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柯勒律治之花:刘伟冬个展》与《原初洞见:李安源个展》于2025年8月于上海市复兴西路59号艺术空间开幕,展出刘伟冬与李安源两位重量级美术史学者的绘画作品。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做重要致辞,全文如下。
由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刘伟冬教授、李安源教授双个展”在上海开幕了。我代表主办单位,对两位著名教授、著名画家的个展开幕表示衷心的祝贺!由于我和刘伟冬教授是近三十年的好友,我今天着重就刘伟冬教授的个展,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刘伟冬教授作为长期耕耘于艺术教育、美术史论、艺术实践和文学创作的卓越人士,以其多重资质与复合气质,为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范例。在他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严谨的艺术教育家精神,又能体会到美术史论家的敏锐洞察,更能从画家的笔触与诗人的胸臆中,感受到艺术与思想交织的力量。
艺术家刘伟冬作品
刘伟冬教授的艺术创作领域是相当开阔的。就我所知,他在园林画、风景画等方面的艺术造诣都很好,他曾在英国专门举办过这方面的展览。近年来,刘伟冬教授在艺术创作上更多地集中在“街景”与“花卉”两个系列。这两个系列的作品,并不仅仅是对外部景象和室内花卉的摹写,而是通过光影、色彩与空间的组织,开启了一种时间性的叙事:街道上的四季与建筑,凝聚着城市历史与自然的共生记忆;花瓶中的花卉,昭示着生命的勃发、时光的流逝与记忆的永恒。他的画作,并非单一的视觉经验,而是一种关于历史、时间、记忆与诗性的艺术表达。
艺术家刘伟冬作品
在《寻街》组画中,他以南京的颐和路为题展开创作。这样的创作,不只是为了还原一个城市的独特街景,而是以此来传递时间的律动:春日的生机、夏日的繁茂、秋日的沉静与冬日的肃穆,共同构成了一首由光影和色彩织就的四季长诗。当然,由于南京特殊的历史,特别是南京作为“民国首都”的特殊历史,画面中的街道和建筑,既是现实的城市空间,又是象征的时间隧道,其间更有特定历史意蕴的文化积淀。这些,无不引导着观者在有限的图像中体验无限的流变,升华为北宋王安石所论的“看似寻常最奇崛”的一种审美感受。与此同时,他的花卉作品则呈现出另一种意味。瓶中之花,静谧而内敛,色彩的浓烈与笔触的果敢,在沉静的气息中透出生命的张力。它们既是自然生命的片段,也是文明的象征。正是这一组组看似日常的艺术描绘,让我们充分体会到刘伟冬教授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艺术家刘伟冬作品
刘伟冬教授不仅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理论家,英文很好,学贯中西,他深知中西艺术的差异与互鉴。因此他的作品始终处于中西“对话”的张力之中:一方面,他的笔触中隐含着现代主义传统的直接、果敢;另一方面,又能透出中国画所强调的“神韵”与“意境”。这并非简单的拼合,而是一种深度的内在融合。他的绘画既吸纳了西方形式语言的自由与大胆,又保留了东方审美的克制与纯净,最终形成了一种老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而非“那一个”的独特绘画“性格”。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融合”并非抽象的观念,而是实践中的真实生成。刘伟冬教授作为长期担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的著名教育家,他始终强调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因此,他的绘画探索既是理论思考的延伸,也是教育理念的具象体现。可以说,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表达,更是艺术教育者与史论家的自我修辞。当然,我们也千万别忽视他作为一位现代诗人的特质在绘画中的激活与折射。也许正是他作为诗人身份所赋予的灵性,让他诗意与绘画汇流激荡,从而使他的艺术作品既具视觉艺术的力量,也饱含浓郁诗意的流淌。
艺术家刘伟冬作品
刘伟冬教授的画作是理论的具身化,是诗意的视觉化,更是教育理想的生动注脚。当西方油画的浓烈色彩遇上东方美学的留白意境;当学者的理性思辨与诗人的浪漫情怀在画布上交融,这是一场艺术创新上独特的“不期而遇”。请允许我用刘伟冬教授在《栀子花开》诗集(无题114)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致辞。刘伟冬教授写到"十分的春天......最后的一分,是在心里。心里的春天,那才是不变的季节。"今天展览得以成功举办,我要衷心感谢我们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的艺术总监郑闻老师和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学术主持陈研老师,他们以非常专业的水准和辛勤的付出,成就了这次“小而精”的高层次“沙龙”展。同时,我也祝愿两位教授的艺术之树常青。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艺术的春天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