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新都博物馆:说唱俑镌刻汉代市井生活密码

2016-12-09 17:22:14 来源:光明网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中学历史课本上,馆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击鼓说唱俑造型生动,给莘莘学子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尊说唱俑是1957年在成都天回镇一处东汉崖墓出土的,不过,它并非汉代说唱陶俑的孤品。1982年7月,新都三河镇马家山崖墓再度出土了一尊击鼓说唱俑,它夸张的造型和传递的丰富历史信息,令其成为新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抓住了几个最传神的地方

  新都博物馆展厅内,东汉陶俑种类十分丰富:陶井、陶三轮马车、提鸡捧物陶俑、陶狗、雌雄陶鸡,无不生动形象。不过分量最重的,还是国家一级文物——击鼓说唱俑。

  这尊陶俑长32厘米、宽20厘米、高48厘米,质地为红陶。和登上教科书的说唱俑一样,此俑的动作、面部表情刻画极为生动。即使两千多年过去,仍能看出他头扎巾帻,额有花饰,体态矮胖。说唱者踞坐一圆墩上,收颈耸肩,上身赤裸。左臂环抱一扁圆鼓,右手执鼓槌高举。下着长裤,光脚。右腿平抬脚心向外,左腿则曲于圆墩上。造型显示,这正是说唱者表演的姿态。

  从表面来看,陶俑的制作手法其实并不细腻,但简单的雕琢却抓住了几个最传神的地方:这尊说唱俑额前有数道皱纹,说明其年龄已然不小;而他眯缝着眼、嘴半张做嬉笑状,又可以看出他的表演动作诙谐奔放、活泼欢快,能够让人联想到似乎正讲到故事的最高潮。这种既夸张又不失真的制作技巧,时至今日依然让人感到震撼。

新都博物馆:说唱俑镌刻汉代市井生活密码

  陶俑解密汉代说唱艺术

  新都博物馆副馆长刘雅平介绍,俑是一种有人物形象的古代随葬品,用来替代活人殉葬。陪葬俑中,陶俑数量最多。这是因为木俑埋于地下易腐,石俑难以大量加工批量生产,而金属俑制作费时费工、成本高昂。相比之下,陶俑不仅烧制容易,可以批量生产,还能够长久保存,所以成为中国古代陪葬俑的主流。在汉墓中出土的陶井,鸡、狗俑等,复制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而陪葬说唱俑,同样也是大户人家希望能在另一个世界,仍能欣赏到生前爱看的说唱。

  这正是说唱俑的珍贵之处。刘雅平说,秦汉时期,说唱表演在民间极为盛行,表演者称为“俳优”,他们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来博得主人和观众笑颜。俳优往往随侍主人左右,即兴演出,随时供主人取乐。表演时,则总是一边击鼓一边说唱。当时的皇室贵族、富豪大吏蓄养俳优之风极盛。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四川先后在成都、绵阳等地出土了10多尊说唱俑,新都还出土过名为《说唱图》的画像砖,描绘了说唱表演的场景。此外,遂宁也曾出土过一尊陶楼房,里面同样有说唱表演。可见在汉代,四川地区说唱表演十分兴盛。

  刘雅平说,这些说唱俑的身材按比例看都不高,《汉书》也曾记载汉武帝时“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说明当时从事俳优说唱的人通常身材矮小。他们还大多赤裸上身,可见在礼法衣饰制度严格的汉代,俳优们的地位相当低贱。正是这些传神的说唱俑,为今人了解汉代风俗、生活方式、说唱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点击说唱俑

  1963年郫县出土的说唱俑高66.5厘米。此俑尽力扭曲成弧线的下肢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下身的长裤在腹部与臀部之间,仿佛有随时往下脱落的可能。诙谐的形象很具有感染力。

  1982年新都马家山汉墓出土的说唱俑,造型与成都天回山的说唱俑有些相似,但是他的头略扬起,手中也无槌。该俑袒胸露乳,舌头伸出,手舞乐器,动作滑稽,显出一副受人愚弄的神情。

  1986年绵阳市河边乡九龙山东汉崖墓出土的一个说唱俑头戴头巾,面带笑容,手拍肚腹作鼓,富于节奏的表演同样给人诙谐幽默之感。

  1988年5月,在当时的绵阳市吴家区孔雀村汉代崖墓出土的说唱俑,左手抚肚,胸脯微微凸起,圆滚的腹部之上还精心塑造有凹陷的肚脐眼,两脚叉开着地,神态憨厚滑稽。

责任编辑:程立雪

推荐关键字:新都博物馆 说唱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