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指数 | 月度(2025年8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2025-10-10 14:50:27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近几年,国内展览以及策展生态不断更新,比如非赢利空间艺术家个人申请和主导的展览项目,强调艺术创作的自主性和实验性,为艺术展示提供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关注到这一现象,将其纳入观察范围,对这些展览项目进行跟踪和分析。这种对新兴展览生态的关注,不仅反映了艺术策展领域的新动向,也为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9159da47ac98689aa5a8ed24724ca38f.png

雅昌指数 | 月度(2025年8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赵子懿 十/10 | 银川当代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对过去十年的深情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

2025年8月2日,”十/10 银川当代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赵子懿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7c98122befe2a007fea109656a377cb2.jpg

银川当代美术馆(中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dba539cfc7a41c816c0045da410630b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c2e5c10ff1562b63040c66296dffe12d.png

展览现场

“十/10”蕴含着对过去十年的深情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十”代表人文、感性与回顾,指向美术馆扎根黄河岸线、与西北人文共振的精神脉络;“10”则代表科技、理性与展望,指涉算法与未来,映照对科技发展与艺术边界的探讨。展览分为十个单元:激澜、涌现、河图、东方、汇聚、共融、稚光、醇酿、节日、回响。每个单元都凝聚着美术馆十年来的艺术探索,共同勾勒出更广阔的发展图景。

展览现场:传递了美术馆对艺术、文化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84f9c72746fa4f2a06bc361895c35f2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883a0cc7e7b9ba66e75dd8a6fc5f0084.jpg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以十个单元的展览布局,呈现了美术馆十年的艺术历程与文化积淀。挑高12米的2号展厅被精心打造为一座“记忆剧场”,通过文献、照片、影像和实物等方式,清晰地梳理了美术馆自2015年至2025年的发展脉络,涵盖展览策划、典藏研究、公共教育等重要板块。展览通过“河图”“东方”“涌现”等单元,从自然的纹理到传统的脉络,再到技术的未来,带领观众感知这些元素如何交织成今日的艺术语境。同时,“汇聚”“共融”与“稚光”等单元则展现了艺术与社会共生共长的循环动势,体现了美术馆在推动跨文化对话与社会参与方面的努力。此外,展览还设有互动区域,鼓励观众参与其中,提升了展览的互动性。整个展览以平实而细腻的方式,展现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传递了美术馆对艺术、文化和社会的深入思考,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富有意义的观展体验。

策展人:张思远 守真——石朴艺术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石朴坚守传统中国画精神的追求

2025年8月2日,“守真——石朴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张思远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692a62adc4650729410220a901d3b53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d01863e4762e71efb55a77f0945bf5b3.jpg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展现石朴坚守传统中国画精神的艺术追求。石朴的作品以“朴素”为基调,融合了朴素、苍茫、厚重三种审美特质,形成了独特而统一的艺术风格。他反对按西洋画路子创作,强调笔墨的骨力与情趣。此次展览不仅是对石朴艺术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探索。

展览现场:展示艺术家将现代审美理念融入创作的深厚造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3c670821ba425aba6de08ea9171d3ccd.jpg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展示了石朴先生近十几年来的百余幅作品,涵盖山水、书法等多种类型。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石朴先生数十年来深耕传统笔墨的艺术成果,更展现了他将现代审美理念融入创作的深厚造诣。展览分为“弘道在人”“搜妙创真”“书画同源”三个篇章,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到如《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磅礴气象和《市声消远近》的虚茫之境等佳作。其中,《顶天立地继往开来》以其雄浑的笔力和宏大的构图,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磅礴气势,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而《市声消远近》则以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反映了石朴先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艺术探索。

策展人:杨天歌 丁立人:萍水相逢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艺术在不同时空中的传承与碰撞

2025年8月5日,丁立人「萍水相逢」在北丘当代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杨天歌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f8f45a44cda4e0a2263da84bd6c1f26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8b1746e54387442816e9f8365f32c7dd.jpg

北丘当代美术馆“凭虚远眺 空穴来风”开幕现场

策展人杨天歌以丁立人六十余年创作生涯为主线,邀请7位青年艺术家(葛宇路、胡尹萍、李昕頔等)以委任创作回应“相逢”主题,通过作品对话、空间设计与互动装置,构建跨越代际、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图景。展览以“九曲桥”为空间灵感,隐喻艺术相遇的偶然与必然,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游戏性、生命力与开放性,旨在打破年龄、风格界限,呈现艺术在不同时空中的传承与碰撞,传递“萍水相逢”的美好与机缘。

展览现场:在观展过程中体验艺术的“萍水相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e7118d0fc2fbabd3d89ab9ae3c6db0d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b81d4641876803a46e2f13a409be78f8.png

北丘当代美术馆“凭虚远眺 空穴来风”开幕现场

展览的展陈设计灵感来源于丁立人的作品《萍水相逢九曲桥》,将美术馆空间打造成一条蜿蜒的溪流,引导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体验艺术的“萍水相逢”,青年艺术家们以多元方式回应“相逢”主题,如葛宇路策划“展中展”,胡尹萍延续“小芳”系列,吴尚聪以废料造像等,与丁立人的作品形成跨时空对话。展览尾声呈现的同名纪录片,记录了筹备过程与代际间的相遇,让观众深入感受艺术的生命力与传承。

策展人:黄笃 另类生长:廖生祥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通过跨学科视角思考生命本质与文明困境

2025年8月8日,“另类生长:廖生祥个展”在白盒子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黄笃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3ebcaa8b5f6f71a46df6afe78cc8f93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d1cf1709b1347af0dc588bff2c5e4db8.png

展厅现场

展览聚焦“身体”“鲨鱼”“树木”“蓑衣”四个层面,通过跨学科视角(人类学、地理学、民俗学等),探索欲望与约束、自然与人工的边界,以非传统艺术史逻辑重构“奇异”场景,引导观众超越视觉感知,思考生命本质与文明困境。策展理念核心在于:以多学科融合打破艺术范式,通过作品间的隐性关联,营造充满张力的叙事空间,激发观者对存在意义的深层思考,提升洞察力与想象力。

展览现场: 以独特的叙事构建“奇异”场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d6c43607f8f9d45a2d30d28b0f4ec569.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e345760a7b46ce701627dab2e349e9f7.png

展厅现场

展厅中,影像作品《微观世界》以小观大,创造出“声音的”雕塑语言;《另一种生长》以被遗弃的烟囱为灵感,展现艺术家对工业时代的独特情感;《HOMO》矗立于展厅中心,如同欲望机器,引发遐想;《环形剧场》则以鲨鱼为元素,营造出古罗马斗兽场般的画面,传递出凶猛与残酷的气息;《束缚》则以蓑衣为材料,呈现女性躯干的形态,承载着艺术家的童年记忆。整个展览以独特的叙事构建“奇异”场景,超越流行范式,提升观者的认知。

策展人:罗蔷 雷徕 妈妈决定什么不是垃圾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以“垃圾”为核心符号 探讨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

2025年8月9日,“妈妈决定什么不是垃圾”展览在有边空间开幕,此次展览由罗蔷、雷徕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c0cdebbb9ebc05bdade5c87659cc7df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468d876629995d7d28fa799a916c2bd5.jpg

展厅现场

展览以“垃圾”为核心符号,通过艺术家对废弃物的重新诠释,挑战传统价值判断,探讨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以及消费主义、文化建构等议题。策展理念聚焦于揭示价值判断的主观性,以“妈妈”这一文化符号隐喻权威与规训,引导观众反思社会对“垃圾”的定义,以及物质与精神价值的动态关系,最终指向对人类普遍困境的思考与批判。

展览现场:混搭的展陈方式  赋予废弃物新的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43897e312ba9f8ff5f2ea25e68f38b8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657c7f2aa221e6fee87c61148a0ca201.jpg

展厅现场

现场展品使用了塑料袋、废纸板、旧尿布、捕蝇纸等日常废弃物,通过艺术家的重新创作,赋予了这些物品新的生命和意义。例如,梁半的作品将搪瓷杯、落叶和钱币组合,展现出一种临时感和随手性;刘冠南则通过社会参与式行动艺术,探讨了“自由”与“垃圾”的关系。黄彦用儿子尿布创作的《炳戈的尿布湿》、童昆鸟与母亲合作的《妈的纸壳》,以及韩五洲用废弃塑料袋搭建的《风的外衣》等,均以日常材料挑战传统艺术观念。展览通过混搭的展陈方式,刻意保留作品的粗糙感与冲突性,形成一场关于价值重构的多声部对话。

策展人:蔡潇 封帅 自然赋能未来——“想象另一种引力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思考自然赋予的无限潜能

2025年8月9日,“自然赋能未来——‘想象另一种引力’系列科学艺术展”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蔡潇、封帅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7015d641c5441c7692a68b91399006e2.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ab7af443b5386bbc863c73230cbe098e.jpeg

“自然与造物”单元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以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思辨视角,通过两大展区、31组展品融合多种技术媒介,深入探索生命智慧,从微生物的精妙代谢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揭示自然亿万年锤炼的生长逻辑。展览旨在借助前沿科技与生态美学的结合,探讨如何汲取自然智慧,编织人类可持续的未来,呈现未来生命的可能形态与边界,邀请观众置身未来幻境,思考自然赋予的无限潜能。

展览现场:展示人类生态未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ee9f27273e2bb58523c57be0c32f4a07.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8/6bdb307a7a5446b27e0f064312121411.jpeg

“生命与生态”单元 展览现场

现场展示了生物材料与生态系统深度融合的作品,构建了关于人类生态未来可持续性的跨学科对话。此外,还有聚焦生物材料、人工智能、感知交互等跨学科手段的作品,探索自然、身体与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豌豆花》装置作品以豌豆花的生殖特性为原型,模拟未来生命与技术融合的形态。《第二皮肤》则以细菌纤维素为核心材料,构建了一个可穿戴的感知装置,探讨了皮肤作为感知系统的再定义。《混生园林》构建了数字仿生植物与自然植物的共生关系,展现了未来生态修复的设想。

策展人:胡勇 叶强 “格数字之物・致诗性之知”&新媒体艺术研究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重新定义数智时代人类的感知方式

2025年8月9日,“格数字之物・致诗性之知”&新媒体艺术研究展在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胡勇、叶强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1d83b2c9dc2327ed89f532821a30b2c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70cb0b35a4426e89885d57b4e11751d2.jpg

展览现场

该展览是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探索与创造的结晶,展现了学子们以“格物”精神叩问数字时代的诗性回响。展览通过代码、算法等数字技术,将传统“格物致知”理念融入当代艺术创作,探索技术逻辑与艺术灵感的碰撞,构建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实验场域,既展现数字技术的创新表达,又守护传统文化的诗性内核,旨在重新定义数智时代人类的感知方式,强调科技服务于人的精神需求,而非单纯的技术炫技。展览通过互动艺术、VR、AI影像等多种形式,邀请观众在触摸、沉浸与凝视中感受比特与诗性的交融,见证古老智慧在数字时代的新生。

展览现场:古老智慧在数字时代延续新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4c10aa77dc5f530d383c2e8f60c2c6a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ac52da6a20c4123420985b4a3bc46186.jpg

展览现场

作品涵盖VR、AI、交互装置等多种形式,如《盖棺定论》以幽默夸张的动画形式讲述东晋墓葬壁画中的故事,传达“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寻·鹿王本生》则借助现代科技让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动起来,引导参与者在救助小动物的过程中实现化身为九色鹿的目标。此外,《琵琶梦韵》将白居易的诗篇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重新诠释古典文学;《叠手生春》通过中国手语的自然交互,带领听障者与健听者共同探索无障碍沟通的奥秘。还有《蛋》和《癌》分别以几何形体和凄美画面探索生命的意义。展览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碰撞,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和对生命、伦理等主题的深度追问,体现了古老智慧在数字时代的延续与新生。

策展人:林松 丁天缺 “顾镜遗梦” 纪念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填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空白

2025年8月16日,丁天缺“顾镜遗梦”纪念展在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林松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38716a552cbe24b43bc9205d5f26da4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371d64abf05c2747a22458dfb84ca62a.jpg

丁天缺 “顾镜遗梦” 纪念展现场

展览通过丁天缺的油画作品、自传《顾镜遗梦》及相关档案资料,呈现其艺术成就与人生经历,旨在致敬艺术家的同时,填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空白,为学术研究提供珍贵实物与文献支持。策展理念聚焦于以艺术作品与历史档案的对话,展现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凸显艺术在动荡岁月中的坚守与传承,以及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精神,引导观众深入理解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脉络与人文精神内涵。

展览现场:艺术与生命的回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747b6ccdea62b04c162d840fc4503d3f.jpg

丁天缺 “顾镜遗梦” 纪念展现场文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62aa997e1840ac315d3c87bbd48a961d.jpg

丁天缺 “顾镜遗梦” 纪念展现场

现场展出了丁天缺的9幅油画原作,涵盖人物、风景、静物等题材,如《风》《观音跳夕照》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丁天缺受西方艺术影响的独特绘画风格,其色彩明丽、笔触有力,体现了艺术家的生命力量和文化精神。展览还设有文献展厅,通过书信、照片、手稿等资料,呈现丁天缺的生平与艺术历程。其中,丁天缺的自传《顾镜遗梦》是展览的重要文献,这部作品详细记录了他从民国国立艺专学生到晚年的曲折经历,被赞为“半部近代美术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此外,现场还展示了丁天缺的诗词集和翻译作品,体现了他在文学与艺术上的深厚造诣。

策展人:魏颖 自然契约:技术、媒介、人、自然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引导观众重新思索与自然的关系

2025年8月21日,“自然契约:技术、媒介、人、自然”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魏颖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c012fbe28dcc48579cad29d699a0462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69ead03910ce677fdad0b671b0cd8873.jpg

展览现场

该展览基于“自然契约”思想,试图在这一思维框架下,通过七位来自多元文化语境的艺术家创作的18组/件作品,构建出一个多层次的感知网络,探讨人与技术、媒介、自然之间错综复杂、日益紧张又深度纠缠的关系。展览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引导观众重新思索与自然的关系,跨越物种边界,重新想象人与媒介、技术与自然之间新的未来。

展览现场: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感知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15ece9b4472adeb822c1247e8901ce6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450d2629b9cebe1717ad56cec2d5a1c0.jpg

展览现场

展览展出了7位艺术家的18件(组)作品,涵盖装置、生物媒介、影像、人工智能等形式。如林恩·赫舍曼·利森的《无限引擎》构建了一个生物技术实验室,引发对生物工程伦理的思考;曹澍的《妖糖》通过人工智能无人机的视角,思辨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尹韵雅的《庇护所》则通过贝壳让观众感受保护壳的脆弱。这些作品不仅呈现了自然在当代艺术中的多重面貌,还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感知网络。

策展人:夏可君《心经新写》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超越文字表象 实现心灵的觉醒与开悟

2025年8月23日,《心经新写》在太和艺术空间开幕,此次展览由夏可君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8/a2a622abdadaa51938cd870e967996d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b72db79c1a3833ba3c7b8c2a9e881fc2.jpg

老赫 心之经——虫蚀木——种虚造无 木板裱纸刻绘等综合技法 (242cmX60cm)X10 现场大图

展览以艺术为媒介,突破传统形式,引导观者超越文字表象,通过书法、雕刻、行为艺术等多种形式,探索《心经》中“色空不二”的哲学内涵,实现心灵的觉醒与开悟,构建一个既庄严又充满当代感知的精神场域,让观众在艺术体验中感受超越文字的精神力量,达成内心的宁静与觉醒。

展览现场: 启发观者心灵觉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cfd4d1dec8af51e41293e97a98d5a73c.jpg

李强 心经 1.8x6.4cm 纸本水墨 拷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8/a792a23bc0c65eafef2d23a01e45b281.jpg

邱启敬 心经 玉米(玉石)微雕

展览现场汇集了21位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心经》主题创作,涵盖楷书、行为艺术、微雕等多种形式,展现了《心经》的深邃真义。其中,老赫的行为艺术作品,以电钻将《心经》凿刻于木板之上,木屑与粉尘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极具视觉冲击力。李强的蜜蜡微雕《心经》尺寸虽小,却字字清晰,展现了微观世界的艺术魅力。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对《心经》的独特诠释,更启发观者从多视角感悟《心经》,寻求心灵的觉醒。

策展人:龙星如 暗科学:影中遥感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聚焦“心灵感应”探讨科学话语如何拓展其文化意义

2025年8月24日,“暗科学:影中遥感”展览在里向空间(缦合·北京)开幕,此次展览由龙星如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6bed102c133c399679db2b52be6a147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321f5f29f5039a5ff40772ce679a3b0d.jpg

展览现场

展览聚焦“心灵感应”这一幽微的“心灵技术”,通过绘画、影像、装置等多元媒介,探讨科学话语如何拓展其文化意义,召唤被遮蔽的感官以重新经验世界。策展理念核心在于:将“心灵感应”从神秘主义终点转化为科学-艺术的起点,通过作品构建“电磁震荡空间”“地质阅读”“穿透因果的时间策略”三个维度,引导观众在理性与神秘、可见与不可见之间,以“视网膜之外的彼此注视”感知世界,探索未被确证的感通可能,保持“颤动的悬置”状态,重新定义人与世界的联结方式。

展览现场:以“视网膜之外的注视”重新经验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80388694c137f34497380ee615da33d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1b6a815aad4da8f42fd2f23ea7bd0863.jpg

展览现场

通过屿空间与穴空间两个区域,呈现对电磁空间、地质记忆与时间感知的多维度探索。作品如克拉拉·英伯特的《未知之振》以摆锤隐喻心灵感应的时空震颤,凯蒂·帕特森的《黑暗的历史》以暗影像档案重构宇宙感知,梁必成与奕萱的《光之显现》通过骨传导装置让观众聆听大地与太阳的对话。展览采用光变墨水展签,需紫外线灯照射才显文字,引导观众在理性与神秘的边界,以“视网膜之外的注视”重新经验世界。

策展人:廖雯 “真”园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现代生活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现象

2025年8月31日,“真”园在朵日纳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廖雯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5dffa744b0ec34f4ecfe73b65dde9bd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e2538f8708690f534813811088601617.jpg

展览现场

展览以“真”园为名,通过12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探讨现代生活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现象。策展人借传统“园”的概念,反思“人定胜天”理念下人造景观对自然本真的侵蚀,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家园的荒芜。展览旨在引导观众在熟悉与陌生的体验中,重新审视环境变化对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的影响,思考“人造”与“自然”的平衡,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展览现场:在熟悉与陌生的体验中 思考人与自然的平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48d20e02656f17fd23538066e824764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3a44f29fc9ecdfab22246a3fe48b82af.jpg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融合了不锈钢假山、电子垃圾造树等多元作品,比如展望的作品《假山石》系列,以不锈钢材质重塑传统园林中的假山石,通过镜面反射的视觉效果,引发观众对自然与人造环境之间界限的思考。史金淞的《电子垃圾树》则用废弃的电子设备构建了一棵“树”,批判性地展现了现代科技发展对环境的冲击,同时也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的过度依赖和消费主义的后果。杨千的《虚拟花园》通过数字技术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园林空间,观众可以通过互动体验,感受到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模糊边界,以及人类在数字化时代对自然的重新定义。观众可在熟悉与陌生的体验中,感受艺术对现实问题的提示,思考人与自然的平衡。

策展人:彭锋 李洪波个展“高考"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以高考为主题 反思教育

2025年8月31日,李洪波个展“高考”在共同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彭锋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ead5933c909670bc5d61eec806fb08f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d930da1a76e162d4e95508c5d561326e.jpg

展览现场

展览以“高考”为核心议题,艺术家从废品站收集十几吨废弃教科书,通过装置艺术重构社会集体记忆,引发对教育体制、个体成长与社会规训的深度思考。

展览现场:重回“高考”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81cd8349b764f27523da1a0d5a416e5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8e20dbb36344f6b1ce8ecbb870fcb6b5.jpg
李洪波个展「高考」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艺术家李洪波用十几吨废弃教科书创作了震撼的大型装置作品,如《龙门》以磅礴之势直面高考这一关键节点,象征着考生们跨越的“独木桥”;沉浸式的《教室》场景则将观众带回那个堆满书本、弥漫着奋斗气息的熟悉空间;《纪念碑》则为这段集体经历树立起沉思的坐标。这些作品不仅呈现了物理层面上课本的重量,也通过装置、雕塑与空间营造,使观众切身感受到知识积累背后的沉重与悖论。

责任编辑:陈耀杰

推荐关键字:科技艺术 策展人 自然 高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