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风景摄影外延及扩大化的原因(30%)
一、“百年不变”的中国风光摄影的时代局限性
唯美的“风光片”过多的作为“愉悦视网膜”的底层审美的摄影实践,在当代摄影的语境下不具有“先锋性”和“批判性”,不能更多的关注和批判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二、经济发展带动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及土地的破坏和入侵,导致了人们的忧虑以及对于工业化的反思
中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所经历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变,其人为改变的社会景观层出不穷,纷繁复杂。加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占用和破坏,导致我们的生存环境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而这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促使人们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与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 受西方当代风景摄影的影响
1966年美国乔治伊斯曼摄影之家由内森•莱昂斯(Nathan Lyons)策划的题为“当代摄影家:向着社会的风景”重要展览,这个展览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 “社会风景”(social landscape)这个新概念,扩展了“风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个影展使人们认识到个体、人群、高楼、街景等等都可以算作“广义的风景”即社会景观。
真正改变传统风景摄影走向是由莱昂斯的学生威廉•詹金斯(William Jenkins)在1975年推出的“新地形:人为改变的风景的照片”展览。参展摄影家力图以冷静的、客观的态度,面对被人类入侵和破坏的风景,拍摄了大片住宅、工厂、西部开发土地和城市街道,看似不带个人评论地记录着被掠夺的景观,从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风景样式。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中的“spectacle”概念。德波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曾经需要直接经历的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他将“景观”这个词界定为“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2006年蔡萌最早借用这一概念并策划了一系列的景观摄影专题展。
第三章:中国风景摄影外延扩大化的影响(20%)
一、 以风景摄影的外延扩大来反观我们生存的环境
分析风景摄影这一类型在中国的演变,同时也可以反观我们整个摄影界的发展现状,甚至是我们人类的生存状况。没有哪门艺术会比摄影更直观、更真实的影射我们的社会现实问题。
二、 逐步瓦解风景摄影与其它摄影门类之间的边界
当摄影走向当代,它的多元性、包容性、批判性等已经让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种“当代性”之间的外延和起源差别让我们在面对一个摄影门类的概念时,不得不外延和扩充着对它的理解和界定。
三、现在呈现出的一些问题:“景观热”催生出新一轮的摄影大军和过于形式化的景观
近几年中国摄影界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有关景观摄影的展览直接把“景观摄影”推向当代摄影的主流,它直接影响着摄影人的创作。此外,展览的宣传作用也让更多的人去学习或效仿。一时间,摄影圈里便出现了“景观热”,于是我们在之后的平遥国际摄影展或是各种摄影双年展上见到了越来越多的景观摄影的作品,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而“景观热”势必会引发新一轮的问题,例如越来越多的过于形式化的景观作品,并没有体现出创作者过多的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只是徒有表面的模仿。“景观摄影”一旦泛滥,风景摄影在当代语境中必将会再次陷入困境,寻找新的突破和出路。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