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邢斯恬展览给出中国画“双创”新样本

2025-11-07 20:29:13 作者:钱晓鸣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这是一个重在提出问题、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展览。邢斯恬推出敦煌艺术现代表达、创新没骨方法、中国画光影新表现。“澄怀味象—邢斯恬作品展”将于11月16日-21日在北京人美美术馆举办,展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李可染画院、澳门画院联合主办,中国工笔画学会学术支持,著名作家贾平凹为展览题写展名。展览画册《没骨新象—邢斯恬的艺术》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同时出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308a98c16f8275d3d8b49b796fbfdeb1.png

邢斯恬的展览是一个小而精,重在学术破题的展览。她展览的100多张代表作品分为“敦煌佛光、没骨新象、光影入梦”三个板块,分别对应着中国画三个重要的学术命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2898a46d2dd219c18793e76af6d9d782.png

邢斯恬,毕业于西安美术美院,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陕西分院院长、澳门画院副院长。

“敦煌佛光”旨在“创造性继承”把敦煌传统壁画艺术语言进行现代转化。中国古代绘画有两大优秀传统,一个是文人画传统,另一个就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古代优秀民间艺术绘画传统。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被重新发现以后,它几乎成为20世纪美术现代化转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源泉。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学的提出者郑欣淼认为,邢斯恬的敦煌题材创作“注入思考,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的感情,对文化和自然的敬畏一并编织到她的笔下.....敦煌艺术的最重要特点是开放性、融合性,邢斯恬深谙其旨并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从敦煌佛教艺术中汲取中国绘画变革的力量,将时代性、文化性、人文关怀相融合,通过作品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命大美’的追求。”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唐勇力是国内外著名敦煌艺术再创作大家。他认为:“邢斯恬对敦煌的研究、临摹,包括对敦煌文化历史、对敦煌绘画壁画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见解。她的画面处理大量吸收敦煌画面的肌理效果和色彩效果。也有一些作品是带有创意性的临摹。总的讲,邢斯恬从敦煌吸收绘画的灵感,进行自己的创作,不管是在敦煌题材,还是在其他方面题材上都融入了敦煌的色彩,融入了敦煌意义的形式思维,她的作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有自己追求的明确方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4988de8de092cb63460c7bb3e52b7901.png

伏心菩提 38.5cm×28.5cm 2020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10e06464cdf117ac2537868da2db732d.png

释渡  39cm×29cm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dbad356dd63144a77069dec44b87b397.png

舍我成空 41cm×31cm 2019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4fa8f9c7110675492257a8770c6a4663.png

印迹 200cm×129cm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ca63d2d4fc27b2ea91b8eed0a09105ea.png

东方的旋律 200cm×160cm 2016年

“没骨新韵”对应的是中国画古老的没骨法的创新。“没骨法”作为一种中国画经典的创作方法,在汉代墓壁画就已有雏形。作为成熟的画法相传是由南朝张僧繇在青绿山水的创作中开创的,历代都有创新发展的基础性技法。“没骨法”的基本含义就是“线”隐于墨、色,这个“没”不是“没有”而是“隐没”,是把骨力隐没在色、墨中。“没骨法”贵在骨力隐于其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理论家画家程大利说:“邢斯恬把现代人对光影的认知与传统的没骨画法相结合,创立了一种‘没骨新相’。之所以称为‘新’,是因为前人从没使用过如此现代的光影语言,这种‘相’是她自己独特的创造。”“把她从敦煌壁画中悟得的形式和色的规律,与她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光影世界,揉入到他在院校中学到的没骨本领,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与传统手法拉开了很大距离,但同样表达着‘内美’的境界。”李苦禅先生当年强劲霸悍的“摆墨”就可以理解为在结构中的“没骨”创新。邢斯恬的探索与苦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重在结构上“立骨”,在装饰性中讲究“气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43ff95065f166731e8fb695fd0048f7a.png

一时回首背西风  65.5cm×76cm  202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f93b4d5947232adc9f02ca6c8e4eea60.png

安徽查济古镇写生 38.5cm×29cm  2020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64b7b8712f617f434373b762b902e3fe.png

风细柳斜斜  66cm×65cm  2025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26dab292028a45f7f77044a480160922.png

烟雨徽州 64cm×46cm 202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2cc58a9f76a549cab2c3923fd1048e85.png

碎紫轻雾点黄山 64.5cm×42.5cm 2024年

“光影入梦”涉及到的是中国画千年素有争议的学术命题,那就是中国画的用光问题。中国画用光既要保持中国画的特质平面性,不能像油画立体用光。又要大大拓展其创作空间和表现力,特别是20世纪以来,更是成为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标志性突破。中国画用光问题最早出现在古代宿墨的使用上,宿墨因为脱胶而自然出现两边浓中间淡的色差,由此产生了光感。宿墨最早见于文献的是五代北宋著名画家郭熙《林泉高致》,历代因其黒气难以把握,所以贬多于褒。直到20世纪上半叶,黄宾虹在浓宿墨上以夜山背光率先突破。20世纪80年代后,吴山明从淡宿墨上突破。使得中国画在千年墨法使用光问题上大大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力。邢斯恬的中国画光影系列创作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擅长光影创作的中国画学会会长田黎明说:“邢斯恬作品光的感觉把握的好,她用的色彩不是丙烯,也不是其他材料,她还是用的中国画材料画的,走的是水墨这条路。邢斯恬师从李魁正老师,她的花鸟画受李老师作品的一些影响。她创作中色块和光影两部分都挺好的,题材的宽阔使邢斯恬画面用光、塑造人物和自然物象整个都在光的感觉里,元素很丰富。邢斯恬从设计艺术转到水墨找到了自己研究方位,她创作放得开,画面意识强,把工艺美术一些原理吸收进来了。...邢斯恬的创作很有感觉,她的画是有感而发,又注重文脉与理学的积淀,是一位优秀的中囯画青年学人,邢斯恬有自己的努力方向,她在学术上努力求索是非常严谨的。”郑欣淼说:“邢斯恬在继承传统中国绘画以平光表现物象的同时,也借鉴西方绘画及浮雕和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努力使画面更具有时代意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c02e57abc98c7728e089984967c574a1.png

淡月筛林影  52cm×35cm  2025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6eca8a6b3dc6e4974cfb027313c36788.png

似觉风动  44cm×44cm  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61f657f0cd167d9f55e159c50b5cd3ba.png

一枕松风  33cm×49.5cm  202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af1c13eb9706761758edb64e5559a932.png

花柔玉静妒紫烟 48cm×43cm 2025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b65187ef52e4ee014632334c24566707.png

犹如莲花不着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79cm×59cm 2025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84cdce413c1f757c7ece114762374b28.png

花落非殇 67cm×40cm 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e91b1f6b6d69d05099b254e85d0ae2c2.png

氤氲初定 46cm×67cm 2025年

幼承庭训,出生在书画世家的邢斯恬从艺已近30年,她从西安美术学院设计专业后转益多师,在著名画家李魁正先生门下学习中国画。她从早期的工笔画探索,转向没骨写意画,进而深入探索中国画光影水墨。邢斯恬是善于做加法的,从设计艺术转到中国画创作,她发挥了设计艺术的优长,而不受其局限。从敦煌灵感创作再出发,她发挥了色块的造型表现特色,又迥异于敦煌艺术。在光影作品创作中,邢斯恬提炼了敦煌艺术和色块创作的光影元素,赋予了工笔的严谨精致,把工艺制作与摄影观念、图像结合其中。邢斯恬的创作是具有多种元素而又能把它们融会贯通于一炉,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林容生说:“作为女性艺术家,她似乎更善于以生活和自然中某些细微的之处获得感受和发现,并在通过作品转换成具有创造性的图式。这些丰富的积累让我们对她将来的创作充满期待。”中国文促会主席杨晓阳说:“邢斯恬作品的画面不像这个年纪女艺术家的画只是画得清爽明丽,而是显示出一种复杂多面,甚至有苍茫浑厚的趋势,感觉比较深沉,尤其斑驳沧桑中还有统一的色调。在女画家中这种趋向极为少有,很多艺术家看了以后,都认为她这个趋势比较特别。”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1/ca0080c1d80b4d5caaf8d21c2c5149b5.png

和合二仙  60cm×125cm  2022 年

邢斯恬是著名老一辈艺术家韦江凡的外孙女,自幼随长辈学习绘画,199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1996年随李魁正先生学习。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陕西分院院长、澳门画院副院长,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说:“韦江凡一直是我心中钦敬的一位大艺术家,他后继有人,女儿韦红燕亦很优秀,又有邢斯恬继后,令人欣喜!”

责任编辑:陈耀杰

推荐关键字:中国画 人美美术馆 邢斯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