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专稿 | 郑小娟:在湖湘文化里走来走去

2024-09-18 14:43:43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1982年冬,在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的郑小娟,接到了来自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借调通知,要协助丈夫、艺术家姜坤完成巨幅中国工笔画《苗岭赶秋图》。也正因为这次合作,让郑小娟随意将在家里画的《山雀》带去了并贴在画室墙上,被检查创作的蔡若虹、叶浅予、黄胄等老先生发现,就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

经历几个月的创作时间,让主持创作班的黄胄先生对姜坤的绘画水平和创作能力有所了解。黄胄先生几次找他谈,希望他们能留在中国画研究院发展,并且说:“可以把你爱人也调来。”但是姜坤不愿意。他说:“我不能离开潇湘之地,离开就画不下去了...”

“我当时也劝过他,还可以深入生活。但是姜坤很坚决地说:‘深入生活和在这里生活,两者是不一样的。’”

时隔40多年,郑小娟再度回忆往事,点滴依然清晰。回到湖湘大地,这个选择对姜坤重要,对郑小娟也同样重要:从北京回来后,郑小娟再次创作《山雀》,参加了湖南工笔画进京展得到了广泛好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4年-1990年调任湖南美术出版社担任社长兼总编。1987年11月,郑小娟利用业余时间协助姜坤完成了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陈列女尸展厅壁画《人神世界》。

2022年6月,姜坤因病逝世,而郑小娟以惊人的毅力和忍耐,在病痛的折磨下,完成了姜坤画集的编辑和出版。今年8月,姜坤成为湖南美术馆推出的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第二期的首位艺术家。一同展出的还有郑小娟个展“泥土芬芳——郑小娟艺术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郑小娟在画展开幕式上深情地说:“感谢湖湘大地养育之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f0c9601660a4a3ba2f6904c9bb5b334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2d86c2e5cf54a6820462c75467b907a4.png

开展的这些天里,郑小娟接到了来自湖南多个地区的亲朋好友、学生们的电话。他们跟郑小娟分享看展体验,有个宁乡的朋友说连续过来看了两三次。郑小娟非常高兴:“我们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我们的整个人生,从起步到晚年,除了去写生、采风,基本上都是在湖南度过。在湖湘文化里走来走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们的养料,培养了我们的性格和艺术。”

在展览开幕后,雅昌艺术网到访郑小娟的家中,从本次展览出发展开对话。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里,84岁高龄的艺术家梳理了她的人生之路与艺术之路,展示了她在湖湘文化中走来走去的这么多年,收获的经历和感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50e127454ccbd3ae683cdbcf35e16345.png

艺术家郑小娟

对话

雅昌艺术网:展览开幕至今,您对本次展览有哪些评价?收到了哪些反馈?

郑小娟:我和姜坤此前也做过几次双人展:2007年在中国美术馆做了“山外山——姜坤、郑小娟画展”,2008年在台湾举行了“姜坤郑小娟中国画精品展”。2021年,受李自健先生的热情邀请在李自健美术馆举办了“80伉俪 书画人生——姜坤、郑小娟画展”,深受观众的好评和欣赏。这次展览由湖南省文联、湖南美术馆共同推出,是同一天开幕的双个展,作品并不多,姜老师的展览展出了60多件,我的个展只有40多件作品。我原本还有点担心不能体现全面。后来布展完成后看到效果,策划和设计都做得非常好。展览很精致,作品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观众看展也不会累。这种少而精的展览,与大而全的展览相比,也有让人惊喜的一面。

雅昌艺术网:展览主题为“泥土芬芳”。请介绍一下这个展览主题的来历?

郑小娟:原山东省委党校教授王延超曾用笔名林玉,为我写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就是《泥土芬芳——读郑小娟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她是在1988年1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上看到了我的作品,有《山雀》《阿妈》《秋收》《苗岭赶秋图》。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得这个题目。她只是在杂志上看到了我的作品,但是很理解我的创作理念。我所有的创作主题,都与这片土地以及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有关。这是我的创作源泉、动力和重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af73af1c5e6b421e47fa2e12d75bb336.png

《山雀》

雅昌艺术网:《山雀》是走进展厅看到的第一件展品,对您来说,也非常有意义。请您为我们回顾一下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郑小娟:1982年,我从湖南人民出版社调到了刚成立的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有同事提议办个小展览,我们都很高兴,我就利用晚上的时间画了《山雀》:在家中居室墙上贴上一张高丽纸,然后起稿、勾线、着色。展览没有办成。同年年底,中国画研究院借调我到北京,协助姜坤完成《苗岭赶秋图》。我们随意地将《山雀》几张画贴在画室的墙上。有一天,蔡若虹、叶浅予、黄胄等先生照例来审查指导创作,见到《山雀》时,三位先生同时表示惊喜。蔡若虹先生脱口而出:“啊,现代派!”黄胄先生当时就决定此画由画院收藏。《苗岭赶秋图》与《山雀》一同由中国画研究院收藏,并且这两幅画都入选“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回到长沙,利用工作之余,我又画了一张《山雀》,参加198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湖南工笔画展览”,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后来,我和姜坤总结,《山雀》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并不是它画得如何好,而是因为在严格的主题绘画中,突然出现了一张很轻松的绘画,恰好契合了人们改革开放后轻松舒畅的欢快情怀。我也很高兴,我可以自由画画了,春天来了。

雅昌艺术网:本次展览是从您的第一件工笔画作品展开。其实在此之前,您已经从事艺术创作多年。您对于画画的热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郑小娟:父亲爱好书画收藏,我受其影响从小爱上画画,从小学到中学都是课外活动美术组的成员。在小学时,我遇到了我的启蒙老师王超尘。他是我们的美术老师,书法很厉害,尤其是隶书在日本很受欢迎;同时也教音乐,小提琴、钢琴的演奏都很厉害。他用身体力行教会我,要重视姊妹艺术的重要性。他现在已经90多岁了,我们是很好的朋友,姜老师的“绝笔”《金秋时节山乡醉》请了他题词。

在艺芳女子中学读书时,周昭怡先生(书法家)担任校长。我当时像个男孩子,喜欢打球、踢球。有一次和同学踢足球,将周昭仪校长办公室的玻璃给打坏了。我吓了一大跳,后来也没有被追究。我长大后开始在工作之余坚持画画,她还送了我很多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46b1ea67a14f517b0df4dd8c50e5e409.jpg

芦苇荡》 104cm×87cm 1991 

雅昌艺术网: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系统的艺术训练和教育?

郑小娟:1957年响应政府号召,我初中毕业到洞庭湖畔安乡县插队落户,成了“中国第一代知青”。因为经常受邀去农家画灶画、门画,时任县长雷志刚将我调到了县城,在县文教科老师带着,我把壁画画遍了安乡县城。也因为这样,后来我被选送至常德参加湖南文艺学院的招生考试,顺利被录取。2014年,我在工笔画作品《赶考》中再现了这个场景。要去常德得先坐小船再上轮渡。当时湖面已经起风,小船都不再出行。我掏出了身上仅有的5块钱,劝说船夫将我送过去。

雅昌艺术网:作为您的第一件工笔画作品,请您介绍一下《湖上新兵》和《春》的创作过程以及背景。

郑小娟:这件作品是我在大学时期完成的。1958年,我成为湖南文艺学院的一名学生。那时的湖南文艺学院包含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美术各系。李谷一跟我同一届录取。1959年,学校改名为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德高望重、著名版画家黄肇昌先生是我们的系主任。我们开始上课,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基本功。在聂南溪教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我的第一张工笔画《湖上新兵》,这张作品后来还参加了国际劳动妇女节全国美展;在颜家龙教授指导下完成第一幅中国画写意画《春》,为毕业创作,参加了全国美展。

五年的大学生活中,在老师们的教导和带领下,我先后经历了“大炼钢铁”和“三年困难时期”。经历过生活的各种历练,我告诫自己不能动摇坚守的志向和信念。环境的改变和生活的艰难,我都不能放下画笔,尽可能多地寻找机会练习绘画技巧,坚持创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6b71d5e7835bae601912789a8c611742.png

《赶歌图》  173×82cm  198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60b35e4aac8afc7b9962178954b91767.png

《苗岭风》  105×200cm  1993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5c6a59fd523e0f36707be54cb56ab8ad.png

《红果·白马》  81×104cm  1992年

雅昌艺术网:上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是您创作的高峰期,代表作有《赶歌图》《红辣椒》《土地》《拦路歌》《红果·白马》《苗岭风》《月下盘歌》等,2012年以后又创作了太极系列、《月亮 女人》系列。从这些作品能清楚地看到您对苗族主题的偏爱,这也与您当年的苗区生活有关。这段苗区生活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给您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郑小娟:1963年,我从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双峰县第三中学,后来和姜坤一起调进了邵阳艺术馆,负责组织群众美术创作辅导工作。1969年,我被下放到城步大苗山劳动锻炼。除了和农民一起劳动外,我还会受邀为他们画门画和灶画。我与苗族人相处十分融洽。因为当时无法进行创作,我只能以创作笔记的形式。我搜集不少苗绣和编织剪纸艺术,将当地的民间艺术进行详细记录整理。

苗区的山水、苗族的服饰都很美。我特别赞赏苗家的苦乐观,不管生活道路如何不平,他们总是离不开歌声。我喜欢看赶场,尤其是三月三对歌。这时的歌特别有一种淳厚朴实的风味,歌的意境充满了人间的爱恋之情。对歌往往是风雨无阻,通宵达旦。

在山区的赶场时节,我常常看到苗家人总是离不开一个背篓一把伞。圆形而五光十色的伞,便成了我一些画中构图上的一个个音符,形成了构图的音乐节奏美。在看对歌的场景时,那充满情韵的情歌和人群,有着无限的生命活力,这种南楚之地浓烈的、梦幻似的浪漫情怀引发我在画上表现流动感的线形构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1a352b98204f39229a01c6332bfef3db.png

郑小娟在敦煌临摹的壁画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8f19c7572f47568226e9152666a656fc.jpg

《绿源》126x123cm 198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7ba8823a0a5ac8185a173264475333f9.jpg

《月下盘歌》101x102cm 1998年

雅昌艺术网:在本次展览的研讨会上,大家都谈到,80年代的敦煌之旅之后,您的艺术面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省去起白描稿以及使用高丽纸作画。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湖南工笔画的创作。请您回顾一下这段历史,您在敦煌受到了哪些启发,在后来的工笔画创作中有了哪些新的想法?

郑小娟:1981年,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在陈白一老师的带队下,组织了一批画家赴敦煌临摹壁画,我也是成员之一。第一次看到现场,让我大开眼界。壁画中的人物大大小小,排列井然有序,颜色经过时间的流逝依然好看。不会觉得很古老,反而觉得很现代。勾线、色彩都出奇地精彩,特别是岩石被风化以后,颜色随即产生变化,艺术感更为突出。

从敦煌回来之后,我就想借鉴敦煌壁画中的“高远”和“深远”画个苗族小姑娘。我想到了在苗乡遇到的一个小姑娘。背上背着一个小孩,穿着蓝颜色的苗服,脚上没有穿鞋,鞋后跟皴裂很严重。她当时就住在附近,经常过来看我们工作。但是我们向她打招呼,她又会跑得很远。以她为原型,就有了后来的《山雀》。

我从1972年开始选择工笔画作为主要的创作形式,并逐渐从传统工笔重彩人物画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临摹敦煌壁画和楚汉墓室绘画及帛画,这些实地考察学习,拓展了我创作思维的空间。

朋友们谑称我的工笔画是“写意工笔画”。我毫不顾忌,喜欢白描时自由自在,着色时痛快随意。工笔画的“工”,不是一味地追求制作精细,而是要站在当代的视角对世界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对事物细心观察和感悟。我认为,对境界的追求,把意境作为至高的审美理念,这才是工笔画创作时最重要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5f548cd233a49b9189b5aa37693beeb9.png

《母亲的歌》  100×102cm  200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9/dbbccae1c967bd8c729cfb762a09ef65.jpg

《晒辣椒》129x129cm 2005年

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雅昌艺术网:展览在“生命绿洲”单元展出了您的一些晚年作品,能介绍一下这部分的创作以及创作背后您对于工笔画的一些思考。

郑小娟:“绿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那时,我们一家三代五口只有两间房。一张书桌专供小孩写作业,我们夫妻俩分别在墙上和床板上作画,大孩子则在一张靠背椅上立起画板练习素描。为了方便,我在画画的墙上做了一个活动的“开关”,下班后拉开布帘便可继续画画。朋友们打趣像“作战指挥部”。我把这业余的时间和作画的空间称为“我的绿洲”,能让我拥有独立创作的时间和空间。

我的绝大部分作品都不是为展览而作,而是表达我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对自我的忠诚。我的所有作品都是来自平常琐事,有感而发。比如我在很多作品中都表达了对母性的敬意和理解,这是生活经历中遇到的人和事,母亲们的坚忍、坚强和宽厚,不畏艰难的勇气,我的妈妈和我的婆婆都向我展示了温厚宽容、坚韧不拔的母亲形象。我创作的《苦菜花》《杜鹃声声》《阿妈》《土地》《母亲的纺车》《收获》等等都是在表达对女性群体的关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6a7a56aa75aad88bae4e38e332afddff.png

《高高的石头墙》  158.5×104cm  1987年

雅昌艺术网: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一直是女性艺术家面对的一个重要命题。从您的个人经验出发,您如何看待并处理这个问题?

郑小娟:1987年,我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创作了作品《高高的石头墙》,一位年轻的苗族女子将挑的担子放在地上,自己则坐在扁担上小憩,眼神温柔中带着一些忧虑望向远方。她的身后是一堵厚厚的石头墙,有绿色的藤蔓援墙而上。有人觉得是一幅风景画,其实是我当时的心情写照。那时候,我在湖南美术出版社任社长,深切感受到,作为女性要在社会上立足、发展工作是非常艰难,会遇到很多阻力,就像是那一堵厚墙。我们要付出很多努力去攻破每一个难关。

跟男性艺术家相比,女性艺术家面对的困难要多得多。首先要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其次还要照顾家里、操心孩子的教育。我比较幸运的是,我的婆婆非常能干,她和我们住在一起,生活琐事基本不用我操心。姜坤对我的创作也非常支持,也让我的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07fe1c5a785d4001b3eb036fdc9a4ba4.png

郑小娟和姜坤,2021年摄于《李自键美术馆》“八十伉俪.书画人生”展厅姜坤作品“掘进者”画前。

雅昌艺术网:您和姜坤老师携手相伴40余年,也是艺坛的一段佳话。你们的创作一直是相互独立,但是也产生了很多合作的作品。能介绍一下您和姜老师的共同创作经历吗?

郑小娟:姜老师是邵阳的,我是长沙县的,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祖上也都是农村人。不同的是,画画对我来说,是爱好,对他来说是为了生存。他的数理化成绩很好,但是听说学版画可以投稿挣稿费,在中学时他就选择了画画,将得来的稿费交给他的妈妈买米。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好,成了专业画家。而我工作之后就很少有时间画画,由于爱好,坚持创作,所以一般是有感而发。

我被下放苗乡的时候,姜坤被借调去画历史人物画。改革开放后,他在80年代转向了泼墨人物画,并开始《湘黔行旅》和《长江溯源》两大系列的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我也开始研究敦煌壁画和马王堆汉墓漆画的绘画语言形式运用于我的中国工笔画创作。

与姜老师相比,我并不是专业画家。他非常理性,造型严谨,而我不想触及那些特别理性的事情,勾线能力很好,但耐心不多。在合作《苗岭赶秋图》时,他负责打草稿,我负责勾线,然后一起上色,配合非常默契。1986年,我和姜老师受邀一起为湖南省博物馆的长沙马王堆陈列室创作120平方米的磨漆壁画《人神世界》。我也由此认真学习和研究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和磨漆画的色彩和形式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3326e75f711f1701a81e746d0b616723.png

《月圆》  140×123cm  2015年

雅昌艺术网:您见证和伴随了湖南工笔画的发展,业界对湖南工笔画也寄予厚望。在您看来,湖南工笔画有哪些优秀传统?当下湖南工笔画要走得更远、更好,需要从哪些方面提升和努力?

郑小娟:去年11月,湖南美术馆推出了“源·流——湖南工笔画70年”展览。从这个展览可以看出。湖南工笔画的发展势头很好,艺术家群体的实力也很强,而且有一批年青的工笔画家来势很好,希望能出一些新的作品。这种新不是单独的线条或者色彩,而是从更深层次构思和形式感上下功夫,并向姊妹艺术学习,加强对中西方艺术的比较和研究。

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中国画最重要的是意境。一幅画单有形式美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有思想,能让你开心、振奋或者伤心。艺术家一定要让自己的生活丰富一些,多读懂学习其他的艺术门类。如果一个人既不喜欢音乐,也不喜欢文学,更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只是干巴巴地画几笔,就算勾线很到位,作品也不会有意境。艺术需要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这个要求和年龄没有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d3713df2adae77e63b0c376d6c59a2ca.png

《日月朝暮.风云雨露》,2014年太极系列之一。郑小娟在晚年时期偏重于哲理性题材的创作。

雅昌艺术网:您对湖南工笔画有哪些期待?

郑小娟:当年陈白一老师组织了湖南工笔画进京展,让全国都看到了来自湖南的工笔画,引起了轰动。我期待以后还能有这样的场景出现。现在的湖南省工笔画学会是湖南省美协领导下的一个很好的学会,力挺年青画家的创新并坚持学术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体现湖南工笔画群体优势。一定会有很好的展览奉献给人们。

雅昌艺术网:谢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7cf8637ccb61320ddbac7dd6e4db348b.png

责任编辑:江静

推荐关键字:姜坤 泥土芬芳 湖南美术馆 郑小娟 郑小娟艺术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