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吴茀之的艺术理念

2015-04-07 09:47:18 作者:吴涧风 来源:人民政协报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斑斓秋色》

《斑斓秋色》 吴茀之 作

《龙吐珠》

《龙吐珠》 吴茀之 作

  1932年,吴茀之与诸闻韵、潘天寿、张书喷、张振铎五人共同在上海发起白社国画研究会,其时,吴茀之33岁,任上海美专教授,在对师友、古人等多方取法后,已基本确立了以“扬州画派”的革新思想为主的绘画理念、审美以及大的取法方向,此后,从上海美专到国立艺专,一方面以长期关照自然的观念作为基点,加强写生,师造化,重画稿,重视观察感受,深入其以写生为改革的实践;另一方面不断在传统与笔墨之间总结经验,拓展了花鸟画创作表现力。同时于章法、笔墨、题材、用色、意境诸多方面都有所生发和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写生系统。“笔墨要旧,境界要新。”可视为其心得。

  茀之先生晚年主持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经时日之积淀,画风呈现出醇厚平和之气,艺术造诣已渐入佳境。就写生手法上看,一则将吴昌硕大写意“画气不画形”而略显空泛的不足转化为具体教学实施的具体运用,重视观察,强调物理性;其次主书法及笔墨的生动性和中国文人画诗境特征,避免一味的描摹,被动的写生。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便于教授的写生体系。他认为西画写生更倾向于造型写实,毫发逼真,但易被自然物象所束缚,缺乏画意,是“从外而来”的;而中国画师法造化是得于心源,乃领悟自然对象的生意神态,化为内心的感受,所谓“由内而发”,因而强调个体的修为格调。师造化作为研习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环节,最终又需落实于创作之作品,吴茀之先生又提出通过“记忆画”的运用来极佳地融合写生与创作之间的间隙。作者在经过对物象的观察后,在记忆时都变得较为概括,少了一些细节,形象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被夸张了,事物在记忆中已经成为醇化了的影像。吴茀之对此类影像作如是解释“是对象特征的最高综合,不是偶然印象,而是特征的重新组织”。物象在心灵的洗涤净化后,已然化为个体内心的心像,成为创造艺术形象语言的关键环节。在现存吴茀之六十年代信笔濡墨而成的《花鸟写生册页》中,全然可窥见其写生理念的运用,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品格高逸,显得游刃有余,信手拈来。

  2015年,是吴茀之先生诞辰115周年,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浙江美术馆举办了“吴茀之艺术文献展”,其中包括吴茀之先生所藏师友作品,吴先生的画稿、诗文稿及有关吴先生的资料文献,大都为首次面世,对研究吴茀之先生的生平和艺术都有一定的文献和史料价值。

  (作者系艺评人)

责任编辑:杨凤连

推荐关键字:吴茀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