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下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主办的“艺术学理论前沿系列讲座”在研究生院6408教室进行。讲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心峰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晓霞主持。
孙晓霞主持
孙晓霞从学术视角对李心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李心峰1988年发表了艺术学的学科构想,从学理层面首次论证了艺术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出版了《原艺术学》《现代艺术学导论》以及《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等著作,探讨了艺术学的理论内涵与学科发展脉络。他在继“元艺术学”理论之后,又对“通律论”进行了新的阐释。2023年,其著作《日本四大美学家》荣获“啄木鸟杯”一等奖。2018年李心峰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艺术体系研究”,并于2023年以“优秀”等级结项。他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思考学术问题,其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李心峰
《从文化艺术上,如何言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李心峰从艺术时代的关系引出话题,回顾了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与美学理论,探讨二者关系对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如何从文化艺术层面言说、命名我们的时代。
讲座现场
艺术时代的关系——艺术理论的重大课题
艺术与时代的关系是艺术理论当中一个基础且重要的课题。通过抓住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这一切入点,更好地展开课题论证和构思,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于一定的时代,在文化上如何言说
对于特定时代的命名,尤其是借鉴“文艺复兴”这一概念来描述中国文化艺术的特定阶段,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焦点。中国今天的艺术发展状况如何?中国当下的艺术理论批评发展状况如何?便成为艺术领域需要我们观察、分析、概括、判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艺术领域需要我们勉力回答的“四问”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面对新时代,我们如何言说?
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文化主体性的觉醒、凸显与强调,这体现在坚定文化自信、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以及自主话语体系的建构上。我们不仅要对时代进行命名,更要创造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以此来延伸和深化我们对时代的理解。
讲座现场
理论与批评上的“中国之问”“时代之问”
我们立足于中国新时代以来的艺术理论批评的实践,将中国新时代以来尤其是《讲话》发表以来的艺术理论批评的总体状况,予以宏观总体的概括,为其命名,是我们对于今日我国艺术领域所发出的“中国之问”“时代之问”的一种有重大意义的、尝试性的回答。
创作上如何言说新时代?
李心峰列举了德国"狂飙突进"(1760-1780)、法国印象派(1874)等案例,同时分享了深圳大学"栽稻"活动。他指出,我们该如何从创作的角度去言说我们所处的时代?从整个艺术系统甚至整个文化层面,又该如何进行言说与命名?这些问题,仍待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讲座现场
孙晓霞结合此次讲座的主题,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文艺复兴”这一概念的西方建构过程,并指出在全球化和地方化共存的时代,每个人都应将“如何言说我们的时代?”与自己的研究相结合。
师生合影
责任编辑:王丽静
推荐关键字:中国艺术研究院 从文化艺术上,如何言说我们的时代? 李心峰 艺术学理论前沿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