, 170 x 210 cm
《无题 2017-33》, 2017, 亚麻布面丙烯, 200 x 260 cm
出生于上海的黄渊青,自幼研习书法,在8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现代书法,以笔触的直接性来反对传统书法的法度,粗犷的笔划趋近于抽象的笔触,而这一点与黄渊青彼时接触到的西方现代艺术相谋和1986年–88年间黄渊青曾在上海师范大学修习油画,在1990年第一幅抽象画开始,黄渊青始终坚定抽象绘画的创作九十年代中后期,黄渊青在宣纸上以混合材料作画,开始尝试将书法经验与绘画语言相融合,更多的以书法的角度审视绘画,此时期画面上以线条构建的形状灵感部分更是来自于篆刻的记号。自2010年,随着艺术家在书写与绘画间转换的得心应手,符号消失在画面里,线条的节奏更加自由丰富有多样的动态。细读每条曲线犹如聆听不同乐器的声响,时而舒缓浑厚,时而明亮高亢 ,综观整体画面时宛如交响乐团奏鸣,不仅唤起观者的情感入,更促发介于抽象与具象间的想像。
《无题 2016 - 2017》, 2017, 亚麻布面丙烯, 200 x 260 cm
黄渊青画面中的线条来源于书法,却不囿于文字的再现或者意义,且艺术家也从对笔触的掌握中逐渐去除目的性正如评论家保罗·穆尔豪斯所写:“黄渊青的艺术根植于书法表达性的生命力,但却脱离了象征意义的限制,超越了具体的技艺和主观的意图。与此相应地,他的艺术所渴求的正是禅宗式的不加雕琢的艺术,这一点让他的表达超越了仅仅是主观的表现”直至今日,黄渊青依然持续重写绘画,此过程体现了艺术家对创作的感悟——即是不断超越个人经验的过程,将自我降到最低,表达成为自然自然的呈现,不是意志控制的结果。
据悉,活动将持续至5月11日。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