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现场 | “中国表现2025”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于泰美术馆开幕:共探东方美学的当代转型

2025-11-13 19:40:52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fd1eb1a080ece58a7172d24b5d556d85.png

「中国表现2025」,开幕现场,泰美术馆,2025

2025年11月11日,「中国表现2025——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在上海泰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艺河湾艺术区、泰美术馆主办,南希画廊承办,上海华夏文化经济促进会、上海市云南商会艺委会、新沪商联合会艺委会、上海市收藏协会西洋艺术专委会、上海市嘉定区融媒体中心、嘉定区安亭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中国表现艺术研究中心、奥赛画廊、泓景源文化传媒、元广号茶庄、億度烧坊支持,聚焦当代中国最具活力的青年创作力量,通过跨媒介的艺术实践,呈现东方美学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2766478f09d855f0ca4b875683bec016.png

「中国表现2025」,开幕现场,泰美术馆,2025

开幕式现场,泰美术馆馆长尹安泰、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丁设、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邓晓贤、策展人尹希文,以及艺术家代表赵玉龙、杜海军等嘉宾齐聚一堂,围绕“中国表现”的学术内涵与文化脉络展开深度探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794f74654376c0cd073f4cdb9e271c42.png

泰美术馆馆长尹安泰致词

泰美术馆馆长尹安泰在致辞中,从艺术史维度梳理了中国当代绘画的演进轨迹。他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介与回应,到当下构建本土美学体系的精神返乡,中国艺术完成了一场从话语追随到主体性重塑的深刻转型。”这一论述为理解展览的学术定位提供了历史坐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ee8957f00f8c00532c4c86cf2893df16.png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丁设致词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丁设从文化地理学角度阐释了展览的地缘意义。他强调上海特有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交融共生的文化生态”,为“中国表现”这一学术命题提供了独特的生长土壤。在他看来,青年艺术家正在进行的,是“对东方美学的创造性解读与当代社会个体经验的真实性表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9818d4d765caaa1410745427d04ba947.png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邓晓贤致词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邓晓贤则从文化传播视角,勾勒了中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历史谱系。他特别指出,新一代创作者正运用“装饰、影像、数字艺术等多元媒介”,在“虚拟与现实、传统与当代的张力场中”,实现对中国美学精神的“守正创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611bd49621fe210799f572e9c4a9f0eb.png

策展人尹希文致词

策展人尹希文在发言中深入探讨了参展艺术家的创作方法论。她认为,青年艺术家的独特价值在于完成了“从借鉴模仿到文化自觉”的认知转向。这些创作者不再满足于对客观世界的表象再现,而是将创作视为“对内心宇宙的探索与时代脉搏的捕捉”,在东方哲学与现代语言的融合中,实践着“传统根系的当代生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02a5d5bb31e3685d9ca0769e0d241fc4.png

艺术家代表赵玉龙致词

艺术家代表赵玉龙从创作者角度阐释了“中国表现”的深层内涵。在信息革命与传统文化相互激荡的当下,艺术创作已成为艺术家与自我、文化、传统、时代的多元对话。这种创作姿态既包含对东方哲思的当代呼应,也蕴含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介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880893f5b22f1772296c4ae7fa0dc464.png

艺术家代表杜海军致词

艺术家代表杜海军则强调了表现艺术的本质特征——“真诚”。他期待“中国表现”能够成为连接艺术创作与观众的桥梁,为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提供持续性的学术支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d1e076248801dd3b139259244e2e454c.png

展览亮点:构建传统与当代的深度对话

本次展览超越了常规的风格陈列,构建了一个围绕“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图景”的深层思想场域。通过绘画、装置、雕塑、影像及数字艺术等多种媒介的有机并置,展览不仅呈现视觉语言的多样性,更在结构上形成多重对话关系——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全球、个体表达与集体记忆在此交织,展现出新一代中国艺术家在形式探索与观念表达上的多元路径与自觉意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0c6b82fc1cb2d5c34d27c47c41f3bf7e.png

参展艺术家群体普遍成长于中国社会结构深刻转型与全球信息文化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身份认知中,既内蕴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与美学根脉,也深刻嵌入了全球化所带来的跨文化视野与混合经验。在其创作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法、媒介或图式的演进,更是一种深层的“表达伦理”的转向:艺术不再局限于对外部现实的摹写或形式的游戏,而是转向对内在体验的深描、对文化身份的持续质询,以及对“意境”、“气韵”、“书写性”等传统美学概念的创造性转译。这一转向,既与国际艺术界“重返绘画”及“新表现主义”浪潮形成呼应,更凸显出中国青年一代在“后传统”语境中,对文化主体性的清醒认知与出路探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8fb8c5f2891a6bdd82ca050c43f977e4.png

作为具有前瞻意义的学术观察平台,本次展览不仅系统梳理了视觉语言的创新脉络,更深刻揭示了新一代创作者在文化认同、技术迭代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复杂辩证。他们的作品,既是审美沉思的对象,也是思想交锋的现场;既回应传统,也直面当下,在持续的自我重构中,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演进提供了重要的话语参照与实践样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a17449476eb43e4b59f79315a2224301.png

「中国表现2025——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将持续对公众开放。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呈现,更是一个持续发声的学术现场,诚邀学界与广大艺术爱好者亲临现场,共同观察、思考并参与这场关乎中国当代艺术转型的生动实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a2f4fff20e8d2683d69cfa52f1b0b83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0df9ac6cea63321d302c46bc561943e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20b4a09ecbbae6afdcee6cc976e78e2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8c9796af9cf05c3996679e9779de190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c9d8330c3766343110ecbb51fa5397f9.png

「中国表现2025」,开幕现场,泰美术馆,202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43e3912bbf1765ddabefa71e3e252c1b.png

部分参展艺术家合影,「中国表现2025」,开幕现场,泰美术馆,2025

责任编辑:陈耀杰

推荐关键字:上海 中国表现 泰美术馆 青年艺术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