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裴刚
【编者按】90后,自出生以来一直处于被标签的舆论风口。已经进入工作状态的“90后一代”青年艺术家正悄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力量。在Z时代、“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赛博朋克”“赛博格”“NFT”“元宇宙”这些新的身份、技术、文化现象、市场现象扑面而来的时代,90后的艺术家有着怎样的创作生活?为此,雅昌艺术网面向出生于1985年至1995年的艺术家,发起“艺术90后”系列,走近他(她)们的艺术世界。与前辈大不相同的时代背景成长起来的他们,正在发现、思考什么?正在尝试哪些艺术实践?如何打开自己的艺术市场,甚至创造自己的艺术影响力?
佘怡霖的《六字真言》在今日美术馆“非遗之美·今日生活2025中国手工艺设计展”的白盒子展厅中发着光。那些缠绕彩色尼龙绳的钢筋,像极了这座城市的筋骨与血肉,五彩纤维是人间的烟火,也是超越于凡俗纠缠的空性。

佘怡霖
把修行融于材料媒介、观念之中的潮州姑娘佘怡霖有意思。1997年出生,芝加哥艺术学院毕业归来,用尼龙绳编织着她的信仰和艺术的路径。这让人不禁想起《重庆森林》里那些在“都市不适应症候”人群中的尼泊尔商人,在货架间隙捻佛珠——都是把信仰揉进现实的手艺人。
在当代艺术的喧嚣图景中,佘怡霖以近乎禅修般的耐心,将一根根纤维缠绕于钢筋骨架之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哲思。她的作品既不迎合流行的视觉奇观,也不沉溺于形式的自我指涉,而是在柔软与坚硬、有序与无序、个体与众生之间,构建起一座座微型的宇宙模型。这位1997年出生的潮州女子,从芝加哥艺术学院毕业后选择在北京定居,她的艺术实践宛如一场东方式的精神修行,以编织为语言,讲述着生命与存在的深层思考。

今日美术馆“非遗之美·今日生活2025中国手工艺设计展”佘怡霖作品展览现场
佘怡霖的《六字真言》装置,她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尼龙绳与钢筋的并置已不仅仅是材料的组合,更是一种哲学态度的宣言。钢筋代表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坚硬与永恒,尼龙绳则象征着传统手作的柔软与临时。当五彩纤维缠绕于钢筋骨架,当六块"玛尼石"被柔性的"六字真言"所包裹,艺术家实际上完成了一次文化转译——将信仰体系中的核心符号,转化为当代人能够感知的视觉语言。而那内置的可调节光源,则如同修行中逐渐开启的智慧,使层叠线段在空间中投下温暖的光影,实现了"以纤维为'愿',以色彩为'光'"的精神诉求。

佘怡霖《六字真言》 材料:尼龙绳、钢筋、圆形吸顶灯 1200×800×1600mm 2025
艺术家自述:这是一座坚硬的“玛尼堆”,也是无数句柔软的“六字真言”。
作为藏族文化象征的玛尼堆(垒起来的石头),是藏族人民表达信仰的重要方式。人们将象征智慧与慈悲的六字真言刻在石头上并将其堆叠,以石头寄托祈福消灾的愿力。我以藏传佛教五色:红橙、黄、绿、蓝、白的彩色纤维缠绕于钢筋骨架之上,用编织绕绳的语言,在六块“玛尼石”上反复刻下“六字真言”。绕绳时所形成的环形结构象征轮回与永恒,而其动作的单一重复性就如人们在堆叠玛尼石,或是持念咒语。内藏可调节光源,点亮时,柔美光线透过层叠线段洒落四周。玛尼堆是众生祈愿的凝聚体,咒语是保护心灵的力量。作品亦是生活中修行的记录,也是美好祝愿的具像化呈现。以纤维为“愿”,以色彩为“光”,愿温暖的光能照入每个人的心中。
《五蕴》系列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创作方法论。在这里,线的片状穿插与色块的多层空间结构交叠,不再是单纯的形式探索,而是对"一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这一佛学理念的视觉诠释。佘怡霖的编织过程本身就如同一场冥想,每一次绕绳、每一个结扣,都是对心念的觉察与安顿。作品表面上的色彩交织,实则映射着创作者内心意识的流动与转化。这种将内在修行外化为视觉结构的做法,使她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物性存在,成为观照心灵的媒介。

《五蕴》材料:尼龙绳、钢筋 544×419×138mm 2025
艺术家自述:《五蕴》延续了《六字真言》作品的编织手法与材料运用。
柔软的尼龙纤维在钢筋骨架中交错缠绕,在有序与无序之间,线的片状穿插,色块的前后交叠,仿如当下心念的涌动交织……创作者与观看者同以觉察之力互为映照。五种象征自然本源的色彩(红橙、黄、绿、蓝、白)以线成面,在交织中构建出充满视觉性的三维结构。作品中色彩与线皆可自由生发,视觉背后蕴藏的无限生机,正是“一切事物皆因缘和合”的生动表达。
最终形成了艺术家艺术实践的完整方法论系统。从《六字真言》到《光之石》系列衍生品,从《无我》服装到《七彩鼓凳》《枯木逢春》等家居物件,她的创作打破了艺术与设计、神圣与日常的界限。这种跨界不是策略性的市场选择,而是源于她对"艺术与设计的柔软与刚毅经纬交错"这一理念的深刻理解。在她的手中,老鼓凳、旧衣架这些日常之物,通过与纤维材料的结合而获得新生,成为承载精神内涵的容器。
《无我》针织系列尤其值得深入解读。作为佘怡霖皈依后的内心探索记录,这些服装作品将佛学中的"无我"概念物质化。麻绳与毛线的交织不仅象征人类与自然的联系,更通过材质本身的触感——纤维的轻微痒感——传达了修行过程中的内在挣扎。这种将哲学思考转化为身体感知的尝试,使她的作品具有了一种罕见的真诚与温度。

《无我》针织男装系列 毛线、麻线、毛毡布、欧根纱 2019
艺术家自述:“无我”(Anattā)是佛学中的核心概念,意指生命中不存在永恒不变的自我。这一系列以针织为媒介的服装设计作品,源自我皈依后的内心探索。
通过反复编织,我直视自我意识中的疑惑与习气,逐渐领悟信仰带来的力量,使我超越个体的局限,成为一个包容无限可能的存在。作品中麻绳与柔软毛线的交织,不仅象征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也传达了修行过程中的内在挣扎⸺纤维的轻微痒感,仿佛生命中的不安与挑战。温暖的材质则营造出一种被包容和安慰的氛围。
《枯木逢春》里,她把毛线织上老枯木;《七彩鼓凳》中,尼龙绳缠裹旧家具。这手法让我想起深水埗的藤器匠人,总能把破旧藤椅修补得比原先更结实好看。旧物新生,向来是东方人最擅长的智慧。

《枯木逢春》毛线、老木衣架 320×320×180 mm 2025

《七彩鼓凳》尼龙绳、老鼓凳 580×580×500 mm 2025
《光之石》系列把LED灯藏进编织结构,这招妙极。像极了庙街夜市,灯泡缠在铁架子上,既照见算命摊的签筒,也照亮煲仔饭的热气。艺术的光,终究要照进生活才作数。

《光之石01》《六字真言》 作品衍生氛围灯系列(限量版)尼龙绳、钢筋、LED酥油灯 520×530×320mm 2025

《光之石02》《六字真言》 作品衍生氛围灯系列(限量版)尼龙绳、钢筋、LED酥油灯 520×530×320mm2025
佘怡霖的艺术之所以引人深思,在于她成功地将东方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如"缘起"、"无我"、"修行"——转化为当代视觉语言,而不落入东方主义的俗套。她的编织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隐喻;她的色彩既是对藏传佛教五色的致敬,也是对生命多样性的礼赞。在全球化语境下,她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协商方式:既不拒绝现代材料与形式,又坚守东方美学的精神内核。
艺术家自称的"于有序中打破常规,在无序中创建秩序",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她的创作状态。这种辩证思维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形式结构中,更贯穿于她的整个艺术理念。在佘怡霖建构的纤维宇宙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个人表达,更是一种应对当代生活困境的智慧——在碎片化、加速化的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重复性的手工劳作,重建内心的秩序与平静。
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佘怡霖的艺术旅程仿佛一场预先设计的修行。从芝加哥到北京,从时装到装置,从西方艺术教育到东方哲学回归,她的每一步都在为最终的"编织"做准备。这些以经纬交错而成的作品,不仅是她个人"情感与意志'编织'而成的共识",也为观者提供了一处可以驻足、冥想的精神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佘怡霖的艺术已超越了视觉美的范畴,成为一种生活的哲学,一种存在的姿态。
【佘怡霖简介】
佘怡霖,1997 年生,广东潮州人,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艺术实践以东方哲学为灵感,通过编织将材料与色彩有机融合,表达内心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考。
作品类型为综合材料艺术装置,践行“于有序中打破常规,在无序中创建秩序"的创作理念。在她看来,艺术与设计的柔软与刚毅经纬交错,最终经创作者呈现的是一个情感与意志“编织”而成的共识。
参展经历
2025 非遗之美·今日生活:2025中国手工艺术设计展 今日美术馆
2025 破茧而出:当代纤维艺术邀请展 嘉德艺术中心
2019 STRUT:第十一届世界公益日时装秀
2019 芝加哥艺术学院 Alchemy时装秀
2016 ArtBash芝加哥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年度展
奖项与荣誉:
2019 美国芝加哥Luminarts文化基金会本科时尚奖学金
艺术家奖(与芝加哥艺术学院合作设立)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