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一句 “回家看看” 催生的大地艺术季:对话郑泽生,解码 “万物自得” 的长寿乡振兴

2025-10-02 20:57:21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2025年,梅州市长一句“回家看看”的真诚邀约,触动了身为丽江广东商会名誉会长郑泽生对故乡的羁绊,让他携十余年文旅深耕经验重返“世界长寿乡”蕉岭,催生了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 郑泽生认为,以“万物自得”为核,拒绝生硬改造乡村的思路,转而让艺术成为温和的催化剂既呼应客家人“顺天应时”的古老智慧,也深掘蕉岭独有的DNA——不同于丽江“纳西东巴文化多元共生”,这里的灵魂是“客家长寿哲学与生态美学的融合”。

​作为参展艺术家,郑泽生也为本次艺术季创作了两件作品。《摩梭精灵》用泸沽湖猪槽船架起跨地域文化对话,《MAMA》以“妈妈”的呼唤锚定长寿文化的情感本源;村民也从最初困惑“看不懂艺术”,慢慢变成主动出谋划策、甚至潜入石窟河固定装置的参与者。

筹备中遭遇台风“桦加沙”夜,艺术家、村民与施工队并肩冲进雨里守护作品的瞬间,更让“艺术赋能”从概念化作真实的联结。 这场艺术季从不是复制他地,而是属于蕉岭的“内生型振兴”实践——这里的艺术长自土壤,邀你走进这幅“正在生长的万物自得画卷”,亲身对话寿乡的本真与从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0d35c5f97e09a07e7eaa0fa5df6a0a12.png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发起人之一,原生跨域艺术家郑泽生

问:作为艺术季发起人,最初发起蕉岭大地艺术季的契机是什么?对于本次展览主题“万物自得”,这与您对蕉岭乡村发展的设想有怎样的契合度?

答:发起艺术季的契机,源于一次深刻的“回乡召唤”。2025年5月,梅州市王晖市长率队赴丽江考察,我作为丽江广东商会的成员参与交流。在那次会谈中,市领导真诚地说了一句“回家看看”,这句话瞬间触动了我这个在外多年的梅州人。不到一周时间,我便回到蕉岭实地调研。看到家乡拥有“世界长寿乡”如此珍贵的生态与文化底蕴,我希望能把在丽江积累的一点文旅经验带回来,用艺术的方式为故乡做点实事。

而“万物自得”这一主题,正是我对蕉岭发展路径的理解——我们不应生硬地改造乡村,而是要尊重每一片田野、古村和文化的内在节奏,让艺术成为温和的催化剂,而非强势的主导者,最终实现一种依其本真、自然而然的焕新。这恰好呼应了客家人“顺天应时”的古老智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b499b9b5d53ae55fd8c951ff7bebaa8e.png

艺术季开幕现场

问:您在丽江做了十余年文旅深耕,这次艺术季的一个口号是打造“蕉岭版丽江”,有人会说这是“复制粘贴”,请解释一下两者DNA的根本不同。

答:丽江的DNA是"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多元共生",其核心是以纳西东巴文化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的与外来多元文化融合,而形成的独特人文生态;而蕉岭的DNA是"客家长寿哲学与生态美学的融合"。我们借鉴的是丽江"艺术赋能"的思维模式,而非复制其内容。蕉岭的核心是长寿文化、客家精神与富硒生态,艺术在这里是作为媒介,去诠释和放大这些独有基因,而非用外来文化覆盖。可以说,我们要打造的不是另一个丽江,而是一个具有东方生命美学高度的"蕉岭样本"。

问:本次艺术季的开幕活动,主办方也邀请了很多其他地方的文旅负责人和一些企业家,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收获?

答:最大的收获是共识:大家普遍认为,未来的乡村文旅必须超越“景观+住宿”的单一模式,转向“内容驱动、体验为王”。许多同行对蕉岭以“大地艺术”作为引擎IP,并系统性地与农产品升级、村民共创结合的模式表示高度认可,认为这为乡村文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可深度探索的路径。

问:同时作为参展艺术家,您的创作灵感是什么?是否源自蕉岭的在地元素(如长寿文化、古村落、自然景观),作品中融入了哪些独特思考?让观众感受到寿乡文化与当代艺术的融合。

答:我的创作灵感深深植根于蕉岭这片土地的独特禀赋,尤其是对"长寿"本质的探寻——我认为长寿不仅是时间的延长,更是生命质量的丰盈与代际情感的绵延。这次展出的两件作品《摩梭精灵》与《MAMA》,正是从不同维度对这一主题的回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2bc0c51f6f3e0f0ca3b07604fdf9fc62.png

郑泽生《摩梭精灵》420x240x300cm,装置:泸沽湖猪槽船、雕花老木板马古道老皮具、铜铃、定向音罩,202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b9dd844553f7623d09aa3d186354b889.png

《摩梭精灵》(局部)

《摩梭精灵》虽然材料源自丽江泸沽湖的猪槽船等旧物,但它的创作思考是在蕉岭的石窟河边完成的。我将这些承载着茶马古道记忆的器物悬置于蕉岭的水面,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悬浮"状态。作为"世界长寿乡",蕉岭本身也面临着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被保护又不失活力的课题。观众踏入船阵,触摸牛皮上的岁月刻痕,聆听铜铃与定向音罩的混响,这种跨地域的对话恰恰启发了我们思考:长寿文化的真谛或许正在于以开放的心态,在与他者的相遇中不断丰富自身。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a8f85a0717fed8c6363d554cc21ab03f.png

郑泽生《MAMA》

直径150cm,声音装置、定向音罩感应播放,2025

在《MAMA》这个声音作品中,我采集了不同时期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呼唤"妈妈"的声音片段。在"长寿之乡"呈现这件作品,我想传递的是:长寿的起点正是生命最初的情感联结。通过声学技术,我构筑了一个纯净的听觉场域,让观众在一步之内沉浸于这份最原始的生命共鸣。这件作品让"寿乡文化"回归到了它的情感本源——那份代代相传的亲情之爱,才是支撑生命绵延最深厚的力量。

问:您的作品在材料选择或表现形式上,是否与其他参展艺术家的创作形成了呼应或对话?作为发起人兼艺术家,您在创作时会特意兼顾作品与整体展览调性的契合度吗?

答:是的,这种呼应和对话是自然但又深刻的,这种默契并非刻意安排,而是源于我们共同确立的"在地性、可持续、轻介入"的创作原则,其核心正是参展艺术家们共同秉持的"无我"理念。在这一理念下,艺术家不是自我风格的主导者,而是让作品服务于土地叙事、融入整体语境的媒介。在材料选择上,比如《摩梭精灵》这个作品,它使用来自丽江的回收旧物,与其他艺术家选用蕉岭本地竹材、溪石等材料形成了跨越地域的对话——我们都致力于让材料本身的历史与记忆说话,而非强调艺术家的个人印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a784d01b8ca9472086caf41bf19ae101.png

《摩梭精灵》(局部)

作为发起人,我在创作时更得践行"无我"。这种兼顾不是简单的风格协调,而是一种深度的创作自觉——当每个艺术家都能放下自我,让作品从土地中生长出来时,展览就自然呈现出既多元又统一的呼吸感,让观众在漫步中感受到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蕉岭故事。

问:艺术季强调“艺术赋能乡村”,您在筹备过程中如何引导艺术家与当地村民建立深度连接?有没有观察到村民对艺术认知的变化?

答: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一个原则:我们不是来改造乡村的"闯入者",而是来向土地和主人学习的客人。艺术赋能的前提是尊重与信任。

最初,村民们确实很困惑,不知道这群"搞艺术的"要做什么。我们没有急于解释概念,而是通过最朴素的方式——同吃一锅饭,同饮一壶茶,坐在田埂上听他们讲村里的故事。当艺术家们放下身段,真诚地请教关于耕作、气候和本地材料的智慧时,隔阂才开始消融。

连接是在共同劳作中自然建立的。我们不会说"我们要创作一件作品",而是问"我们一起为村里做点有意思的事好不好?"。令人感动的是,当村民们理解了我们的诚意后,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他们会主动帮忙联系挖掘机,为作品选址出谋划策。最难忘的是,一位本地的村民,为了协助固定石窟河中的装置,反复潜入水底——那一刻,作品不再属于艺术家个人,而真正成为了我们共同的孩子。

我观察到村民对艺术的认知经历了从"看不懂的东西"到"我们也能参与的事",再到"这是我们村的骄傲"的转变。艺术对他们而言,从一个遥远的词汇,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参与、甚至可以主导的鲜活实践。这种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才是艺术赋能乡村最深刻的价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ba40210f3a5d4ca5a340933f9f0fd77a.png

《摩梭精灵》布展中

问:对比国内其他乡村艺术项目,您认为蕉岭大地艺术季在“在地性”挖掘上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长期的乡村吸引力?

答:最突出的优势是我们对“长寿文化”这一精神内核的深度转译。别的项目可能侧重于景观或视觉效果,而我们是在探寻一种“生命哲学”的当代表达。我们将这种优势转化为长期吸引力的方法是:不只做“艺术展览”,而是打造以“长寿哲学”为魂的完整生活方式体验产品,如长寿风物衍生品、生态疗愈工作坊等,让游客为“精神共鸣”而来,为“生活方式”而留。

问:您希望通过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为乡村文旅发展提供怎样的“蕉岭样本”?这个样本与您之前参与的艺术项目相比,最核心的差异化是什么?

答:我们希望呈现的是一个"内生型振兴"的样本。与其他项目相比,蕉岭样本最核心的差异化在于:我们不是依靠外部资源的强势注入,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让艺术真正在乡土扎根的机制。艺术家带着专业素养而来,却以学徒的心态向土地学习;村民凭借世代积累的生活经验,在创作过程中重新发现自身文化的价值。当艺术家完成创作离开后,留下的是被激活的乡村自信和持续运转的创意经济模式。

与以往项目相比,蕉岭样本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其"去艺术家中心化"的特质——艺术在这里不是目的,而是唤醒乡村文化自觉的媒介。我们建立的不是短暂的艺术节庆,而是一个让乡村保持文化主体性的自我更新系统,我觉得这才是最具价值的地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8a88894e59afc5d4be309cf6c6eb02c1.png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   (图中作品为艺术家安晓彤的《光栖竹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10/db34c980223556297d954f1d7389eb51.png

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   (图中作品为艺术家臧嘉的《十二滴眼泪》)

问:在艺术季筹备中,您和展览团队在理念碰撞或协作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瞬间?答:与谢蓉老师带领的团队合作确实非常愉快,这是一个高效、专业又极富落地能力的团队。最让我难忘的,是布展后期面对超强台风"桦加沙"的那晚,当时一些作品尚未固定完成,台风来势汹汹,整个团队都悬着一颗心。大家在暴风雨中加固作品、转移重要设备,那个时候没有人计较这是谁的工作范围,艺术家、策展人、当地村民和施工队一起冲进雨里,那一刻,不是一个专业团队在执行工作,而是一群人在共同守护一颗种子。

问:最后,如果请您向全国的艺术爱好者发出邀请,您会如何用一两句话,描述蕉岭大地艺术季最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答:来蕉岭,不是看一场安置在田野里的艺术展,而是走进一幅正在生长的“万物自得”画卷。在这里,艺术是土壤中长出的语言,邀请你与古老的寿乡智慧对话,感受生命最本真的丰盛与从容。

责任编辑:陈耀杰

推荐关键字:丽江 大地艺术 蕉岭 郑泽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