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流芳
——"金陵八家"领衔2025经典国际夏拍
南京经典国际自2016年《大美——中国古代书画专场》开始,深挖古代书画资源,逐步打造了“明清金陵画坛”、女性绘画、扬州八怪等特色主题专场,地域风格和个性特色成为了近年我们一直持续推进的专题。
南京在艺术史上有三次成为了绘画中心,出现了许多具有高度修养的艺术家和多样的绘画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晋室东渡,文化重心南移,都城建康先后拥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六朝三杰;五代南唐,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徐熙、董源、巨然等,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人物、山水名家;第三次就是明末清初的金陵画坛,以“金陵八家”为代表。
关于“金陵八家”的说法大概有几个版本。
乾隆年间编修的《上元县志》金陵八家:陈卓、吴宏、樊圻、邹喆、蔡霖沧、李又李、武丹、高岑。李又李的作品至今尚未见到过。
同治《上江两县志》:陈卓、吴宏、樊圻、邹喆、胡慥、叶欣、武丹、高岑。
雍正乙卯年(1735年)张庚的《国朝画征录》称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为金陵八家。这是目前引用版本最多,也是最流行的版本。
光绪年间《眼福编》的组合为樊圻、高岑、邹典、邹喆、吴宏、叶欣、胡慥和谢荪。把龚贤换成了邹喆的父亲邹典。
《昆山景物志》,此说也以龚贤为首,大概因为龚贤是昆山人。新入3人:施霖、盛丹、王概。形成龚贤、樊圻、邹喆、高岑、叶欣、施霖、盛丹、王概的“金陵八家”组合。
康熙年间王弘撰的《西归日札》版本的金陵八家,他们是:张修、谢成、樊沂、吴宏、樊圻、高岑、胡慥、邹喆。
王弘撰的《西归日札》中对周亮工“金陵八家”的记载正好解除前述的那些疑惑:《西归日札》出自与周亮工和“金陵八家”有交往的王弘撰之手,误记的可能性极小。最为关键是,周亮工《读画录》对这八人全都有记载,而且他们均有作品传世,可供研究。
由此可见,流传最广的是张庚的版本,最为可信的是王弘撰的版本。大概也如扬州八怪的群体画家,金陵八家也有了十几个人的大名单。
2025年的经典国际夏拍,我们继续主打“金陵八家”版块:
金陵画坛的先驱画家如胡宗仁的《云烟山居》,朱之蕃的《题赵孟頫画四骏图》、胡士昆的绫本兰竹,高岑的老师七处和尚的巨幅山水等,尤其稀见;泥金立轴 的龚贤《仙山楼阁图》,风格典型,品相一流,流传至今三百多年依然温润如玉,色泽精美;“金陵八家”核心人物的龚贤、张修、吴宏、樊圻、高岑、武丹等的山水作品齐集一堂,相映成辉;金陵第三代画家龚贤的弟子吕潜的《清溪图》、樊圻的儿子樊云,樊圻的弟子秦涟;人物、鞍马名家周璕的巨幅《墨龙图》等如此众多的金陵画坛名宿历经沧桑变化,三百多年后又重新聚首金陵,实为金陵盛事,当美酒盈樽,引吭高歌,快哉千里。
女性绘画版块,已经是经典的著名品牌了,也让我们认识了很多曾经不被画史所重的闺秀、名妓、宫闱之人,大大的丰富了美术史的内容。
左锡璇的六米多的《花蝶图》长卷,每帧花蝶各具情态,生动鲜活;女性绘画多以花鸟题材为主,山水少见,曾见北京拍场明末黄媛介的四帧山水如稀世之宝,成为大家哄抢的对象,可见女性画家的山水题材备受关注,金淑的这套仿名家山水八开,风格逼真,娟秀从容,为目前市场仅见;还有李珏的《花卉六条屏》,吴艮的《树荫狮戏》、吴应贞的《荷花》、程蕙的《多子图》等,此次春拍有近四十件女性绘画的作品,对于喜欢专题收藏的藏家,可以尽选自己的喜好。
除了“金陵八家”专题、女性绘画专题外,明四家之首沈周的这幅《吴中山居图卷》也是本次古代专场的重点,全卷画出山村水郭、渔耕樵读、山容秀润、笠泽成湖、亭台水榭映带其间的苏州“吴中”景致。画于成化壬辰(1472年),时年沈周45岁,正值壮年,笔法精道,风格细秀,文雅蕴藉。不仅是沈周个人绘画风格在特定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研究明代中期文人画发展及江南地域文化的重要图像资料。沈周通过笔墨构建出理想的山居生活图景,观者能从中感受到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雅致,也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取向;扬州八怪的陈玉几《梅花册手卷》,清雅脱俗,孤高自赏,尽显梅花百态,似与陈氏从不卖画孤独一生的境况相印证,可称为陈撰作品中的上品。
立足金陵本土,深挖金陵文脉,继续搜寻金陵大地的文学艺术之美,展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盛世吉光。
122
龚贤 仙客楼居图
水墨金笺 立轴 76×43cm
题签 明龚高士柴丈仙客楼居图真迹金笺本立帧。太岁在屠维大荒落(1929)六月十日,酷热雨过,寸草题于南越木刻斋。
签盒 明龚高士半千《仙客楼居图》金笺本小立轴。己巳春海王村所得,南海关寸草题。
出版
1.《艺林旬刊》第四十二期,1929年2月。
2.《凝望半亩》(纪念龚贤诞辰四百周年)P23,2019年1月。
著录 《龚贤·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P215,萧平、刘宇甲着,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5月。
备注
1.民国著名收藏家关寸草题原装木盒。
2.此画复制品被龚贤纪念馆陈列并永久收藏。
龚贤(1618 - 1689),字半千,号野逸,江苏昆山人。居金陵清凉山。工诗文、行草。山水取法董源、米家父子、吴镇、沈周等,与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为金陵八家。
龚贤对于中国山水画的贡献,实际上是很大的。我们在研究龚贤的时候发现,他早期曾经跟董其昌学过画。那时候他只有十几岁,他对于南宗绘画,对于中国文人的山水画,实际上是研究很深的,那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作品《仙客楼居》,他画的是个仙境,他是由白龚往灰龚过渡的这个阶段的作品。在龚贤整体的作品中间,数量是偏少的,所以愈发的感到珍贵。
这张画还有一个特点,它是用一种金笺来画的,明代的晚期金笺纸是偏红的,所以这种金笺又被称之为“红金”,也可以称之为“赤金”。这红金是这个时代的特殊标志,用金笺画跟在纸上画或在绢上画的难度比还要大一些,这张红金保留到今天完整如新。他画的属于仙山楼阁,楼阁完全是空白,这是龚贤特有的一种手法,所以宫殿这一块全部空勾留白,其他地方都处理成黑色的或者是灰色的调子。我们远远地看过去,特别醒目的就是这个留白的宫殿,那么这是一个属于烘云托月的手段。这张山水画上我们可以看到从前到后一共有六个层次,交代得清清楚楚。
我们说它的妙处在哪里,第一是它的用笔,在金笺上用笔比一般的纸要滑一点。所以笔要留得住,要沉着是有难度的,但是龚贤在这张画上,我们看到他的所有的用笔清清楚楚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些笔都是温文尔雅但是圆而厚、有篆书的意味,它的疏密一层层有起伏和变化。其二,我们讲就是它的渲染用墨,龚贤的所谓积墨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干净透明,中间是有厚度,即使在最黑的墨中间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空气感这就是一种造化。这张画中间他用了大的点子和小的点子,这里面都有多变的晕染。龚贤的这些点全是饱满的圆的,它是灵动的,但是它又是厚重的。所以龚贤的这张作品无论从章法、构图、从这个笔墨的处理、从这个层次的清晰、从境界的营造我们讲都是完整、完美的一张山水画。
中国绘画中间讲究诗和画的结合,在它的左上角龚贤题的一首诗,他的字写得是很有特点的。所以我们讲龚贤的这张画实际上是诗、书、画三绝,而且完整如新,在经历三四百年之后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一张佳作,让我们赏心悦目,实在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事情。
——萧平(中国著名书画家、鉴赏家)
111
龚贤 深山柴扉图
水墨纸本 立轴 23×53cm
备注 萧平先生题跋。
题跋 邻近不须通行简,酒香先已出柴扉。此半千龚贤上人作也。写山庄雪后,寒林柴扉尽是皑皑积雪,萧瑟之严冬景也。作者题句却透出人间酒香,远出乎阅者之意料。龚贤,十七世纪金陵山水一大家。周亮工称其性孤僻,与人落落难合。其画扫除蹊径,独出幽异,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信不诬也。半千山水笔健墨厚,境界幽奇,独立画坛,开金陵一派,尤以积墨之妙独步画史。世人多知其用墨深入,谓之黑龚,而不知其用笔之佳妙。方折中含圆浑,波动中寓稳健。斯作几无渲染,无一笔不显现,全在用笔上见功底,全是纵横的线与浓淡的点。黑与白、虚与实的妥帖经营,正是半千先生之匠心独运。时庚子夏月,爱莲居雨窓观识,戈父萧平。
龚贤(1618 - 1689),字半千,号野逸,江苏昆山人。居金陵清凉山。工诗文、行草。山水取法董源、米家父子、吴镇、沈周等,与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为金陵八家。
104
张修 松山书屋图
设色纸本 扇面 16×52cm
张修,字损之,明末清初吴门长洲人,后迁居金陵,成为清初金陵画坛的重要成员,“金陵八家”的最初版本中他被推为八家之首。
周亮工《读画录》记载:“性狷介,自开三径于鹫峰寺侧。篱落幽然,花竹静好,偶然欲画,伸纸为数笔,倦则弃去,最不耐促逼也。工山水、花草、虫鸟,更好绘藕花,人争购之。君常独坐鹫峰钟楼,反扃其户,不闻声息,遐想云外,肃然吮笔,宜其落纸皆非凡近也。”这是友人对张修最详尽的记载,也是目前为止最为可信的资料。
“八家”可考的源头,始见于王弘撰(1622-1702)编著的《西归日札·善画八大家》(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刻本),成书较早的周亮工《读画录》虽然收录了张修在内的诸位金陵画家,但并未明确出现“八家”之说,而录入“八家”的方志(乾隆《上元县志》嘉庆《江宁府志》)皆晚于王本。
《西归日札》记载的周亮工“八家”以张修为首:
“金陵之以善画名者众矣,而周栎园(周亮工)司农独标举八人,曰八大家。则张损之(修)、谢仲美(成)、樊浴沂(沂)、吴远度(宏)、樊会公(圻)、高蔚生(岑)、胡石公(慥)、邹方鲁(喆)也。其时有叶荣木(欣)、盛白含(丹)、施雨咸(霖)、盛林玉(琳)辈,八人者不能过之,乃不与焉。”
王弘撰是陕西华阴人,明亡后放弃科举,游历于江浙二十余载。他仅比周亮工年少十岁,既是同辈,客金陵时又与周亮工交好,不但题跋过周的藏画, 所撰《砥斋集》还收有写与周亮工的尺牍,皆以极敬之语出之,直呼“今之世,如先生者几人乎,殊可叹也”。
远观此图,深松高挺,山石嶙峋,峻拔连绵,房舍掩映其间,十七世纪的金陵风貌扑面而来。构图、风格都极类吴宏、高岑、樊圻、邹喆之辈,无怪周亮工把他们视为金陵绘画的代表。
105
吕潜 清溪图
水墨纸本 扇面 17×49cm
鉴藏印 宫子行玉父共欣赏(朱) 宫子行同弟玉父宝之(朱)
备注 宫本昂,廉泉、吴芝瑛夫妇递藏。
宫本昂(1821-1874),江苏泰县人,字子行、紫珩,号千里,室名延蝶仙馆,是明末名士宫伟鏐(字紫阳,一字紫玄)的后裔,晚清的大收藏家。其弟宫昱,字玉甫,玉父。兄弟二人精于鉴赏,收藏历代名家书画极富,其中扇面就有一千余叶,编为《书画扇存》六集。上至明唐寅、文征明、沈周、仇英、董其昌、王建章,下迄清高士奇、查继佐、毛奇龄、龚鼎孳、刘墉等乾嘉诸老,八百余家书画真迹,几乎囊括了明清两朝所有书画名家。
宫本昂与廉泉为亲戚,又有同好,宫本昂病卒前,嘱咐夫人孙婉如将其藏品扇册装入十二个书箱留与廉泉,囊括明清名人书画共计一千零五十三叶的《书画扇存》为廉泉所有。廉泉得后珍若拱璧,还将扇册带往东瀛展览,引起不小的轰动。1911年,廉泉编成《小万柳堂明清两朝书画扇存目录》出版,端方为其作序,被端方盛赞为「宇宙之奇观」。
吕潜(1621 - 1706),字孔昭,号半隐、石山农,四川遂宁人,居金陵。明末清初画家,“金陵八家”之一龚贤弟子。擅山水,承董源、米芾笔意,兼工花卉,风格苍润简淡。明亡后隐居不仕,与程正揆、髡残并称“清初遗民画三家”。
106
樊圻 云山图
水墨金笺 扇面 16×51cm
樊圻(1616 - 1694后),字会公,更字洽公,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善画山水、花卉、人物无不精妙。山水师赵令穰、刘松年等而能自成风貌。穆然恬静,神韵俱佳;仕女画有幽闲静逸之致。为“金陵八家”之一。
107
吴宏 溪岸山居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6×50cm
吴宏(1615 - 1680),一作弘,字远度,号竹史。江西金溪人,家江宁(今南京)。工画山水、竹石,兼工诗书。其画纵横放逸,水墨淋漓,能博采众家之长而自辟蹊径。为金陵八家之一。
108
高岑 深谷幽居
水墨纸本 扇面 16×50cm
备注 文物公司旧藏。
高岑(1621 - 1691),字蔚生,金陵人,清初金陵八家之一。龚半千而下首称高岑,其画多大作,好层峦林树,苍阔沉厚,又点缀樯桅、村舍、草堂之属,气象雄深,魄力强纵。
109
顾起元 书法
水墨纸本 镜心 15×46cm
顾起元(1565 - 1628),字太初,一作璘初、瞒初,号遯园居士,应天府江宁(今南京)人。明代官员、金石家、书法家。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全国会试第一,在殿试中取中一甲第三名。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在金陵城南筑“遯园”隐居,朝廷曾七次诏命顾起元为相,均婉辞之。与明末画家吴彬相交甚好,推崇其艺,对金陵画坛的创新求奇风格大加赞赏。
112
武丹 梅花书屋图
设色绢本 立轴 86×45cm
出版 《晋唐宋元明清名画大观四》图60,中华书局,1935年。
武丹(1662 - 1721),字衷白,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代山水画家。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上元县志》评定陈卓、吴宏、樊圻、邹喆、蔡霖沧、李又李、武丹、高岑为金陵八家。
其作品以工细严谨的笔法见长,笔墨清劲不苟,设色沈着典雅,画风兼具工笔与写意技法。康熙年间创作活跃,现存传世作品《梅花书屋图》收录于《晋唐宋元明清名画大观》、《南宗名画苑》,另有《林峦秋霁图》轴、《高山烟云图》轴等二十余件作品分藏于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等机构。
南京博物院系统收藏其早中期作品,包括四件带明确纪年的山水立轴。故宫博物院除《山水图》轴外,另藏有未署年款的绢本册页十二开。常熟博物馆通过"心师造化——传统绘画精品展"公开展示其作品,印证其在江南地区的艺术影响。
114
高岑 寒江放棹图
设色绢本 立轴 187×57cm
备注 方苞、徐坚题跋。
方苞(1668-1749)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文学家。桐城派创始人。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其为学以程、朱为宗,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追求道与文并重。
徐坚(1712-1798),字孝先,号友竹、絸园、邓尉山人,江苏苏州人。贡生。工山水、书法,精篆刻。尝游毕沅、陆耀幕中。
高岑(1621 - 1691),字蔚生,金陵人,清初金陵八家之一。龚半千而下首称高岑,其画多大作,好层峦林树,苍阔沉厚,又点缀樯桅、村舍、草堂之属,气象雄深,魄力强纵。
101
吴容所 题叶道士山房
水墨绢本 立轴 131×26cm
备注 带木盒
出版 市河米庵辑录《小山林堂书画文房图录》乙,P15,1905年(提供2018年影印本,北京燕山出版社)
吴容所,明万历间人。曾官南京刑部尚书,文学名家和收藏家。明陈第着有《祭吴容所先生文》内有“始闻大司马容翁吴老先生之讣”云云。吴氏书法,甚是罕见。
103
苍崖 金陵二十四景
设色纸本 册页 30×34cm×24
备注 何维朴题签。
苍崖(1850 - 1948),一作苍岩,字石云,号松涛,湖南衡阳县人。出家于南岳,曾任衡阳雁峰寺住持。沈翰弟子。精研四王山水,渴笔干墨功力颇深。萧俊贤曾从之学画。
119
七处 山居图
水墨绢本 立轴 174×102cm
七处和尚,明末清初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俗姓朱,画上多款署“僧”,字翰之。明宗室,明亡削发为僧,自称七处,人称七处和尚、七师。善画,笔法清远。周亮工《读画录》:“秣陵画,先惟知魏考叔兄弟,翰之出,而秣陵之画一变,士夫衲子,无不宗之。师望八始寂去,没后片纸尺素,人皆以多金购之,并南郭诸衲子所有,皆为人索取殆尽,近则贋笔纷出矣。”本鲜为落笔,去世后更是贋品纷出,足见其画在当时已经弥足珍贵,一画难求,故而传世真迹甚少,可见此幅作品之珍贵。"金陵八家"高岑之师。
144
沈周 吴中山居图卷
水墨纸本 手卷 32.5×291cm
题签 明沈石田墨笔山水真迹。
鉴藏印 锡山华氏补庵收藏印、道文堂图书印记、顾璘之印、华玉、雪涛山人、谈进
出版 《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 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展览 “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 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说明 此作为北京保利2011年春季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夜场4798号,成交价1092.5万元
全卷画出山村水郭、渔耕樵读、山容秀润、笠泽成湖、亭台水榭映带其间的苏州“吴中”景致。画于成化壬辰(1472年)。时年沈周45岁,正值壮年,笔法精道,风格细秀,文雅藴藉。卷后有沈周自题诗:踈柳江邨起暮烟,晚晴依约一汀川。青山最是供诗料,忽送斜阳落钓船。
打开画卷,坡岸陡峭,树木茂郁。谷涧平地处有三株古松,下有高士读书,卷中远景峰峦连亘,山峦起伏,水天一色,极富冷寂清幽之致。在构图上有疏简之分,注意突出主体,皴法较倪瓒短粗,且多湿笔,富浓淡变化,好似画面有无限的空间,意境飘缈,虚实相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沈周(1427 - 1509),居“吴门四家”之首,从小受家庭熏陶,其祖父沈澄是元末画家王蒙和陈惟允的好友,沈周的父亲沈恒吉,伯父沈贞吉,都是陈惟允之子陈继的学生,两人通经学,皆善画。沈周四十岁前师王蒙,中年后以黄公望为宗,晚乃醉心吴镇,期间又兼参南宋夏圭笔意,然皆能出入变化。四十岁之前的作品为“细沈”,四十岁后为“粗沈”,这时自成一格的成熟画风,中锋秃笔,粗阔豪放者,称为“粗沈”。正是后人所称作“粗枝大叶”,“天真烂发”的画风时期。此件作品恰好是“粗沈”创作阶段。此图卷计有四个特点:①构图是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构图法,原因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就收藏在他家;②绘画风格是仿元代著名画家倪瓒的风格,平远构图,折带皴,点横苔点,虽不着色,纯以水墨画出,但笔法苍劲,墨色浑厚。③笔法是仿元代大画家王蒙的笔法,但与王蒙用笔“繁密”相反,他的用笔最“简疏”。④用墨含蓄藴藉,融揉参杂而具自家风貌。
沈周开创了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就是从他仿临元四家开始的。沈周的仿古之作,实际上已融各家之长,在把握诸家笔墨上,仿其大略,形神逼肖,但决不拘泥于古人,注重师法自然,从而脱古图新,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在此画卷中展现了他泛学诸家的师承以及探求精致的态度。
沈周重视师古,但更注重师法自然。董其昌虽认为沈周下笔太重,也不得不承认其为明代仿倪第一人:“啓南助以笔力,正是善学柳下惠,国朝仿倪元镇一人而已。”沈周一生不仕,淡泊功名,博览勤学,专心从事丹青与诗文艺术,刻苦研究前人的优秀理论与技法,融会贯通,创立了自己的风格。沈周游离于院派、浙派之外的士人画家,他避开险恶的官场以躲杀戮之祸,弃仕途而与杜琼、周嘉、赵同鲁、史古明结交同游,他们恪守祖训,以高隐为乐,寄情丘壑,处士终生。
这幅《吴中山居图卷》不仅是沈周个人绘画风格在特定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研究明代中期文人画发展及江南地域文化的重要图像资料。画作蕴含文人意趣,体现了明代文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与向往,以及追求闲适、隐逸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沈周通过笔墨构建出理想的山居生活图景,观者能从中感受到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雅致,也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取向。
与此卷山水画法如出一辙的有收藏在首都博物馆藏的沈周《仿倪云林山水卷》,两图比较,此卷略胜一筹。此卷中用笔简意苍茫,中锋侧笔兼施,笔法刚中有柔,苍中带秀。墨笔随意而运,浓墨为主,间施淡墨,层次多变。山石轮廓各异,线条苍劲,浑厚的山峦及披麻皴法,加上浓密的苔点,画面响亮而有韵律。
100
陈撰 梅花册页手卷
水墨纸本 手卷 13.5×28cm×10
备注
1.民国上海书画鉴藏家郑观爵题跋、旧藏。
2.汤定华题跋。汤定华(1918-?),名启亮,一名文冰,广东南海人。汤氏家学渊源深厚,于诗词、书画、古文皆有所承。曾创办《诗词书画周刊》。
3.彦如轩旧藏。
陈撰(1678-1758),字楞山,号玉几、玉几山人等。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画家、诗人、文学家、收藏家。乾隆元年(1736年),因学识名于江淮,被荐举作博学鸿词科,但陈撰拒不应试,却寄寓江都玉几山房,专心书画收藏鉴赏。遂归为“扬州八怪”画家群体之一员,亦被称为扬州八怪中唯一不以卖书画为生计的画家。所藏书画颇富,精于鉴赏,建有藏书楼"玉几山房",藏书充栋。藏书印有"曾经玉几考藏"、"冷香飞上诗句"、"陈撰愣山氏"等。与汪士慎、高翔、万鹗等文人画家交好,常在扬州马曰琯玲珑山馆友聚,赋诗作画。擅长作花鸟画,格调超逸,气氛清雅,尤擅长画梅花。与李鳝齐名,世并称“复堂玉几”。兼通山水画,并擅长临摹历代名画。着《玉几山房吟卷》、《绣铗集》。
98
黄慎 锦水寄情
水墨纸本 镜心 30×34cm×4
黄慎(1687 - 1772),初名盛,字公懋、躬懋,康熙六十年更名慎,雍正四年改字恭寿,别号瘿瓢山人(简称瘿瓢、瘿瓢子)、东海布衣、苍玉洞人、胡涂居士等,福建宁化县人,定居扬州。工诗,善草书,尤擅人物、花鸟、山水,早年工笔人物,受上官周影响,气象雄伟,自创一格,对后世人物画影响很大。山水取法倪、黄,写意花卉神韵生动,得荒率之致。擅长草书,学怀素兼取孙过庭、颜鲁公笔法,自辟蹊径,形成独特风格。为「扬州八怪」之一。
99
高凤翰 寒林秋叶图
设色纸本 扇面 17×45cm
高凤翰(1683 - 1749),字西园,号南村、南阜、云阜、石道人等,山东胶州人。雍正五年举孝友端方,曾官安徽歙县知县,泰州巡盐分司。擅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五十五岁时因右臂病废,书法篆刻乃以左手为之。作品拙中得势、苍劲老辣。“扬州八怪”之一。
206
董其昌 书法雪赋册页二十一开
水墨纸本 册页 22×11cm×21
鉴藏印 竹朋鉴定(朱) 胡小琢藏(朱) 崇恩审定(白)
备注
1.萧平先生题尾跋、签条。
签条 董其昌行书雪赋真迹。
尾跋 董思翁以小行书书谢惠连雪赋,自谓学女史箴笔法,今人罕见之不知我所自也。思翁书所师者众,故能变化而常人莫知也。此可证。戈父萧平识。
2.胡小琢、崇恩鉴藏印。
胡小琢(清),字实君,嘉道时名收藏家,道光进士,官至知府,收藏精闳。
崇恩(?-1862),姓爱新觉罗,字仰之,室名香南精舍、吾亦爱吾卢。官江苏巡察史、山东巡抚。后任驻藏大臣、哈密办事大臣。九年再召入京任詹事,内阁学士。工书画,书法苏轼,画山水出入宋元诸名家。收藏旧拓碑帖甚富。
董其昌(1555 - 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明代书画家,擅山水,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213
乾隆帝 楷书七言联
水墨绢本 立轴 133×31cm×2
备注 联文著录于《乾隆御制诗文全集》(五)P1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作为清代最具文化修养的皇帝,乾隆皇帝一生临摹不辍,是中国历史上作品最多的书法家之一。乾隆书法以行书见长,兼善楷、草诸体,早年受其祖父康熙皇帝影响,研习董其昌书风,后转而推崇元代赵孟頫,形成圆润秀逸、端庄典雅的“乾隆体”。其用笔流畅稳健,结字匀称工整,章法疏朗大气,整体风格雍容华贵,符合帝王气度。
215
曾国藩 行书八言联
水墨蜡笺 立轴 302×57cm×2
备注
1.钱玄同鉴藏印。
2.刘光启题签条。刘光启(1932-2019)河北省冀县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
收藏印 钱玄同(白)
题签 曾文正公蜡笺八言对联真迹精品。光启鉴题。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第一名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此联书于甲子1864年,五十四岁,书风气定神闲而又沈着自信,似有联中“笔有风雷”之势。
208
何绍基 行书四屏
水墨纸本 立轴 136×42cm×4
备注 即将出版《何绍基书法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
何绍基(1799 - 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别署东洲居士,湖南道洲人。道光十六年进士。于经学、诗文、词章、金石、史地均有造诣。书工楷、行、草、隶四体,自成一家,为晚清书法碑学运动领袖之一,影响甚远。
209
李瑞清 隶书五言联
水墨纸本 立轴 146.5×38cm×2
出版 《翰墨古玩展》P68,日本上润堂, 1981年。
李瑞清(1867 - 1920),江西南昌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宁提学使、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江苏布政使等职。
149
刘度 溪山行旅图
设色绢本 立轴 91×33cm
备注 阿部房次郎旧藏。
刘度(明),钱塘(今杭州)人,字叔宪,师从蓝瑛,深得画理,后改学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工界画楼台,所画人物,细入毛发,被誉为“仇十洲后第一人”,作品《看枫图》藏于日本。《仿巨然山水》轴藏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春山台榭》轴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细观原画,用笔用墨和建筑的画法已是明人风规。
本幅画落款:丁卯冬仲仿李成画,刘度。北宋画家李成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
此画的布局表现出了宋代画家所喜爱描绘的那种理想化的景致。画面中,雪峰寒树,泉流、楼阁点缀其间,旅人三五成群,左顾右盼沿山径行进,高山飞瀑,岩上老松偃盖。前景巨松挺立,山石皴染如云,用笔活泼快速,不完全拘泥于物象,全幅烘染,表现氤氲之气。然用笔精细,山势叠嶂气象万千!画中的每一景物部以坚实明确的线条勾劝外形,其轮廓鲜明;每一项景物似乎都恰如其分,并无即兴之笔。由于此轴全数都以宋代的写景技法作为典故,其结果则是一幅具有装饰性本质的绘画。画家不顾一切理则,坚信自己所表现者,乃是可信可游的世界。
158
左锡璇 沈祖懋 香花引蝶卷
设色绢本 手卷 21×619cm
备注 舒之翰题跋。舒之翰晚清时期的书画家,少负大志,工书善画,尤善画兰,求书画者接踵而至。他在文学创作上不拘泥于传统规范,后弃文从武,凭借战功获赏布政使衔,并担任西宁兵备道使,同时收藏了大量书画作品。
左锡璇(清),女,字芙江,一字小桐,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左昂女,行五,其祖父为清代著名诗人左辅,为武进袁绩懋继妻。早岁受业于张绍英,工诗善画,与其妹左锡嘉齐名。画宗恽寿平,亦秀润有法。
沈祖懋(清),字念农,号恬翁,浙江仁和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清朝政治人物。
130
马荃 沈焘 花鸟册页十二开
设色绢本 册页 23×17cm×24
马荃,生卒年不详,字江香,别名逸妹,江苏常熟人。清代女画家。马元驭之女,龚克和妻。生活于康熙、乾隆年间,与恽冰合称“江南双绝”。
沈焘(清),本姓王。嘉兴人。
135
金淑 仿古名人山水八帧
设色绢本 册页 23×25cm×8
金淑(清),女,字纯一,号慎史,浙江嘉兴人,娄县沈锡章妻。精楷法,善画山水,人物。旁及花卉,翎毛。
金淑是清代著名的闺秀诗人兼画家,其夫沈锡章官至内阁中书,嫁入同属显赫家族的沈氏后,与丈夫沈锡章共同研习诗画艺术。生平举止端庄且才华卓绝,徐宗泰赞其兼具“道韫之艺”与柔顺之德。其作品至今仍被作为研究江南闺秀诗人艺术史的重要个案。
其诗画作品以《得树楼诗钞》和《自题画》为代表,展现了融合文学与绘画的独特造诣。金淑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能绘画写诗,作品被《两浙輶轩录》等权威文献收录,成为研究清代闺秀艺术的重要史料 。
137
薛素素 兰竹坡石图
水墨纸本 立轴 64×26cm
鉴藏印 南韵斋印(白) 皇三孙荣郡王南韵斋图书记(朱) 戴培之鉴藏书画印(朱)
出版 《金石书画》第十四期,1936年,东南日报金石书画特刊
薛素素(明),女,字素卿,又字润卿,亦字素素。《曝书亭集》作小字润娘。浙江嘉兴人。行五。姿度妍雅,工山水、花卉、草虫、兰竹,白描大士。善书法、诗文、工刺绣,又善驰马挟弹,以女侠自命。中年长斋绣佛,寻为李征蛮所嬖。
147
马荃 秋色
设色绢本 立轴 100×46cm
马荃(清),字江香,江苏常熟人。马元驭女。工花卉,设色妍雅,姿态静逸。有浓丽冷艳之色而无娋俗之风骚。生活于康熙、乾隆年间,时与女画家恽冰齐名,号称“江南双绝”。
155
李珏 花卉六条屏
设色绢本 立轴 110×20cm×6
李珏(清),女,号如琼,又号毗陵女史,江苏常州人,洗山女,适婺源斋梅孙。工花卉翎毛,有百花手卷长十丈,多奇花人不识。宛平陈冠生题诗云:“南楼黄土清于没,海内名家属第三。”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