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抽象艺术的百年演进犹如一场持续的视觉哲学实验,从1930年代决澜社率先以野兽派和立体主义为桥梁引入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到1950年代赵无极在巴黎将中国书法中的"飞白"、"屋漏痕"等笔势转化为充满东方诗意的抽象韵律,开创了"抒情抽象"的新境界;再到21世纪当代艺术家运用算法和AI生成技术,在数字媒介中探索传统水墨与赛博空间的对话可能——这条发展脉络始终贯穿着"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中重构艺术语言"的核心命题。
知诸网艺术中心(广东·顺德)即将启幕的“中国抽象100年·第一回”2025年8月19日至9月15日大型展览,汇聚87位艺术家的百余件代表作,首次系统梳理从上世纪初吴大羽的早期探索延续至本世纪新生代青年艺术家前沿的艺术实践,经由西方形式主义进行在地性的“形式探索”;对创作方法的“观念演进”;道家、禅宗思想与创作相互生成的“文化转译”;以及依托科技艺术“媒介实验”的四重维度,构建起一个立体解读中国抽象艺术发展逻辑的坐标系。
在策展人于飞看来,在中国抽象艺术100年的发展历程中,前五十年的艺术家为传统承袭与域外汲纳,后五十年的艺术家则转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艺术边界的开拓。及至当下,中国抽象绘画已历经数代人的传承迭代,不仅融汇了西方先行者的视觉范式革命,更深植于五千年历史的文脉根基,同时鲜明烙印着每位个体艺术家独具生命温度的感悟历程。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中国抽象艺术史的集中呈现,更是对东方现代性视觉文本的一次深度解码。从调和中西的初尝试,到今日四重脉络的并行发展,在中国抽象艺术的百年演进中,艺术家们始终通过解构传统的视觉语法,重建具有东方特质的审美范式,形成持续自我更新的创造性机制。
正如知诸网艺术中心"以知为基,以诸破界"的文化理念,这场跨越百年的视觉革命,仍将在科技与人文、本土与全球的辩证关系中持续进化。
展览现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