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西泠春拍
朱颐厓[明] 已知唯一存世画作 江山渔艇图卷
设色纸本 手卷
1593 年作
377×26.5cm 37×27cm
说 明
黄兆镇旧藏并题跋。或为陈含光题签。
此为明宗室朱颐厓已知唯一绘画作品,世所罕见。不仅可窥探明代宗侯子弟的艺术活动及品味,亦补充其于美术史上的空白,更体现了其书画最真实面貌,极具史料价值。
《画法大成》明代孤本画谱
2025西泠春拍
陈继儒(1558 ~ 1639) 为柳如是侍女作 自作诗长卷
纸本 手卷
482×27cm
诗文著录
1.《陈眉公先生全集》卷三十一,[ 明 ] 陈继儒撰,明崇祯陈氏家刻本。
2.《眉公诗钞》卷五,[ 明 ] 陈继儒撰,明崇祯刻本。
3.《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四,[ 明 ] 陈继儒撰,明末汤大节简绿居刻本。
说 明
许修直旧藏并题签。
此卷为陈继儒晚年行书典型之作,作于1632年之后,时眉公75岁,正值陈继儒诗、书创作的双重鼎盛时期,所录自作七言诗《午日同杨校书侍儿青绡白龙潭小集》是为柳如是侍女所作。
关于此诗中的“杨校书”为何人,学界存在不同看法,施蛰存、周采泉等学者均认为杨校书为柳如是,亦有学者认为其为另一金陵名妓,但总之,学界公认此诗所提及的“杨校书”为明末江南地区的重要女性。
陈继儒与柳如是有旧交,有诗相赠,且柳如是亦有“杨校书”之艳名。其与陈继儒的相识是柳如是打开云间名士社交圈的钥匙,云间是柳如是爱情与文学扎根的土壤,本卷不仅是柳如是与陈继儒的交游见证,更是柳如是与云间结缘的见证。
2025西泠春拍
萧云从(1596 ~ 1673) 晚年亲笔所作 秋林青绿图卷
设色纸本 手卷
379×26cm
1668 年作
出 版
1.《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下 P1526,第 61 号“萧云从”取自本拍品。P710,第7 号“小玲珑山馆”,第 12 号“玲珑”,第 13 号“马氏丛书楼珍藏图记”取自本拍品,文物出版社,1987 年。
著 录
2.《古代书画过目汇考附目》,徐邦达著。
3.《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P12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此为徐邦达著录中标“*”之作品,即意为过眼并认定是真迹)
4.《改订历代流传绘画年表》P146,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此为徐邦达著录中标“*”之作品,即意为过眼并认定是真迹)
5.《萧云从实景山水画研究》P149,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6.《萧云从版画研究》P235,黄山书社,2018年。
说 明
马曰管、马曰璐旧藏。
遗民萧云从是“姑孰画派”创始人,也是中国版画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仅有的两部版画作品《离骚图》《太平山水图》皆为版画史上的扛鼎之作,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艺术家,甚至流传海外,对日本南画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萧云从中年所作版画名作《太平山水图》。虽中年风格用笔繁复,且喜用焦墨,晚年亲笔则萧疏大气。但此开《凤皇山图》中,也可见到晚年芦苇及山石的影子。
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萧云从第61 号“萧云从”取自本拍品,作为晚年款识标准件。马曰璐鉴藏印亦取自本拍品。
本卷原藏上海博物馆,《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收录的萧云从款识,以及马曰璐的三方鉴藏章皆取自本卷 ;且经徐邦达审定并标以星号,意为过眼且肯定是真迹,载于《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改定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中,十分难得。
此为萧云从晚岁亲笔长卷,绘于1668年秋,时其73岁,居芜湖。正值其艺术创作之成熟阶段,不仅是萧云从存世晚年重要作品,也对研究萧云从晚年绘画风格本貌,以及其晚年作品中的代笔现象具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
2025西泠春拍
蓝瑛(1585 ~ 1664 后)、祁豸佳(1594 ~ 1683 后)早年工笔山水册
设色绢本 · 水墨绢本 册页(二册共十页)
35×25.5cm×10
出 版
《美术大观》P53,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年 2 月。(其中一页)
刊 载
《美术大观》P53,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年 2 月。
说 明
吴顾、金玺鉴藏。
此册作于蓝瑛49岁,祁豸佳59岁,二人临仿五代宋元山水名家笔意,笔法墨迹直追前人。
武林版画历史悠久,宋元以来便是刻书中心,至明清两代,为书籍作插图的画家无数,蓝瑛为其中代表。《天下名山胜概记》刻于崇祯六年(1633 年),此书在明清多种山水刊本中,被誉为山水之冠。其中《西湖全景图》由蓝瑛等绘,刻绘了杭州西湖全景,白堤、苏堤、保俶塔、雷峰塔、三潭印月、西山诸景,皆一一在目,妙趣天然。
2025西泠春拍
蓝 深[清] 山水册
设色绢本 册页(九页)
24.5×16.5cm×9
出 版
1.《墨韵—罗伊与玛丽莲 · 派普夫妇珍藏中国绘画》 P53-55,凤凰城艺术博物馆,1994 年。
2.《墨韵—罗伊与玛丽莲 · 派普夫妇珍藏中国绘画》 P67-71,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1999 年。
2025西泠春拍
陈洪绶(1598 ~ 1652) 傲凌风霜图
设色绢本 镜片
103.5×42cm
说 明
附2019年萧平鉴定手稿,定此作“确为早岁真迹无疑”。
陈洪绶是划时代的版画作手。本幅约绘于1633 年,时陈洪绶36岁左右。画中题款的字体与陈洪绶癸酉(1633年)作《花鸟图册(十页)》(上海博物馆藏)中第一页的款“溪山洪绶”、第四页的款“洪绶写于柳浪馆”颇近,其间兰花、小鸟、灵石、梅枝笔墨的精致作风亦一致,故定此年份。均是陈氏闲暇静谧时,观察自然的写生之作,比起早期,更能“运宋元之理”。
本幅约绘于 1633 年,正值此年,他为救济贫困友人周孔嘉作《水浒叶子》四十幅付刻,是中国美术史上最显著的里程碑似的创作。
是年(1633)前后,陈洪绶大多在诸暨、绍兴、杭州一带活动,正值其艺术创作之壮年。
2025西泠春拍
吴 定(1632 ~ 1688) 市场唯一山水立轴 溪山亭子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668 年作
121.5×58.5cm
说 明
吴定是渐江四大弟子之一,新安画派第二代重要画家之一。本拍品为市场唯一吴定山水立轴,吴定存世画作稀少,今可见仅七件,最早甲辰(1664),最晚丙辰(1676),本件为第八件,创作于 1668 年吴定三十七岁之时,离渐江圆寂仅四年,犹及渐江遗意。
本作是吴定早年继承新安画派画学本源,追摹倪迂笔法的正统之作。《溪山亭子图》乃倪瓒至正十五年(1355)为孟佶文学所作,历来为画著追摹范本,王时敏、姜实节等人皆曾临摹。吴定本幅极备清旷之致,虽为临摹之笔,但依稀可见渐江之风,又有作者自家面貌,是吴定早年经典代表之作。
2025西泠春拍
改 琦(1773 ~ 1828) 亲笔集珍册
设色绢本 册页(共十五页)
画心 :23.5×21.5cm×12
题跋 :29.5×27.5cm×3
说 明
褚德彝等题跋。李福、沈玉垣、朱葆慈等鉴藏。
改琦为清代版画名家,所作《红楼梦图咏》集《红楼梦》图像之大成。除首页绘通灵宝石绛珠仙草外,其余均为《红楼梦》人物,计五十五人。该集受到清末以来诸家文士之喜爱,流传极广,日本亦有翻刻。
改琦素来以创立柔美典范而闻名,但柔美中又用笔坚毅,这也是他继承恽寿平的高超之处。 但既为典范,历来伪作甚多,全取柔美一面,导致亲笔的卷册实不多见。此册涵盖人物、山水、花卉全类,更为珍视。
其中所钤鉴藏印“钱唐王氏二十四福堂”为乾隆朝尚书王际华晚年室名,此册当为其后人所鉴藏。
2025西泠春拍
董其昌(1555 ~1636 )为唐献可作 溪山图
设色泥金纸本 扇页
1628年作
54.5×18.5cm
说 明
唐顺之曾孙唐献可上款。
唐献可出身晋陵的名门望族,其集得先辈三世之收藏,为一代收藏大家,与董其昌来往频繁,曾以书画相赠交流。
2025西泠春拍
焦竑(1541 ~1620 ) 行书 自作诗
泥金纸本 扇页
47.5×15.5cm
诗文著录
《澹园续集》 卷 二 十 六,[明] 焦竑撰,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刻本。
说 明
焦竑为万历十七年(1589)状元。
2025西泠春拍
王 铎(1592 ~ 1652) 草书 临右军帖
泥金纸本 立轴
1627 年作
141.5×32cm
出 版
1.《王铎 书法》条幅篇 P12—15,二玄社,1979年。
2.《王铎书法展纪念册》图 1,二玄社,1982年。
3.《中国书法全集61王铎一》P67,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
4.《王铎墨迹大观》P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
5.《王铎书法全集 · 一》P66,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
6.《王铎书画编年图目》P4,文物出版社,2004 年。
7.《王铎书法全集 · 一》普及本P66,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8.《王铎书法经典》P99,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
9.《中国历代名家名品典藏系列 · 古代书法 王铎》P54,线装书局,2011年。
10.《条幅名品精选:原寸复制高清大图 · 王铎 · 一》,金城出版社,2011年。
著 录
11.《中国书法全集 62 王铎二》P671,荣宝斋出版社,1993 年。
说 明
孙润宇旧藏并题赠清浦奎吾。清浦奎吾(1850~1942),日本政治家,子爵,曾任日本首相。
2025西泠春拍
龚 贤(1618 ~ 1689) 溪山欲雨图
水墨绢本 立轴
89×46.5cm
出 版
1.《翰墨大匠丛书 画史钩沉》P346,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年。
诗文著录
2.《龚贤》P295,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年。
3.《龚贤画论臆解》P332,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年。
说 明
王个簃题签。
2025西泠春拍
八大山人(1626 ~ 1705)市场唯一五尺整张《临河序》巨制
纸本 立轴
1697 年作
149.5×89.5cm
出 版
1.《书谱》P37,书谱出版社,1979年第6期。
2.《五桂山房丛稿》图17,集古斋,1986年。
3.《荷园主人——八大山人的生活与艺术 Master of the Lotus Garden: The Life and Art of Bada Shan》P268,班宗华编,耶鲁大学美术馆,1990年。
4.《名家翰墨 · 八大山人法书集(二)》C10册P64,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4月。
5.《八大山人全集 · 第五卷》P1205,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6.《欧初艺术博物馆藏品》P185,广州艺术博物馆编,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
7.《五桂山房藏元明清书法集》P56,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8.《嘉德二十年精品录 · 古代书画卷 · 一》P437,故宫出版社,2014年。
9.《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P4,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
10.《承古融今 星汉灿烂——中国嘉德艺术品拍卖二十年精品回顾展》P140,中国艺术出版社,2015年。
著 录
11.《五桂山房丛稿》P57,集古斋,1986年。
12.《五桂山房诗文集》P138-140,广州出版社,1995年。
13.《兰亭序 · 一千六百六十年》P169,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
展 览
14.“承古融今 星汉灿烂——中国嘉德艺术品拍卖二十年精品回顾展”,中国国家博物馆,2013年11月。
说 明
李仿陶、欧初旧藏。饶宗颐题跋。谢稚柳题签。
谢稚柳题签
是幅十二平尺有余,为八大山人巨制名品,用极淡墨,书于 1697 年,时八大 72 岁,在南昌。正值八大山人书法最成熟而达到最高成就的阶段,也是其与当时活跃于南昌文坛上的诗书画家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
本作不仅是世间公认的八大山人晚年书貌的标准件,也是八大山人一生中最经典、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市场所见八大山人《临河叙》尺幅最大者,也是市场唯一一件八大山人《临河序》立轴,更对研究八大山人的临创观念,乃至明末清初书法中的临创观念与认知变化,具有着重要意义。
2025西泠春拍
严 观、包世臣、师 范、赵绍祖、程瑶田、何绍基、杨沂孙 等二十二家金石学者 为邓石如、邓传密父子等作 赠言集卷
纸本 手卷(二卷)
尺寸不一
著 录
1.《求当集》卷五,[清] 张镠撰,清嘉庆二十年 (1815) 刻本。
2.《小倦游阁集存》卷二十三,[ 清 ] 包世臣撰,清包氏小倦游阁钞本。
3.《包世臣书学批评》P272,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
4.《“印从书出”的先行者邓石如篆刻研究》P202,荣宝斋出版社,2021年。
说 明
邓石如、邓传密父子上款。邓石如五世孙邓以蛰题签。邓家世代逓藏,委托人直接得自其家属。
此二卷画心总长近十三米, 共含诗信文稿二十五篇。 其间极少数内容被学界所熟知, 且当为邓氏相关研究之名篇, 其他乃新发现的佚文。
卷中所涉人员众多,且多为当时重要金石学家,篇幅之长,内容之丰,保存十分完整。为市场已知最大规模的有关邓石如、邓传密父子的文献资料,对研究邓氏家族与清代“碑学”意义尤为重大,充分展示了乾嘉时期“苏皖”地区文人布衣的往来交游,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2025西泠春拍
康有为(1858 ~ 1927)、唐翰题(1816 ~ 1896)、吴 育[清]等跋 双钩邓石如书法十五册
纸本 册页(十五册)
册页尺寸 :43×23cm×15
出 版
1.《邓石如篆书十五种》,中华书局,民国五年(1916年)。
2.《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碑帖经典——邓石如篆书十五种》,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说 明
吴育、康有为、唐翰题题跋。邓家世代递藏,委托人直接得自其家属。
2025西泠春拍
丁 敬(1695 ~ 1765) 浙江文人唱和诗册
纸本 册页(共七页)
画心 :24×16.5cm 29×26cm 26×20.5cm 30.5×27.5cm 26.5×19cm
25.5×20.5cm
题跋 :28.5×26cm
诗文著录
1.《龙泓馆诗集》,丁敬撰,清同治八年(1869)劬学斋刻本。
2.《砚林诗集》卷二,丁敬撰,清同治十年(1871)钱塘丁氏刻西泠五布衣遗著本。
3.《兰亭序》研究史料集 P364,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
4.《西泠八家诗文集》上 P43、P47-48、P52、P130,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年。
5.《西泠五布衣遗著》P303,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
说 明
厉鹗、周京上款。戴熙旧藏并题签。周芗畊鉴藏。陆绍云题跋。
丁敬的书法、诗词与他的人一样,个性又自由。其作为浙江文化的核心人物,是“浙派篆刻”开山鼻祖,是“西泠八家”之首,书法作品传世极为罕见。此为丁敬书自作唱和诗册,书于乾隆年间佛经纸、花笺纸之上,册中诗稿凡九首,应是当时丁敬自留编诗集或留给同行者的诗文底稿。
其中七首见载于《砚林诗集》《龙泓馆诗集》中,是为名篇,其他乃新发现的丁氏佚文。此中字里行间多有圈改痕迹,可见当时丁敬推敲用词之谨慎,同时也可与诗集刊稿互证。
册中所涉文人为浙派“老中青”三代核心人物,如厉鹗(樊榭)、周京(辛老、穆门)、鲍鉁(鲍安之)、赵信(意林)、陈撰(玉几)等,皆为顶级浙派名家,又为丁敬重要金石友人、文坛诗友。诗文内容涉及追忆故友、赏花寄谊、古剎探幽、访碑寻迹、游湖泛舟等。充分展现了金石篆刻家对文人意趣的追求、雍干之际杭郡文坛核心的缩影,以及“浙派”是如何崛起的。
据诗集详细编年、《厉鹗年谱长编》等数据可知,本册中所书诗词时间跨度不广,集中创作于乾隆九年(1744)至乾隆十三年(1748)之间,时丁敬 50 岁至 54 岁。正值丁敬艺术创作之壮年,也是 “南屏诗社”创立之时,册中样貌有楷、有隶、有行草,兼出己意,古拙奇崛。其中以楷体最为罕见。
2025西泠春拍
何绍基(1799 ~ 1873)、 何绍祺[ 清] 兄弟等 为霁园先生作 杂书册
洒金纸本 · 纸本 册页(二十九页)
23.5×15cm×29
出 版
1.《何绍基书法精品集》P2-9,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
2.《涵抱万有:何绍基特展图录》P271,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2年。(其中两页)
著 录
3.《中国书画》,〈何绍基篆刻杂考〉P54-56,中国书画杂志社,2011年第 8 期。
4.《中国书法》,〈何绍基临北魏 张黑女志 二种〉P202-204,中国书画杂志社,2012年第9期。
展 览
5.“回湘—何绍基书法作品展”,长沙市博物馆、谭国斌当代艺术馆,2018年 11月。
6.“ 涵抱万有—— 何绍基特展”, 浙江美术馆,2022年9月。
说 明
朱孔阳旧藏。梅墨生题跋。
此册有何绍基书18页,何绍祺书8页,向柏龄书2页,周潢书1页,上款人皆为霁园先生。
此册为何绍基24至25岁所作,为市场可见最早年何绍基书法册,时其父何凌汉典试泰安,何绍基同在泰安试院。册中小楷以《玉版十三行》为面貌,引首隶书“七柏一松轩”为何绍基自题,当为泰安试院石刻摹本。
2025西泠春拍
赵之谦(1829 ~ 1884) 为孙熹作 行书八言联
洒金纸本 对联
165.5×33cm×2
出 版
《白云堂藏画》上集 P286-287,国泰美术馆,1981年。
说 明
孙熹上款,字欢伯,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监生。历署宁海、黄岩、鄞县县令。 赵之谦曾为孙熹幕僚,并为其刻印数枚。
2025西泠春拍
严绳孙(1623 年~ 1702 年) 临王孟端山水卷
水墨纸本 手卷
引首 :91×24cm
画心 :404×24cm
题跋 :50×24cm
说 明
严绳孙自题跋,沈德潜题引首。顾澐旧藏。
此卷乃清人严绳孙早年所临乡贤王绂山水图卷,山水精妙,虽自称仿王孟端,实有自己面貌。三十年后严绳孙自己在题跋中感慨不复再有此笔。
此外,王绂所作原本为严绳孙好友泰以巽旧藏,辛卯(1651年)曾经严绳孙表兄杨世愈临摹,杨氏之摹本于西泠23秋释出。沈德潜乾隆三十年(1765)封太子太傅,本卷沈氏引首钤“太子太傅”印,应作于沈德潜93岁之后。
2025西泠春拍
严复(1854 ~ 1921)草书 临书谱四屏
纸本 四屏
157.5×37cm×4
2025西泠春拍
林则徐(1785 ~ 1850)书, 林氏后人等为上款人家族跋 致朱为弼有关江南漕运的密启册
纸本 册页(共五十一页)
1831、1835 年作
册页尺寸 :34×18cm
著 录
1.《蕉声馆集 · 茮声馆文集》卷四,[ 清 ] 朱为弼撰,清咸丰二年(1852)刻本。
2.《 林则徐书简》P30-31,林则徐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年。
3.《林则徐年谱》P16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4.《林则徐年谱 增订本》P16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
5.《林则徐全集 第七册 信札卷》P109-110,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年。
6.《林则徐年谱长编 上》P228-229、240,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年。
诗文著录
7.《涛园诗集》南州集,[ 清 ] 沈瑜庆撰,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8.《涛园集 外二种》P59、116,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年。
说 明
朱为弼上款。朱与林则徐同为宣南诗社成员。
朱为弼侄孙朱之榛、侄曾孙朱景迈逓藏。
褚德彝题签。陆元鼎、李嘉乐、林钧泽、林灏深、沈瑜庆、尚其亨、张元济、张伯英、姚朋图、许宝蘅、刘世珩、李宣龚、江庸、刘晦之、林步随、梁鸿志、沈觐安、黄懋谦题跋。题跋上款为朱为弼侄孙朱之榛、侄曾孙朱景迈。
此为林则徐鸦片战争前论江南漕运及地方治理的信札册,共51页,含林则徐花笺长信3通32页,及十八家题跋19页。信札围绕晚清漕运状况及漕务改革而作,时在道光十一年(1831)、十五年(1835),其中一通见载于咸丰二年(1852)刊朱为弼遗集《蕉声馆文集》,另二通未见刊载。三信写作日期凿凿可考,可据以补充林则徐日记、文集、年谱的阙漏。
左起:林则徐孙林钧泽、林则徐外孙沈瑜庆、林则徐曾孙林步随、林则徐曾孙林灏深、林则徐外玄孙沈觐安
据诸家题跋可知,是册经朱为弼侄孙、侄曾孙递藏,并在1886至1948年的数十年间,遍邀林则徐后裔或友朋后裔、江南名流题咏。其中,林则徐后人即有林钧泽(孙)、沈瑜庆(外孙)、林步随(曾孙)、林灏深(曾孙)、李宣龚(外玄孙)、沈觐安(外玄孙),余如梁鸿志(梁章巨曾孙)、黄懋谦(陈宝琛弟子)、尚其亨(曾任福建布政使)等与林氏亦多有夙因。是以,此信札册不啻为重要的林则徐家族文献,更是汇珍闽中名贤墨迹的福建乡邦文献。
册中“开篆后”“初七夜”二通长信均作于道光十五年(1835),煌煌三千言,是市场所见篇幅最长的林则徐信札,极为珍罕。写信时,林则徐已在江苏巡抚任上三年(驻在苏州),朱为弼则系上任伊始的漕运总督(驻在淮安),二者对苏省漕运总负其责。
林则徐一生中的重大转折是鸦片战争,而在江苏巡抚任上五年,即兼圻两广之前,是其政治重心由经济民生向捍卫民族骨格转向的重要过渡时期,也是研究林则徐漕务改革思想、晚清漕运体制真实状况的重要文献。
王国维、 陈宝琛、 朱益藩、 溥侗等跋,溥伒画 耶律楚材像
水墨纸本 立轴
1924年作
说 明
袁励准上款并题跋。
王国维、郑孝胥、陈宝琛、朱益藩、杨钟义、宝熙、溥侗题跋。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