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长兄如父·棠棣护珍——张善孖、张群与张大千旷世情谊特展」即将于北京圣佳艺术中心启幕。
艺术传世,不仅是笔墨留存,更是情感延续。今借张善孖、张群家藏珍品,我们得以走近张大千的艺术人生——信札与画作既是艺坛遗存,更镌刻着守护、情谊与家国往事,与我们一起共赴人文之约。
总策划
薛世清
策展人
王琛
开幕式
11月8日(周六) 14:30
展览时间
11月9日至11月22日
10:00 - 18:00
展览地点
圣佳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76号
三位人物



张大千的艺术成就人所共知,而张善孖、张群两位兄长前后对其四十一年的守护却少被详述。张善孖不仅以《正气歌》彰显家国情怀,更曾为抗战筹款殚精竭虑,奔走四方,以艺济世。张群则以远见与力量,成为张大千开拓世界艺坛的重要推手,从资源协调到国际交流,始终鼎力支持,为其艺术走向世界搭建桥梁,是当之无愧的坚实后盾。
四大单元
启蒙与铸魂·虎痴善孖的家国情怀
张善孖“只是画虎名家”?世人对他的片面印象亟需打破。作为张大千人生与艺术的引路人,这位兄长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传承与回响·大千世界的温情底色
家书抵万金。张大千写给张心素的信、写给过继儿子张保罗的信,以及那些最私密、最温情的物件,展现了这位画坛巨匠重情重义、有血有肉的真性情。
开拓与协力·大千海外拓展的艰辛
1952年至1967年,张大千辗转于海外多地,生活无比艰辛之下却还在仗义助友,甚至变卖《行穰帖》。
守护与成就·岳军张群的世纪情谊
人们对“三张一王”的过从有何误解?其实张群才是张大千海外生涯中唯一且最重要的庇护者与推手,帮助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台湾市场,是其全球影响力背后的“总策划”。





首次公开
这是一场直抵张大千家庭隐秘角落的叙事特展。首次集中曝光张氏家族秘藏——张善孖亲属珍藏的私密家书、张大千亲赠书画及张群往来信札,完整解锁“长兄如父”背后不为人知的情感联结与家族往事。走进展厅,见证的不仅是艺术,更是被时光封存的血脉温情与人生真相。

见字如晤
長兄如父·棠棣護珍
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二十一封张大千致“十二姪”张葆萝家书,信中既有对家族成员的细腻照料,更藏着他海外拓业的秘辛。从跨国搬家到海外办展,从金钱往来到书画交易,桩桩件件皆细致交代,每一处都藏着张大千海外拓业的用心与艰辛,也映出其对张葆萝的全然信赖。
展览中还将展出三封张大千致张善子长女张心素的家书。其中一件长达2.7米的张大千致张心素信札手卷,为目前所见张大千篇幅最长的一封家信。信中既提及因家中两位兄长大寿却未能亲往道贺而心怀憾意,也述说家中晚辈近况,尽显张大千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内容读来已是泪眼婆娑。
心素三姪:得香港友好转来九月廿五日函,戴最高度眼镜,字太小全看不见。由汝十二弟萝萝重复读与叔听,一字一泪。叔岂不爱国者?念手足子姪不归,至如来函所称杨、李等辈。叔素所不齿,有何可羡?叔归但为三叔、四叔及汝辈耳。亦不要人接待,更谈不到尊重。只是目疾开刀,尚须作较长时间之休养。三叔、四叔大寿,不能赶回,至为痛心耳。汝为叔最大之姪女,从小最为疼爱。今乃不得相见,三叔、四叔年老不能远,姪等岂亦不复能来一看望汝叔耶?所要白癫药,数月前已由李七叔挂号寄去三叔处,三叔回信云:并未收到,今汝来信,亦未提及,我想应无遗失之理,竟尔遗失,岂非怪事?一年前姪为外孙要外文理化书籍,叔遍托友人想尽方法,终不得寄到,想同一情形耳。叔最爱汝,每一想念,与雯姨及尕妹、满妹、萝萝、澄澄言及,辄老泪纵横。国内既已放宽,姪可否请准出国探亲?其旅用一切,叔当全部为汝备之,如何?如何?八妹之子聪聪极乖,明年高中毕业,学食及零用约合二百余金。现已自开汽车上学,离家二三华里。买车一部,第一期交五百美金,由叔付出,以后月付数十元,由聪聪自付。彼晚间作事数小时,月可收入二三百元,在暑假中,已赚得一千余元存入定期存款,将来可兑与汝八妹。其学食衣物等等,自有叔担负,其父母可勿挂虑也。姪有何需,随时函告,叔当尽力。汝满妹三四日即由巴西,带其三岁之女莹莹前来,省问叔与雯姨。尕妹亦有二子矣,本月亦拟归宁,惜不能见汝与嘉姪、庆裕两女为憾。叔老病又极忙,极不愿写信,今拉拉杂杂,不觉遂尽三纸,叔他无所乐,惟萝萝之第四女绵绵在叔身边,甚可喜也。伟聪同阅,嘉姪阅后转与三姐。八叔爰,十一月一日。

汝为叔最大之姪女,从小最为疼爱。
今乃不得相见,三叔、四叔年老不能远,姪等岂亦不复能来一看望汝叔耶?
张大千
这批信札,尤其是张大千与张葆萝的通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张大千海外生活的窗口。信中满是细节,生动展现了他在海外打拼的艰难岁月——异国他乡的孤独、艺术推广的不易、生活中的困顿,皆跃然纸上。然而即便身处窘境,张大千依然不改赤子本色,时常接济朋友、悉心照料家人,凡事亲力亲为,事无巨细。字里行间,我们既能感受到他的无奈与艰辛,也能感受到他的乐观与豁达。

张大千 致张葆萝信札
为筹措费用,张大千将《行穰帖》抵押得二百万,却因他人担忧风险而前景不明,表示若三日内无法解决办法,便以三百万卖掉《行穰帖》。
以物寄情
長兄如父·棠棣護珍
张大千作画善以物寄情:赠侄女婿“白头翁”寄“白头偕老”愿,为侄女绘“卷帘仕女”祝雅致生活,给侄子作“帆船图”盼“一帆风顺”,赠张群《开岁百福》以吉祥花卉致谢其建摩耶精舍与助力艺途之力。
每幅作品,都是情感与艺术的融合。每封书信、每幅作品,是时光印记与情感载体。它们褪去冰冷,化作叩开过往的“钥匙”,让张大千性情、亲友情谊与时代温度可触可感。

张大千 致张群开岁百福图
1977年作
138×70cm
设色纸本 立轴
【题识】冰雪坐阅见苍松,修竹青青玉一丛。相对华堂双绛蜡,水仙红萼斗春风。六十五年岁不尽日写颂岳军大兄丁巳开岁百福。大千弟爰。
【钤印】丙辰(朱)、乙亥乙巳戊寅辛酉(白)、云璈锦瑟争万寿(朱)、以介眉寿(朱)、长共天难老(白)、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
【来源】张群家族收藏
【出版】《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编号20,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83年。
【说明】1976年12月,张大千购置摩耶精舍地块,期间得张群鼎力协助兴建事宜。1977年1月宅邸落成后,张大千感念张群相助之情,于同年2月17日(除夕)创作作品以表谢意。此次除夕,亦是他海外旅居生涯中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

张大千 片帆野艇
1982年作
89×45cm
设色纸本 镜心
【题识】片帆正饱桃花水,野艇初维杜若洲。七十一年四月写与良为外孙留玩。八十四叟爰。
【钤印】大千父(朱)、壬戌(朱)、摩耶精舍(朱)
【来源】张善孖家族收藏
【著录】《张大千画展》展览目录,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1983年。
【出版】《张大千遗作选》,第4页,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
【展览】《张大千画展》,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1983年6月14日-30日。

张大千 渊明觅菊图
1982年作
90.5×45 cm
镜心 设色纸本
【题识】1.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而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壬戌闰四月,拈少陵语写此,与心素三姪。还蜀示诸亲友,知诸亲友知诸友,知予老病颓废不堪,时念三叔、四叔,年近百岁,无由相见,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世世为兄弟,徒成虚妄矣。八叔爰摩耶精舍,年八十有四,回忆汝亦六十八岁矣。2.晨起为汝检点行李,发现题字错态凌乱,心素、心素,汝当知为叔心情为何如。爰翁。
【钤印】一双眼(朱)、大千父(朱)、摩耶精舍(朱)、三千(白)
【著录】1.《张大千画展》展览目录,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1983年。2.《张大千年谱》,第500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展览】《张大千画展》,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1983年6月14日-30日。

张大千 黄山慈光寺
1938年作
142.5×72.5cm
镜心 设色纸本
【题识】莲蕊莲花发妙香,上方一径入慈光。晚山金碧琅玕翠,刮眼庄严此道场。黄山慈光寺为入山第一道场,前明慈圣太后颁内帑以建者。戊寅十一月写奉,治易先生法教,大千张爰。
【钤印】两到黄山绝顶人(朱)、张爰(朱)、张大千(白)、张大千(白)
【说明】此作乃张大千为爱国将领、重要收藏家王瓒绪所作,王瓒绪旧藏。此后该作由特艺公司前门经营管理处释出,由重要藏家家族秘藏七十余载。王瓒绪(1885-1960),字治易,号庢园居士。四川西充县人。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喜好书画,作律绝,好收藏图籍。早年曾加入海上亭云书画社,与黄宾虹、张大千、陈泽霈等有往来。1949年以后,由于王缵绪能鉴赏书画、陶瓷,特任命为川西文物委员会副主任。他的收藏品中不乏珍稀名物,如唐人《妙法莲花经》卷、元人《仙山楼阁图》扇面等历代名家画作。

张善孖 黄山奇观
1932年作
131×36.5cm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岩峦并峙比穹窿,绝顶登临放眼空。隐隐江拖云外白,茫茫海泛日边红。一松接引鸿溕巧,万岫森罗气象雄。说与旁人浑未信,几番题额总难工。庵内有说也不信到者,方知岂有此,真正绝妙诸匾。壬申春二月,写黄山始信峰,虎痴张善子于大风堂中。
【钤印】张泽(白)、善孖长寿(白)、大风堂(朱)
【出版】1.《中国近代绘画(民初篇)》P105,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2.《笔墨的超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海派绘画》P143,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年。
「大千世界」
長兄如父·棠棣護珍
张大千的菜单是 “小物件见大格局” 的典型。它既是一道 “可品尝”的川味宴席缩影,一幅“可观赏”的书法小品,更是一份“可触摸”的生活史料。它让我们看到,张大千的“大师光环” 下,藏着对故乡味觉的执念、对生活细节的讲究,以及用笔墨与饮食串联情谊的文人智慧。

张大千菜单
22×52.5cm
镜心 水墨纸本
张大千晚年最重要的创作空间是“摩耶精舍”书房。展厅全景复原了“摩耶精舍”书房,陈列出张大千赠予张群的《开岁百福图》、梅瓶、书信等。
张群自用“中行庐”款砚台,见证墨香背后的“长兄如父”之情;“大风堂”粉青釉胆瓶与“摩耶精舍”款碟、托,在雅器清玩中,感受大师的生活美学;秦孝怡所赠笔墨、特制大风堂宣纸与凤梨笺,从工具到用纸,揭秘其笔下万千气象的物质源头。
不妨立于案前,感受那份仿佛画纸仍温、墨痕未干的创作现场,与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也许就是收藏的意义,留存历史之肌理、守望人文之精神,让时光里的故事与情感今时重逢。
愿观者读懂珍品分量——不仅是艺术价值,更是收藏赋予历史的生命力,让这份温情敬意随传世之作代代延续。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