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

2025-02-15 16:34:40 来源:潘鲁生民艺馆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编者按:2024年11月15日,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京揭晓。10位年度人物及20位提名人物或是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或是致力于非遗推广与教育的文化工作者,或是为非遗事业默默奉献的管理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非遗传承的动人篇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光明网特别推出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及提名人物系列报道。让我们跟随这些非遗人的脚步,一起探寻中国非遗故事。

  “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仍然任重道远,所以我们还要下乡收集、整理……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谈到这几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潘鲁生充满热情。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潘鲁生。还没出春节,他就启程赶往了广东梅州市的兴宁、大埔、丰顺等地开展民间年俗、民间手工艺、传统村落保护的田野调研。这样忙碌的工作状态对于潘鲁生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用他的话说,“虽然也会疲劳,但是每天活在自己热爱的事业当中,是非常快乐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1481f3b58f91fc1778fdf3b834935d45.png

潘鲁生(受访者供图)

  “这40年来,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乡村度过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潘鲁生走遍了全国各地,无数次深入乡村进行田野调研、信息采集,并撰写《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报告》《美在乡村》等著作。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不仅记录下了他行走的路程,更记录着四十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发展历程。

  讲述最早进行田野调查收集民间艺术品时,他回忆道:“当时工资只有20多元,没有钱购买民间艺术品,很多时候要靠一物换一物。”最早收集民间刺绣时,潘鲁生靠给人画肖像、画四条屏和老乡交换。后来,他将自己的稿费和积累都投入到了这些收藏中,“我觉得这是值得的。”他说。

  上世纪80年代,经济开始发展,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的价值。虽然当时已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但收藏、整理、研究民间工艺的专业博物馆却很少见。潘鲁生意识到,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国家的文化财富。

  20世纪90年代,潘鲁生创办了中国民艺博物馆,长期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在他看来,建立民艺馆的目的,不仅为了展示中华民间的造物智慧,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艺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让更多受众能够接受审美教育,感受文化传承。他先后将民艺收藏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等;2023年10月,又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捐赠上万件民艺收藏,向社会开放潘鲁生民艺馆,进一步加强民艺文化宣传。博物馆的建立,圆了潘鲁生的一个梦,“我的专业是绘画,但我的事业是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这是我终生的事业。”他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ea8bf3443e451124a64053b192df06ca.png

潘鲁生考察调研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受访者供图)

  潘鲁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停留于研究和收藏,更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他带领团队整理制作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持续调查研究手工艺文化遗产转化利用现实,提出发展“中国乡村文化产业”,组织设计志愿者开展“手工艺扶贫”公益服务,打造“手艺农村”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文化资源整合与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种子,如果失去了种子,文化的传统就会断档,对于说唱史诗等非物质形态的艺术,更应加强保护和传承。

  新时代以来,我国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研究和建设成为了当务之急。这期间,潘鲁生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实践,服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投入了更多精力。近年来,他出版了《民艺学论纲》等专著,参与编纂了《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丛书,在2023年主编出版了我国首套系列展示中华农耕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著——36卷《中国民艺馆》丛书,并输出韩语、波兰语、英语版权,开展国际文化遗产项目交流。

  这几年,传统文化火爆出圈,从汉服的流行到英歌舞、西北的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许多网络平台上的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直播,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自发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对文化的认同。”潘鲁生认为,年轻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希望,“他们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中获得了文化身份的认同,文化的传承就有了希望。”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让文化接力棒代代相传。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潘鲁生认为,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新阶段,不仅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动力。我们不仅要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还要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设计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设计创新中传承、表达、交流和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更要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场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通过话语体系的构建,向世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交流中激发民族的文化动力,扩大国际合作交往的朋友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裴刚

推荐关键字:潘鲁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