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赵冷月先生晚年与刘正成先生关于书法艺术的对话实录,今日重读,犹见这位书坛巨擘的清醒与卓识。赵冷月先生彼时对书法艺术的深刻洞见,历经26载时光淬炼,非但未蒙尘埃,反因当代书坛的实践与反思更显珍贵。其超前意识与创新精神,恰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当下书法发展的深层命题。
赵冷月始终强调书法的“大气、灵气、书卷气”,尤以“大气”为根基。他推崇汉魏六朝碑刻的金石气韵,主张“碑帖并重”,却在消化中超越形骸,追求线条的干净与格局的宏阔。这一理念在当时“帖学复兴”的潮流中独树一帜,今日观之,恰与当代书坛对碑学价值的重估不谋而合。他直言“书法家不要过早定型”,倡导“从会写再到不会写”的蜕变,实为对程式化书风的警醒,亦是对创造性转化的前瞻呼吁。
赵冷月对“雅俗之辨”的执着,折射出其对书法纯粹性的坚守。他强调“线条质量决定雅俗”,将书法的精神性置于技术性之上。其“要阳春白雪,不要下里巴人”的宣言,在当下“流量书法”“展览体”盛行的语境中,愈发凸显出艺术本体的回归意义。
今日重读此文,赵冷月的诸多论断已成谶语。他对“功夫与天赋”的辩证思考,对“消化重于模仿”的实践观,以及对“线条干净”的极致追求,均在当代书法教育中引发共鸣。尤其对青年书家“认识自我、直面不足”的告诫,恰是破解当下急功近利风气的良方。
赵冷月以“暮年变法”打破陈规,融碑帖于一炉,其作品既存古意,又显生拙之趣,堪称传统书法向现代转型的桥梁。他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思想的启蒙者——其理论构建与创作实践,为后世书家提供了“守正不泥古,创新不逾矩”的范本。今日重识赵冷月,当视其为20世纪末中国书法现代性探索的先驱,其艺术精神与人格风骨,仍将烛照书坛前路。
此文重读,非为怀旧,而在鉴今。赵冷月之思,恰似一剂清醒针,提醒我们:书法的生命力,终须根植于传统的深耕与精神的超拔。
1999年《中国书法杂志》第七期刊文
刘正成 | 对话赵冷月:要阳春白雪,不要下里巴人
❃刘正成:首先,我谨代表《中国书法》杂志社全体同仁和广大的读者向您问好。80年代中期《中国书法》曾介绍过您及您的作品,很受读者的欢迎,特别是对您的暮年变法与不断追求深表钦佩与关注。今天我利用到上海出差的机会作一个采访,首先想请您谈谈最近的创作情况。
❃赵冷月:谢谢您的夸奖。人家认为我能写写,可能是因为我年龄较大的缘故,实际上我的水平并不高。虽然最近创作不多,身体也有些老年病,但四五十年以来我从没有间断对书法的研究与追求。因为从事书法有苦有乐,单单有乐没有意思,苦中得乐。我觉得从事书法必须有相当的天分与修养。我没有什么天分,如果说有些成绩,全靠自学与积累。我还喜欢交各种各样的朋友,上海有很多有才华的中年书家,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与我都喜欢讲心里话,会提出各种与我不同的看法。我希望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使我的认识得到新的提高。现在有不少朋友劝我不妨少下些功夫,多看看、多读读帖就可以了。这对别人可能有用,但对我而言却不妥,因为如果光凭我现在的认识与功夫,在创作上进一步提高是不够的。赵之谦认为七分天分一定需要三分的功夫方能表达,很有道理。我看您写的《蜀道心情》(系刘正成、刘正兴的一本书画合集),很有同感。
赵冷月《节临白石神君碑》尺寸:180×98厘米
我于临摹,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临摹的对象碑与帖都有,这两样东西我都欢喜。各家各派我也都学,当然是指汉魏六朝及唐朝的东西,最低是学到宋朝宋四家,明朝以后就不学了,汉魏以前也学得不多,因为精力有限。所学的书体则一般是以隶书、唐楷、宋人行书墨迹为主。宋四家中,我特别喜欢苏字和米字,苏东坡比米南宫更写意、更安静也更好。米南宫的表现过于刻意,而苏东坡则显得坦然,我想这与苏东坡的修养更高有关。宋四家都是从颜真卿而来,但如果都去学颜,一个面孔我也不赞成。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到底学谁更好。实际上,都要学,学了还要消化。颜字中我觉得《颜家庙》最好,写得也最用心,用笔到位,结构严谨。颜真卿的书法最了不起之处就是笔笔到位,更何况他的格局非常之大,非常人能比。书法要有“三气”,即大气、灵气和书卷气。而大气又是书法优点的集中反映。另外,书法作品的境界、风格、变化也很重要,书法家不要过早定型,作品一个面孔不行。当然到一定的时候不定型也不行,如果10幅作品只有一、两幅好,你说行吗?书法家既要有熟练的功夫,还要有各种文化的积累。近现代上海出了不少书法家,沈尹默、白蕉我都喜欢,他们都是从帖学中来。白蕉写字,用功良苦,往往写10张作品只挑出一张满意的,再挂起来看几天,如还不满意则取下来又毁了,非常严谨。有人认为他只会写小字,不写大字,我觉得这句话不对。会写小字,必定也会写大字,只是大字写得少而已。反之,能写大字的人,又必定会写小字。我以前在钱君匋先生处看到一幅白蕉所书六尺大红对联,就非常精采。记得30多年前,我曾与胡问遂、任政等一同去拜访沈尹默先生,沈先生与我个别讲了一句话:“人家说我不会写大字,我拿一张大字给你看看。”随后拿出来给我看,也非常好。当然,讲到这个问题,我认为写大字要有大字的气派与格局,不是将小字放大就可以的。书法中榜书最难的缘故就是必须大气,而这种天赋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具有的。
赵冷月榜书《升腾》尺寸:122×243厘米
❃刘正成:大字与小字的格局与规律是不一样,前年我曾在上海徐伯清先生家见到一件沈尹默先生的手札,完全是“二王”法则,非常精采。相比而言,他的大字则有些逊色。刚才,您讲了学习书法的情况,我想问一下在六朝至宋代这一时期内,对您影响最大的书法与书家是谁?
❃赵冷月:我觉得唐代是欧阳询最好,这在唐代也是公认的,褚遂良也不错。欧的用笔到位有力。因为书法中笔性与力度最要紧,否则经不起推敲。近现代一些书法名家,作品往往经不起欣赏,就是因为笔法太潦草或太巧。到了晚年,我更喜欢汉魏六朝的东西,它们有一种金石气,当然也有书卷气。汉碑中我又最欢喜《张迁》与《礼器》两碑,后者较之前者变化更多,因而也更难学。我学隶书是从《张迁碑》入手的。
赵冷月隶书《载锡则笃八言联》尺寸:242×61×2厘米
❃刘正成:最近我去山东等地看了《张迁》与《礼器》的原碑、原拓。我觉得赵老您在用笔方面有《礼器》的味道,干净而朴拙;而在结字方面,则有《张迁》的韵味与特点。
❃赵冷月:学习书法,消化最重要。我有一个学生喜欢《爨宝子》,但我告诫他这《爨宝子》实际上是晋隶,境界很高,很难学也很难消化。北碑中《龙门二十品》也很好,很朴素。比它好的也不少,如《张黑女》、《张猛龙》等,但学习北碑最好还是从《龙门二十品》开始,其他东西虽好,然而却不易掌握与消化。真正的书家,是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也学不了! 另外,碑的好坏,与书法有关,与刻工也有关。因此学碑有一种双重性,而帖学则只与书法有关,缺少金石气息。但对碑的吸收与消化,则更困难一些。
❃刘正成:您是怎样看待当前全国书坛的状况与发展的。
❃赵冷月:我觉得北京的书法人才比上海多,认识上也要高出一筹。学习书法,认识问题最重要。只有懂得与领会了书法艺术的真谛,创作才能有所提高,两者是同步发展的,如果不懂,年纪再大、功力再深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另外,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一定要晓得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与自我的不足,从而改变与提高自己。这点上海应该向北京学习的。我们的长一辈艺术家如来楚生、陆俨少、唐云、关良等,虽然主要是画家,却对书法懂得很多,书法也很了不起。一般情况下,大画家一定写得好书法,反之亦然。书法作品的线条决定了书法的风格,线条质量一高许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而书法中,草书的线条质量又尤为重要。去年我看了林散之的一个展览,其中有一幅“未能免俗、聊以自娱”的对联,很有同感。实际上,书法艺术表现的关键就在于“雅”、“俗”两字,缺点一多,则俗;优点一多,就雅。有些缺点在书法中是一点都不能有的,如线条的“臃肿”、“刻板”等等。书法创作还有一个“变化”的问题,要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会写再到不会写,这后一步比较难以达到。
赵冷月草书《李白秋浦歌》尺寸:247×123厘米
❃刘正成:您从懂不懂这个问题,谈到了线条的重要性,我理解线条的重要性就是用笔,用笔最重要,用笔千古不易。通过用笔的问题又揭示出了书法的雅、俗与变化的问题。我觉得您的书法追求从唐楷到汉魏六朝碑刻,就是一个雅的变化和融合。另外,我想听听您对当代中国书法存在问题的看法。
❃赵冷月:现在书法界存在的问题,首先是领会不领会的问题,其次则是肯不肯花功夫学习的问题。上海现在学书法的人很多,但聪明、肯花功夫的往往不多,全国大概也是这样。
❃刘正成:功夫问题的确很重要。王羲之讲:吾书比之钟繇,天分不足;比之张芝,功夫不足。因此,您提出的功夫问题,很及时也很重要。
❃赵冷月:有成就的艺术家一定是下过大功夫的。但在同样条件下,天赋又非常的重要。它往往又是第一位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报头等等,线条、结字、取势等等,实在太好了,其他人是题不了的!
赵冷月行书《石上洞中十一言联》尺寸:244×61×2厘米
❃刘正成:我最近从拍卖公司买了一幅沈曾植的作品,其价格比当代的一些名家还便宜。可见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并不是成正比的。
❃赵冷月:河北教育出版社曾出过一本沈曾植作品集,很好。但其中还有许多好的作品没有收入。对徐生翁,我也很欣赏,这两人都是学碑的,风格却不一样。这次“巴黎中国书法大展”有一件吴昌硕的作品,很好。齐白石要拜吴昌硕为师,但吴看了齐的画后讲不要拜而要交朋友。这说明两者在画的方面水平相当,但齐白石的书法与吴相比,则有距离。差在哪里呢?差在不干净,线条不干净。弘一法师的书法就好在线条干净。书法艺术实在是太难了,线条干净很重要,写得大气也重要,都是第一位的。
❃刘正成:在不同的情况下,突出的即该强调的问题就会不同。
❃赵冷月:书法越是难,越是要学。气派大可以成为第一,线条干净也可以成为第一。韵味一高,又可以是第一。要集中表现某一方面的优点。我自己学习书法是自得其乐,尽管学不好也要学,所谓“勤能补拙”是也。
赵冷月楷书《李白初月》尺寸:180×97厘米
❃刘正成:赵老您已80多岁了,思想仍然这么活跃,思考的问题很高,不中庸也很执着,有年青人的朝气,并且又很注意书法艺术中的辩证关系,我听了很受启发。上海书协最近进行了改选,外界反映很大,认为上海书坛活动多起来了,上海书法的基础也很好。请问赵老对上海中青年书法有什么看法?
❃赵冷月:协会工作很重要。现在周慧珺作了主席,沃兴华做了代秘书长,发展情况喜人。但同样要注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老、中、青书法篆刻家的积极性。上海的女书家中,周慧珺最有代表性,陈佩秋的字写得也很有才气。
❃刘正成:赵老您认为上海书法的发展要抓的第一个问题是要认识自己,要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是起步与发展的关键。我认为非常有见地,对全国书坛而言,也应该如此。
❃赵冷月:北京的同志见识比上海广,看得也多,认识也高。
赵冷月魏碑《羞作九十五言联》尺寸:244×61×2厘米
❃刘正成:全国、上海的书法界朋友对您都非常尊敬,都希望看到您的新的作品,也希望您为上海书坛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代书法的发展,老一辈书法家的作用重大,你们有宝贵的经验与作品。今年又是国际老人年,作为协会工作的同志有责任为老书法家做点事,以及多做相关的工作。
❃赵冷月:什么都做好是不可能的,没有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样的事情。我倒希望喜欢我书法的人少一些,曲高和寡嘛!要阳春白雪,不要下里巴人。现在流行的好像是雅俗共赏。这次“巴黎中国书法大展”好作品很多,但一比仍然是谢无量的作品最高。
赵冷月篆书《自有可无七言联》尺寸:245×61厘米×2
❃刘正成:10多年前我为谢无量作专题,许多人不以为然,现在对他书法的地位已成共识。
❃赵冷月:希望别人讲好没有意思,我们爱好书法而又靠此生活,做到“阳春白雪”很难。
【展览信息】
鸿鹄高飞——赵冷月书法特展
主办单位:深圳市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雅昌文化集团、雅昌(深圳)艺术中心
学术主持:王立翔
策 展 人:许力、赵颖
展览时间:2025年7月12日 - 8月11日
开幕时间:2025年7月13日 15:00
展览场地:雅昌(深圳)艺术中心 5F 美术馆
(深圳市南山区深云路19号)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