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Faithe Yang:个体联结作为策展叙述的入口

2025-10-09 11:14:00 作者:陈耀杰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Faithe Yang目前在伦敦生活和工作,是一位专注于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兼策展人。她的策展实践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展览陈列,而是更注重陈述个体的联结作为策展叙述的入口,以及Archive与本地收藏的策展。无论是在非典型空间中展开的实验,还是在常规化展览中建构的层层叙事,Faithe始终试图打造一个情感得以显影、记忆得以重塑的感知场域。在她的策展路径中,展览既是艺术与观众的交汇点,也是疗愈、亲密与共鸣发生的契机。

梦境下的个体:Phenomenal Dreamland

“Phenomenal Dreamland”是Faithe于2024年在Mercury Studio策划的展览,这是其对空间与身体关系的一次生动实验。展览地点并非白盒子,而是位于Bethnal Green的纹身工作室中。这一选择既延续了她对非传统场域的偏好,也为展览主题中梦境与身体的探讨提供了独特语境。纹身作为身体上永恒的印记,本身便是私人记忆与文化身份的交织。而展览作品则进一步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边界,让观众在“(主体)身体—(客体)梦境—社会身份”的三角关系中重新审视自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532a036b7742358f11e1e6c29b2ad778.jpg

Phenomenal Dreamland 展览现场

她在策展中突破了以艺术家为主体的传统策展思路,选取了从展览本身的构成来说更为互文性、动态性的展开方式。而更有趣的是,这场展览被记录在Instagram中,又恰恰因为社交媒体的持续书写到未完成性,使得整场展览能带领观众展开一段未完待续的梦境,这也暗合Faithe对于“展览作为生成而非终点”的理解。展览与空间的偶然性,恰恰成为她策展语言的一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7214cf4c438ee9033dd46644b811413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b60602670ac82c6d3957f87c8ba39cad.jpg

Phenomenal Dreamland 展览现场

反建构的异质性, Becoming of Memory

2025年在Artists’Gallery策划Becoming of Memory的展览实践中,策展人Faithe Yang将记忆这种抽象的个体感知视做了一种更具理性思维方式的方法论与空间逻辑。在此展览中,Memory体现为符号化、系统化的“记忆术”(Ars Memoriae),而Memory所承载的另一方面则被呈现为非理性、情感化的“记忆之力”(Vis Memoriae)。这两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展览的空间结构与作品互动中被共同激活,形成一种介于秩序与裂隙、系统性与流动性之间的辩证张力。

Faithe以空间作为核心策展语言,呼应了亨利·列斐伏尔关于“空间生产”的理论,即强调空间并非被动的、客体化的容器,而是更具主体性的、社会关系与感知经验所不断生成的场域。这场展览引导观众从类似“记忆宫殿”的理性结构逐步过渡至模糊而感性的感知领域,在这一转变中,记忆被呈现为一个动态的、持续进行的过程,而非静止的对象。她尤其强调跨文化艺术家的作品,与玛丽安·赫希提出的“后记忆”理论形成对话:这些作品并非个人经验的直接再现,而是承载了跨代际、跨文化传递的记忆痕迹。在Faithe的框架中,它们成为一种“记忆的异托邦”并在位移与继承之间被不断重写和生成的异质空间。例如Cheng Panhuili的作品《记忆栖居》将门扉转化为记忆的阈限节点,构建出介于虚实之间的空间体验;Haoting Wu的《Caressing the Anchor》则借助逐渐褪色的触感材料,视觉化了记忆的消逝过程。这些作品在策展语境中彼此呼应,共同呈现出记忆与个体感知中所生成的逻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f23675a8110d3add5f9ced1ad54a798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2ad58787d2e1a0c8b7d739ebc9b41702.jpg

Becoming of Memory 展览现场

这场展览最可贵的理论突破是,Faithe引入了更具东方概念的“身体即记忆”的观念,以挑战西方以文本与档案为中心的记忆范式。在这一视角下,记忆不再仅是外部的、可被再现的对象,而是内在于身体节奏(呼吸)、气息(气)与能量的生命过程。这种跨文化视角的知识调度,使展览不仅成为记忆的展示现场,也成为了一场关于记忆本体如何实在的讨论实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10/ae5cabf5b23bec997cf133e28cf10c6d.jpg

Becoming of Memory 展览现场

Faithe的策展实践体现了“展览作为事件”的理论取向,并进一步提出关键问题:在跨文化语境中,记忆如何被不断地重新生产?它又如何通过身体与感官得以激活?在Becoming of Memory之中,记忆并非某种可被固定保存的客体,而是一种始终处于触发、流转与重写之中的生成性过程。

Faithe Yang 策展实践体现出了,作为一位年轻的当代艺术与思想关注者,是如何将展览建构为一种具有生成性的知识机制与关系性场域这一过程。她在每个策展实践中都并非将策展简化为艺术作品的简单陈列,而是基于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路径,将个体经验、社会记忆与身体感知共同纳入一场持续的生产过程。这种策展的方法论强调空间本身的建构性与事件性,也从哲学角度呼应了诸如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与赫希“后记忆”等理论框架,东方哲学概念的引入也能使观者更能从异质化的视角审视西方艺术界惯常使用的以档案为中心的“记忆”书写范式。当下的当代艺术实践也许正是需要此种情感实验场,这些策展叙述既可能抚慰观众,也可能迫使他们直面不安。但正因这种介于疗愈与批判之间的张力,使她的策展方法论具有当代意义,展览与艺术并非是当下的终点,而是不断生成、流动与裂变的政治。

责任编辑:陈耀杰

推荐关键字:Faithe Yang 个体 空间生产 策展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