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阁体的“千人一面”到狂草的“率性而为”,明代中后期的书法史,绝对是书法界的“文艺复兴”。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爆发,苏州、扬州等地成了“艺术 CBD”,文人地位逐渐提高,王阳明“心学”兴起,李贽“童心说”与公安派“性灵说”相继涌现,这些思想强调个体价值与主观情感表达,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为书家突破传统、张扬个性提供了精神支撑。
文人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不断创新,书法风格开始摆脱台阁体桎梏,不再追求规整划一的庙堂风格,将个人性情、精神追求融入笔墨,作品的抒情性与艺术张力显著增强,书法名家辈出。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人云集,形成了以吴门为中心的书坛,书法风格更加多样化,文人抒情化气息浓厚,书写时更注重自由感和设计感,笔墨表现力更强。于是,明代书法的下半场,成了个性与才华的狂欢。


在2025年拍卖市场上,明代书法再创新高,尤其“精品为王”的市场逻辑下,明代书法珍品,更成为藏家圈的角逐焦点。中国嘉德2025秋拍古代书画部就带来一场明代书法的顶级盛宴,汇集了李东阳、夏言、文徵明、王宠、文彭、周天球、黄姬水、董其昌、陈继儒、张瑞图、黄道周、王铎等一众名臣逸士的珍品墨迹。
◆“铁骨宰相”夏言珍罕书法领衔
本季秋拍的明代书法由夏言《行书仙坛雅集诗》卷领衔。提到夏言,多数人想起的是嘉靖朝“铁骨宰相”,却少有人知他是明初台阁体向中晚期转型的关键人物。王世贞评其书法:“文愍以才隽居首揆,天下重其书。贞珉法锦,视若拱璧。”可见夏言书法极为时人所重。可惜这位“政坛书法家”受严嵩陷害后,流传作品稀少,如今每幅都是博物馆级珍品。

夏言《行书仙坛雅集诗》(局部)
此《行书仙坛雅集诗》卷是嘉靖十一年(1532)四月初五日,时任礼部尚书的夏言于早朝后邀约同僚至郊外天坛附近赏花,获邀一同前往者,有其余五部尚书及身居要职的肱骨之臣。众人赏花赏景之余,又纷纷联句吟咏,盛赞君臣和睦,太平盛世。夏言将这些联句诗书写成卷,并和一首,遂成此长逾十一米巨制《行书仙坛雅集诗》卷,并自书引首“仙坛雅集”。这一次“六部尚书齐聚”的雅集,若以身份之尊贵而言,可称“文人雅集第一”,呈现嘉靖中兴的历史面貌,集历史、文学、艺术价值于一卷,识者宝之。
◆吴门书派中坚荟萃
文徵明是明代中期吴门地区的艺文领袖,他的书法艺术继承晋唐传统,又融入自己独特风格,篆隶楷行草样样精通,每种字体都有“爆款代表作”,笔法精湛,气势磅礴,为“吴门书派”代表的代表人物。曾经现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严群、高名凯旧藏的《行书自作诗》为文徵明86岁高龄所作,洋洋洒洒数百千言一气呵成而绝无懈笔误笔。可见其艺术与人生都已登上极高境界,堪称中国艺术史的一大奇迹。
王宠以书法名噪一时,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被誉为“吴门三家”。楷书初学虞世南、智永,行书师法王献之,晚年形成了自己风格,以拙取巧,婉丽遒逸,疏秀有致。
文徵明主吴门风雅数十年,其门下弟子众多,包括文彭、周天球、黄姬水等出色的书法名家,影响力极广。作为文徵明的长子,文彭完美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基因”,尤精篆书与行书,且开创性地将篆刻技法融入书法创作,形成“书刻同源”的艺术特色,对文人篆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周天球跟从文徵明学书四十余年,把老师的“雅正风格”刻进骨子里,同时融入自身艺术理解,形成“温润秀雅、笔法精熟”的面貌。其书法作品也凭借“吴门正宗”的标签在书法市场上稳步升值。
◆晚明书法革新,个性鲜明的书法名家
晚明时期,邢侗、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王铎、黄道周等书家的书法不同程度地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在书法艺术的个性化以及书法作品形式感方面有了十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让书坛出现了众多个性强烈的面貌。
董其昌绝对是明代书法的“顶流爱豆”,其书法取法晋唐帖学传统,尤以王羲之、米芾为宗,笔法精妙,线条灵动飘逸,结体疏朗开阔,章法虚实相生,粉丝从晚明文人到康熙皇帝的极力推崇,再到当代藏家,跨越数百年依旧狂热。狄学耕旧藏《仿各家书古诗十九首册》为董其昌56岁书法成熟期的代表作,也深刻地反映了他的书学思想。
此外本季拍卖,得到北美藏家支持,释出五卷董其昌书法,行草兼备,丝笺并具,蔚为大观。藏家宝存精心,展卷之时,仿若与思翁晤对,见其挥豪在前。除“大观·古代”中的三卷外(编号3199—3201),另两卷在“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中呈现(编号3737—3738)。
董其昌老友,“松江画派”陈继儒同样为晚明文人书风的代表之一,其书法清逸雅致,融汇苏、米之风而自出机杼,尤擅行草,笔意疏宕,气韵流畅,体现出淡泊自守的隐逸情怀。作品常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文人的闲适与超脱,其书风影响一时,成为吴门之后江南文人书法的重要延续。张公权旧藏《行书〈峨眉行〉》手卷,写梦游蜀中诗,醒来纵笔记之,故神光落离,跃然纸面,扑人眉宇。
黄道周作为晚明政治史上的忠烈之臣与书法革新家,其书画作品历来为收藏界所重视。究其缘由,一为书法独开生面,风骨嶙峋,艺术成就卓著;二因自谓书画乃“第七八乘事”,故传世作品稀少;更因其学问气节冠绝一时,《明史》称其“文章风节高天下”。《五月江涛送远人》册系黄道周赠与门生钱去非之作,既是对离情的寄托,更暗含对时局的忧思。诗中“人愁北斗孤”等句,折射出晚明士人的集体焦虑。本册不仅集中展现了黄道周高超的艺术造诣,更为研究其生平交游提供了珍贵史料。
张瑞图是明代晚期书法革新派的重要人物,其书法艺术突破传统帖学的圆转笔法,以“方折劲健、奇崛险峻”为主要特征,形成极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书法创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王铎为“明清之际书法第一人”。在书法创作中开创性地融合碑帖之长,既继承帖学的笔墨意趣,又吸收碑学的雄浑气势,其“涨墨连笔”技法与“碑帖融合”理念,为清代书法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对傅山、何绍基等书家影响深远。
◆古代书画日场中的明代书法扇面
“中国古代书画”日场拍卖“嘉树堂藏明人扇面专辑”(编号3701-3736)亦有李东阳、邢侗、米万钟、陈洪绶、莫如忠、莫是龙、张凤翼等一众名家的书法扇面,楷行草兼备,估价亲民,精彩不能错过。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