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至12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一行到梅州市兴宁、大埔、丰顺就客家民间年俗、民间手工艺、传统村落保护等开展田野调研。梅州市及相关县(市)领导、市县文联及民协等陪同调研。
潘鲁生一行先后参加了兴宁市水口官岭村老黄屋“上灯”仪式活动、大埔“刘氏祭春”祭祖仪式活动、三河镇旧寨村 “五显大帝春游民俗”活动、大麻镇小留村正月十二“迎灯”活动、湖寮镇双坑村正月十三“迎灯”活动,丰顺埔寨烧火龙等民俗活动,调研兴宁市水口官岭村围龙屋、大埔邹鲁故居、父子进士牌坊、泰安楼、花萼楼、丰顺种玊上围等古民居和传统村落保护情况,考察县级非遗企油饼制作工艺、大埔高陂陶瓷、丰顺埔寨纸花、烧火龙、丰顺石雕等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情况。
大埔“迎灯”活动和丰顺埔寨烧火龙活动,是客家地区春节元宵期间较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大埔“迎灯”活动时间跨度较长,从农历正月初五至正月二十的“天穿日”,这段时间内进行四个方面的系列活动:一是祭祖。以姓氏宗族为单位,集中到祠堂或远祖的坟上祭祀,祭祀结束后宗族人员集中聚餐。二是迎灯。村里在迎灯前一年内生男丁的人家,都要制作许多花灯,穿挂在竹篙上,称为“杠灯”。迎灯当晚,大人、小孩手里都举着一盏花灯,在村里游行,形成一条长长的灯队,非常壮观。三是上灯。迎灯队伍先到开居祖或始祖婆坟上举行祭拜仪式,然后把花灯内的蜡烛点燃,称为“发灯”,接着人们扛着花灯敲锣打鼓到祠堂,把“新灯”挂在正中的子孙梁上,称为“上灯”,也叫“升灯”。四是摆新丁酒。有新丁的人家要备办鸡、鸭、腊味、米酒、糖果等,邀请亲友和村里人到家里吃新丁酒,庆贺家中“添新丁”。在客家方言中,“灯”与“丁”谐音,“上灯”寓意着祈盼来年村中多添男丁,族群兴旺。大埔“迎灯”活动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家族凝聚力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埔寨火龙”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来源于远古“火龙神话”的故事,已有270多年历史,是一个具有浓郁客家民间风情的传统民俗活动。每逢元宵节,当地民众用竹篾、稻草扎成“金龙”形状,安上炮竹,插上香火,配以锣鼓,进行燃放、舞动,俗称“烧草龙”,意在祈求金龙年年降临人间、人间年年风调雨顺。随着时代发展,在龙的首、身、尾各个部位再装上烟花、火箭,绘上形象逼真的龙鳞,再辅以烟架、禹门和鱼、虾等水族群英,逐渐成为今天这种独具风格的“埔寨火龙”。“埔寨火龙”表演,含“烧禹门”“烧烟架”“烧火龙”等三大项目。“烧禹门”也叫“鲤鱼跳龙门”,“禹门”高六米,设正门和两个小门宽有十余米,形似牌坊门。禹门各处安装有各式烟花,点燃“火老鼠”后,“火老鼠”直射 “禹门”,出现绚丽多彩的“鲤鱼跳龙门”等景观。“烧烟架”也称“烧火树”。“烟架”高达十余米,有十一架不同层次的烟花景观,能自下而上有序地燃放表演。“禹门”的另一只“火老鼠”又飞向“烟架”首层,顷刻间小龙落地生、花篮成双对、落地生银花、大船丰收归、鲤鱼带子游、喜联呈吉祥、花篮串串艳、万箭穿云霄、珠灯成双对、圆盘开好花、花好月又圆等奇景不断出现,非常壮观。最后表演的是“烧火龙”。60多位赤膊壮汉手擎“火龙”,在绣球的逗引下,绕场舞动,龙眼闪闪发光,“鳌鱼”“金鲤”“龙虾”争当先锋,接着,“火龙”在火海中翻腾飞舞,流星漫天,火花四溅,气势磅礴,扣人心弦,铳炮声、礼炮声、喝彩声此起彼伏,震天动地,“烧火龙”达到高潮。“埔寨火龙”自清朝乾隆年间在埔寨兴起以来,年年如是,代代相传,每逢元宵佳节,举行“烧火龙”、“烧烟架”、“烧禹门”等民间艺术表演,以祈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
潘鲁生一行认真听取当地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方面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保护情况介绍,与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客家年俗、手工技艺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现状,对梅州在民俗传承、手工艺发展、传统村落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潘鲁生指出,民风民俗、民间工艺传承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强化原生态、整体性、活化保护,认真做好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创新开发,以生活传承、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将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落到实处。 潘鲁生表示,梅州是集客家文化于大成的世界客都,要立足于传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客家民俗文化和文艺资源,把历史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持续做好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把附存于传统村落的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好,使古村落和民俗民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生生不息的文化动力。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