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2025西泠春拍 | 苏天赐市场最大尺幅画作《怒放的鸡冠花》:艺生云影下的时代灵魂

2025-07-02 17:31:38 来源:快讯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fbbbb3b01fc25f4a6d4cc5cc124cbe0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77d25fe6772613b1ab2715f7aa8ee9e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b1e92884fb95b308f6201ef59e31b90d.png

2025西泠春拍

苏天赐(1922~2006)怒放的鸡冠花

布面 油画

2002年作

80×250cm

签名:苏 2002

出 版

1.《苏天赐》P486-487,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2.《我站在画布前:苏天赐的艺术世界》P268-269,南京博物院,2016年。

展 览

“我站在画布前——苏天赐的艺术世界”,南京博物院,2016年。

说 明

1. 本拍品为市场已知艺术家最大尺幅油画作品。

2. 画作作于艺术家80岁之时,用意象化的生命礼赞式的花卉“群像”自喻,是为一生艺术成就炉火纯青巅峰之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a9abcf4335982b7cd1be0a56c4f367b4.png

2016年8月,南京博物院在苏天赐逝世十周年特别策划了大型回顾展“我站在画布面前——苏天赐的艺术世界”,在最后一个名为“自有春晖满怀(1987-2006年)”的展览单元,一幅极具情感表达的大幅画作在展览现场颇为引人注目。

不同于其他瓶花和风景作品,这幅落款于2002年,横幅达2米5的巨幅作品,在意境、色彩、用笔等方面一气呵成,反映出苏天赐在横贯中西上所达到的个人高度,是其意境和造诣炉火纯青的晚年代表作。

请将手机

横屏观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5840c67256b592345361f4891dec427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f252e881ed03ee244f2aba3aff88169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4884b0952629a922d156a6323fd19033.png

这幅作品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是市场最大尺幅苏天赐油画作品,更在于它是艺术家将视觉与精神相结合,用“意象”手法回顾了自己的艺生,可谓是图像版“我站在画布面前”。作品看似描绘的是复杂天气环境之下,扎根土地,昂扬不屈的鸡冠花。

它们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起伏顿挫,实则是艺术家在描绘不同时期的自己:“大师之中”“从西湖到太湖” “艺术的春天”……酣畅淋漓之中,用一生融汇中西的笔法直抒胸臆,画面丰富,皆是风雨和宁静,却让观者感受到强有力的铮铮向上,大象无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201c6d960d4fdf977febe0d4e710a42e.png

大自然中的苏天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f1a6398ca11c2bcfafd625ee9bcff7ea.png

我们有幸从苏天赐2001年8、9月和2002年11月的日记中,寻找到有关这件作品诞生过程的蛛丝马迹。从中不难看出,这件作品创作时间横跨一年多,从夏末到次年深秋的淬炼和升华。这一部分我们想要从“他”为什么画去还原这幅画的创作心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8e3dead6c561446530cdcf3ef00af752.png

苏天赐日记

“2001年8月30日(周四) 开始画《晨雾》(鸡冠)起第一遍色彩,9月2日接画。

……

9月6日(周四) ……画“鸡冠”。……

9月7日(周五) 画“鸡冠”。……

9月9日(周日) 调整“鸡冠”。……

9月13日(周四) 下午改“鸡冠”背景。……

9月23日(周日) 完成(鸡冠)“晨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367ff5f3b74c11170ff7dde4a40b0ece.png

苏天赐日记

2002年11月9日(周六) 加工《鸡冠》完成。”

彼时的苏天赐,古时称“杖朝之年”,但正值“艺术的春天”的他,还在忙于创作,忙于开办个人画展,忙于回忆“国立艺专”和恩师林公……他的一生都在积极向上中度过,从没停下过脚步。

2002年2月1日,经过精心筹备的“信步与回眸——苏天赐艺术历程油画展”于南京博物院举行,盛大的开幕式有五百多人参加。“中国美术学院领导代表学校,为当年对苏天赐所做的不公正待遇表示道歉”,老先生为此很是开心,那个当初被迫离开母校的心结终于彻底解开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754adcb7bf68a52e05b6b062c159855c.png

1999年11月,苏天赐(前排左一)跟国立艺专老同学们,一起回校参加林风眠诞辰百年纪念活动

3月12日,画展移至广州美术馆,同时举行“当代油画发展理论与苏天赐”研讨会。这里是苏天赐和恩师林风眠的家乡,是他们的艺术启蒙地,若不是广东开放的思想环境和山水相融的日夜慧养,怎会孕育出多位卓越传奇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大师。如同先生日后所记:“我受惠于大自然的太多,对于它,我永远珍藏着感激,我生命中存储的最为久远的记忆就是故居门前的那一片葱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96890224aeeb79de136420821943bd74.png

《怒放的鸡冠花》(局部)

4月,苏天赐搬入新的画室——养龙山庄画室,自此开始余生创作和工作。夏秋,画室外生机勃勃的一排鸡冠花日夜陪伴着老先生,这是他最喜欢的花种之一,也着实与众不同,他在之前的创作中就多有赋彩。我猜先生爱的是它们的茁壮和热烈,喜的是它“红胜火”又花期长,直至霜降才枯萎,如同出身贫苦历尽波折却坚持创作的自己一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e305801451746d1055349baf6ddacdd7.png

苏天赐 菊花和鸡冠花  1962年 55×45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856255dc1c3f27e3f858543163d1e148.png

苏天赐 鸡冠花 1984年 60×40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11beb165f20f01c248e925af1788f04c.png

苏天赐 鸡冠花 1996年 67×67cm

“大自然的景色有种奇妙的力量,它不只是外观的悦目,并且与心情相通,它把我所熟悉的现实和我所未知的宇宙连接起来,油然而起的是一种向上的愿望……”

艺术家将三块画布拼合成两米五长的“长卷”,从左至右描绘和铺开,这对于八十岁的艺术家来说,是一次酝酿已久的壮举。也就是这年霜降后,他在新画室再次起笔“加工《鸡冠》完成”,并落款“苏200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2a1515861f2410565dc8bf2abbceee08.png

他画的是花,喻的是人,留下的终是雨过天晴的绚烂和不凡。与苏天赐前期宁静的诗一般的作品不同的是,眼前这幅作品是一首激情澎湃的乐章,它看似是一瞬间的捕捉,却是在讲述艺术家一生的云卷雨舒。这一部分我们从“他”画什么去解读这幅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2ecb31e6f57637e55c09428e32ebe6ab.png

苏天赐在户外写生鸡冠花

艺术家意在展现“雾霭氤氲”的环境下鸡冠花的绽放。这种对云水的表达和驾驭,在中西方艺术中都需要极高的造诣,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仿佛将那一瞬间的景象加上艺术家的情感,都留在了画面中,让人想起戴进笔下的《风雨归舟图》。苏天赐在回忆文字中多次提到,儿时他仔细观察的水汽弥漫和云影奔驰,他在这幅作品上的云雨光影倾注了太多太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6604edb191da0c76d4bd270d8a57e6f5.png

苏天赐拍摄的鸡冠花

光是大自然和艺术家的魔法棒,作品上的光束光斑穿过云层水雾,像舞台灯光一般打在鸡冠花上,提亮主角。并在画作最右侧营造一片通透的光明,温润而柔和,如岁月般静好,完美落幕又是启程。乌云密布阵雨骤降时的雨点是“砸”下来划过画面的,坚实笔直,杂而不乱。在光的作用下,画面左上部和右下部的条线交相呼应,颜色互补,金色、泥土色、植被的颜色,在色彩和构图上达到和谐统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8c9c5928d629c16b5243ef30e2f0b6c6.png

飒爽线条,直出胸臆,为一生所积累

对于线条,苏天赐的成就起源于青年时期,“我选择从线入手,从西方边线与形体的相依,到东方借用笔以传神的韵味。”他在给林风眠当助教的时候,达到了艺术人生中的第一个驿站,对应在此作中,画面左侧部分的色彩轻盈,花朵缤纷,似有蜜蜂在采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f9642d502ce7c10ee318e4b6fd10fd23.png

苏天赐与凌环如结婚时,与林风眠、刘开渠、邓白等师生合影。苏天赐在此一时期,创作出数幅代表其“第一个驿站”的人物画杰作

但“《黑衣女像》完成后不足一周时间,迎来了近代史上一次最为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当我又回到画布面前时,胸间塞满了惶惑和苦恼。我必须放弃已经开始并有了一些收获的攀登,并且同时面临着是否还能保留于绘画队伍之中的选择……”这一阶段像是左数第三株鸡冠花,它花冠稀零,似有倒伏之势,也可代表特定时期中他少有创作的机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09f6c86d453d87c3028a69d757457adf.png

《怒放的鸡冠花》(局部)

这之后的植株,被土地的颜色所拥抱,深沉而茁壮,它们在乌云中匍匐前进。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是勤奋却痛苦的,他渴望寻找到新的驿站,所以只能在奔波中寻求灵感和矿石。当乌云渐渐散去,1987年时65岁的苏天赐才得以开启一段迟来的巴黎之旅,在那里他见到了分隔许久的艺术挚友们,参观、创作、交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a91b286716182039943bbec09a315c63.png

苏天赐1987年在巴黎国际艺术城画展海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067b87e189e60206e68c36f43a342660.png

1987年2月,苏天赐造访赵无极工作室

当赵无极对他近期所作的画作表示肯定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语句“他认为我风景比人物更好,更自由,过去看画的都赞美我画的那张人像,包括这里的留学生,虽然使我高兴,但那毕竟是38年前的画,这等于说我的时候已经过去,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听赵现在这么一说,我感到真正的高兴。”这之后的日子,似是画作中最右侧的那两株紧挨在一起的花蕾,拨开云雾见青天,“向上生长,争得阳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241b28c90241a943f72714959f61d7b9.png

在老师吴大羽的“势象”基础上,苏天赐提出了:“‘意象’在具像与抽象之间,是精神与物质的汇合而成的一种超越。”“总体而言,我觉得‘意象’两字很好,这是真正中国化的。中国的油画用中国自己的美学理论归纳总结,已经到时候了。”

苏天赐对鸡冠花的喜爱久矣,只不过这一次,他将以往生活场景艺术化的“瓶花”上升到了借用“群像”的生命礼赞。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中西融合的理解和驾驭,这一部分我们从“他”怎么画对这幅作品进行诠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28b63a6d96a9ac31c8ea8f124c313a0e.png

苏天赐绝笔回忆文章《我站在画布前》部分手稿

“在接受专业的西画训练之始,我曾告别那种随心所欲地随意观看和描绘的方法,而将视点固定起来。但后来林风眠将我的视线又引向中国传统的图式……在现实世界中所见的实体,让我感受到一种韵律的颤动,正是它赋予作者激情使画面有了引人入胜的生命。于是,我又从摆脱固定视点开始,艰难进行两种差异互补求融合的试验,也以此开始意象表现的探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641156e144bbc34fb2c368df84fb17a3.png

《怒放的鸡冠花》(局部)

“第四次去拜读董源泉的‘夏山园’(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董源手卷《夏山图》,编者注),我真喜欢这张常读常新的长卷,手法那么简单,而内容却那么丰富。人们赞一幅画,常说是‘会人身历其境之感’,但此画所带领我进入的境界,又何止是自然之境?苍苍茫茫而又无比丰润的,直是作者的心声,是李白之所以‘相看两不厌’的絮语!是平凡而百听不厌的情节简单的事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13657f059fc9a3d978daa4b37929802a.png

《怒放的鸡冠花》(局部)

“而实质上,一个东方画家,观察及体验的方法都乐于边走边看边想,这已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性。他所得到的知觉真实或是错视幻觉,统统经过思想的过滤提炼,留下的却是那些能触发激情的要素与意境的图象。当情绪溢出之时,就使画面的意境融入了个人性灵的亦真亦幻,产生出有别于自然原生的另一种芬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ebbcbb7ac5b8c6effb9285b510ab1304.png

相对于中式手卷的平行从右至左观看,《怒放的鸡冠花》整幅画的视觉焦点落在了画作最中央的这朵红花上,其他花朵都高于这个点,所以让人有种仰视的壮阔感。植株的铮铮向上和雨点(线条)、光的下行,形成强烈地对抗和冲击,是画家与云雨和自然的对话,将对生命和艺术的崇尚蕴含其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72ae2800550bd4d1b6a156a86cab5ab8.png

《怒放的鸡冠花》(局部)

2024西泠秋拍的徐渭七十一岁极晚年力作《墨花八段卷》中,艺术家将墨梅、瘦竹、秋菊、兰花等植物用水墨写意的手法依次呈现,并以自题诗明志。康熙五十三(1714)年,著名书法家张照在画心和诗八首,用“题画诗”的方式对手卷进行题跋和再创作,形成一场跨越百余年的对话与回应。这是中国古典绘画的“观看”和“互动”。

古人的直白在于文字点题,苏天赐笔下的鸡冠花“群像”看似委婉,却将强烈的感情和意愿寄予线条、色彩、光影、云水、土地之中。《怒放的鸡冠花》,怒放的艺生向上!虽然中西绘画有种种不同,但苏天赐与古代艺术家在“意象”上达到了共鸣,他们都用花卉来突出人物的品格和境遇,而我们又将以怎样的形式“参与”和“融入”作品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8336f1d970772d16f3e164c505115422.png

“我还是我,可是此时我又忘了有我,我只想融入,借画笔的挥动把自我化成一片斑斓!”

——苏天赐

参考资料:

《我站在画布前》,苏天赐,2006年6月30日

《信步与回眸——苏天赐访谈录》,邬烈炎,2006年3月

《我站在画布面前:苏天赐艺术百年回顾文献展》,南京艺术学院编,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dbe5c071c5217b48bd207ba281f3273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f5fdbc3c8500d07a3de4f5d3574af22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0632bed7c56fecc693ef97836906494c.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52524ddc9e58a07e65b5b6cd2a6613cf.jpg

责任编辑:罗书银

推荐关键字:2025春拍 拍卖 收藏 西泠拍卖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