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香港邦瀚斯|中国书画秋拍呈献“棠棣相辉——张群藏张大千扇作及花卉”特辑

2025-10-16 11:14:33 来源:快讯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香港邦瀚斯今秋再献“中行庐”私人珍藏:张大千赠张群成扇七柄,并《四季花屏》一组。作品横跨五十馀载,一阖一辟间,笔墨纵横,风格殊胜,不惟映照大千艺境之蜕变,更凝聚二人半世情谊。

是辑所呈,张群珍守近百年,历经百年风雨而弥坚。今秋首登拍场,清风在握,风雅再现,殊堪瞩目。

“祖父对太老师的禀赋一向推崇有加,多次对我说他的艺术是举世罕见,当然我自幼看到太老师的画作也知道那是宝贝,是不敢碰的。

时光匆匆,太老师仙逝已经四十二年,祖父也走了三十五年,他们这对情同手足的难兄难弟,在人生即将谢幕时光,能够随性相聚,惺惺相惜,实在是非常幸福。活到耄耋之年就会领悟到何谓幸福,不是外面的荣华富贵,而是内心的稳妥札实。如何得之?来自信仰方面的充实固然重要,伴侣与知心好友的相随相伴不可或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f65975750544f22b2e95d62c9e7c1917.png

张群、张大千赏梅

张群(1889—1990),四川成都人。少承书香,壮年戎马,身历清末民初风云,襄赞民国肇建,历掌沪鄂川数地重政,功业卓著。张群与张大千因艺相契,情谊半世,风义相映,为近代艺林传谊之典。或远隔重洋,或共居宝岛,每怀长兄知己之念,大千辄以翰墨寄情。

“中行庐”私人珍藏(编号 711-71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45db965cc5649f39ea5d5c5ea572ed0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5fa7cb8f6bca6b8ef2650b46c238d76b.png

张大千《仿金农枇杷、自作诗》

设色纸本、水墨洒金笺 成扇

1927年作

17.9 x 43.5 厘米

估价:300,000 - 500,000 港元

出版:

《张大千书画集》第五集,(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三年十月, 页13

《棠棣相辉——张群藏张大千扇作》,(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二〇二五年九月,页18至21

此箑一面写枇杷野生,构图疏密相生,黄实累累,晕染层次丰富,如新雨初霁,光影流转。扇笺用杭州“舒莲记”极古五层棉料,扇骨亦出其手,并经竹刻名家汤岱刀笔。折扇一侧大骨内里可见“岳军老友雅赏”,首折亦书“岳军”,是为订制成扇典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dceebf04a9c760092c959f244a2efa91.png

大骨内里及扇笺首折内里字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f270d9493d878a71882d46b490aeab74.png

张大千 《仿老莲山水》

设色纸本 扇面镜心

18.2 x 51.6 厘米

估价:150,000 - 280,000 港元

出版:

《棠棣相辉——张群藏张大千扇作》,(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二〇二五年九月,页32至35

张大千临仿陈洪绶,自二十至五十年代屡见精作,多为花鸟人物,山水尤罕。本扇笔意承老莲之古雅,却避“奇崛过甚”,自成风度。张大千称张群为“老长兄”者,最早见于一九三三年《山水花卉合册》与《同人绘事册》,此扇款识风格与之极为相近。因扇有使用痕迹,遂改为片,与原配乌木扇骨共同珍藏至今,护爱之情可见一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3f7d6ad02e12a4882d7d5adaed02ef4c.png

乌木扇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55fcfe1c523882cda122126d3b750ee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1f4ed20b9ad7abe6433f3d3596488268.png

张大千《江畔行吟、王文治诗》

水墨金笺 成扇

1932年作

18.3 x 47.9 厘米

估价:360,000 - 600,000 港元

出版:

《张大千书画集》第五集,(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三年十月,页14

《棠棣相辉——张群藏张大千扇作》,(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二〇二五年九月,页26至27

此箑巨垒削立,如屏森然,丛杉夹径,屋宇半隐松阴,坡径斜引至江岸。右半远山淡抹,高士二人,倾心交谈,遂成画眼,使山川俱生情致。此箑作于大千与岳军初识之一九三二年。扇中称“先生”“仁兄”,辞旨庄敬,正合初交之谊,诚为二张交游伊始的可征信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0c89d6e07a9bb913d813c80933dce359.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42ea0f63d66fc61f241ab7f7cb62a2b5.png

张大千 《翠屏千仞、〈隆中对〉》

设色金笺 成扇

1944年作

19.4 x 48 厘米

估价:1,200,000 - 2,000,000 港元

出版:

《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九年十二月,页95

《棠棣相辉——张群藏张大千扇作》,(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二〇二五年九月,页40至45

此箑设色青绿、没骨重彩,作于泥金扇面。以石青、石绿融墨铺染山体,层层积染而色不掩墨、色、墨互映,呈沉厚而华丽的青绿调。泥金底在云雾与天光处若隐若现,与墨、青绿叠合,形成近乎“金碧山水”,却无金线细勾的装饰效果,华丽而不失清朗。一九四三年大千自敦煌归来,画风巨变。此扇融敦煌壁画之色彩语汇与北宗严整结构,开辟戛戛独造之大千艺境, 诚其转变之例证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a8662f700e774ab09f5b200393610582.png

扇面细节

扇背书节录《隆中对》,为雄才远略之典范。大千选录此辞以呼应张群时居四川要津之职。书画相映,古今交融,展扇一瞬,千仞翠屏扑面而来,气象浩瀚,似可超脱尘世纷扰;在动荡乱世之中,大千以蜀中山水之境,为老长兄开拓一方静谧清远的精神园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dfaab9e9ae471fbbcfe25b6a1aa2733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4e42ca6bc75a0151a918585818f0077c.png

张大千、顾瑞华 《秋林独步、行书王维诗》

设色、水墨纸本 成扇

1951年作

18.6 x 46.5 厘米

估价:450,000 - 800,000 港元

出版:

(张大千画)《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九年十二月,页106

《棠棣相辉——张群藏张大千扇作》,(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二〇二五年九月,页50至53

一九五○年代初,大千于动荡时局中思索去留,遂萌远适南美之念。此扇作于南迁前一年,为临别赠怀之作,自此远游海外二十馀载。其时,大千旅居台北阳明山前山公园旁旅馆,因地取景,构思入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f9cf1c35bda2579557a85932a901ebbd.png

本幅意境尤近“洗心桥”之景,桥上高士,背手独行,若彼时徘徊于去留之际的大千,孤怀自照。烟岚氤氲,远山青黛浮于云间,隐约可辨“纱帽山”之形。笔墨润泽绵密,湿笔层染,山体与林木气象交融,苍润含姿。尤为可贵者,画境与实景相契,许为大千以台湾风景入画之肇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b3c0091f08542c3f26b0b82faa79fc1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e6c46d13379788396165bbdd68d06810.png

张大千 《松山远眺、自作诗》

设色纸本、水墨纸本 成扇

1974年作

19.4 x 50.2 厘米

估价:450,000 - 800,000 港元

出版:

《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九年十二月,页98

《棠棣相辉——张群藏张大千扇作》,(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二〇二五年九月,页58至61

此扇笔法之经营,兼具象与抽象之妙。崖壁主体以大块泼墨直下,墨色在浓淡干湿间流转不居,变化无穷;其下墨晕随势而开,导引视线。边际之处,复以写意笔法略加提按,令泼墨的自然渗透与笔线的主观经营交融无间,虚实相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a231f8e7bc7d580b1eb9b8dd94904eab.png

扇面细节

大千以泼墨制造不可复制的偶然之美,笔墨交融,再现山石自然肌理之妙。皴法线条早已超越前人窠臼,自成风貌,笔笔皆见其独到之面目。

此扇为大千七〇年代所作。彼时其几乎不制折扇,故此时期成扇传世极罕,尤显珍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83a08daa01c418dd3d1cf0bb6f6a8636.png

张大千一九七〇年润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6c504599da4bf2c67db596d4e289386c.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e3108ec5d82aa2872e8c5a5c2e43b089.png

张大千 《文山老梅、自作诗》

设色、水墨纸本 成扇

1975年作

18.4 x 44.7 厘米

估价:450,000 - 800,000 港元

出版:

《中央日报》第三版,台北,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廿四日

《联合报》第九版,台北,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廿四日

《中国时报》第三版,台北,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廿四日

《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九年十二月,页94

《棠棣相辉——张群藏张大千扇作》,(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二〇二五年九月,页66至69

著录:

《大成》,第二十八期,〈张大千在台湾〉,(香港)大成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三月,页32

《环荜盦琐谈》,(台北)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一月,页447

《故宫文物月刊》第268期,(台北)故宫博物院,二〇〇五年五月,页117

《画坛奇才张大千(下册)》,(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二〇〇六年三月,页727至72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d08af78f8efa96c35ab6803c746c53cb.png

张大千《梅花》,1971年

一九七一年,大千初居加州环荜庵,曾画梅一帧寄赠岳军。四年后复以此题入扇,写一枝清梅,寓久别重逢之念。历经岁月风霜,梅花枝干愈见苍然坚挺,立于扇面,似在静候知己再聚。全幅以书法笔意取神,与赵孟𫖯所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同一机杼。理与势、笔与墨交融生发,流露文人挥洒自如的逸气。此扇由沈苇窗携回台湾,引发媒体争相报道,二人深情往还,遂成艺坛佳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c53154a569ae6476bab5d2cde974747d.png

台北各媒体竞相报导大千赠扇一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cf0b508286045c0d675415068bcac10a.png

张大千《四季花屏》

设色纸本 镜框四帧

1979年作

每帧 26.6 x 23.6 厘米

估价:1,400,000 - 2,500,000 港元

出版:

《棠棣相辉——张群藏张大千扇作》,(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二○二五年九月,页74至77

〈芍药〉

《张大千书画集》第一集,(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一年十二月,页124

〈荷花〉

《张大千书画集》第一集,(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一年十二月,页75

《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九年十二月,页30

〈芙蓉〉

《张大千书画集》第一集,(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一年十二月,页10

《张大千书画集》第五集,(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三年十月,页77

〈梅花〉

《张大千书画集》第一集,(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一年十二月,页16

《张大千书画集》第五集,(台北)历史博物馆,一九八三年十月,页76

大千于迁居“摩耶精舍”的首个除夕,作《四季花屏》赠岳军。此作以四时花信寓时序流转,亦映知交长伴、心境安然之意。历经漂泊,大千于此得片刻歇息,故笔下花木繁盛,气息温润,流露晚岁恬淡之情。大千生平虽嗜绘花卉,然以四季花屏成组构绘者寥寥,至为难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c57f4056b1c23b193911cfd040836588.png

《棠棣相辉——张群藏张大千扇作及花卉》,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202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52524ddc9e58a07e65b5b6cd2a6613cf.jpg

责任编辑:周艺洋

推荐关键字:中国书画 拍卖 收藏 邦瀚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