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世家藏珍,白石意韵 | 精赏中鸿信秋拍世家元气齐白石专题作品

2025-11-21 21:38:36 来源:快讯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雅昌拍卖图录APP可同步参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9b38e5758a07c4d057ce287cd0f430d0.png

“世家元气”是中鸿信拍卖重推的特色专场,信誉口碑甚佳。“世家元气”取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家族传递之意,世家,“谓世世有禄秩家也”,“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本季秋拍,特遴选出四十余件中国近现代书画精品力作将继续齐聚“世家元气”,涵盖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林风眠等大家作品,给藏家带来不一样的艺术体验。

世家元气 · 齐白石重要作品专题

本季秋拍《世家元气——中国近现代重要书画专场》汇集多件齐白石不同时期的精品,诚邀广大藏友一同品鉴。齐白石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绘画艺术的一面旗帜。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绚丽的篇章。白石老人的书画作品深受广大藏家喜爱,也是当今文物艺术品市场中的主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fca212bf3e76befcc5a93c1f70d4a77a.png

齐白石(1864-1957)

近现代画家中,齐白石可能是最善于贴近普通民众生活并在生活中提炼入画素材的画家,他画虾、画蟹、画草虫,画瓜、画花、画白菜,无不是土地气息最浓的事物。但也正是这样的“俗”物中,大道至朴,给了画无法比拟的天然的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c2c1db1f509dce51224eb30d09a7dc53.png

齐白石(1863-1957) 为易恕孜作 大吉图

白石的画,从来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他把湘潭田间的鸡雏、灶头的烟火,都淬炼成了笔墨里的诗意——这幅《为易恕孜作 大吉图》,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乡野日常的温度:雄鸡的躬身,是父辈的守护;雏鸡的嬉闹,是生活的生机。当墨色在宣纸上晕开时,人间的烟火气与艺术的高古意,早已融成了一体。

当我们凝视这幅画,看见的不仅是一只雄鸡与几只雏鸡,更是一位老人以笔墨为纽带,将乡心、亲情与艺术织进了时光。它是礼物,也是心迹——就像白石笔下的每一只鸡,都不是纸上的静物,而是带着体温的、活着的乡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9cadc6de06d9561d4b2b3bd841ffa30b.png

0559

齐白石(1863-1957) 为易恕孜作 大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26.5×63 cm. 约7.2平尺

【款识】恕孜同里先生清正,齐璜白石。

【钤印】借山翁(朱文)、星塘白屋不出公卿(朱文)

【待出版】《当甲骨文遇到马克思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

【说明】此件为齐白石为其同乡女婿易怒孜所绘。

【上款人简介】易恕孜为易广远之孙,齐白石三女齐良怜之夫,齐白石常作画制印相赠,如1945年曾为其创作《富贵寿考》。

当齐白石以老年炉火纯青的笔力挥就这幅《为易恕孜作 大吉图》时,宣纸上跃动的不仅是笔墨,更是一位老者对晚辈的温情牵念。这幅为齐白石84至88岁之间赠予同乡女婿易恕孜的作品,以雄鸡护雏的寻常乡景,织就了艺术与情感的双重锦缎——既藏着白石老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精髓,亦裹着翁婿相惜的人间暖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58ce9aac7c6010bbe7c95ee3471c96d3.png

齐白石(1863-1957) 为易恕孜作 大吉图

1 笔墨:从民间烟火到文人风骨

画面中的雄鸡,是白石晚年大写意的典型范式:鸡冠以朱砂泼染,艳如燃火,却以焦墨勾边收住火气,恰似民间年画的热烈撞上文人笔墨的克制;颈部羽毛以赭石混淡墨层叠皴擦,一笔中见浓淡干湿,蓬松的质感如能触手可及;尾羽则以长锋枯笔横扫,飞白间带着“屋漏痕”的书法意趣,既见雄鸡的轩昂,又藏着老笔的苍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808f6dee51e975104ab37755cccbb36a.png

齐白石(1863-1957) 为易恕孜作 大吉图

而雏鸡的处理更显巧思:三只幼雏以“大笔圆点法”塑型,焦墨点首、淡墨铺身,几笔便勾出憨态——有的探颈啄食,有的缩身依偎,动态精准得如同田间写生,却又脱尽具象的拘囿。这种“以书入画”的笔墨,让家禽跳出了“媚俗”的匠气,也避开了“欺世”的空洞,恰是白石“在生活里找笔墨”的智慧。

2 构图:方寸间的生命交响

整幅画以“上重下轻”的布局营造张力:雄鸡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空间,躬身垂首的姿态,将视线引向下方的食盆与雏鸡,形成“护持”的暗线;食盆以浓墨圈边、淡墨铺底,既作场景支点,又以留白衬出鸡雏的灵动。右侧题款“慈孜同里先生清正,齐璜白石”以行书纵贯,笔墨与鸡羽的笔势呼应,让文字成了画面的延伸——这种“书画互文”的布局,正是文人画的魂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833892469e3a5851c2d1b04a357d7beb.png

齐白石(1863-1957) 为易恕孜作 大吉图

更妙的是细节的“疏密节奏”:雄鸡的浓墨重彩与雏鸡的淡墨简笔形成对比,食盆的实与背景的虚相互制衡,连鸡爪的“金石味”线条,都与鸡雏的柔润形成刚柔相济的韵律。白石曾说“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幅画里,“似”的是鸡的形态,“不似”的是笔墨里的生命感——哪怕是静止的宣纸,都能听见雏鸡啄食的细碎声响。

3 意涵:乡心与吉兆的双重密码

这幅画的温情,藏在“护雏”二字里。易恕孜是白石同乡的女婿,亦是研究其艺术的知己,老人以“慈”为题,既点出雄鸡护雏的画面意,也暗喻对晚辈的期许。而鸡的意象本身,更是传统的吉兆:“鸡”通“吉”,雄鸡的“五德”(文、武、勇、仁、信)是文人的品格寄托,雏鸡的成群则是兴旺的祝福——在1940年代的动荡中,这份“清正”的期许,既是对晚辈的叮咛,也是老人对世道的温柔寄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9cadc6de06d9561d4b2b3bd841ffa30b.png

齐白石(1863-1957) 为易恕孜作 大吉图

齐白石先生乃近现代画坛之泰斗,其艺术生涯绵延近一世纪,尤以花鸟虫鱼之作最为人称道。而荷花一题,更是白石老人笔下的常客,自青年至耄耋,风格屡变,意趣日新。此幅《荷花鸳鸯》图,作于老人九十三岁高龄,堪称其艺术探索的晚霞之作。观之,不禁令人遥想其故里湖南湘潭的荷塘盛景——那里莲叶田田,红荷灼灼,亦是老人童年天真时光的寄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6c8772d148e2b838c3f095d9ceb31585.png

齐白石(1863-1957) 荷花鸳鸯

白石老人曾言:“余少时牧牛,常戏于荷塘间”,故而写荷非仅摹形,更是抒怀,是乡愁的袒露与生命的回响。此作以红荷、翠叶、鸳鸯为主体,色彩斑斓,构图新奇,较之习见的“红墨相映”范式,更见突破之思。今细细品鉴,仿若与老人对话于笔墨之间,感受其晚岁从容豁达的心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88d381e7ff18fee35942566b0c44fc21.png

0556

齐白石(1863-1957) 荷花鸳鸯

立轴 设色纸本

1957年作

79×34 cm. 约2.4平尺

【款识】九十三岁白石老人。

【钤印】木人(朱文)、大匠之门(白文)

画面构图饱满而富节奏感,红荷居上,如火焰腾空,灼灼生辉;鸳鸯戏于下方水面,悠然自得,上下呼应,疏密有致。白石老人晚年构图常破陈规,此作亦不例外。荷茎挺拔,交错而生,既显荷塘之茂盛,又暗含生命之力道。翠叶以阔笔泼墨挥洒,姿态万千,或仰或俯,或舒或卷,墨色淋漓中见蓬勃生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55083a1fcb882a86f13d600c01524d65.png

齐白石(1863-1957) 荷花鸳鸯

而鸳鸯二禽,羽毛以黄、红、黑三色交织绘就,灵动活泼,似窃窃私语,为静谧荷塘平添生趣。背景则以淡墨轻染,若有若无,衬得整个画面清幽宁静,仿若隔世之仙境。此种构图,既承传统花鸟画的平衡之美,又融西画之透视感,彰显老人“衰年变法”后的创新精神。细观之,红荷与墨叶的布局,非徒以色彩夺目,更以空间留白营造诗意,令观者眼随画走,心随景动,足见白石老人对自然生灵的深刻洞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f6d0b3030590e2b6ad9b55a72f56d519.png

齐白石(1863-1957) 荷花鸳鸯

笔触与用色,为此作精华所在。白石老人晚年笔力苍劲老辣,放收自若,红荷以浓烈朱砂点染,如血如霞,灼灼其华;墨叶则大笔泼洒,笔墨酣畅,尽显金石之力。较之早年工细之作,此图更重写意,红荷花瓣寥寥数笔,形神兼备;翠叶墨色氤氲,浓淡相宜,仿佛风雨初霁,露珠未干。而用色之巧,尤在对比和谐:红与黑相映成趣,黄与黑交错生辉,既大胆浓烈,又质朴天真。鸳鸯羽色斑斓,却无丝毫俗艳,反添雅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5e46413f03c52f66a577eda1817482f2.png

齐白石(1863-1957) 荷花鸳鸯

此乃老人深谙“雅俗共赏”之道,以民间色彩入画,却化俗为雅,独树一帜。更兼画中题款,以浓墨书“九十三岁白石老人”笔致遒劲老辣,呼应画中粗壮的线条,相得益彰。此时白石老人书画俱老,笔墨间满是岁月沉淀后的从容,非刻意求工,而自然天成,令人想见其伏案挥毫时,心手双畅之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a9288b8cc9184cde7baca5cc55c1960a.png

齐白石(1863-1957) 荷花鸳鸯

情感内涵,为此作灵魂所系。白石老人一生眷恋故乡,此画中的荷塘,非仅自然之景,更是其精神家园的缩影。红荷之炽热,或喻童年之纯真;鸳鸯之成双,或寄暮年之情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88d381e7ff18fee35942566b0c44fc21.png

齐白石(1863-1957) 荷花鸳鸯

整幅画质朴单纯,又天真烂漫,突破传统花鸟画的窠臼,既无文人画的孤高,亦无匠人之板滞,而是以赤子之心,抒写生命之歌。老人晚年历经世变,心境渐趋平和,此作中无丝毫迟暮之气,反见生机勃发,仿佛将人生积淀化入笔墨,令荷塘成为永恒的诗篇。观者若细品,可感其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乃至对宇宙生命的哲思。此即齐白石艺术之高明处:以简驭繁,以拙胜巧,于平凡物象中见深远意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40c1b955ff3925a93c566de4dec9bc8d.png

齐白石(1863-1957) 喜来加寿

中国画里,寿桃是非常普遍的创作题材,然以白石老人所绘之桃最为难得。此件《喜来加寿》图,作于齐白石92岁时(1952年),正是他所画寿桃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并且画面上有一喜鹊翘首仰观,更是难能可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9301c285fcf62ac43ff508bdc91f9d4a.png

0558

齐白石(1863-1957) 喜来加寿

立轴 设色纸本

1956年作

113×39 cm. 约4.0平尺

【释文】喜来加寿。

【款识】九十二岁老人齐白石。

【钤印】白石(朱文)、齐白石(白文)

【鉴藏印】融盦鉴赏(朱文)、索墨庐(朱文)

【题签】宋振庭题:齐白石喜来加寿。索墨庐珍藏。

【说明】

1.宋振庭旧藏。

2.北京保利2014年秋拍夜场1021号,成交价402.5万元

此幅上有“索墨庐”收藏印,“索墨庐”乃宋振庭斋号,为钱瘦铁为其所刻。宋振庭(1921-1985),曾用名宋诗达,笔名史星生、星公、海公、蓝远天、程思酉,吉林延吉人。曾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长,中共党校教授。与画家相交甚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dff0c286a0d9fcfc0aecdb48f591b49a.png

齐白石(1863-1957) 喜来加寿

在解放初的中共吉林省领导层中,宋振庭以博学多识以及热爱艺术受到瞩目,在他担任吉林省宣传部长期间,任用张伯驹为吉林省博物馆馆长,历史性地购进大批书画珍品,开始了吉林省博物馆的馆藏时代。他与傅抱石、关山月、许麟庐、娄师白等众多画家相交甚密,亦藏有画家细心所作相赠的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bd6bf8ca02f35462f7c3b18432c1c5f6.png

拍卖记录

傅抱石1961年所作“振庭”上款的《飞虹千尺》在《傅抱石全集》、《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一百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集》中均有出版。《飞虹千尺》是傅抱石赴东北写生期间赠予宋振庭的,宋振庭惜之如宝,其上印有“索墨庐”的印章,此方印章亦同样出现在齐白石此幅《喜来加寿》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1674f8c506e99626f1c4a627843dd71d.png

齐白石(1863-1957) 喜来加寿

此图沿用了白石衰年变法之后专用的“红花墨叶”没骨法,直接用洋红和藤黄点画桃实。占据画面上部的是长在树枝上的桃实,竹篮中有两颗刚摘下来的大桃,一只喜鹊肚圆身肥,挺立于竹篮上,憨态可掬。桃实有笔意有笔痕,有骨有肉,有重轻和浓淡的变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12507766afa26cabd16a0a41c562ddcf.png

齐白石(1863-1957) 喜来加寿

白石老人“以色当墨”,以造型和笔墨为根基的设色写出娇艳欲滴的桃实。围绕着硕大桃实的桃叶,形态多变,它们分布在桃实周围,造成自然掩映迎风摇曳,显得又可爱又有生气,有力地衬托了桃实,给画面带来生机和形式美。桃叶是勾画的,在充分描绘其迎风摇动之意的同时,也表现出笔线本身的力度、变化和生趣,使画面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竹篮用焦墨勾出时有飞白,其凝重苍劲与桃实的鲜润娇艳形成有趣的对照,使整个作品看上去既单纯又丰富。此作可谓流传有序。

齐白石先生于花鸟鱼虫题材的创作中,向以能于寻常物态中发掘灵秀可爱之姿著称,其笔下的一草一木、一虫一蝶,皆可化平淡为奇绝,纳生活于雅境。作于癸未年(1943年)的《鸡冠花蝴蝶图》,为其晚年赠天津商会会董杜宝桢的精品,此作于笔墨、色彩、意趣间,尽展大师独运之匠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c209075c23789e539876087055f5e6fb.png

0576

齐白石(1863-1957) 冠上加官

立轴 设色纸本

癸未(1943年)作

69×33 cm. 约2.0平尺

【款识】宝桢先生之雅,癸未齐白石。

【钤印】齐大(朱文)、马上斜阳城下花(白文)

【出版】《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档案—大师合卷1》第10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电子版)

【上款人简介】杜宝桢(1873-?),字筱琴,天津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书界名流。曾任《中华报》主笔、天津商务商会顾问、商业研究会会长,1918年连任天津商会会董,长期担任染业同业会主席,创建仁南善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2f075b26cdb174c2af09f4e2498b7c67.png

出版物

观其画中鸡冠花,尽得晚年设色之妙。以没骨法写花,不事墨线勾勒而直接以色彩晕染成形,殷红主调之上复加重洋红,令花团如朝霞焕彩,浓淡相错间更显层次丰饶。花之底部与顶部的色泽对比,似有光影流转之态,鲜活而富立体感。枝叶则以浓墨勾勒轮廓与脉络,复以浅石绿敷色,墨与色的碰撞既衬出鸡冠花的热烈明艳,又于苍劲中见秀润,将草木的蓬勃生机凝于笔端。这般色彩与笔墨的交响,是先生对自然物象的深情提炼,更是其晚年艺术风格中“艳而不俗,浓而不滞”的生动诠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5e0875b5590c988e98a8924a2994bf7e.png

齐白石(1863-1957) 冠上加官

画面右侧题识“宝桢先生之雅,濒生齐白石”,书法老辣恣肆,笔力苍劲如刀刻石,与画面的笔墨意趣相得益彰。其书风的朴拙与画境的鲜活互为表里,既添文人画的书卷气,又衬出物象的自然真趣,是书与画、文与艺的完美交融,尽显“书画同源”的艺术追求与个性风貌。

综观此作,白石老人以其独有的笔墨智慧,将鸡冠花的热烈、蝴蝶的灵动与自身的艺术性情熔于一炉。没骨法的雅致、色彩的绚烂、虫蝶的生趣、题识的苍古,共同构筑起一方充满生命张力的艺术天地。

梅花是齐白石偏爱的题材,既象征高洁情操,亦承载其故园记忆与不尽乡愁。1900年,因家口增多,齐白石携眷迁居梅公祠。他在《自述》中写道:“莲花塘离余霞岭,有二十来里地,一望都是梅花,我把住的梅花祠,取名为百梅书屋。”并赋诗云:“最关情是旧移家,屋角寒风香径斜,二十里中三尺雪,余霞双屐到莲花。”对梅花的生动记忆贯穿其一生,他更镌有“知我只有梅花”、“犹有梅花是故人”等印文,以梅为知己。齐白石绘梅,取法青藤、八大、金冬心、吴昌硕等诸家,曾叹:“画梅秀劲独杨补之,奇特独尹和伯,苍老独吴缶庐,此三君皆绝伦,吾别无道路可行矣。”而后他将大写意笔法与记忆中梅花的自然形态相结合,终创出个性鲜明的梅花画法,本幅即为代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f684a291f9140352ede256a019f22854.png

0577

齐白石(1863-1957) 梅花喜寿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36×33.5 cm. 约4.1平尺

【款识】一笑牡丹称富贵,那知无福见梅花。白石老人并题。

【钤印】白石(朱文)、中国长沙湘潭人也(白文)

【题签】齐白石老人写红梅绶带图妙品真迹,博陵苏庚春拜观。钤印:苏(白文)、庚春(朱文)

【说明】苏庚春旧藏并题背签。

【藏家简介】苏庚春(1924-2001),字更淳,河北深县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书画鉴定家、书法家、篆刻家。其书法宗法钟繇、王羲之,风格淡雅飘逸,深受藏界赏识。出生于北京古玩世家,自幼随父苏永乾在琉璃厂贞古斋学习书画鉴定,师承韩慎先,与刘九庵等并称“琉璃厂书画鉴定四大家” [2-3]。1961年调至广东,历任广东省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广东省文物出境鉴定组组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c691b074a14fd0d759e864051515a103.jpg

齐白石(1863-1957) 梅花喜寿图

观齐白石《红梅喜寿》图,如步冬尽春初之梅林:朱砂点染的红梅灼灼绽放,两只禽鸟分踞枝头,一仰一俯,暗合天地生机。此作融民间吉祥寓意与文人笔墨意趣于一炉,于简澹构图中蕴蓄蓬勃生命力,堪称白石老人花鸟画之精妙代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0c4cd0a5186a00940bce510572634c91.png

齐白石(1863-1957) 梅花喜寿图

画面布局尤见匠心。梅枝自右上方向左下方斜逸而出,勾勒出一道充满张力的弧线,既稳定全局,亦赋予画面流动的气韵。上方绶带鸟垂首敛翅,尾羽轻垂,似有沉思之态;下方喜鹊俯身欲飞,喙部微张,仿佛鸣声在耳。一动一静,彼此呼应,与梅枝的苍劲形成微妙对比,将时光凝固为枝头一瞬的诗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3593ecb5a2c4df04752433bdd9bf34c2.png

齐白石(1863-1957) 梅花喜寿图

题款“一笑牡丹称富贵,那知无福见梅花”可谓点睛之笔。齐白石借梅自况,讽喻世俗追逐富贵,而赞梅花傲寒之质。这份情感与其人生经历紧密相连——梅公祠的旧忆、“知我只有梅花”的印文,皆使此作超越吉祥图案的层面,成为画家精神世界的映照。画中梅枝盘错交织,既源于自然观察,亦暗藏对故园的缱绻思念。

齐白石的《大吉图》中,一只雄鸡俯首凝视雏鸡,尾羽如墨瀑倾泻,爪下寥寥数笔勾勒出稚雏围盆啄食的场景。这幅是为李经羲所作,无繁复背景,无艳丽设色,却让观者从墨色浓淡间听见田园的呼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7eb5359f30bd41caeadcee6ab71510b8.png

0578

齐白石(1863-1957) 大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02.5×34 cm. 约3.1平尺

【款识】仲轩先生属,白石。

【钤印】齐大(朱文)

【出版】《齐白石书画集》第9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说明】

1.北京文物公司旧藏;

2.仲轩上款。

【上款人简介】李经羲(1857年 (一说1859年)-1925年9月18日),安徽合肥人。字仲仙(一作仲轩、密生),号悔庵,晚号蜕叟。晚清末年至民国时期官僚、云贵总督、政治人物、李鸿章的侄儿、李鹤章的第三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bfa280640d0112cbe81d08b5f8fad654.png

出版物

《大吉图》在1986年曾出版于人民美术出版社《齐白石书画集》,为其艺术价值提供权威佐证。这幅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是齐白石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也是理解其“衰年变法”艺术历程的重要标本。画面中那种“妙造自然”的境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艺术家数十年如一日对自然观察、对笔墨锤炼的结果。从早期的工细到晚年的放笔,齐白石始终坚守“取法自然,回归自然”的艺术理念,使他的作品既扎根于传统文人画体系,又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ced59daaa9d2082672040b33248befea.png

0579

齐白石(1863-1957) 大富贵

立轴 设色纸本

110×34 cm. 约3.4平尺

【款识】大富贵。仪初先生清正,戊子八十八岁齐白石并篆。

【钤印】悔乌堂(朱文)、老木(朱文)

【说明】日本回流。

1948年,齐白石以八十八岁高龄创作此幅《大富贵》。这幅作品不仅是他晚年风格的典型代表,更是其大写意绘画思想的浓缩体现。齐白石一生跨越晚清、民国与新中国,艺术生涯长达七十余载。他从湖南湘潭的农家木匠起步,二十七岁始受胡沁园、陈少蕃启蒙,习画学诗,早期浸淫《芥子园画谱》,工笔细腻。中年后五出五归,游历南北,视野大开。1917年定居北京,受陈师曾点拨,毅然“衰年变法”,弃八大山人冷逸之风,转攻热烈奔放的大写意。他自创“红花墨叶”一派,以浓艳洋红绘花卉,衬以焦墨叶片,形成红黑对比的视觉冲击。这种变革不仅源于艺术自觉,更关联其生存现实——卖画为生促使他转向更贴近民间审美的题材与形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5ffbc53e5349f8e472109e4c0ca5e2a0.png

齐白石(1863-1957) 大富贵

齐白石的笔墨始终与生命同步。晚年腕力虽衰,然笔意更苍莽。《大富贵》中,花瓣边缘微颤,墨色氤氲化开,恰似岁月包浆。他不再追求工细,而是“一挥便了忘工粗”,在失控中觅得天趣。这种“人书俱老”的境界,源于他数十载对金石篆刻的锤炼。单刀直入的刻印法转化为绘画的果断笔触,如“昆刀截玉”,刃无复意。画面钤印“白石翁”“老齐郎”,印文哲思与画意互文,延伸出“布衣尊重胜公卿”的傲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9c19bba7dbaf4b2111213718d5d03d1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1/52524ddc9e58a07e65b5b6cd2a6613cf.jpg

责任编辑:周艺洋

推荐关键字:中鸿信 拍卖 收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