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中国嘉德2024秋拍 | 读画弹琴且共卿——汤贻汾旧藏“元鹤舞”仲尼式古琴

2024-10-28 09:26:38 来源:快讯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元鶴舞”琴,清湯貞愍公故物也。公號琴隱,而卒不得隱於亂世,亦可傷之也夫。余慕公久,誦其詩集,道光甲午有詠李侍御所遺“真隱”琴詩,頗愛其“相逢知爾還相憶”、“世間何物不可哀”句,是哀侍御亦復自哀也。詩又云“身後猶能奏宮商”、“精魄千年不離此”,今距公被難甫百六十七載,琴中凜凜之氣,想未嘗稍減也。余來歇浦,數撫此琴,聞太古之雅音,感忠烈之遺意,豈宿緣耶?主人復以墨拓本見示,遂識數語,以誌微忱。歲在己亥,仲秋初吉,崇川嚴曉星記。

——严晓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10b93c0c5569172fc30dec39bfcf617d.png

Lot 1979

元  “元鹤舞”仲尼式古琴

通长:123cm  肩宽:18.7cm  尾宽:12.8cm

来源:汤贻汾旧藏;

江兆申旧藏。

琴仲尼式,桐木斫,周身髹熟栗色大漆,琴面设螺钿徽。项部线条挺拔,宽中略扁,肩在两徽半处,张力十足,琴腰内收转折处方中带圆;琴首至肩及尾,比例关系和谐,整体形制浑厚挺拔,选材考究,工艺制作精良。琴背镌刻行书琴铭:元鹤舞。落款:康熙己卯春,四明石翁志。龙池右侧镌刻琴铭:雨生先生携琴嘱铭书十六字以识其略。天圆地方元鹤翱翔,南熏一曲物阜民康。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嘉兴竹里老者张廷济。龙池下方:空山无人,独鹤夜语,戛然长鸣,羽蹁迁舞,凉云度帷,明月在树。开玉梅兮,万株;赏清芬兮,谁与;羌静处兮,厉修直。游心于太古。道光己酉(1849年)花朝前三日,铭为琴隐园主清赏钱塘次闲赵之琛。

读画弹琴且共卿

——汤贻汾旧藏“元鹤舞”仲尼式古琴

严晓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b821b653f4e516b77eff0d906dd039c9.png

汤贻汾(1778—1853)

七十四岁那年,汤贻汾(雨生,1778—1853)给远在异乡的次子汤楙名(1802—1855)寄了三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上马杀贼知汝能,不能草檄武夫耳”(《琴隐园诗集》卷三十六《寄楙儿》),告诫儿子仅仅成为赳赳武夫是远远不够的。这位出身于武官世家的老人,从来不缺乏对武官这一职业的体验。九岁那年,他的祖父与父亲在台湾林爽文之乱中同时殉难,十一岁袭云骑尉世职,十八岁发回两江总督标下学习,后由江苏三江营守备,仕至浙江乐清协副将,直到五十五岁退居金陵。三十八年的武官生涯里,辗转于南国塞北,驻军防匪、入山缉盗、修船缉私的差使没少干,他也因此一路升迁,身居高位。然而这不能让他满足,他心中显然有更高的价值体系。

汤贻汾儒将风流,多才多艺。他的朋友说:“世称武臣能诗者,曹景宗也;武臣能画者,李思训也。余友汤雨生参帅兼之。”(谢堃《春草堂诗话》卷一)当时还有更夸张的观感:“凡天文地舆,百家之学,咸能深造;书画诗文,并臻绝品。嗜饮酒,工弹琴,下至围棋双陆、击剑吹箫诸艺,靡不好,亦靡不精也。”(《墨林今话》卷十五)诸艺之中,真正造就他文化史地位的,是绘画。清代画坛的大家名手,大多集中在顺、康、雍、乾这四朝的一百五十年内;嘉庆以降一百一十多年,绘画,尤其是山水画,远不及前代之盛。而汤贻汾却被公认为道光时期(1821—1850)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与戴熙(1801—1860)齐名,亦即《清史稿》所谓“自道光后卓然名家者,惟汤贻汾、戴熙二人”。用内藤湖南的观点来看,便是“在汤贻汾、戴熙二人于咸丰时代去世后,可以说再没有出现大家”(《中国史通论》)。

成为武官,也许是家族的宿命与职责,但成为文人,方是汤贻汾真正的理想与追求。如果让他选择一件文人身份的标志,大概不会是诗,也不会是画,而很可能是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e235d00dc827224d6af2b3cb83e670e5.png

我被琴称主,琴将剑作宾

嘉庆十二年(1807)秋,因所辖巡船受损被劾,三十岁的汤贻汾去苏州接受审查。审查时间长达四月,居止的旅舍搬了三回,在这一过程中,他“邂逅琴师赵振北,始专琴学”(《诗集》卷三十二《七十感旧》其四十一自注)。所谓“专”,表示之前他对琴学并非毫无所知,甚至多少也会弹一些曲子,只是未曾猛下功夫,究心此道。他学琴的最初动力,也许是想继承父母都“工琴能诗”的家庭传统。不过,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去世又早,而母亲“既寡,绝操,悉焚旧所吟”(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二十七),直到嘉庆二年(1797)擅琴的妻子董琬贞(1776—1847)来归,这才有了“水晶帘下一张琴”(《诗集》卷五《忆三江官舍手种花木十首》)的温馨画面。三十九岁那年,他卖过一张琴,自谓“伴我十三年”(《诗集》卷九《卖琴》),也可见在从赵振北学琴之前数年,已颇得琴中之趣了。

与邂逅赵振北差不多同时,他买了一张琴,还写下了一首极其生动的《试琴》诗(《诗集》卷四):

“行市获破琴,费钱千八百。质厚仅二分,体长不三尺。腹黝年月迷款有“万历”“月”三字可辨,馀字已蚀于鞠通矣,皮皴纹理析。二字虬吟铭,八分凤沼刻。囊归赛千宝,秘不示一客。衲补心先谋,操试意更迫。徽脱轸尚完,尾存足何躄。有弦且强施,自泛抚至实。逾久兴已达,更迟神与役。得宫却失商,叶抹弗谐剔。老翁昧登仙,飞雁艰落翼。私疑弦不齐,否则手生棘。足弦久袖手,契理静调息。如此更抚之,料应不我逆。加膝心弥悠,触响乃愈隔。大弦宽笼铜,小弦溼格磔。何久渊明琴,只足饰空壁。废琴发长嗟,向地思碎掷。奚童急抱走,遂欲索还直。曰此乃古愚,先生欲何益!先生乃哑然,呼童且勿责。转思琴正佳,愚则克守默。处世实我师,从当永珍惜。易名为古愚,子孙奉为则。”

这天,汤贻汾买了一张万历时期的破琴,名为“虬吟”,宝贵无比,满怀期待带回去,心里想着将来要给它修修补补,可还是忍不住立刻上手试弹。琴徽脱落不要紧,轸子都完好,琴尾也在,只是琴足有高低,未免有些不平。将琴弦勉强装上去,试完泛音试实音。摸了一会儿,兴致渐起,想进一步往下弹,但音不是这里不准,就是那里不准,指法之间也不顺畅。“仙翁”调弦,总对不上;弹到《平沙落雁》描写“落雁”的段落,也十分艰难。他不免怀疑问题出在弦上,要不就是自己好久不弹了,手生荆棘。他紧紧弦,敛手静坐,调息片刻,心想:这下不会让我失望了吧?这回把琴放在膝头弹,心情也很放松,但没想到,弹出来的声音却更糟糕了。粗弦空阔如鼓声,细弦缓迟如鸟鸣,这是个只能挂在墙上做装饰的琴,没法弹呀!他长长叹了口气,连摔碎这张琴的心思都有了。童子在旁边看到他这个样子,赶紧把琴抱走,要去退货,还说:“这只是个老蠢货(古愚),先生留之何用!”他不禁哑然,让童子不要找去算账了。回头想想,琴也还不错,愚蠢就能管住嘴巴少说话,可以作为处世的老师。于是,他将琴改了个名字,叫“古愚”,希望子孙们也要记得这个处世的准则。

这首诗充斥着琴学名词,非深谙者不能尽知,又兼描写细腻入微,充分表达了汤贻汾几度起落的心情,在以琴为题材的诗作中是非常罕见的。读过之后,汤贻汾对琴的痴迷之态,就怎么也挥之不去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eeaeab748d6898071de7481717769e47.png

从这首《试琴》开始,汤贻汾的诗集中开始大量出现“琴诗”,可见他沉浸此道之深。《试琴》之后,是一首《秋夜》:“纸窗修竹静,独酌调幽琴。琴意冷于月,酒香浓入襟。怀人都在夜,得句不由心。一笑囊琴入,空潭雁影深。”再如《携琴憩北禺山飞泉亭》:“抱琴何处弹?来与流泉和。我外复谁听,亭边竹千个。”(《诗集》卷九)又如《罢琴》:“罢琴忆远人,寒抱梅花寝。……为我荐朱弦,至今承泪点。”(《诗集》卷十四)又如《过春如诗味斋》:“懒寻诗去待诗寻,诗不寻来便弄琴。不是看花偏肎过,孝尼应有学琴心。”(《诗集》卷十六)又如《张琴》:“横琴竹西牗,四面雪山青。兴来时一弄,白鹤下来听。”(《诗集》卷二十二)又如《琴清月满轩》:“琴声得月清,月色当轩满。”(《诗集》卷二十八)又如《蝶恋花·舟中琴夜回忆匡庐之游》:“江树萋迷山月小,吟懒眠难,独抚《潇湘操》。……一琴闲着山童抱。”(《词集》卷二)。最妙的是他夏日浴罢,“披襟散发听蝉琴,此是闲官旧清福”(《诗集》卷十五《五月廿五日琴隐园作》),直把蝉声当琴声。

琴友也开始成为他一再提及的特定群体,赵振北之外,还有王天锡(《诗集》卷三十二《七十感旧》其九十八)、沈琴痴(《诗集》卷十八《赠琴师沈琴痴即以留别》)、武听梧(《诗集》卷二十三《赠琴师武听梧》)、僧崇敬(《诗集》卷三十六《九月二十五日……》)、德峰上人(《诗集》卷三十六《十月十日同人集护国寺庵之来峰阁分得尾字》)等。有两次与琴友的邂逅,都被他写入了《七十感旧》诗,无疑是他最珍贵的记忆。第一次是嘉庆十五年(1810)年初,他去广东赴任,舟过南康,一开始只有丝桐相伴:“折梅入篷底,幽琴与之调。调琴亦已歇,共尔眠清宵。”(《诗集》卷九《南康舟中即事》)但很快,知音出现了:

“推篷对寒月,掩卷啜清茗。寂坐防愁侵,早眠嫌夜永。素琴同款语,清波照孤影。来朝杨柳岸,有客移舟并。从容揖我前,衣冠殊秀整。自言乍闻琴,琴趣喜默领。为我一再鼓,牙期遇何幸。不厌江湖长,但觉尘嚣静。自携游侣游,常伴鱼龙醒。昨共黄山僧,鸣琴古阁迥。夜半无人知,难忘此幽景。且喜知音人,都过梅花岭。

下有小字注,言其本事:

舟过南康,有邻舟人谒予,自言闻琴而来。叩其姓名,桐城姚季谐赓之,伯昂侍郎季弟,以府经历试牒岭南者。请弹一二曲,指熟音清,因偕之行,舟中琴声日夕不辍。入都时泊滕王阁下,遇黄山僧淡庵。尝中夜携琴登阁,各弄数曲。时淡庵自江南之广州。余所携琴有铭曰“错道人游侣”。(《诗集》卷三十二《七十感旧》其七十四自注)

第二次是十五年后的道光五年(1825),他在出差途中邂逅一位金陵琴友丁赞,两人十分投缘,弹琴饮酒,几至通宵,临别还赠之以诗:“知音非必少,君子不求知。襆被黄云里,相逢白发时。乡心共灯火,秋气入琴丝。何日重杯酒,秦淮花满枝。”(《诗集》卷十五《保阳旅舍邂逅金陵人丁赞琴酒流连遂至达旦口占别之》)这次相逢二十多年后,他还在感慨“终夜琴话,风尘中殊不易得也”(《诗集》卷三十二《七十感旧》其一百零六自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03321489b0abe5939296336e924d125f.png

琴还在汤贻汾的公务中派上了用场。他在广州任职期间,不少亡命之徒以为当地人种蓼蓝为掩护,隐匿在罗浮山一带。道光二年(1822)三月,他奉命改为道装,更姓名为“易贝水”(取“汤贻汾”三字之半),号扫云子,带上随从,入山摸底,随处访缉。他的道装打扮是“黄冠破衲,携一琴一麈”(《逍遥巾传奇叙》),麈者拂尘也,算羽士的常规配置,琴更具备迷惑性,容易让匪盗放松警惕。这半个多月里他如何历险,没留下什么记录,却“藉得穷两山之胜”(《诗集》卷三十二《七十感旧》其七十六自注),想必罗浮山的山石涧水、草木风烟都曾听过他的琴声。缉盗如此,日常可知,他风流自赏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道光八年(1828)正月,他在为期湖州的半年公务结束,临行“湖人皆摹予抱琴小像,藏之归云庵,题者纷纷。顷有携来示予者,不胜其愧且感也”。他的题诗有“卅年琴剑慨风尘”、“抱琴曾到此山中”等句,比较矜持,但内心总还是高兴的。如今所见的汤贻汾画像五种,抱琴像占其二,不知哪种更近于湖州人的摹写之本。

道光十六年(1836)春,汤贻汾已年近六旬,退居金陵也三年有半了,他开始在纱帽巷新居营造琴隐园。《初营琴隐园十八咏》即“开径”、“种树”、“乞竹”、“疏池”、“补石”、“治圃”、“护花”、“芟草”、“支棚”、“编篱”、“泥窗”、“设榻”、“藏书”“读画”、“挂剑”、“张琴”、“焚香”、“题额”(《诗集》卷二十二),历数造园的过程与欢欣。汤贻汾的最后十多年光阴,大多在这里度过。琴隐园也因为他与文友们的诗酒酬唱,成为名重一时的东南胜地。

不过,这已不是他第一次营造琴隐园。嘉庆二十三年(1818)至道光六年(1826)这八年间,他在山西灵丘官署就营造过一个同名的园子,而他第一次提到“琴隐”还要更早,那是在嘉庆二十年(1815)“自题《琴隐图》”(《诗集》卷九)。琴隐者,隐于琴也。实际上,这一想法还可以追溯到前一年。那年,他铸造了两把剑,分别名之以“错”与“琴宾”。在汤贻汾的时代,剑早已在实战中被淘汰,所具备者不过象征意义而已。他说:“我被琴称主,琴将剑作宾。”(《诗集》卷八《又铸一剑铭曰琴宾》)人、琴、剑三者之间,秩序井然。剑无疑是他武人生涯的象征,琴则是他文人理想的代表,剑不过是“琴之宾”而已。等到了《自题〈琴隐图〉》时,虽然还是以人、琴、剑开头,已是“身外馀长剑,剑边惟古琴。留琴且卖剑,一笑入山深”。他的志向与追求,一以贯之。

谁记西堂烹雪夜,胆瓶青案对弹琴

大约在乙亥(1815),汤贻汾在九江收到了妻子董琬贞从广州寄来的墨梅图,上题《卜算子》词以代家书:

折得岭南梅,忆着江南雪。君到江南雪一鞭,可是梅时节?  画了一枝成,没个谁评说。抵得家书寄与看,瘦似人今日。

汤贻汾依韵和云:

“一梦落春风,万里缄香雪。不定相逢在几时,别是黄梅节。  别恨雨纷纷,只共梅花说。嫁得林逋瘦一双,长是天寒日。(《词集》卷二)

赠答之雅,措辞之妙,用情之深,可见他们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伴侣而已。”

董琬贞出身海盐名门,因早孤,在母亲庄氏家长大,而汤贻汾的姑姑又嫁入庄氏,遂得为媒而缔结良缘姻。他们的成长环境类似,教养、趣味接近,又都在儿时便丧父,难免格外珍重彼此。灵丘官署的琴隐园刚刚落成时,汤贻汾写过一首《琴隐园落成与内子置酒日佳台作》,在描绘了园中景色之后,“丝竹中年馀绮习,诗歌今日入边声。料无二仲来相就,读画弹琴且共卿”(《诗集》卷十一),自认人到中年,奏乐仍难免少年时的绮丽习气,这一细节颇有些可爱的气息,而边塞苦寒,同道难遇,能够一起享受琴画之乐的,也只有夫妻二人了,又可见彼此扶持的情谊。差不多同时,他还有一首《与内子合写梅》:“一双斑管共幽吟,昨夜梅妻梦故林。谁记西堂烹雪夜,胆瓶青案对弹琴。”(《诗集》卷十一)从现实中的“合写梅”,到记忆中的“对弹琴”,一般恬静幽美,萦人心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e745cdd66e24bc2dbda5e9d2b89413b6.png

汤贻汾 董琬贞 梅菊合璧 立轴 中国嘉德2014春季拍卖会

对弹之外,自然也会各自独奏,彼此倾听。汤贻汾写过一首《风入松·秋夜听内子理琴》词:“晓风吹雨过妆楼,新月上帘钩。夜香烧罢红栏静,尽伊侬、绿绮赓酬。不怕满身风露,一弦一点清秋。  自然织玉韵清悠,小病指声柔。几回爱惜拈花爪,把并刀、婉转愁脩。玉钏生憎腕重,罗衫怪底香流。”(《词集》卷二)有环境,有细节,可当纪实看。

他们都曾以琴入画。汤贻汾有《壶山琴画图》,董琬贞有《梅窗琴趣图》,今皆不存。汤贻汾曾以《梅窗琴趣图》征题,除了词集中保留的他们俩《青玉案》各一首,目前还能看到陈逢衡(1778—1855)、张维屏(1780—1859)、吴藻(1799—1862)等人所题之作。据《家传》,汤楙名早逝的妻子金佩芬(1800—1828)也题过一首词。汤贻汾曾经说过:“《琴隐园》《画梅楼》二图,全家都在山水中。”(《汤贞愍公年谱》)

其实,他们全家也都在琴声之中。

结婚第二年,长女汤箫(1798—1845)出生,从小跟母亲学琴。嘉庆二十二年(1817),汤贻汾写过一首词《长命女·舟夜听女箫弹琴》(《词集》卷二),可能是在北上灵丘赴任途中所作。没几天,汤箫病了,“女肃(按:是“箫”之误)至岳州而病,太守陈公燧,余戚也,送医疗之。尝学琴于母,舟夜恒对月数弄,以不得抱琴一登岳阳楼为憾”(《诗集》卷三十二《七十感旧》其八十六自注)。这句话里,学琴与登岳阳楼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却又一笔带过,似乎无需多言。最合适的解释,当是汤箫学过《岳阳三醉》这首琴曲,因此才会路过岳州“以不得抱琴一登岳阳楼为憾”。

寄托了汤贻汾最大期待的,是长子汤绶名(寿民,1801—1846)。“寿民资性过人,弱龄以能诗称,善鼓琴。在东粤时,曾方伯燠于人日燕海内名宿,君隅坐挥弦,指法精熟,举座叹赏。方伯曾诗有曰:抱琴身只如琴长。又曰:十指嫩若初生篁,试弹一曲惊老苍。君工篆隶行草,兼精铁笔画理,一时艳称之。”(同治《汤氏家乘》卷八《寿民公墓志》)“抱琴身只如琴长”,画面感如此之强,令人难忘。曾燠(宾谷,1759—1831)时为广东布政使,诗文精妙,称誉一时,倡导风雅,引领风气。少年汤绶名亦因之名扬一时。陈逢衡在题《梅窗琴趣图》时,将汤绶名比为站立在汤贻汾身旁的翩翩“雏凤”,特注云:“令子寿民年十四,曾以琴学见赏曾宾谷中丞。”(《读骚楼诗初集》卷一《双湖夫人梅窗琴趣图》)此嘉庆二十年(1815)事也。汤贻汾还记载:“儿工琴,兼擅竹肉。予所著传奇诸种,能按谱教婢子辈歌之。”如此佳儿,如何不爱?(《诗集》卷三十一《哭绶儿》)他退居金陵后,承袭云骑尉世职的就是这位令人自豪的长子。

汤楙名与三子汤禄名(1804—1874)、妹妹汤嘉名(?—1853)是否会弹琴,暂未看到明确记载,目前只知道汤楙名的妻子金佩芬工于琴。但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想不会反而是一件难事。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全都擅长绘事,尤其是汤禄名,十五岁那年的一张画,就让父亲模仿古人,作出了“此童能画当致名”(《诗集》卷十一《题幼子禄名画》)的预言。

灵丘关塞长居八年,全家备极艰苦。好在有这些丰富的精神世界,足以抵御物质的贫乏、环境的窘迫。正如《七十感旧》诗第八十九首所云:“何处非吾家,得闲即乐土。茅亭借树营,峭石当窗补。四面网青山,短琴一时抚。”小字注云:“时与家人以诗画琴樽藉消岑寂。”(《诗集》卷三十二)汤贻汾看到“琴隐园松下一石屹立如人”,便在其上勒“听琴”二字,旁边置一石几,“时张琴其间”(《诗集》卷十一)。后来如愿南返,诗酒琴画仍然是一家人最常见的娱乐方式。道光九年(1829)汤贻汾在衢州,又游石崆山,找到了去年在此弹琴之处,小字注说:“戊子春日同家人来饮,花下弹琴赋诗,欢聚竟日。”(《诗集》卷十七《重游石崆山留题时量移杭州》)又是一派山水琴声,“全家都在”的光景。

道光二十五年岁末(公历已至1846年初),汤绶名殁,年仅四十五岁。这一年汤贻汾六十八岁,董琬贞七十岁,残年至哀,莫过于此。汤绶名琴名最盛,老父对琴伤神,从此绝弦不弹,正如五十多年前他的母亲杨氏得知丈夫殉国,便罢琴终身一样。然而,“逢人便触伤心事,举笔都成哭子诗”(《诗集》卷三十一《哭绶儿》),他对长子的思念也与琴紧密相连:他会想起二十多年前,王利亨邀他们父子游小方壶,“携琴去何所,壶山秋气清。三人互操缦,山鸟依檐听”(《诗集》卷三十二《七十感旧》其九十自注);他为老友写挽诗,会想起数人“探梅西崦,寿民于梅林下抚《梅花三弄》一曲”,如今“可怜西崦春无恙,《三弄》声残首怕回”(《诗集》卷三十五《戴铜士茂才以避债投缳,诗以挽之》)。这时候,“琴隐”倒像在说,琴是他的隐痛了。

前引汤贻汾寄汤楙名诗,在汤楙名前往广西剿匪的途中。其时广西最大的兵事,为“洪杨之乱”,亦即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的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年(1852)七月,汤楙名还因守城有功,迁全州州判。但在随后的半年里,形势陡然一变,太平军围长沙,克岳州,陷武昌,咸丰三年(1853)正月,兵锋已抵金陵城下。二月十一日(3月19日),城破。在幸存者的记述中,七十六岁的退休武官汤贻汾的最后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当日,仪凤门城破,太平军从破口杀入。汤贻汾率民勇驰援,至北新街菜市与敌人遭遇,展开巷战。敌人势不可挡,民勇死伤甚重,终于溃败。汤绶名之子汤世佺是年十八岁,“巷战时身被六创,幸得不死”。汤贻汾仍奋勇向前,被家人强拉撤退,到净戒寺李氏宅中安顿下来。他手握战刀,想要自刎,被环绕在侧的家人们哭泣着阻止了。

这时候,有消息说敌人已被赶出城外,汤贻汾情绪稳定下来,立即派人四处召集兵勇,同时写信给上元知县刘同缨,请他速速分发粮食,备兵勇夜食。当晚,他仍然外出巡视。没多久得到消息,两江总督陆建瀛(1792—1853)已经遇难,刘同缨也已自尽,天一亮,敌人必定会大举入城。汤贻汾知道事不可为,决意死节,写下绝命诗一首交给家人,说:“宅外一池水,吾死所也。”家人故意拖延了一阵,但到了三更时分,汤贻汾出门,“北向叩首辞阙,复东向叩首辞祖庙,扶杖从容赴水死”。这是在二月十二日子时(3月19日23时至20日1时)的事。女儿汤嘉名正好归宁,也随同投水殉难;他还有个新得的三岁幼子汤永名,此后不久亦忽然殇亡。(《汤贞愍公年谱》)

汤贻汾的祖父与父亲同日殉难,满门忠烈,时有定评。何曾料想六十多年之后,汤贻汾与他的女儿又逢国变,天道冥冥,似有宿命。加之汤贻汾生前已于文坛艺苑享有盛誉,“大雅聚一门,逸韵流芬芳”(《读骚楼诗初集》卷一《双湖夫人梅窗琴趣图》),有清一代,汤家始终为士林共仰。汤贻汾虽以琴为精神家园,但手挥五弦,声随指散,亦无琴学著述,琴名终为画名所掩。直到数十年后,他才等来了一位隔代知音,苏州名诗人金天羽(1874—1947)。金天羽将邝露、云志高、江嗣珏和汤贻汾四人并称“琴仙”,作《四琴仙传》。虽说着眼点还是表彰汤贻汾的“凛然大节”,但“明清两朝精于琴者亦多矣,取其绝特者四人焉”的态度,终究是将汤贻汾纳入了重要琴人的行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3f643ec26e95d19b504f52c9fa343299.png

汤贻汾的儿子中,经他预言当能以画致名的汤禄名果然未负厚望——他没有继承父亲的山水画艺,而以花卉果实擅长,又工仕女,为世所称。清末民初之际,汤禄名的两个孙子汤寅(1876—1958)、汤涤(1878—1948)亦精于绘事,且均工山水,尤以汤涤名重一时。

一百五十年丹青不衰,但西堂烹雪,青案对弹的琴韵,终究是遥不可闻了。

我琴十有二,一一古人遗

道光十四年(1834)的一天,汤贻汾在名将张勇府邸旧址见到了已故老友李仲昭(1777—1834前)的女婿刘保泰。李仲昭为御史,以刚正称,著之于史,惟其擅琴则今人罕知。刘保泰带来了李仲昭的“真隐”琴,“有赞有记”。汤贻汾由此“忆二十年前侍御尝携此访予羊城,各弄数曲,顷忽覩之于白门安园,不胜人琴之感,因作歌以之”(《诗集》卷二十一)。长诗回顾会琴往事之后,汤贻汾情绪涌动起来:

“回头忽忽二十载,不意人亡琴尚在。梅州至此路七千,此琴不识来何年。相逢知尔还相忆,花下摩挲泪似泉。泪似泉,君莫讶,“游侣”行看偿米价(予有琴,铭曰“错道人游侣”)。十二桐君终属谁,眼中扉径他人开(予蓄琴十二,颜所居曰“十二古琴书屋”,本保绪宅,今将易主)。世间何物不可哀,刘郎但愿宝此无离乖。君不见中郎中散长不死,身后犹能奏宫徵。清风明月好林亭,精魄千年不离此。

这一年汤贻汾五十七岁,生了场重病,手头也紧,故诗中有“‘游侣’行看偿米价”之言。“游侣”是他带去广东任上的琴,与李仲昭会琴时所弹必是此琴,因此看到老友“人亡琴尚在”,才会想起自己的“游侣”。但这时候他已经在想,自己的十二张古琴,将来会是谁的呢?眼前的这个宅院,马上要归别人所有了。

然而,“游侣”终究没有“偿米价”。九年后(1843),他写《琴隐园杂咏二十四首》诗。第一首就是《十二古琴书屋》:

“我琴十有二,一一古人遗。古人是何代,惟有琴知之。一瞬古人我,后来谁我知。珍重帘前月,千古常相随。(《诗集》卷二十八)”

他又在发幽然之思:我这十二张琴,是哪些古人留下的,只有琴自己知道;以后又有谁会知道,我曾是它们的主人呢?

那且不妨先来看看汤贻汾遗留下的琴,已知几何。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三十九岁那年他卖掉的那一张,不在“十二古琴”之内。最早出现“十二古琴书屋”的说法在他五十七岁时,他应该不会把之前卖掉的琴算在其中。

考察文献,当从他自己的《琴隐园诗集》开始。诗集中可勾稽出两张:一为“古愚”,原名“虬吟”,即前引《试琴》诗所详载者。既然他说“处世实我师,从当永珍惜。易名为古愚,子孙奉为则”,那就不会轻易出手了,定在“十二”之内。一为“错道人游侣”,简称“游侣”(“错道人”是汤贻汾的别号)。与姚赓之(1782—1838)“舟中琴声日夕不辍”,与姚赓之、僧淡庵“中夜携琴登(滕王)阁”,与李仲昭的“真隐”琴“一时赠答不用诗,同把此琴酬唱之”,“携一琴一麈”乔装入罗浮山的,都是它。

见诸他书的,有韩古香所遗宋琴一张。《墨林今话》卷十七:

“韩古香桂,武进人。少攻举业,不得志,弃去,从钱塘李玉峰学琴。……弄笔偶倦,时鼓一曲,泠泠然有乘风之想,回视笔墨中,如有灵气往来也。其生平所宝宋琴,殁后归汤雨生都督古琴之列矣。”

韩古香为《二香琴谱》辑订者蒋文勋的古琴老师,亦即蒋氏纪念的“二香”之一。汤贻汾是武进人,与韩古香同乡,他得到此琴,可能有地域上的便利。韩古香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七月十七日之前(蒋文勋《祭韩古香先生文》),汤贻汾得其宋琴的时间,大概在此前后。

以上三琴,今皆未见,倘若不存,也未必尽毁于汤贻汾身后。道光二十八年(1848)夏,金陵连日暴雨,初秋乃至水淹南城,琴隐园“靡有孑遗,墙摧屋攲,琴书尽毁”。那天晚上,汤贻汾“彻夜不寐,惘然成诗”,有“转悔琴书迟未典”(《诗集》卷三十三)这般无奈的句子。半生心血毁于一旦之际,“惘然”二字更觉此时无声胜有声。

不过,“尽毁”应该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一来,人在遭受巨大损失之际,总有一种被剥夺一切的强烈感受;二来“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孙子·火攻》),除非水灾引起次生伤害,大多时候,琴可以在短期内抢救出来。十二张古琴无一幸存,可能性不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21ae528d903eb399df553f9d3262c3f4.png

明末张敬修斫仲尼式古琴 上海博物馆藏

如今,可以明确为汤贻汾藏琴的至少还存世四张。第一张,明末张敬修斫,今归上海博物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717741a46e39de1b291e9240c23b0d65.png

中国嘉德2023春拍俪松居旧藏 Lot 4611“金声玉振”朱致远仲尼式古琴 成交价:966万

第二张,元明之际朱致远斫,曾为俪松居长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f1a97e76f81ad4993d0055b63734c037.png

第三张,“元鹤舞”,吴钊先生定为元琴,仲尼式,台湾江兆申(1925—1996)旧藏,庚寅夏见于京华拍场,今归海上留月馆。此琴琴名为草书“元鹤舞”,下有落款四行“康熙己卯春,四明石翁志”。此处之“元”与元代无关,实为避康熙帝“玄”字之讳,“玄鹤舞”用《韩非子·十过》师旷三奏而玄鹤舞的典故。康熙己卯(1699)题字之四明(宁波)石翁,未详何人。据介绍,“琴长122厘米,额宽17.5厘米,肩宽18.5厘米,尾宽12.5厘米。桐木质地”。

此琴池左有张廷济(1768—1848)铭:

“雨生先生携琴嘱铭,书十六字以识其略

天圆地方,元鹤翱翔。

南熏一曲,物阜民康。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嘉兴竹里老者张廷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2eb9e2cdc18ad7d45ee48045f29a5cc2.png

龙池下又有铭文七行,出自赵之琛(1781—1852)之手:

“空山无人,独鹤夜语。戛然长鸣,羽蹁迁舞。凉云度帷,明月在树。开玉梅兮万株,赏清芬兮谁与。羌静处兮厉修,直游心于太古。

道光己酉花朝前三日,铭为琴隐园主清赏。钱塘次闲赵之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af0cfb27c313de845bef1d753e115d13.png

铭文分别作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十九年(1849)春。赵之琛作此铭时,汤贻汾尚未回水灾后的琴隐园,可能住在北城新辟的别墅狮子窟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56c8d8feee71b6d0fc94595d0a7ead6b.png

在历史长河中,终究是隐去的琴多。也许亏得晚清士林尊崇汤贞愍公(汤贻汾谥号)其人、珍重他的遗物,“十二古琴书屋”遗存才有三分之一遗存至今,这已是极其难得了。

本文节选严晓星先生《读书弹琴且共卿》

(癸卯谷雨前二日初稿,甲辰谷雨前三日增订)

参考文献:

《水流云在馆诗钞》,[清]宋晋撰,光绪丙辰(1886)。

《汤贞愍公年谱》,陈韬编,民国二十二年(1933)。

《逍遥巾杂剧》,[清]汤贻汾著,襄社,民国二十五年(1936)。

《清史稿》第40册,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7月。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 江苏卷》,黄翔鹏主编,马承源,王子初分卷主编,大象出版社,1996年12月。

《汤贻汾年谱》,高巨益、张力,载《朵云》总第50期,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2月。

《中国诗话珍本丛刊》第21册,蔡镇楚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12月。

《操缦琐记》,张子谦著,中华书局,2005年10月。

《自珍集》,王世襄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3月。

《天放楼诗文集》,金天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7册,本社编,凤凰出版社,2008年4月。

《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25、526册,《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中国古琴民间典藏》,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北京乐器学会编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11月。

《中国古琴珍萃》增订本,吴钊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6月。

《墨林今话》,[清]蒋宝龄撰,程青岳批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6月。

《中国史通论》,[日]内藤湖南著,夏应元、钱婉约译,九州出版社,2018年2月。

《汤贻汾年谱》,孙超著,黑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9年3月20日。

《高罗佩事辑》增订本,严晓星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19年7月。

《汤定之琴事点滴》,严晓星,载上海《文汇报》,2021年9月7日。

高罗佩日记手稿摘选,张凌译。未刊。

袁荃猷日记手稿,1948年4—12月。未刊。

关仲航手写简历,约1958—1966年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0/80f5ebc7a15385c9e5f76eafc85c20c7.jpg


责任编辑:孟语

推荐关键字:中国嘉德2024秋拍 古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