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专稿 | 陈卉个展“成为仙人掌”:活着本身 就是最有力的姿态

2025-10-29 16:10:35 作者:陈耀杰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10月18日,“变成仙人掌——陈卉个展”在798艺术区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王春辰策展,以“植物性的人”与“人性的植物”为核心主题,通过“仙人掌”这一象征探讨当代人在信息过载时代中的感知、生命与共存。艺术家陈卉以绘画与真实植物共同构建的空间装置,创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绘画丛林”,让观众在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中重新体会真实的感知与情感。对于陈卉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实验,更是她与植物长达三十余年亲密相处后的精神延伸——从故乡运来的野生仙人掌、陪伴二十五年的老树、以及展厅中枯荣并存的植物,共同诉说着生命的轮回与韧性。她希望观众在这一片绿意与斑驳的空间中,能够如她一般,从植物的顽强与静默中,获得面对生命与时间的平和与勇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79198fb9cee984006577e8e5b6daf147.jpg

艺术家陈卉自画像

从叙事到象征:一个“有故事”的展览

陈卉的个展《成为仙人掌》并不追求学院式的理论论证。她更愿意让展览成为一个可被“讲述”的现场——它源自生活的真实情境。

她坦言:“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展览。”这种“故事性”并非轻松的叙述,而是一种带着回望与反思的自我整理。展览集中呈现她近十年的创作,时间跨度的积累让其在情感上更具层次,也更具“生活的重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7537da3e260964f9f2595dd92f0d2e38.jpg

《变成仙人掌》

展览主题最初源于陈卉的一幅画作《变成仙人掌》。这幅作品背后有一段真实的遭遇:

多年以前,她在展览上结识了一对年轻的“嬉皮士”情侣,充满反叛与浪漫的气息。后来听闻他们“残酷青春物语”的故事以及命运的剧变,让陈卉对“自由”与“生存”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思考。

于是,在画布上,她将这对情侣置身于仙人掌之中,甚至男孩化作了仙人掌形象——被困、被逼仄,却依然坚挺。这种转换既是对生命韧性的致敬,也是对社会压抑机制的隐性批评。陈卉把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结构移植进当代语境,构成了一个关于“困境中的诞生”的视觉寓言。

“为什么是仙人掌?”这是理解整个展览的关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b15ad80a2f6d0f05ac48ca0e72f07d3c.jpg

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门口摆满了仙人掌,陈卉自述中讲到:“门外海报前的大型仙人掌从故乡广东运来,虽然我的故乡是广东,但既没有生在广东,也没有长在广东,也不会说广东话。故乡好陌生呀。因为北京找不到大型仙人掌,故乡的久久不联系的远房亲戚朋友就帮我去山里、海边挖野生的大型仙人掌。我希望观众能从这些野生样貌的仙人掌中看出与花卉市场仙人掌完全不一样的感受。那是生命顽强生存的样貌。因为找寻仙人掌,我的故乡于我便生动而温暖了起来。”

在陈卉看来,当代人生活在一个持续高压与不确定的环境中——人工智能、技术资本、算法秩序,这些词汇已深刻重塑了人的自我感知。

她说:“变成仙人掌,其实是一种对生存处境的表述。”

仙人掌这种植物在贫瘠与干旱中依然生长、开花,它代表的不仅是生命的韧性,更是一种防御与自洽的姿态。陈卉借此构建了一个关于“如何在不适中生存”的哲学隐喻:当外部世界无法被改变时,人必须找到内在的适应机制。这既是对当代社会结构的回应,也是一种个人精神上的自救策略。

从“植物人”到“仙人掌人”:关于“失语”的一代

此外,陈卉在教学中注意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年轻一代的“沉默”。

“他们在宿舍里不说话,只发微信;在课堂上也不表达。就像植物一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cf56aeaeebe34a84954bcca100a38a7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f4bd9b682e330fd166756eacfb68dc3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3c10fba95278c4d249e772c82635d38a.jpg

展厅现场

这种“植物化的存在”折射出一种被科技与社交媒体塑造的被动状态。人被裹挟在网络算法的流动中,逐渐失去语言与行动的意志。陈卉认为,这种状态正是“成为仙人掌”的现实基础:人类在虚拟与孤立中逐步异化,然而依旧渴望一种生长的可能。

她说:“既然我们像植物,那就做仙人掌吧。”

这种宣言式的语气并非浪漫化的逃避,而是一种自我调适——当主体被削弱,艺术或许成为重新感知世界、恢复存在密度的方式。

植物的哲学:关于时间与死亡的思考

陈卉的艺术中反复出现植物意象,这与她对生命循环的理解密切相关。

陈卉在自述中讲到,作为一个资深的“花痴”,这30多年养过无数植物,也住过农村的院子,种过很多树。养了这么多年的植物,最突出的感受即植物是不会死亡的,是永生的。

正如展厅正中那棵濒死的大树,与它枝繁叶茂的时候相比,以一种纪念碑的形式,壮丽的屹立展厅中央,它以另一种形式的美存于世间。在这一点上植物是永生的。更可喜的是,旁边还生发出了新芽,假以时日,将枝繁叶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232c1bae1f7eb9ffb8914b4c3ae3d59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cd2bec18e45322fb34886f53ac7939a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fb9de729ffbfc5071dd0f3bbc1f044f4.jpg

展厅中摆满植物

此外,展厅里面会放一些长得很健康的植物。她希望借助植物自然的样貌,让观众领悟“生老病死”也是我们人生本来的样貌。平静的接受。勇敢的面对生命中的挫折。

“这是我从植物中获得的领悟和力量,我从此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敢于凝视生命,甚至是创作美好和光明。希望你也能。”

这种意识体现在她的绘画中——色彩的层叠、形态的枯萎与重生,都在反复暗示生命的非线性循环。植物的成长模式成为她对时间的隐喻:不是线性推进,而是缓慢、重复、又带着自我更新的呼吸节奏。

在展览陈述中,陈卉多次提到“不完美”。

“我希望观众能在残枝败叶中看到美。”

这种美学观念与她的人生哲学一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控制,而在于面对不稳定、在破碎中发现力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b6f7de8e2793ba7ec03334b73c5f2c4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7b190a9305f35866367531be36ec23f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3ef3479f2022d17ba4719ef8e2aaa9f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5c35b30f6385fdbcba774ee6bbe9ba79.jpg

展厅现场

刺与铠甲:面对不确定的世界

“既然逃不掉,那就把刺变成铠甲。”

这句话既是自我调侃,也是一种精神宣言。陈卉相信,人无法摆脱时代的不确定性,但可以通过艺术找到某种内在的确定——那是一种从理解中生长出来的坚韧。

仙人掌因此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姿态:它提醒人类,在脆弱中保留锋芒,在被困中依然能开花。

《成为仙人掌》最终超越了个体传记,成为对当代生存状态的象征性回应。

陈卉以柔性的语言和坚硬的图像,重新提出一个根本问题:在被技术与制度重塑的现实中,人的存在还能否保持自我?

她的回答并非悲观——只要还在生长,就还有抵抗的可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15ec806aeb683f1b150355f27f2f9e44.jpg

“如果你改变不了沙漠,又没本事离开沙漠,那你就只能把自己变成仙人掌。”

“你逃不掉,那就活得开心一点。既然活着,就让自己变成仙人掌。”

这句话听似轻盈,却蕴含一种深刻的当代寓言:活着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姿态。

责任编辑:陈耀杰

推荐关键字:仙人掌 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绘画 陈卉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