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张嘉雯的作品,我被其中的朴实感与日常性所吸引。它没有当代摄影常见的超现实主义气质,只有那些我们日常可见、却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细节,充满了耐人寻味的记忆与故事张力。
在张嘉雯的摄影中,距离总是被小心地测量着。在她的镜头之下,相机与被摄对象之间总隔着一层空间:一个让人不自觉想要感受他们故事的空间。比如,一个男人,穿着红色内裤,光着身子若有所思;又比如,同一个男人侧脸躺在床上……若不仔细阅读作品介绍,你也许无法第一时间想到,这组摄影的主人公是嘉雯的父亲。系列作品《Stay Gold I/II》(2020–2024)正是在这种“被保持的距离”中展开:一场关于性别、家庭与时间的静默对话。
Stay Gold I (Fight)
Stay Gold I (Drunk)
Stay Gold I (Diving)
Stay Gold I (Pearl)
在第一部《Stay Gold I》中,摄影的主角是她的父亲——一位退役警察。作品从女儿对父亲的凝视出发,却在凝视中不断遭遇障碍:家庭的亲密被性别与代际关系层层覆盖。父亲的姿态、制服的遗影、日常的沉默,都在摄影的序列中被重演,构成了一场关于“男性气质”的社会剧。张嘉雯将父亲置于柔光与低饱和的空间之中,用一组近似纪录片的片段,构建出“父亲作为形象”的解构过程。其中一幅摄影中,两只男性的手的特写,即便只是两只手,你仍能感受到那种典型的男权语境下的沟通气息。摄影在此不再是对父亲形象的再现,而是一种关系的重组:“作为男性的父亲形象,如何在社会框架中老去”。
同系列的《Stay Gold II》中,摄影的视线悄然转向自己。三年未见的父母,在伦敦重聚。父母步入花甲,而她正值壮年。身份与角色的互换开始发生:父母变得松弛,像重新获得自由的孩子;父亲打着哈欠,一改第一部作品中那位强壮警察的形象;而她本人,却在社会结构中重新被塑造成“乖女儿”。这组作品不仅探讨了父母与子女身份视角的转化,也触及了东亚家庭内部的微妙关系。这一系列照片的色调更为轻盈,节奏更慢、更稳。画面中的人物似乎彼此凝视,却又彼此回避,仿佛多年后再度排练的家庭剧。摄影成为一种“精神考古”,掘出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姿态与依恋。
《Stay Gold I/II》构成了一个相互折叠的镜像:第一部中,女儿凝视父亲的形象;第二部中,她将自己与父母共同置于同一观看系统之内。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只是身体位置的远近,而是一种心理结构的动态平衡:既亲密,又疏离;既想理解,又保持沉默。这种微妙的张力,正如她作品中那些朴实却带有远处凝视感的构图一样。距离感成为张嘉雯作品中最核心的美学方法:她以“观看的组织”取代叙事的推进,让观众在节奏、间距与冷暖调的细微变化中体会结构的存在。
照片的排列顺序、尺寸差异与色温转换,共同构成了心理的语法:远距照片提供社会语境的冷度,近距肖像带来亲密的热度,两者的交替形成一条可被体感的情绪波形。在观看中,我们被引导去比较、停驻、再比较,这种迟滞正是她让观众“感受结构”的方式。
与其说《Stay Gold》关乎家庭,不如说它关乎关系如何被社会性塑形。就像她自小成长于广东的“广府文化”与香港流行文化并置的环境中,父亲的男性气质、女儿的温顺、母亲的退隐,都并非个人选择,而是社会剧场中的角色分配。张嘉雯借摄影重新分配这些角色,让他们不再仅是“父母”或“女儿”,而是被光线照亮的人。
正如精神分析学家克里斯托弗·博拉斯所言:“亲密并非靠近,而是保留彼此的形状。” 张嘉雯在作品中保留了这种形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无论是人与人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诸多关系之中,我们还能以怎样的距离共存?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