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4月30日雅昌艺术网《对影成三人》请到了三影堂艺术总监毛卫东,和旅居德国多年的摄影艺术家唐晶在三影堂艺术中心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摄影教育和摄影类型学的讨论。唐晶的《德国摄影大师的访谈》是他现在在做的两部很重要的书。所以我们今天主要围绕着摄影教育和类型学来去展开讨论。
唐晶,旅居德国多年,于卡塞尔艺术学院研习摄影,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设计系摄影专业客座讲师。自2001年起,在《中国摄影》杂志以双月刊专栏的形式撰写《德国当代摄影大师专谈》,至今已发表7篇。
毛卫东,三影堂艺术总监,近年来一直是关注于摄影出版物翻译,西方典摄影著作翻译,现在也开始做一些摄影类的书的策划。
贝歇夫妇
唐晶:国内贝歇流派的类型学
蔡萌:唐晶这八年在德国留学所学、所拍摄的景观摄影跟没有经过这八年德国学习的经历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这批摄影家或者是艺术家做着同样的同类型学的工作方式,你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唐晶:我感觉在对图像认识上,九十年代的时候,70后的艺术家比较集中在对青春自身的拍摄比较多一些;到了2000年以后集中地转向了景观摄影,尤其是到了2010年前后达到了一个小的高潮。
区别我觉得国外的景观摄影从贝歇流派开始慢慢扩散到全世界,国内有很多艺术家都受他们的影响,包括在北京骆毅这样的艺术家,他的工作方式和贝歇是完全不一样的,突然在这个时期也受到他的影响,我在国内看到了大量和贝歇流派类似的作品,我指的是从形式上类似,我自己个人的那种感受是对图像的具象它所包含的抽象性的那些东西,以及社会性的那些东西,中国的摄影师理解的图像和我理解的有一定的差别,这其中可以提到一个有名的德国艺术家叫Wolfgang Tillmans,中文应该叫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当然现在在国内就我所看到的文章还没有真正介绍他的作品,非常深入的,其实这实际上就是贝歇的类型学其实已经是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已经过去了的一个流派,他向后不断地扩展,有各种可能性,对摄影的突破来说,我现在做的工作其实也是把这些东西介绍到国内,当然我在国内也看到了大量对这个类型有所突破的。从图像的抽象性的角度来理解,我觉得是两者之间比较大的差异,但是这个话题可能有点儿大,需要具体的哪张图像比较抽象,哪张图像抽象到什么地方这样去分析,大家以后有机会也关注我做的《德国当代摄影大师访谈》系列,这些问题在每个摄影师的个案里边都多多少少涉及到。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