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赵冷月书法的启示”访谈纪要

2025-09-26 09:02:42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访谈现场合影

访谈嘉宾

丁申阳: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赵雁君: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许洪流: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

徐庆华: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主持人

王立翔:《书法》《书法研究》名誉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


编者按:二〇二五年九月九日下午,“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一一〇周年书法大展”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开幕。二〇二五年是赵冷月先生诞辰一一〇周年,为更好地纪念和研究赵冷月的书法成就,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了此次展览。展览开幕后,还举行了“赵冷月书法的启示”访谈活动,主办方邀请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赵雁君,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庆华,《书法》《书法研究》名誉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王立翔,就赵冷月书法的启示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本期特刊此次访谈的会议纪要,以飨读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b6b35e2c97cf154ed33b521b3c719002.png

主持人:现场和线上的观众朋友们,“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一一〇周年书法大展”的访谈活动现在开始。赵冷月是当代非常重要的一位书家,昨天我们在浙江省博物馆新馆(之江馆区)非常优质的馆藏条件下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会后,又请陈振濂先生举行了一场学术讲演,取得了良好效应,线上直播的观众非常踊跃,人次达到七十六万之多,让我们倍感振奋,可见观众和书法爱好者对中国传统艺术、传统书法的热爱,同时对赵冷月先生的书法对当代的影响,以及他的书法阐释抱有极大的兴趣。此次办展,我们希冀给爱好者、书法研究者提供更多样的、对赵冷月书法艺术创作的多视角认识,所以我们今天也特别安排了一次访谈,四位来自于上海和浙江的书法专家亲临访谈现场。在当代书坛,他们也称得上是实力派的风云人物,备受书法爱好者和书法界的瞩目,能请到他们四位来到现场,从他们的个人视角谈一谈对赵冷月先生的理解与认识,多角度展开今天的话题,相信信息量一定非常饱满,而且肯定会给大家带来非常大的启迪意义。

首先请问丁主席,上海因海派书家林立,且代表了近现代书法发展史上的高峰,具有无法忽视的多样性和时代性,这一繁盛时期长达半个多世纪。赵冷月先生的创作旺盛期在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末,应该讲他是海派书法承上启下的一代重要书家。您生于五十年代的上海,很早就加入到上海书坛的成长、建设中,是否拜识过、受教过赵冷月先生?赵先生给您留下了哪些难忘的印象和重要的影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c38868d94308f9d53bca708a22e57b90.jpg

丁申阳:首先我要代表上海书协祝贺此次展览的成功,也要感谢王立翔主编很好地策划了此次展览,更重要的是要感谢赵冷月先生的公子赵时中,他将家里这么多的精品都拿出来展示,特别是多件八尺以上的巨幅作品,如果大家到现场看的话,视觉上会有更大的震撼力。

赵冷月先生确实是上海、乃至于全国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当时全国上下都有一股书法热,我们这些人也都不自觉地去学书法了。如果想要见赵先生,我讲一句笑话,听说他住在福州路,我们去朵云轩买书的时候故意从福州路往他家门口看,因为夏天门都是开着的,看见他正在吃饭或写字,拿着一把蒲扇。我的印象特别深,同时潜移默化地也在我的脑海中产生了名家原来也是一位普通人,也是一位这么平和、认真、讲究生活情趣的大家。

再后来有一次机会去他新闸路的家里拜访,看见书桌上放着《张迁碑》,他是写行书出名的书家,怎么在临隶书?他说你不懂,写行草书一定要从篆隶开始,特别是带有北魏方笔的《张迁碑》隶书就非常好,对于我印象很深刻。

当时我喜欢沈曾植的字,我将自己临的字给他看,他说:“你写得不错,要挑生僻的、外面没人写过的书体来写,这样更容易出成绩。”赵冷月先生的画也很好,他在墙上挂了一幅一位老先生拿着一把扫帚在扫地的画,名字就叫《拂尘》,这与他艺术观点是一样的,我想赵冷月确实是一位大师。要成为大师,需要广泛的影响力,其实他的书法在上海并不孤陋,学的人也非常多。只不过上海从开埠以来受到沈尹默、白蕉为代表的帖学影响更大。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尤其西方的抽象主义,我想无意之中也会影响赵冷月的创作理念,让其不再刻意追求将这些唐楷写得端正。

其实赵先生的功底很好,你们看他的字就知道。他是颜体出身,行书里带有强烈的《祭侄稿》意味。以前他经常在工人文化宫演示给大家看,边上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他当场拿起毛笔不假思索,将颜体一路的、广大书法爱好者喜欢的风格展示给大家,但相对于“二王”比较艳丽的书体,他已经讲究一些生拙的味道。这个时间段在上海乃至全国,他的观念已经有非常强烈的个人书法观了,所以赵冷月是我们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f8525ad6f0319fe2ab9d613b2119d821.png

赵冷月榜书《兀傲》中堂

当时要提到一个书家的成功,涉及到时代背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上海书法界有“三巨头”:胡问遂、任政、赵冷月,这“三巨头”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创作手段。胡问遂也写魏碑,写的是《始平公》,比较端庄宏大,有一种正大气象,称得上“率真”二字,他也讲究方笔,只不过字形比较端正。任政最大的功劳就是写了很多用于《人民日报》字库里的字,一种老百姓更加容易欣赏的书体。赵冷月最不容易,他脱离了平常概念的认知,专注于魏碑里比较奇绝的一路,他写《爨龙颜》的味道更浓一点,成为“三巨头”之一。到了一九九五年,王伟平时任上海书协秘书长,统管书法的总体工作。谢稚柳时任主席,他们也挺开放的,说艺术需要争论。既然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就开一个研讨会,就在上海延安中路那边的东方书院。当时我也参加了,来的人有很多,我记得当年有徐伯清,是张大千的学生,他就带了一本米芾的字帖,一进来就跟赵冷月说:“这个帖,你先临给我们看看。”赵先生一看觉得来者不善,就很温柔、谦逊地说:“过去临过,现在忘了,我现在注重讲碑里的作品……”个人的写法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后面赵冷月开完座谈会以后反复地看自己的录像。其实也没什么,都是大家为艺术的探讨来说的。

最有趣的是,韩天衡先生也在,当时的规格很高,韩先生一般不太出来参加各种会的,他见气氛不是非常对,就说:“我要讲一句话,赵冷月是一本很难懂的书,大家要慢慢体会。”说完以后就说外面还有事情,先回去了。这说明当时艺术家在艺术上互相切磋是本真的,我觉得这一段事情、时代背景造就了赵冷月。

那次谈话他说很喜欢日本良宽的字,良宽也是日本一位非常有名的讲究平淡书风的书家。他说良宽的三句话对他影响很深:一、良宽不喜欢“书家”的字;二、不喜欢厨师烧的菜;三、不喜欢诗人作的诗,艺术就是要讲究本真的。

在我认为,丑书,他追求的不是丑,而是相对粗犷、带有金石气的书风,使我们在整个书法界中能扩展各种书风,起到标新立异的作用。

其实,赵先生对于当今的书法圈来讲,更加有意义:在当下有很多书家集体无意识,为了投展、投稿,大家写得千篇一律的情况下,我们将赵冷月的书法拿出来让大家欣赏,对于推动整个中国的书法界的进步是非常值得的,所以也要感谢浙江书协、上海书协,最重要的是浙江省博物馆他们能承接这样的展览,一般在博物馆能为一位书家举办这样的展览,是不太多见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丁主席带我们仿佛回到了赵冷月他的时代,还有很多您与他交往的亲身经历,备感亲切。第二个问题给赵雁君主席,从书法实践到对书法传承与创新命题的思考,赵冷月先生有着自己的不断探索,尤其是其六十岁后提出要“衰年变法”,在九十年代前后,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面目,赵冷月先生这种实践和思考事实上已走出了上海,影响到全国。赵主席,您非常早地介入到浙江和全国的书坛创研活动中,您关注到赵冷月先生书法当时的影响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eecd9396969405a49aec8ef63b0e5ec9.jpg

赵雁君:我们这一年代的书家,书法的主要成长期大多是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自然是特别关注当时在世的书法名家、大家这样人物对书坛的影响。赵冷月先生是我当时所崇敬关注的老书家之一。

九十年代前后的中国书法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转型期,它承接着八十年代“书法热”的萌发,开启了书法艺术走向多元化和现代性探索的大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书法热情,创造力与各种观念的碰撞,以及多种困惑的生发,构成了各种创作思潮与现象。其时,赵冷月先生与他同年代的老书家们相比较,他显得格外特别。特别之处在于他的创作状态似乎永远是“年轻态”,他从不满足已有的成就造化,不拘囿于已有的“俗套”程式,对风格的求变图新,在不断的超越与突破。特别之处还在于他置身于当时的创作潮流,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对传承与创新的探索,始终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践行者、登高者。他的这种求索精神与创作实践,在当时对年青一代书家具有示范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的影响与作用。他对书法的继承观、审美观、方法论等等,对九十年代书坛及当下关于“形式与内涵”“技巧与心性”的重新思考,都具有借鉴意义和示范效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45bbbfc4d6e563b75cd87d86710fe0f8.jpg

赵冷月榜书《丹悃》中堂

主持人:赵冷月先生二○○二年仙逝,距今也已有二十多年了,我们今天回望赵冷月先生书法,您认为有哪些独创性?他的创作实践对当代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如把视野放到现当代书法史上鸟瞰,又具有哪些意义?

赵雁君:要说赵冷月先生书法的独创性抑或是独特性,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清、奇、拙”书法意蕴的独特追求。清气,贯穿于赵冷月于书法风格追求的始终。而对“奇”和“拙”,则是他晚年突破传统帖学的精致范式,偏向表达“拙厚”“奇崛”“枯涩”“残损”之美,他通过刻意淡化帖学技巧的修饰性,强化线条的拙厚凝重、结构的自然奇崛、风格的质朴率真,追求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审美意向。这种风格追求尽管与清代傅山“宁拙毋巧”的理念一脉相承,但把赵冷月书风放在海派书法中去观照,显得非常独特,是异军突起了;放到那个时代的书法艺术语境中,则更具现代性。

二是对碑帖融合的独到通变。他早年书法深耕褚遂良、颜真卿、苏轼、米芾等唐宋及魏晋帖学传统,晚年则融入秦汉北魏碑志的苍茫气象,但并非简单地模仿碑志的表象形式,而是提炼其内在的“金石气”与“天真味”,将帖学的精巧灵动与碑版的雄浑拙厚等形质的融通和质变,形成将碑帖熔于一炉的独特风貌。

三是对创作主体本原精神的独有回归。他创作时特别强调“书写即心迹”,特别注重创作的心性表达,特别强化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直抒胸意,不拘成法。因此,他不管创作何种书体,总能体现随机而变的结字形构,随迹而化的谋篇布局,心手相应的风格呈现,享受的是那种活泼洒脱自由的精神意兴。

赵冷月先生的创作实践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理念与方法论上有很多影响。一方面,他对书法传统范式的多元把握,不仅拓展了取法路径,同时拓宽了书法审美的边界,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多元审美把握提供了启示。他打破清代碑帖二元对立框架的书法实践,对“大雅大俗”审美意韵的多元呈现,促使当代书家重新思考“雅俗”“工拙”等多维度审美标准的把握,大大激发了当时书坛书法创作取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他“入古愈深,出古愈新”的创作实践路径,对当代书法创作在方法上多有借鉴指导意义。

赵冷月先生的书法,根植于对传统范式的深度理解,而非停留于表面形式的简单模仿或借鉴。他曾讲到取法的三次“逃离”,说的是他在不同时期都在打破自己固有的程式,不断寻觅超越自己的最佳切合点,力求表达自己的审美趣味意向和独特个性的塑造。可以说,“求变”“求新”是他艺术历程的常态。另外,他对“技进乎道”个体精神的彰显,对书法创作回归艺术的本体性表达,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笔墨,这对当下书法创作“技术之上”“形式之上”的创作理念与方法的反思,可谓是一贴清醒剂。

再一方面,他的创作实践对“书法与当代艺术的对话”有重要启发。有人说到,赵冷月是遵循古法的“老实人”,创新求变的突破者。这个说法对赵冷月先生创作之路概括得很生动、很形象。赵冷月对当代书法现象、艺术思潮,甚至对西方美术观念均有所关注,这在他这个年龄段的老书家群体中是很少见的。因此,他于创作实践上所表达的意象尽管还是守正居中的范畴,但他的创作思想却是开放包容。仅管他在少字大字创作实践中,对西方美术观念及日本的墨象派书法或受其影响,对墨色表现、空间构成等视觉张力的重视和个人情感表达的宣泄,但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他对外来艺术形式是批判性吸收、反思性借鉴,他对书法的现代性探索,始终是立足于汉字本体的可读性、可赏性,并没有盲目西化,这为书法进入当代艺术语境提供了案例。

这个话题,在前面谈到赵冷月书法实践的当代影响时已有所涉及,这里,我再归纳几点。

一、他的碑帖结合路径,为当代碑帖融合创作在方法上提供了个人方案,丰富了二十世纪书法的演进脉络。

二、他对书法现代性转型提供了关键个案。赵冷月书法的探索与实践,证明了传统书法内部同样可以生出现代性,无需依附西方理论,为本土艺术的现代性提供了参照。

三、他对艺术家个体精神的彰显,促进当代书法对创作精神的反思,他的艺术历程所体现的艺术家对自我风格的不断超越与重构,突出人的主体精神,成为“人书俱老”的现代诠释。

因此,对当代书家人物的研究,不能留于形式、风格层面,更多的需要结合观念史、精神史,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多维度解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089ca7c2140a8fa3bbae18e165ddda9f.png

赵冷月榜书节录《礼记·礼运》

主持人:谢谢赵主席为我们深入解析了赵冷月先生书法的独创性以及对当代书坛的影响,非常有见解。

接下来请问许馆长,赵冷月先生是浙江嘉兴人,青少年时代书法也启蒙于家乡,如同从浙江走向全国的文化名家一样,赵冷月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今天我们在展陈条件现代化的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举行“纪念赵冷月诞辰一一〇周年书法大展”,并举行了赵冷月先生书法作品捐赠仪式,您认为这具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效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a07f170bb92ce006ba4460921d946b15.jpg

许洪流:我在这里代表浙江省博物馆感谢大家对浙江省博物馆学术活动的关注。

关于王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我谈两点。

第一,浙江省博物馆一直关注、鼓励社会捐赠。我馆成立至今九十多年来,社会捐赠是藏品建设的重要渠道。据统计,珍贵文物中多达百分之四十五来自捐赠。此次合作举办赵冷月先生的展览,赵时中作为赵冷月先生的公子,捐赠了六件(组)书法精品,为浙江省博物馆的藏品锦上添花,我们是非常感谢的。对于现当代艺术家作品的捐赠,我馆是从二十世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重视起来的。当时赵雁君主席在浙江省博物馆担任业务馆长,他利用当时代行浙江美术馆职能的西湖美术馆,举办了大量现当代书画艺术家的展览,也接受了许许多多的捐赠,形成了浙江省博物馆的“当代美术家文库”。至今,我们还是照着当时的路在继续走。

第二,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代表这一时代的艺术家。博物馆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理念上有一些变化。一九四九年后,博物馆、美术馆这两类公益机构从事的活动有一定区别,博物馆主要研究古代文物,美术馆更多关注当代创作。确实有好多博物馆在很长时间里坚守一个理念:不为在世艺术家举办展览,也绝不接受他们捐赠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念慢慢被破解了,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这种区分已逐渐模糊。我们今天常说,要“为明天收藏今天”。在国内同行中,浙江省博物馆起步比较早。赵主席当时在浙江省博物馆当业务馆长的时候,就做了许多反映现当代最高艺术水准的展览。我和他比是非常惭愧的,没有他干得好。

昨天开幕的赵冷月书法展览,和以往比,还有一点小的区别。我们以前主要立足于浙江本地,但赵冷月先生是生活在上海的书法名家,尽管他的老家是浙江嘉兴。这表明我们的关注点在向外拓展。浙江省博物馆现在是“央地共建博物馆”,这在行内也叫“国家级博物馆”,视野自然要更宽广些,应该放眼全国。我相信通过努力,今后在这方面的成果会更丰硕些。

主持人:谢谢许馆长给我们讲解了浙江省博物馆在收藏展陈方面的一些定位与思考。第二个问题,我想问问许馆长,赵冷月先生是一位志向高远的书家,但他认为“每一个时代取得成功的大书家无不首先要具备对前代书法继承的一面,这构成了一个书家是否站得住脚的基点”,因此每日临池,遍临百家,极其勤奋。退休后还远足全国各地进行访碑,形成“以碑破帖,以碑养碑”“以碑立骨,以帖养韵”的创作见解。此次展览我们特别找出了几件不同时期他师法经典的临作,您对他的这些见解怎么看待?

许洪流: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从“守正”与“创新”两方面来理解。赵冷月先生这句话,反映的是他对“守正”的理解,也反映出他对“文化认同”的重要性的认识。一个艺术家,他的艺术追求和作品,如果没有历史渊源,没有获得“文化认同”,就会“站不住脚”。一个人的语言,如果世上只有他自己才能听懂,那是没有价值可言的。

至于王老师提到“遍临百家”“以碑破帖,以碑养碑”“以碑立骨,以帖养韵”的创作见解,这可视作他在“创新”方面的努力。当然,学习碑、帖,本身也是“守正”的一部分。但具体到赵冷月的作品来看,这里面更多的还是体现出了他对“创新”途径的思考。比如展厅中那件七十年代的作品,学的是米芾风貌,总体偏“甜”。赵冷月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新的探索,我想象,他的这个探索很不容易,因为他要将原来的“甜”,甚至“甜”当中还有一点“俗”来破解掉。靠什么来破?他自己说是“以碑破帖”,具体而言,他是以一种颠覆性的面貌来破的。对这种颠覆性的书法面貌,赵冷月先生又非常注重趣味性的表达,为此,他采取的手段是“以碑立骨,以帖养韵”。

关于书法创作继承与创新的话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书法热兴起之后,已经讨论得很多了。这个问题,往高了看,是一个哲学问题。

文化的发展靠继承,继承之后才有发展。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书法有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极其基础的层面,就是技术。从艺术的共性而言,书法要能表达情感,好的作品要能直抒胸襟、直击灵魂,但不可忽视的是,这需要有技术来支撑、来保障。技术也是一种知识,也需要传承,只是它的传承比一般性的知识困难得多,因为它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知识,不是一种可以纯粹依靠语言文字而程序化的东西。对于技术继承的重要性,换个角度来思考:假如没有积累、没有继承,今天的艺术世界,是否能超过原始岩画的水平?我坚信:绝无可能,因为每个艺术爱好者都只能从零开始。

与此相关,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技术在作为保障的同时,还面临一种火候不当引发的“风险”,即成为表情达意的障碍。以“法”障“意”,“意”“法”相害的现象,书法史上屡见不鲜,尤其在明、清两代。原因之一,是技术传承上出了问题,技术被固化了、被概念化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溯源。以此成功的案例,历史上同样不胜枚举,比如元代赵孟,举“复古”之旗而重振沉寂百余年的书坛。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位老友高世名先生,他在中国美术学院当院长时提出了一个理念:“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我认为,赵冷月也是这么实践的。

主持人:谢谢许馆长,许馆长从他对赵先生书论的理解以及自身实践来反观赵先生的书法特征,给大家非常大的启迪。

接下来请问徐教授,您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又在上海高校和上海书协长期从事书法创作研究的专业书法工作者,对赵冷月先生的书法应该非常熟悉了。今天在展览现场是否勾起您对赵先生的回忆?现在回望赵冷月先生,您怎么分析、评价他的书法创作?有哪些影响了您的书法创作或观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aaa86b6495ec81697bb22d87b2e49b70.jpg

徐庆华:非常感谢王社长给了我一次来回忆与赵冷月先生曾经的交往,以及再次学习他的书法艺术的机会。

我是一九八七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的,一九九一年毕业我回到了上海。在同道何高潮和何积石的引荐下,我拜访了上海书法界德高望重的两位前辈——周慧珺和赵冷月。

那天正好是个炎热的夏天,因当时他家没有空调,看见赵先生穿着短袖汗衫,聚精会神地临摹着《张迁碑》。见到我们到了,他马上放下手中的笔,站起来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桌上还放着他刚才临习的墨迹还没有干的作品,便和我们聊了起来。他问了我很多在学校学习书法的情况,我也如实地将我在美院学习的情况向他一一作了汇报,听后他给了我很多的鼓励。记得那天我们聊了很久,令我难忘。

在我心目中,赵冷月是我非常敬仰的上海书坛的一位老前辈,一直关注着他的艺术发展以及他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个性气质。看到他当时的居住条件和创作环境,真是非常的感慨。面对如此艰辛的生活状态,他对艺术还是那么的执着,且又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第二次是上海书协举办的谢稚柳书法奖,最后评选出十位提名奖,我也有幸忝列其中,丁主席也是其中一位。赵先生作为这次评选的主要评委,书协也邀请了赵先生参加开幕式。

当时我们为了配合在上海美术馆的展览,做了一本作品集,展览现场我将作品集小心地递给赵先生,请他多多批评。特别是看了我展出的一组探索性独字现代书法后,他特别感兴趣并给与了肯定和鼓励。

因为当时在上海书坛,主流书法形态、审美趣味还是以帖学书风为主。基本都受到沈尹默、白蕉一路书法的影响,而赵冷月在那样的环境中,他能坚守自己“以碑立骨,以帖养韵”的书学理念是非常不易的,就像王社长称他为“孤勇者”那样,在上海书坛,赵先生其实就是一位孤独而勇敢的书法现代审美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作为艺术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赵先生之所以对我创作的探索性独字现代书法感兴趣,我想,正是基于他对书法的认识。

丁主席刚才说了,在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三日,当时的书协秘书长是王伟平,在东方书法院为赵先生举办了一次个人书法研讨会,这是上海第一次为在世的书法家进行研讨的活动,可见王伟平对赵先生书法的推崇。

《书法》和《书法研究》也参与了这次活动,所以在全国书坛影响很大。

当时我有事没能出席这次研讨会,据说现场讨论非常激烈,尽管也有一些书家,特别是沃兴华力挺赵先生的书法探索,然而,更多的是批评意见。赵先生在这样的场合,经历这样的研讨,对他来说精神上要承受很大的压力。据说,研讨会后,赵先生反复观看了研讨会当天所拍摄的录像,情绪低落,可见这件事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实,很多人觉得赵先生在创新,但我觉得他并不是在创新,他只是用自己对书法传统的独立思考,对自我个体生命的体认,并用自我的书法语言来重新诠释传统书法,只是与主流的帖学一路的书风有所不同,或是相对立的一种审美表现。

这种表现的存在,与当时书法界的生态和发展是形成强大的内在张力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书法只有一个审美类型,那是很单一,甚至是单薄的。有了赵先生的书风存在以后,至少对后面书法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赵先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他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一个状态,特别是他生活在上海地区,还是很受全国书坛关注的。他出现以后,我不能说流行书风就是直接起源于赵先生书风,但一定是受到某种启发的,他的存在的确对当时的书坛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当然,赵先生的横空出世,也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一方面是他对传统书法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从早期一直到晚期他都在临摹《兰亭序》,展厅中看到了他在晚期临摹的《兰亭序》作品,和前面的临摹完全是不同的境界,后面已然是他自己的诠释与理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9/eacf8a427beb470aa90712f5a89a13ea.png

赵冷月《临兰亭》

另一方面,他在上海广告公司中做美工设计,他具有一种美术的基础和专长,所以他在看待书法时与常人(没有从事绘画或其他艺术门类的作者)有不同的特点,这也是符合他的身份对书法的认知。

还有八五美术新潮,当时很多设计师和画家,当然也有一些思想活跃、具有探索精神的书法家,他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现代书法展,不论他们的成就如何,但那时的美术思潮对传统书法的冲击和启发是非常大的。

赵先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如此的表现,进行勇敢的探索,都是非常正常的,也是符合其个性的。所以赵先生是非常具有挑战精神的,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艺术家。

我想起了当时还有日本的书法家井上有一,不知道赵先生对井上有一有没有更多的研究,是不是看到了井上有一的书法作品而受到的启发,井上有一是一九一六年出生,到一九八五年去世,当时他的一些资料或作品图片在国内已经有不少传播,至于赵先生有没有看到,我不太清楚、不太确认。

环境对于艺术家的影响非常大,只要你是一位敏感且纯粹的艺术家,就会在他的作品当中体现出来。

主持人:徐教授已经将这个话题往深度里面拓展了,我们要理解一位书家真的要像昨天陈振濂所讲的“要知人”,且要将他放在历史背景下去探讨,这样我们去看赵先生会有更多的发现点,也更加符合他自身书法艺术创作为什么会达成现在的成绩和结果。

下面继续问丁主席,今天在浙博展出的赵冷月先生书法作品,汇聚了他独具面目的书法作品,尤其是多件大尺幅、成组件的榜书作品,也展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降在各主要时期的书法临作。继承传统和创新独造一直是书法发展史上的一对论题,赵冷月先生曾遍临百家,并精研历代书论和书法史,他自己在不多的书法文献中既强调了“书法创新的个性不能脱离传统法度”(刊于《书法研究》1990年第 4 期文章之标题),又提出“法度有一种随机性,存在着变幻,孕涵着生命力”,您怎么看待他的这些论述和实践?

丁申阳:我看了上面赵先生的很多作品,我想起书法作品用几个“性”来定义比较好:传统性、时代性、个性。

传统性,赵先生临了很多字帖,他以颜楷或颜书行书入手,后来又拓展至其他的各种碑帖,因为他在广告公司工作,写的肯定是很工秀、大家能接受的书体,从写字的角度来讲,他的基本功非常好,后来他要变为书法作品、艺术作品,依然要有自己的个性在里边。从他的书法作品来看,章法上吸收了中国画中的很多要素,比如他的落款落在了整个作品的右面或上面,这就是他作品中绘画性的体现,说明他的艺术涵养很高。

他采用了比较多魏碑加隶书的笔法,从“一”,到后面没有像颜体、唐楷讲的欲左先右、出锋回锋这样的概念,而是收笔的时候往上一挑,受到很多隶书作品的影响,将很原始的书写方法展现出来,甚至他的墨法浓淡相间。早于我们现在讲究写大字的创作理念,其实他是由墨法入书法的鼻祖,当时用八尺整张的宣纸写,桌子又不大,条件也没有现在好,所以他的精神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一张宣纸在当时是很贵的,我相信他用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花了巨大心力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efd8d82d2c4dc106612dc8aab8a1688d.jpg

赵冷月榜书《一》

刚才徐庆华提到一九九六年的谢稚柳书法展,为年轻人创办这样一个书法展,在上海这个地方也是首次,有十位获提名奖的人,我与徐老师都是提名奖作者,当时赵先生是主要的评委之一,每一件作品他都要点评。

当年沃兴华也投稿了,他的字写得很好,普遍认可,但由于他没有敲印章,老先生比较讲究整体性,就拿掉了,就说明当时上海还是非常讲究传统和规范的。所以对于后来赵先生突然之间出现这样一种书风,有不理解的地方,这也不奇怪。正因为有这样的争论和互相解释书法的不同来源,才能够将赵先生的作品重新放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

其实,赵先生去世以后办过四五次个人的重要展览,我去过三次,在江苏美术馆、上海都举办过,都对后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师的形成要靠几个方面,首先是砚台功夫要好,第二是他的后台,老师是谁,赵先生的老师徐墨农肯定也是非常有名的。我记得他也说过最好的老师是字帖,你学谁的帖,谁就是你最好的老师,这也是对我们影响很大的。

还有平台,写字的时候要有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比如很多展览会都让他参加,最重要的还是砚台功夫,此外赵冷月先生的讲台,他的学生挺多,关键是当中还有出挑的,这样才是他成为伟大书法家的重要条件,历史上都如此。

主持人:丁主席再次回述了与赵先生的交往,以及对他的影响和感受。

接下来请问赵主席。赵冷月把毕生才华贡献给了书法事业,他曾写下这样的话:他的最高心愿是“能够追求到古人那种不囿成法且极富天趣的书法意韵,达到他们那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您怎么评价他的书法追求和对书法境界的理解?他又是通过什么具体的手法展现了这种“意韵”和“境界”?是否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赵雁君: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赵冷月道出了他于书法创作实践的理念和他对书法风格追求的艺术理想。

“不囿成法且极富天趣”,指归的是书法实践的取法方法与创作过程的情性把握。赵冷月的书法实践,从不拘泥于机械模仿,其要旨在于领会书法的“古意”和“真趣”,他总能在不悖法度中书写,自然流露个体的心性修养与悟性,充满意外之趣、天真之气。这或就是书法创作的本源精神。

“超凡脱俗的境界”,关乎书法的艺术格调,也是赵冷月孜孜以求的艺术追求。书法的风格审美是多元多样的,“超凡脱俗”对他而言,是脱离世俗的甜媚、巧丽,呈现的是那种古拙、率真意韵,“大巧若拙”的天真烂漫,“大雅大俗”的归真返璞,成为赵冷月先生毕生追求的审美目标与艺术理想。

要说他又是通过什么具体的手法展现其“意韵”与“境界”,我的理解是三种途径:一是“破”与“立”,体现于赵冷月书法实践的传承路径;二是“通”与“变”,体现于赵冷月书法实践的方法把握;三是“旧”与“新”,体现于赵冷月书法实践的风格递变。

赵冷月先生的艺术成果、创作精神的影响会长久深远。

其一,对当代书法发展的启示。他的创作实践让书坛重新思考:书法的本质是什么?书法的美学目标是什么?他的存在,为后来者探索书法的现代转型、当代转化提供了宝贵的路径参考。

其二,具有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作用。他的现代不是西方式的抽象,而是从中国传统内生发的现代性。他不是抛弃传统,而是突出了传统中更古老、更本源的“写心”精神,并用一种现代人能够感知的形式语言表达出来。

其三,艺术家人格力量的彰显。赵冷月的艺术人生,展现了一个真正艺术家不慕虚荣、不惧误解、勇于自我革命的纯粹灵魂。这种为艺术理想而孤往直前的品格,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标杆性意义。

主持人:谢谢赵主席,非常深刻地表达了您对赵冷月先生书法的见解。最后一个问题,给四位在座的专家,我认为这比较重要、但答案将是多样的,因为这个问题涉及书法的创作和审美的本体性认识,在当下仍在不同范围讨论着:赵冷月先生说:“我的书法作品,不是为了让人一看就觉得惬意而创作的。有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宣泄自我的情感。”他的这一见解,与他最终形成的书风面目,并且保持坚毅的探索精神,有着直接的关联。各位都是以书法实践见长的书家,结合赵冷月的书法理论、实践,今天的观展,结合当下书坛的讨论,您怎么理解和评价他的观点?

丁申阳:作为一名书画艺术家的责任应是引领书法爱好者和普通百姓的审美观,而不是趋炎附势或趋合低俗的审美,我认为赵冷月是一位引领大家审美意趣的伟大书法家,这是他最大的功劳,在他的引领下,大家才对他的“碑帖融合”的书风、比较生拙的书写方法有了重新的认识,这正是我们现在比较提倡的一种方式。

赵雁君:赵冷月先生的这句话、这个观点,触及了书法艺术一个核心且是永恒的话题。亦即:“艺术的功能性”与“创作的主体性”问题,也就是“审美客体”与“创作主体”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服务观众”还是“服务自我表达”的主次问题。这种“公众审美”与创作的“个体表达”两个维度,永远是书法家在艺术追求上所无法绕开、要思考的命题。因此,赵冷月的这句话,实则就是一篇大文章;他的这一观点,于创作实践则是一个大系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一句话,赵冷月所希望的是公众审美能多元多样化,但对应创作主体的美学表达则应坚守风格的独立、人格的特立、创作主体情感的流露,突出艺术家“我写我心”的主体表达,在法度理性下的感性呈现,这或是他“为了宣泄自我情感”的创作理念。因此,赵冷月的这一观点,其价值在于打破单一书法审美观,开拓书法的表现边界,释放书法的表现力,强化艺术家的主体性,在多元的书法谱系中,突出创作个体的自我价值,突出作品风格的艺术生命力。

赵冷月的这一观点,促使当下对书坛“千人一面”的书风现象、“有技巧表现而无情性表达”的创作状态、“重形式构成而轻自然生发”的创作理念等问题的反思,无疑具有极大的启示启发意义。

许洪流:对赵冷月先生这句话,首先,我相信这是他的真心话。第二,这个“宣泄”,关键是看谁在宣泄?宣泄不难,谁都能宣泄。但一旦宣泄完毕,肯定有一个选择问题。刚才在展厅第一件作品《一》旁边,赵时中说他父亲当年写类似的作品时,经常是上百张地写,最后就挑几张比较好的留下来,如作品《一》,只留了三幅,其他的都当垃圾处理掉了。这上百张,全是宣泄,但为什么不全留下来,只是留一小部分?他肯定会在选择中考虑作品的艺术语言是否足够完善、形式是否经得起推敲,这是事后检验留还是不留的一个标准。

在赵冷月的时代,书法创作比今天更理性一些。在比较理性的时代,适当提倡“宣泄”,不无益处,因为有太多的书法家拘泥于法度了。

徐庆华:刚才三位老师已经讲得非常到位了,赵先生不但留下了大量高标独立的书法作品,更多是对书坛带来了非常大的启示,当然这种启示已经在他去世后的二十三年里,大家都已经看到了书坛的变化,可见他的意义所在。

赵先生对待书法的态度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门艺术来看待,而不是文人书法范畴的这一理解,所以才会有他对一件作品反复地创作,或是用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上面去完成一件自己认为是满意的作品,这是他的创作理念所导致的,也与他的性格有关。他的状态比他的作品更重要。

随后,对于当今书坛,特别对于年轻的从事书法篆刻的作者而言,赵先生身上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年轻人应该要去学一下,因为现在学书法还是比较急功近利的,而且什么东西讨巧,大家就去学什么,随后通过某个展览获得了一些荣誉,这是远远不够的。赵先生的书法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在书写,这个对我们从事艺术的人来说,是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的。

主持人:谢谢徐教授,也特别谢谢四位专家,在座的现场观众。今天借浙江省博物馆举行“纪念赵冷月诞辰一一〇周年书法大展”的契机,展示出了赵冷月先生四十七件(组)、近一百件的单件作品,非常饱满,对个人书家来讲是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出他书风面貌的作品展。从现场可以看到大尺幅和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赵冷月典型的书风,以及他的创作轨迹。

今天四位专家围绕着赵冷月书法的创作历程,以及所带给我们的影响,发表了非常精彩的讲话。今天访谈的标题是“赵冷月书法的启示”,从他们四位的讨论当中可以非常多地受到了启迪,四位各有视角与观点,且他们所处的书法研究创作环境的不同,看待赵冷月的艺术成就也是不同的。

但有一点,我们坐在台上的四位都是在六十年代之前出生的,反过来看,对我们这一代已经算是老一辈的书法工作者而言,精神上和生活环境上与赵冷月先生有某种接轨,在理解赵冷月时会更容易接近一些,但对于台下以及直播间中的观众而言,受众层次更多,还有七零、八零、九零年代,甚至于零零后。

回望赵冷月先生从他鼎盛时期算起也有五十年的历程,昨天陈振濂先生放到一百年来看,确实是恰当的,他已经是具有这样时代意义的重要书家了。重要书家在历史层面上值得我们去多方面地追忆他、回味他、研究他,同时对于当下,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所成长起来的书法新生力量,赵冷月所走过的道路,他给我们创作、传承与创新,对中国书法传承的积蓄,也留下了宝贵财富。

今天四位专家是当代书坛的精英,他们独具眼光,解释非常深刻,对赵冷月的认识也非常透彻,我相信听到此次访谈的人,一定会对中国书法传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赵冷月也会产生更多面、更丰富、更立体、更真实的了解,这对于赵冷月的书法,在当下的传承与传播,这是非常重要的,恰恰以往我们来回溯赵冷月,其实会有很多误解与不理解。

我们举行“纪念赵冷月诞辰一一〇周年书法大展”,诉求是希望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让我们能在不同层面走进赵冷月,更重要的是书法工作者和书法爱好者、书法学习者能更多地承担起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使命,这样我们的书法未来繁荣会呈现出更加灿烂的景象。

(整理:李剑锋、王丽雯)

原载《书法》杂志2025年第10期

责任编辑:王丽静

推荐关键字:丁申阳 书法 徐庆华 沸腾——纪念赵冷月诞辰一一〇周年书法大展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 王立翔 许洪流 赵冷月 赵雁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