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裴刚
曾经灼热通红燃烧过的铁皮,它们现在冷却成片片鳞甲相互焊接成室,被称为“百衲茶屋”。铁来自宇宙中的元素聚合,承载着自然与历史的记忆,如今被焊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类似果实裂开的形状。裂缝成为入口,邀请人们进入一个纯白的内部。内外之间,形成了一道肉眼可见的边界。
在今日美术馆的广场上,蔡德全与智吉(佘文涛)共同创作的“庇护之所”百衲茶屋静默地矗立。这件由无数碎铁皮拼接而成的装置,外观宛如一颗坠地裂开的巨大果实,邀请观者弯腰进入其内部——一个与外部截然相反的纯白空间。在这里,艺术家的铁艺焊接不仅是对物质碎片的缝合,更成为对当代生活断裂处境的微妙隐喻。

百衲茶屋 艺术家:蔡德全(右), 设计:智吉 (佘文涛)(左), 2025.8
今日美术馆“非遗之美·今日生活2025中国手工艺设计展”现场

一间用碎铁皮拼接而成的茶屋,外观像一颗巨大果实坠地裂开,邀请人走入其中,盘坐品茶……
茶屋外观的“百衲”纹暗喻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内部纯净的白色,象征圆满自在之真理世界。
艺术家以铁艺焊接碎片,即是生命意识对现实生活的修修补补;当坐于其中返照内在之时,却发现寻寻觅觅最终得到的只是这片无垠的虚空。一切原就圆满自足!心灵的庇护,只是放空并消融那份坚固的自我意识而已。
茶屋被命名为“百衲”,这个词源于佛教僧人的百衲衣——用废弃布片缝制的袈裟。百衲衣象征着破除执著,不贪恋物质享受。在当代语境中,“百衲”成为一种哲学:承认碎片化是无法逆转的现实,但不放弃在碎片中寻找意义的努力。
这些铁皮碎片没有被磨平差异,强制统一;而是在保持各自特质的前提下,通过焊接形成新的整体。这是一种后现代的整体性——不是回到前现代的神秘统一,也不是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而是在差异中共存的可能性。
当人们从茶屋内部透过铁皮缝隙观察外部世界时,那些缝隙成为了取景框,将外部的碎片重新组织成新的图景。这暗示着一种新的观看方式:不是试图弥合所有裂缝,创造完美的整体,而是学会在裂缝中观看,在碎片中思考。



《百衲茶屋》今日美术馆“非遗之美·今日生活2025中国手工艺设计展”现场 2025
碎片的辩证
百衲茶屋的外部由废弃铁皮构成,这些曾经具有实用功能的工业材料,经过艺术家的重新组合,获得了新的生命形式。铁皮的锈迹与焊痕保留了时间的记忆,它们来自不同的器物,有着各自的使用历史,如今被重新编织成一个整体。现成之物的功能性被祛除后,在艺术语境中重新获得进入公共空间的力量。
蔡德全的“铁匠铺拯救计划”与“朴实主义”艺术理念在此得到延伸。这位从绘画转向铁艺的艺术家,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实践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在他的手中,焊接不仅是技术动作,更成为一种哲学实践——每一片碎铁的拼接都是对破碎现实的一次修补,每一次火花的迸发都是对完美幻象的拒绝。
蔡德全选择的铁皮,是工业社会的弃物。它们曾经是机器的一部分,是容器的外壳,是建筑的覆盖物。在消费主义的逻辑中,物品的价值在于其可用性,一旦失去原有功能,便被抛弃。这些铁皮的命运本该如此——在废品站被压缩、熔化,成为新的工业原料,进入永恒的生产-消费循环。然而,艺术家的焊接行为中断了这一循环。通过手工劳作,这些碎片获得了新的形式,新的生命。铁皮表面的锈迹、划痕、凹陷被保留下来,如同时间的档案。每一块铁皮都携带着自己的历史,它们没有被抹去差异而强制统一,而是在焊接中形成新的共同体。这让人想起福柯所说的“异托邦”——一个在现实社会中实际存在的,但又与常规空间相异质的空间。茶屋正是这样一个异质空间:它由废弃物构成,却提供了精神的庇护;它位于美术馆中心,却抵抗着艺术的商品化。

“心花”今日美术馆“非遗之美·今日生活2025中国手工艺设计展”艺术沙龙现场
规训的肉身与回归的缘起
蔡德全自称“朴实主义艺术家”,强调“身体力行的方式”。打铁是一种古老的身体技术,需要力量、耐力和专注。在自动化生产的时代,这种手工劳作显得不合时宜。然而,正是这种不合时时,构成了对效率至上原则的抵抗。
当艺术家一锤一锤地敲打铁皮,当焊条在铁皮间熔化,身体与物质进行着直接的对话。这种劳作不同于流水线上的机械重复,每一次敲击都是独特的,每一次焊接都是不可复制的。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身体成为抵抗异化的场所。他不仅锻造铁器,也在锻造自身——通过重复的体力劳动,达到精神的专注与平静。
智吉的设计将茶屋内部的白,与外部的斑驳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白不是工业涂料的均质白,而是经过精心处理的空间白。当参观者盘腿坐下,外部世界的喧嚣被隔绝,只剩下自身的呼吸和心跳。这是一个反观自身的空间,一个福柯所说的“自我技术”的实践场所。在这里,主体不再是消费社会中被规训的身体,而有可能重新成为自我的主人。
茶屋最精妙之处在于其内外的辩证关系。外部世界的支离破碎与内部空间的纯粹洁白形成强烈对比,但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当观者从碎铁构成的入口躬身进入,这个动作本身已包含某种仪式性的转变。盘坐于茶屋内部,透过铁皮缝隙渗入的微光,内外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那些在外部分离的碎片,在内都成为完整图景的组成部分。
智吉的设计理念在此显现。这位长期致力于心灵修持的艺术家,通过空间营造创造了一种沉思的场域。茶屋内部极简的白色调并非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而是对心灵本质的直观呈现。正如裴刚在评论中指出的,这不是“象征性的乡愁之所”,而是重建诗意生活的“缘起”。


《百衲茶屋》 创作设计过程文献图片
虚空的力量
智吉写道:“当坐于其中返照内在之时,却发现寻寻觅觅最终得到的只是这片无垠的虚空。”这很容易被误解为一种消极的遁世。但在当代语境下,这种“虚空”恰恰构成了最强烈的抵抗。
在消费社会中,每一个空隙都被填满,每一刻寂静都被噪音覆盖,每一种体验都被商品化。就连“庇护”、“宁静”、“冥想”都成了可以购买的服务。真正的虚空成为稀缺品。百衲茶屋提供的,正是这种稀缺的虚空——不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而是直面虚无的勇气。
这种虚空不是空无,而是一种潜能,一种德勒兹所说的“潜在”。它不提供答案,而是保护提问的权利;不给予安慰,而是保持创伤的敞开。在这个纯白空间中,主体暂时摆脱了身份的桎梏,不再是消费者、生产者、公民,而仅仅是存在本身。
作品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其对“庇护”概念的重新定义。在消费主义将一切体验商品化的今天,连“庇护”、“宁静”、“冥想”都成为可购买的生活方式。百衲茶屋却以其材料的粗粝与形态的不完美,抵抗着这种消费主义的收编。它不是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指向一种更为根本的解脱——当我们坐于其中,试图寻找某种坚固的依托时,最终发现的却是“这片无垠的虚空”。
这种“虚空”并非消极意义上的空无,而是东方哲学中的圆满自足。蔡德全与智吉的合作,某种程度上是两种实践路径的交汇——蔡德全从物质劳作中探寻精神性,智吉从精神修持中物质化表达。他们的相遇创造了这个看似矛盾的空间:用最坚实的材料指向最空灵的境界,用最繁复的手工暗示最简单的真理。
在当代生活的废墟上,百衲茶屋不提供虚假的完整,而是教会我们与碎片共存的艺术。它提醒我们,心灵的庇护不在于寻找完美的避难所,而在于拥抱生活中的断裂与不完美,在修补与缝合的过程中,发现那早已存在于破碎之中的完整。或许,这正是艺术在消费时代最为珍贵的抵抗——它不是为我们提供答案,而是保护我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它不是为我们建造坚固的堡垒,而是教我们如何在流动的现实中,保持内心的从容与清醒。

《百衲茶屋》今日美术馆“非遗之美·今日生活2025中国手工艺设计展”现场 2025
结语:百衲茶屋不提供虚假的完满,它诚实地展示了自己的缝合痕迹。这些痕迹不是需要掩饰的缺陷,而是作品的真理内容。在这个意义上,蔡德全和智吉创造的不是一件艺术品,而是一种伦理姿态:在破碎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修补;在虚无的深渊,我们仍然可以建造;在消费的洪流中,我们仍然可以创造“无用之物”。
而这,或许就是当代艺术最珍贵的抵抗——不是大声的抗议,而是沉默的坚持;不是宏大的宣言,而是细微的修补;不是提供救赎的承诺,而是保持虚空的开放。
这个茶室就象征着我们今天在消费主义催生的现代大都市中试图摆脱这种碎片化的、瞬间性不确定的生活的小岛。这个被无数碎片缝合起来的百纳茶室就象征着我们今天正在身处其间的当代生存境遇。但它不是象征性的乡愁之所,而是重建我们整一的诗意生活的一个缘起。
【创作者介绍】
蔡德全(又名蔡小小)

朴实主义艺术家,当代传奇铁匠,铁匠铺拯救计划发起人
1968年生于云南省临沧市人
1991年毕业于云南省艺术学院美术系
自由艺术家,现居北京,从事绘画及金属艺术品创作二十余年,2012年底正式成立小小铁匠铺开始了《铁匠铺的艺术拯救计划》至今已进行了第七个年头。
2012年初提出朴实主义艺术概念:朴实主义艺术提倡的是艺术家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靠助手和团队和投机等手段来创作作品,艺术应该是思想和现实手作的完美结合,朴实主义艺术讲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做事态度,艺术家一定要与现实结合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创作艺术作品,处事平和低调,讲求劳作的快乐,穿布衣种菜蔬低碳环保,物品尽量重复利用,做集市,与民同乐。
蔡德全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手工艺保护及革新的最重要人物。弃画打铁,成就当代传奇铁匠。蔡德全的作品已被国内外专业机构及个人广泛收藏。
智吉(佘文涛)

策展人 艺术家 设计师
无上堂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创办人 艺术设计总监)
无上堂生活艺术馆(主理人)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委(副主任兼执行秘书长)
1971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以心灵修持为旨趣,通过策展、艺术创作、空间设计等复合型工作进行文化传播
水墨作品为国家大剧院及各大私人收藏机构收藏
责任编辑:裴刚
推荐关键字:2025中国手工艺设计展 今日美术馆 智吉 (佘文涛) 百衲茶屋 蔡德全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