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至18日,2025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成明远作为Lucie Chang Fine Arts的参展艺术家,带来了他以圆珠笔、墨水笔和部分油画媒介以及蜡笔完成的作品。这些作品规模虽不大,但对观众的情绪和知觉造成的冲击却十分强烈。对于成明远来说,这次艺博会不仅是展示作品的平台,更是一次重新校准自身艺术观的契机。

艺术家成明远
成明远目前就读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纯艺专业。与许多从学院出发的年轻艺术家不同,他的创作并非从技术训练开始,而是从更早、更本能的阶段萌芽。他自幼习惯用橡皮泥创造虚构空间,那些由儿童视角构建的建筑、洞穴与漂浮世界,成为他日后追索抽象能量流动和精神图景的最初来源。随着年龄增长,成明远的创作重心从造型世界走入一种难以被语言完全描述的精神结构。

2025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 Lucie Chang Fine Arts 展示现场

2025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 现场呈现成明远作品
他认为,艺术中的某些设定属于非语言体系,也无法以理性逻辑完全还原,表现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种“磁场”“力场”“意境”,或者纯粹的“感觉”。这次他在上海艺博会也看到了很多好作品,那些好作品给他的感觉与其说是在诠释人生百态,更像是由宇宙万物的起源——“道”往外发散的无数分支,这些分支各自可以与道相连,但又不是道,更多的是一种“现象”,或者是“由感觉形成的具象化产物”,但无论如何,那些作品中蕴含的都不是这个世界上有的东西,也不是人类认知范围之内的,更像是来自地球之外,或者是其他次元维度中的产物的投影。
艺博会中的观察:从能量场到灵感的重建
初抵西岸艺博会时,成明远并未抱持明确期待,但当他在展场中穿行,某种直觉性的感受开始累积。他将展位中的诸多作品视为一个个自足的能量场,艺术家们以不同方向扩展着自身的磁场,彼此并不相互复制,却都在同一空间中释放高度凝聚的视觉冲击。在这些作品前,成明远敏锐地意识到自己长期闭门创作后出现的灵感断裂正在被重新唤起。


2025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现场
他特别提到在西岸国际会展中心四楼艺博会现场偶遇的一位艺术家。对成明远而言,那位艺术家的作品拥有难以忽视的精神气息,其能量凝聚成一个光圈般的存在。他认为那是一种高度纯粹、几乎可以感知到的力量,而非单纯的视觉吸引。成明远并未尝试以艺术史的语言分析这股力量,而是以自身对能量的感知去对应它。他觉得那份纯粹程度与他心中理想的能量图景相近,因此当下便产生强烈共鸣。

2025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 西岸国际会展中心四层展示作品
对于成明远而言,这种能够震动自我世界观的作品往往具备某种“能量喷发”的特质。他认为,优秀作品不仅来自熟练技巧,也来自艺术家在创作时与现实世界的暂时断开。这种断开让作品成为力量的通道,而不是故事或结构的承载物。
系列的形成:本源、虚无与亘古长存
成明远的创作可以归类为三个系列:本源、虚无与亘古长存。这种分类方式并非预设,而是在作品完成之后,通过回看其精神性、能量形态与创作状态逐渐自然分化出来的。

本源系列作品
本源系列是成明远试图回到自身精神最初状态的一类创作。这些作品排除自我叙述,不讨论经历,也不表达外界影响,而是追索一种近似“初生”的存在感。他认为本源不是意识层面的思考,而是比意识更深的层次。他描述这类作品是在完全消除个人意志、摆脱名利、评价、恐惧等干扰之后的状态下完成的。那是一种纯净而不含目的性的创作时刻。
虚无系列与本源密切相关,但指向不同的维度。本源强调回到自我之前,而虚无强调去除自我本身。成明远认为自我意识是后天生成的人类属性。如果能暂时离开这一层意识,就能进入一种完全空白、没有欲望也没有判断的状态。他称之为“放空”,而不是冥想或构图阶段的思索。在这种状态中,画面的形象并非由想象力推动产生,而是像有力量从高维度穿过身体投射到画面上。他自觉成为一个载体,作品在手上生成,而不是被设计出来。

虚无系列作品
虚无系列中有一件特殊作品,成明远在画布上刺开一个贯穿的孔洞。这个孔洞象征“本体不存在”。他认为某些存在并非以物质形式显现,而是以高维度的空状态呈现。孔洞成为一种直观的象征,它指向不可见、无法叙述、无形却绝对存在的部分。
亘古长存系列的作品则来自完全相反的精神方向。若本源与虚无是在无我的自由状态下完成,亘古长存则来自极端的痛苦、愤怒或恐惧。一些作品诞生于情绪失衡的时期。例如成明远在美国求学期间曾被复杂的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困扰,这使得他对未来感到不安。在这种状态中,他以绘画作为宣泄方式,将负面情绪集中传递到笔尖。
其中一幅作品以“凶狠”的眼睛为中心。成明远在创作时刻意将情绪从脑中引导到手上,使画面成为情绪的显影体。他发现无论观者从左或右观看,那双眼睛都会像在随人移动。他称这幅作品为自己的“邪性之作”之一,是对自身极端痛苦的记录。他认为这些作品并不为愉悦而设,而是见证他内心深处最暴烈的力量。
材料的选择与绘画语言的探索

大自在
圆珠笔、墨水笔和橡皮泥是成明远从童年沿用至今的材料。圆珠笔的密集线条和可无限叠加的特性让他感到自在。他可以连续不断地推进画面而无需中途停顿,这有助于维持他进入“放空”状态。在他看来,圆珠笔作品最贴近宇宙本源,也是能量感最清晰的表达方式。

成明远绘画语言探索集大成作品
油画材料则为成明远带来新的挑战。油画需要频繁蘸取颜料,会不断打断能量流和创作节奏,但也能给予更丰富的色彩层次。他在大三上学期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油画语言,并逐渐从过渡作品迈向更成熟的结合方式。经过大量试验,他完成了一幅被视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他看来,这幅作品让油画的物质特质与圆珠笔式的能量表达达到了平衡。这件作品以天狼星的神族为灵感来源,呈现一种由宇宙本身生成而非由生命演化而来的先天存在。
成明远认为,画面中的图像不是生物形态,而是高维生命投影而成的形象。本体始终处于虚空之中,无法以三维形式理解。画面所呈现的,只是影子。
精神来源与图像结构的演化
外界可能会将成明远的视觉语言与游戏、科幻或超现实图景关联。他承认童年时电子游戏确实为他提供了大量图像训练。但他并不是直接把游戏中的场景重新描绘下来,而是通过自己的记忆进行重新创作。当下的作品,他认为已不依赖想象力,而是依赖一种无法言说的灵感机制。
圆形图案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成明远觉得圆形是宇宙最接近原点的形态,是许多能量聚合的结构。无论是星球、光晕还是能量团,都以圆的方式组织。他并不试图解释圆形背后的数学意义,而是将其视为宇宙固有的语言。
坚持纯净与面对现实之间的平衡
成明远始终追求一种纯净状态,但在学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逐渐意识到保持纯净并不容易。学院教育带来观念训练,市场环境带来销售压力,人际关系带来情绪波动。所有这些都会在他不自觉时成为杂音,让他偏离本真状态。
他坦言自己正在挣扎如何保持初心。他不希望因迎合市场而改变表达方式,也不愿被技术框架限制。他希望自己能够维持一种接近童年的精神世界,保持自由、直接、不受干扰的能量通道。然而他也逐渐理解,艺术家不可能永远躲在封闭世界中。成长意味着看清现实,仍选择继续前行。
对他而言,坚持艺术并非拒绝变化,而是在变化之中保持内心最不愿放弃的那部分。他希望自己的绘画语言能够持续发展,能够在未来形成一种足以被他人延续的体系。他并不奢望创造趋势,但希望自己的探索能够成为独立而鲜明的路径。
结语:在能量与自我之间寻找道路
成明远的创作既不依赖叙事,也不依赖形式变化。他更像是在用绘画构建一种自我与宇宙对话的方式。这种对话有时宁静,有时暴烈,有时通向虚空,有时被现实拉回。他在寻找本源,也在与情绪角力。他在放空中接引力量,也在痛苦中记录裂缝。
他的作品并不意图解释世界,而是呈现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在这个可能性中,存在不依赖语言,形象不依赖逻辑,能量不依赖目的。
这次西岸艺博会让成明远重新看到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他意识到,无论是本源还是虚无,都无法完全脱离社会,而亘古长存的力量亦不只是痛苦,它也是他持续创作的动力。在未来,他希望在保持内心敏锐的同时,让自己的绘画语言继续向前推进。
成明远的道路仍在展开,而他也愿意继续让画面成为他与世界交汇之处。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