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瑰宝:黑陶与蛋壳陶(五)
2006-09-01 10:41:49 作者:青瓷邨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0次浏览
19
九 蛋壳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地位
蛋壳陶创烧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鼎盛于龙山文化中期,断烧于龙山文化晚期,历经千余年。“ ‘蛋壳陶’不是偶然出现的几件特殊器物,它是龙山文化时期制陶手工业高度发达的产物,器形本身又有它形成、发展何衰退的过程。因此,它成为特定地域内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器时代早期一种古代文化的代表(注3)。”作为中国陶瓷史上及其重要的一个原始陶器品种,蛋壳陶空前绝后。我们应该重新确定蛋壳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并且加以认真地研究和系统地考察,搞清楚蛋壳陶遗存的分布情况,是否有窑址?存世器物的种类、器型、数量、完好程度等等、等等,以便更好地加以保护。
十 蛋壳陶无法复制
蛋壳陶对于现代人而言没有实用价值。因此,复制蛋壳陶自然不具有必然的现实意义。由于出土的蛋壳陶制品非常稀有,完整器物比历代官窑瓷器和元青花还要少。而且,出土的绝大部分器物是破损残缺的所谓“残器”。因此,研究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都大打折扣(图19)。目前,国内博物馆的馆藏蛋壳陶也缺乏精品,而且很少有完整器物陈展。许多残器由于修补不得法,无法还原其本来面貌,以至于无法给观众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图20)。能够得到任何一件蛋壳陶精品,都是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和收藏家们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因此,蛋壳陶又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利益驱动,复制蛋壳陶就有了动因。但是,现代人制作蛋壳陶的出发点与古人相去甚远,急功近利地去复制,其制成品与4500年前的真品无法比拟。区别在于:
1 价值观念不同:古人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作品的完美是为了满足非物质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迫切需求。因此,才会不断的推陈出新,一丝不苟地、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件作品。今人仿制的动因却恰恰相反,他们完全摈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理念的信仰,纯粹出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盲目地复制蛋壳陶。他们还期望付出最少的人力、物力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结果肯定事与愿违,仿品与真品类比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2 陶土原料来源不同:根据实物分析判断,古人采用的陶土是以古河床年久沉积的细泥为主要原料的,现今的自然条件已经失去了这种天热原料的来源。陶土的细度决定了坯体的可塑性、延展性和成坯以后的稳定性。蛋壳陶的坯泥不仅细度均匀,而且“不含任何杂质,也无任何孱和料(注4)。”乃至用快轮将坯体拉至0.5甚至0.2毫米厚度时不坍塌、不变形更是出乎现代人的意料。如此之薄的坯体在半干状态时还要承受砑光、打磨、剔刻、划花、锥孔、镂空、贴塑、粘结等工序的外力干扰而不破损。可见其陶土质料的品质绝对上乘。上述条件是制作现代仿品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3 成型工艺不同:仿品形不似神更不似。器型刻意模仿太过呆板,没有自然神韵,更没有手工随心所欲、非常流畅自然地刮削、打磨的痕迹。胎体厚重、大多数器物表面没有砑光。锥孔、镂空不自然。燃料、烧成温度、渗碳工艺也与古人迥异,成品表面没有黝黑发亮的金属光泽,甚至没有经过渗碳工序而直接着黑色冒充黑陶。
4 大多数仿品胎体厚重,器物表面还须抹黄土作旧等等,手法明显低劣。
总而言之,仿品与真品可谓天壤之别。古人制作一件蛋壳陶坯也许花上数天的时间,她(他)们可以不厌其烦地修饰打磨器物表面,精益求精地追求完美效果。因为工匠在蛋壳陶制品中倾注了她(他)们对于氏族图腾、诸神和先祖们的全部情感和敬畏。她(他)们是用心在侍奉氏族图腾、侍奉神明、侍奉先人。因此,她(他)们心无杂念、无所畏惧,她(他)们可以倾其心力、百折不挠。她(他)们延续了千百年的烧造技艺,只留给后人屈指可数的蛋壳陶实物遗存。也许,还有很多我们至今没有发见过的作品和器型在漫长的岁月中毁损、湮灭,我们永远无缘得见。正所谓历史不可复制。同理,蛋壳陶也无法复制。
十一 图版说明:(图版中的黑陶、蛋壳陶大多数是经过修复的残破器物)
图1 黑陶鬹 重量640克 高36.4厘米 (残器由200多碎片复原)
图2 黑陶划玄纹大口瓶 重量750克 高31.8厘米 口径12.2厘米 底径7.5厘米
图3 蛋壳陶高柄杯 重量94克 高26.7厘米 口径13.6厘米 底径6.1厘米
图4 蛋壳陶剔地划花双管长颈瓶 重量69.2克 高13.5厘米 口径2.8厘米 底径4.8厘米
图5 蛋壳陶划玄纹长颈瓶 重量82.2克 高19.5厘米 口径5.2厘米 底径5厘米
图6 蛋壳陶竹节玄纹划花锥孔高柄杯 重量83.8克 高26.7厘米 口径12.4厘米 底径7厘米
图7 大汶口黑陶划玄纹镂空高柄杯 重量99.7克 高23.8厘米 口径9厘米 底径7.6厘米
图8 同图6 蛋壳陶高柄杯身细部
图9 同图16黑陶剔地划花玄纹乳钉觚底部细图
图10蛋壳陶高柄杯杯身细部
图11 黑陶竹节纹玉壶春瓶 重量105.5克 高14.8厘米 口径6.9厘米 底径6.5厘米
图12 蛋壳陶竹节玄纹锥孔高柄杯底足部分细图
图13 蛋壳陶镂空套杯杯身部分细图
图14 黑陶剔地划花玄纹石榴尊 重量82.8克 高8.9厘米 口径4.1厘米 底径5.5厘米
图15 黑陶竹节纹双耳觚底部细图
图16 黑陶剔地划花玄纹乳钉觚 重量94.4克 高18.1厘米 口径12厘米 底径6.2厘米
图17 蛋壳陶凹凸玄纹剔地划花镂空高柄套杯 重量94.4克 高14厘米 口径12.9厘米 底径6.3厘米
图18 蛋壳陶划玄纹锥孔高柄杯 重量79.5克 高18.3厘米 口径12.5厘米 底径6.1厘米
图19 同图6 蛋壳陶高柄杯残器
图20 同图6 蛋壳陶高柄杯残器复原 重量83.8克 高26.7厘米 口径12.4厘米 底径7厘米
注释:
(1) 杜在忠:《试论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考古》1982年第2期176页
(2) 杜在忠:《试论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考古》1982年第2期176页
(3) 杜在忠:《试论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考古》1982年第2期176页
(4) 杜在忠:《试论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考古》1982年第2期177页
参考书目:
(1) 《一九七五年东海峪遗址的发掘》,《考古》1976年第6期
(2) 《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
(3) 《山东临沂大范庄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发掘》,《考古》1975年第1期
作者:青瓷邨
日期:2006-7-16於望京
已有 2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已有 2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