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苑柳:从风景摄影到景观摄影

2013-11-25 09:52:01 作者:苑柳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前言(10%)——概念的提出,解释风光摄影、风景摄影、景观摄影,以及解释论文题目,略述论文的逻辑及几大部分

  第一章:风景摄影外延扩大化的具体现象和艺术手法(40%)

  一、 “风光摄影” 怎么了?

  进入21世纪后,数字技术革命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摄影团体的准入及商业比赛的导向,风光摄影的繁荣到影像的泛滥,再加上其艺术手法表现上的局限性——内容相同、观念相同、语言相同,使其走到“穷途末路”。对于从事“风景”拍摄这样一个庞大的摄影群里来说,“风景”到底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如何才能因应社会和时空的变化留下有价值的“风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用多元的摄影语言与美学展示,在传统的风景摄影之外,寻找更多风景摄影的可能性,以期提供更多可供讨论的样本。

  二、什么是“景观摄影”及其与“风景摄影”的关系

  风景摄影进入当代摄影的语境,这一概念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不仅涵盖了风光摄影,它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外延扩大出了很多“新风景”。这一外延扩大化的现象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最近比较热门的景观摄影的出现(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景观摄影作品都属于当代风景摄影的范畴,但绝大部分的景观摄影都可以归纳到当代风景摄影的范畴中来理解)。

  “景观摄影”作为近年来出现在中国当代摄影中的一种转型现象,秉承了从德国“新客观主义”到“杜塞尔多夫学派”一直延续的一种建立在冷静、理性、客观的观看方式主导下,以“人造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转型。因此,“景观摄影”并不能算作一个独立的摄影门类,而是应该作为一种摄影现象来理解,而这种介于传统纪实与当代艺术观念之间的摄影表达已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摄影实验的新热点。

  三、传统风景摄影之外的新风景

  1、造景手法:中国传统视觉再现的文化和审美心理的转变

  从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到姚璐的《中国景观》:当代风景摄影在构图、场景、内容和精神上对传统绘画精神的传承和外延。

  洪磊对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的反省和批判——颠覆传统审美趣味的风景,即当代风景摄影对中国绘画审美的外延。

  2、纪实手法:以客观的态度“还原”生存环境的“真实面目”

  遭人为破坏的自然景观——卢光《被污染的风景》、许宝宽《新风景》、王久良《垃圾围城》

  从自然走向社会的风景——空间权力化的景观:邵逸农、慕辰《大礼堂》,渠岩《权利空间》,王国锋《理想》;现实荒诞化的景观:曾翰《超真实中国》,倪卫华《风景墙》,朱峰《上海零度》、郑知渊《上海面目》; 欲望视觉化的景观:李前进《桑拿浴》

  3、“私人”的风景:把个人强烈的态度和立场注入到观看中的思考式的摄影

  “流浪”的风景——骆丹《318国道》、张晓《海岸线》、游莉《寂静的纬度》、张克纯《黄河》; 内心的风景——塔可《诗山河考》,卢彦鹏《山-雾》

  4、有关风景摄影里的“人”的思考

  风景、摄影、人这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人”在风景摄影里的出现,是对人的强调还是弱化,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

责任编辑:佟雯

推荐关键字:2013第十一届理论研讨会 景观摄影 苑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