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去年5月,由他于2022年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当代美术评论人才培养”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优秀申报方案汇编(2025年度)》,该项目是美术类人才培养方向唯一入选方案。
从今年1月30日开始,杨卫陆续在他的个人公众号中推出“圆明园画家村往事”系列。广东浮美术馆将于今年六月推出一个大型的“圆明园画家村文献展”,为了配合该展览活动,杨卫将自己撰写的圆明园回忆文章陆续发出以丰富其史料。美术史研究将是他今年工作的中心所在。在谈到今年行业的发展趋势时,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科技艺术可能会成为今年的行业热点。
杨卫。周赛男摄
对 话
雅昌艺术网:您对过去的2024年有哪些总结?有哪些展览活动和重大事件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杨卫:2024年,整体经济环境不佳,艺术界的活动相对往年不够活跃,大型活动的数量明显减少。但即便如此,仍有一些重要的展览和活动值得关注。
2024年我参观了邯郸国际陶瓷双年展。邯郸是艺术家的摇篮,这是他们首次举办此类大型活动,而且这个展览是与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同期在邯郸举办,所以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关注。这个活动以双年展的形式将传统陶瓷艺术进行当代转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深圳的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已经举办了多届,去年以“自然活力”为主题,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依然充满活力。还有以科技为特色的济南双年展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艺术长沙同样影响力较大。
除了这些,一些博物馆的展览也很有价值,例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持续开展研究性艺术活动,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功能。上半年举办的“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成长历程与中国社会演变的紧密联系;下半年则有“现代艺术之路:林风眠与吴冠中绘画作品展”,让两位曾经留学法国的中国现代艺术巨匠齐聚一堂。还有湖南美术馆举办的齐白石大展、黄永玉大展等等,这些展览不仅作品齐全,而且具有研究性,从美术史角度做了很有的梳理。
另有不少地方举办了一些重要的艺术活动,比如由彭德等人策划的“终南意象:第五届终南论坛平行展”,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举办的新写意主义展览,以及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表现2024”艺术大展等。这些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一是美术史的角度,二是传统与当代的转换与创新,三是公共文化领域,四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现场
雅昌艺术网:从批评家的角度,您对2025年的艺术环境和发展趋势有哪些预判?
杨卫:关于2025年整体社会趋势,我认为不会有太多剧烈变化,但科技艺术可能会成为行业热点。随着AI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年轻艺术家群体也在崛起。与过去更多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不同,他们可能会对未来的科技发展表现出更多兴趣。这是我隐约感觉到的一种变化,也意味着艺术家的关注点可能会与以往有所不同。
雅昌艺术网:在您看来,这些趋势对艺术批评工作将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和挑战?
杨卫:首先是批评的媒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批评主要是依赖于纸媒,现在的纸媒基本已经让给评职称的论文了,而具有时效性和公共性的批评大都转向了网络平台。其次是问题意识的转向,以前的美术批评主要是关注人的问题,而AI和人工智能出现后,技术取代了人,或者说掩盖了人的问题,这势必会对传统艺术批评产生冲击。所以,批评家对此做出何种反应,是坚持过去的人文价值,还是做一个技术主义者,抑或是借助技术工具来重新反思人类和艺术问题,将是考验其水平和能力的地方。
“2024·第16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在河北邯郸召开,年会轮值主席为刘淳先生,学术主持为邱敏女士 ,共有37位美术批评家参与。
雅昌艺术网:作为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请您介绍一下国内目前的批评家群体情况。目前对于美术批评现状的讨论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负面评价,比如非专业、圈子化等等。您对这些问题如何看待?
杨卫:现在的美术批评已经非常多元了,有倾向于美术史的价值批评,有倾向于时效性的现象批评,还有倾向于热点追踪和臧否人物的网络批评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批评都是各自为阵,但又平行发展,构成了今天美术批评生态的丰富性。就效果而言,网络批评当然更加博人眼球,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价值批评,让许多读者认为批评就是要解构、要骂人,而进行理论建构、价值挖掘和分析的文章就不是批评。这是目前的问题,也是从事价值批评面临的困境。我的理解还是在于人,在于每个批评家对自己的要求和选择,有的人要去罗马,而有的人要去耶路撒冷,这是道的不同,没有必要求得一致。至于外界对批评圈有负面评价,我认为是好事,至少它可以督促批评者自我反思。总之,有人喜欢凑热闹,而有人甘愿坐冷板凳,批评界也是一样,因人而异。
雅昌艺术网:您现在湖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任职。以艺术长沙为代表,湖南在去年有很多学术活动和艺术活动举行。您对此有哪些评价?您对湖南地区的艺术生态有哪些观察?
杨卫:长沙现在非常活跃,整体给人的印象是艺术展览很多,且不断有新的机构涌现出来。例如湖南美术馆、谢子龙影像馆、李自健美术馆、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美仑美术馆、芒果美术馆等,还有一些新的空间和机构即将开幕。此外,湖南省画院美术馆和湖南国画馆也展览不断,艺术家们也非常活跃。可以说,在长沙基本感觉不到经济大环境给艺术带来的影响,反而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仍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湖南艺术家近年来“走出去”的力度不够,仅在长沙本地表现得活跃。如上面提到的这些艺术机构举办的许多展览,包括“艺术长沙”等,主要都是引进外地艺术家来长沙。相比而言,本地艺术家“走出去”的机会较少,这是我看到的现象。
这种情况导致长沙(乃至湖南)虽然艺术活动非常活跃,但影响力有限,因为缺乏向外的拓展。与之相比,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西安、武汉、南京等地,不仅不断引进优秀展览,还积极将本地优秀展览和艺术家推向北京、上海、广东等更广泛的地区,形成了有效的链接和互动,因此这些城市的艺术影响力目前远远大于长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湖南的艺术家除了引进优秀展览、在本地保持活跃之外,还应该更多地“走出去”,与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形成真正的“出湖入湘”的互动,从而让湖南的艺术更具人文张力。
雅昌艺术网:您个人在2025年有哪些重要的工作计划?
杨卫:2025年,我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美术史研究,并计划出版几本书,目前已经跟出版社确定了。一方面,我会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一些美术现象的研究,如对宋庄发展史的梳理和研究,这本书预计将在2025年出版。另一方面,我会关注美术史上一些被忽略的个体,尤其是民国时期很有名、后来却因政治和社会等原因被遮蔽的一些艺术家,希望通过对他们的研究填补一些历史的空白和价值的漏洞。
雅昌艺术网:谢谢!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