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0 日至 11 月 15 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指导,湖北省美术院、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承办的“扎根人民 60 年——湖北省美术院文献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隆重举行。

开幕式现场
本次文献研究展以“历史传承、时代精神、地域特色”为主线,通过百余件珍贵历史文献、手稿、实物、美术出版物及百余件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作品,系统呈现湖北省美术院在创作思想、人才培养与学术建构等方面的持续探索。展览生动展现了几代艺术家砥砺前行的壮阔征程,彰显湖北省美术院60载扎根人民、以丹青写史的深厚底蕴与旺盛活力。



开幕式现场
本次文献展不仅是一场美术作品的集中呈现,更是一场关于中国当代美术史、画院制度史和地域美术传统的重要学术事件。它以系统性文献与作品的结合,立体展现湖北省美术院60年来的创作成就、制度进程与学术贡献。
60年发展脉络与艺术传承的见证
在展厅之中可以看到湖北省美术院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献,比如展览的序厅湖北省美术院成立纪念的巨幅照片,照片前面是艺术家创作的手稿和工具、书籍,进入到展厅之后,可以看到周韶华先生的题字“扎根人民六十年”,以及116件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此外,展厅右边的展墙中以编年史的形式,呈现了湖北省美术院60年发展各个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事件。



展厅现场
这些文献和作品相互交织印证,在灯光映照下构成一条清晰完整的历史长卷,勾连起湖北省美术院60年的创作脉络,使观众得以直观感受艺术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创作风貌与精神取向。
尤其是在展览后段,观众会看到一个鲜明的“代际交汇”区域。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构成视觉焦点,而一旁近年新引进的20余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则以崭新语言与当代表达回应传统与现实。两代作品在同一空间内相互映照,呈现出湖北省美术院文脉不断延展、生生不息的格局,也让观众在行走观展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的创造力与未来潜能。


展厅现场
湖北省美术院党委书记、院长谢晓红表示,本次展览集中展示116件精品力作与大量珍贵文献,构成了完整的历史链条,充分呈现湖北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貌。本次展览特别呈现20余位青年艺术家的最新成果,这一集中展示不仅体现美术院在人才接续上的深远布局,也展现出青年艺术家在现实主义传统基础上不断开拓当代艺术语言的勇气与潜能,使湖北艺术持续呈现蓬勃生命力。
她还强调,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五家省级专业创作研究机构,湖北省美术院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扎根荆楚文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服务人民与时代的鲜明传统。
文献研究展的学术价值:作品之外的制度史、创作史与经验史
中国画院院长刘万鸣指出,本次展览通过大量原始文献,首次以“立体化、全景式、多维度”的方式展示湖北省美术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理念、组织模式与学术追求。这些手稿、信件、出版物与档案不仅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源头,更是观察当代美术制度演变的关键窗口。湖北省美术院的60年成果,为全国画院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画院与一般艺术组织不同,其价值在于创作机制的组织化、学术化与制度化。湖北省美术院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画院建设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


展厅现场
现场呈现的文献中,可以了解到,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湖北省美术院率先恢复了美术创作的自由氛围,为艺术家们营造了一个宽松、开放的创作环境。这种自由的创作氛围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想,探索多元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湖北美术家们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他们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在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发展上,湖北省美术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美术院建立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工作室,为不同画种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专业的创作平台和交流空间。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各画种之间的发展与交流,推动了湖北美术在多个领域的全面进步。在此基础上,湖北省美术院逐步形成了全国少有的“多画种并进”格局,使湖北美术在全国美术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为湖北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1990年至2010年这20年间,湖北省美术院在制度化建设与学术体系确立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美术院积极推进主题创作组织机制的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确保了主题创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完成。同时,美术院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汇聚了一批在美术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和广泛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为美术院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学术委员会在作品评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完善了作品评审制度,提高了作品评审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确保了美术院创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展厅现场
此外,湖北省美术院积极开展跨地区、跨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众多美术机构和艺术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通过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展览交流、艺术家互访等活动,美术院不仅展示了湖北美术的优秀成果,也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艺术理念和创作经验,拓宽了艺术家们的视野,提升了湖北美术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湖北省美术院逐步形成了“创作—研究—展览”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系,实现了创作、研究与展览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使美术院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国画院体系中的“制度建设典范”,为其他画院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展厅现场
作为此次展览学术主持的徐涟从制度建设角度进一步阐述,湖北省美术院之所以能在全国画院体系中保持独到影响力,正是因为其长期以来在主题创作组织机制、人才培养体系、展陈制度以及学术研究体系等方面持续创新、不断深化,逐步形成可供全国借鉴的“湖北经验”。本次文献展将促使更多画院重视自身制度建设与文献整理,推动中国美术创作体系整体走向更加成熟、更加自觉的阶段。
此次展览策展人张晓凌同样认为,这些原始档案承载的不仅是历史信息,更是每一代艺术家精神风貌的见证。通过文献对历史进行重构,使湖北省美术院的60年发展呈现出一种“可触摸的历史密度”,为中国当代美术制度史研究提供了真实可用的样本。
人民性与时代性的坚守:湖北美术的核心价值
“扎根人民”始终是湖北省美术院60年发展的根本立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表示,画院体系的核心使命,在于坚持人民立场与现实主义方法,而湖北省美术院60年如一日地保持这一方向,使其创作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
通过文献可以了解到,湖北省美术院成立之初,便明确了“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宗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老一辈艺术家如杨立光、张振铎、王霞宙、唐小禾、蔡迪安、李宗海等,以现实主义精神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生活、时代精神的作品,如《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南下》等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人民的生活状态,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墨梅雄鸡 张振铎 中国画 100×52cm 1970-1980 湖北美术馆藏

广阔天地炼红心 汤文选 中国画 70×115cm 20世纪60年代 湖北省美术院藏

周韶华 九龙奔江 123.5 cm×246.5 cm 中国画 2006 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

大别山雾莲的传说 冯今松 中国画 145×360cm 2006年 湖北省美术院藏

松风动云涛 董继宁 中国画 185×150cm 2011年 湖北省美术院藏
改革开放后,湖北省美术院进入全面复兴阶段,艺术家们获得更多创作自由,同时继续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美术院启动了大型国画与油画创作计划,推出了“大河寻源”系列、《红莲赋》等重大题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全国美术展览中屡获殊荣,也进一步彰显了湖北美术的地域特色与时代风貌。
进入新时代,湖北省美术院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一系列大型美术创作活动,如“走进大别山”“情系神农架”“建党百年”“乡村振兴”“知音湖北入丹青”等,持续推出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同时,美术院还通过“全省主题性美术创作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主题性美术创作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湖北美术事业的发展。

生命的归宿与起点之舞——跳丧鼓·摆手舞 唐小禾、程犁 油画 196×504cm×2 作于1982年 2025年重画

鲁迅与史沫特莱 谢晓红 纸本工笔 220×190cm 2009年

金陵城下 蔡迪安、李宗海 油画 275×130cm 1980年 湖北美术馆藏

中国光影·玄妙之维度2009NO.1 肖丰 油画 180×140cm 2009年 湖北省美术院藏

最后一根钢梁 武石 版画 80.5×53.5cm 1957年 湖北美术馆藏
湖北省美术院的“扎根人民”理念不仅体现在作品中,还通过多种社会文化活动得以实践。从农村放映员培训到乡村文化振兴项目,美术院始终用艺术回应社会需求,丰富公共文化生活。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使湖北美术在全国美术界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价值。
湖北省美术院党委书记、院长谢晓红表示,湖北艺术家普遍坚持深入生活一线,从现实生活与人民情感中汲取创作营养,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兼具情感温度与时代深度,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与感染力。
结语:以文献为基,以人民为本,以艺术为志
“扎根人民 60 年——湖北省美术院文献研究展”通过系统梳理与深入呈现,再次证明湖北省美术院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60年实践表明:唯有扎根人民、扎根时代,艺术才能不断生长、不断创新。
面向未来,湖北省美术院将继续以文献为基础、以学术为支撑、以人民为核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拓新的篇章,书写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更多可能。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