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雅昌专稿 | 央美美术馆“韩国艺术四人展”:呈现当代艺术的韩国视角

2024-07-08 11:56:54 来源:雅昌原创专稿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2023年7月7日,“复数之礼 通达永恒”——韩国艺术四人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与Waterfall艺术基金会创始人凯特·申共同策划,重点介绍了四位韩国艺术家:李镇雨、张真源、李承熙和申暎浩。他们通过对传统媒介的使用与实践拥抱自身的文化遗产,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当代性的虔诚表达。这些艺术家通过极其繁重的创作过程展示其艺术形式和自身的民族性。通过严格重复的创作,这些艺术家在他们所期望、所抗议和所赞美的事物中获得新生。在这段旅程中,他们的作品提供了一条反思性的路径,以接近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概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3066d10efb7d0531336c49bcebc4b0c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03d433aa728a6cbf2af2ff6a4c471ab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c8912ca823924ce7ffe27efbd5804e5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dfd1d0c60f9970b497f9410f1a101b9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e412efeab52eb01189b288da4d42222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b62f583dfecf272dd0458d18716137bb.jpg

展览现场

李镇雨自1986年起定居法国巴黎,曾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他被公认为是继朴栖甫和李禹焕之后受单色画运动影响的新生代韩国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李镇雨精细的分层工艺往往采用了透明的韩纸与木炭,并通过重复的劳作与精神上的穷尽将其转化为更深刻的凝结体。在他的画作中,木炭被层层包裹于透明的高丽纸层中,通过金属刷艰辛重复的强力拖拽,在表面创造出粗粝如浮雕般的质感,指向可能的内在景观。这种对木炭的重复刮削及其中炼金术般的精神,使李镇雨的作品传达出一种静默的状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178bae4483ae0713a322f84bc496cfce.jpg

李镇雨,《无题(Untitled)》,210x376cm,韩纸混合物、亚麻布,200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f46201b7b7ed6bbd30bf8ad6b748302d.jpg

李镇雨,《无题(Untitled)》,141x199cm,韩纸混合物、亚麻布,202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12c2e1847b58bf1941b68cf84e211360.jpg

李镇雨,《无题(Untitled)》,221x140cm,韩纸混合物、亚麻布,2024

作品《长河》是一幅跨度5米的巨型画作,将首次公开亮相于中国。与之一起的是一系列创作于2008年、描绘中国之美的水墨作品,其中包含了16件以“水”为主题的主要作品,表达对中国土地的希望。

我认为,就像人类有必要安慰和谦卑地支持其他人一样,艺术作品也应该如此。一幅画应该有所抚慰。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 ——李镇雨

张真源曾学习韩国传统绘画,并于2004年移居纽约。在韩国学习期间,张真源选择使用水墨和日本颜料(韩语称为Bunchae)在高丽纸上创作。在移居美国之后的三年,张真源放弃韩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开始使用滚筒和刮刀,结合丙烯和木炭进行创作。随后,他将韩国传统方法与当代抽象创作结合,使用水墨、丙烯、金属漆、木炭和颜料笔在高丽纸上进行创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31026d3aba581bccf3af9d64f0745d73.jpg

张真源,《之间_11》,203 x 185.4cm,韩国墨水、金属颜料、丙烯、金属笔、铅笔、韩纸, 2019-202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b20621a8c8a55132b4519dde8545adc1.jpg

张真源,《荣耀_6》,189 x 183cm,韩国墨水、金属颜料、丙烯、金属笔、铅笔、韩纸, 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6c7518c0c2092a2c236b03a723ca5291.jpg

张真源,《时机_19》,270 x 197cm,韩国墨水、金属颜料、丙烯、金属笔、铅笔、韩纸, 2021

张真源的创作具有冥想特质,其创作过程涉及静置与精细分叠多达40层颜料,展现了与意识再生本质的深度连接。他的绘画探索了丰富多样的视觉色彩,这是他超越感知,通向永恒之光的旅程。在此基础上,他创作了19件探索光明本质的作品,引导观众超越单纯的视觉和物理领域,探索黑暗、阴影和光明的深度。

在密歇根州,我被高大的树木所包围,白色光线穿透树木,风吹拂树林。我看着密歇根湖上瞬息万变的普鲁士蓝和青绿色,湖水波澜,以及苍穹下的天空。在这样的环境中呼吸、创作,我发现了真理、美丽、喜悦和感恩的无形本质,而这正是我在那里所经历的闪亮时刻。我得以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状态。 ——张真源

李承熙生于1960年,出生地位于韩国忠清北道的首府清州市,在前往中国景德镇之前,他在韩国学习了陶艺、纤维手工艺、染色和挂毯制作。在他35年的艺术生涯中,李承熙一直站在当代陶瓷艺术世界的前沿,挑战人们对陶艺的认知。他采用精致的材料,引领了传统陶瓷艺术到当代陶瓷绘画和装置艺术的创新。李承熙强调图式、材料和颜色,以使观众能够直接将他的当代创作与丰富的亚洲陶瓷传统联系起来。他的作品突出了土壤和地面的重要性,以陶瓷为主,探索再生的命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a98e2141550246328ac04a0569a87f8d.jpg

李承熙,《陶》,760x1760cm,陶瓷、釉料、氰化物,2014-2018

李承熙的早期作品展示了对复杂材料的掌握,他的创作推动了传统陶瓷工艺到当代陶瓷艺术和装置艺术的转变。李承熙的互动竹子装置由数千个陶瓷竹节组成,海一般的红色竹林旨在召唤传统水墨画的精神。他的新系列《若纸》则通过弯曲和刮擦薄如纸的陶瓷表面,探索陶层间的空间,以此展现陶瓷在固化后超越其表面之所能见的潜力。这些作品引导观众反思陶瓷内部的连接性,并由此形成对生命更深的敬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4b9a93cc0390d363ad604a105369ff2b.png

李承熙,《8毫米空间》,113x57cm,陶瓷、釉料,202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dfd984e174f277997f2d8db867ae9c02.png

李承熙,《陶-月亮瓶》,92x83cm,陶瓷、釉料,2024

我希望去创造毫无人工痕迹的作品,它不是为了说服,不是为了炫耀,但从不放弃交流。这个过程感觉像是在与沉默对话。只有在长时间的沉默之后才会传来回声。这个系列是一个没有装饰、符号和人像的作品——有的只是时间的痕迹。这个过程就像穿越一个未知的洞穴。不过,我对作品仍怀有信念和梦想,所以我不断摸索,希望某天会突然出现一束微光。 ——李承熙

申暎浩是一位专攻水墨的学者和韩国艺术家。他在中央美术学院获得了中国画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比较书画的博士研究。自2011年以来,他一直在探索东方传统技艺的核心原则,即水墨技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fa56846136e50fcc7e110e7eed3612bb.jpg

申暎浩,《生长03》,630x150cm,纸本水墨,2024

申暎浩的水墨创作源自其作为学者对传统东方书法技法的研习。他深入探讨绘画的基础元素,并将传统进行现代诠释,重新定义书法艺术和水墨技法。申暎浩强调笔触的节奏流动,如同呼吸的韵律,象征着生命的复原,每一笔都成为一种冥想,如同空气本身。他的著名系列《游牧》通过蚂蚁的有限视角对现代性生存进行反思。在本次展览的18件作品中,申暎浩对水墨传统的再想象将带领观众反思生命的本质和时间的流逝。

水墨绘画的实践不仅仅是艺术中的一种技术或风格。“水墨”源自东方的传统和历史,它不是当代美学。我的《液体绘画》系列试图收集这些与水墨的相关联想和传统实践,并将它们重新置于当前时代的语境之中。 ——申暎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20956f35c8e116645b077f9f4f07ea6f.jpg

申暎浩,《游牧008》,200x426cm,纸本水墨,202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dd5ab8cb299809c603e64eeaaa4f945b.jpg

申暎浩,《绽放12》,150x150cm,纸本水墨,2024

策划此次韩国艺术家四人展(李镇雨、张真源、李承熙、申联浩),策展人王春辰表示是为呈现他们研习文化传统、同时又吸收现代艺术理念而创造的全新的当代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家的共同特点之一是他们都经历过多种现代艺术语言的实验和探索,也都在韩国之外的其他文化圈生活、工作过,或现在依然生活在欧美或往来于世界,包括在中国的学习、交流、考察、居住等等。也就是说,他们都不是固守一种文化视角的人,而是广开眼界,善学兼容,但他们又深思琢磨、百倍探讨,他们对韩国传统艺术及其理念有学习研读,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接触吸纳消化了现代艺术精髓之后,愈加清醒地认识到一种艺术的沉淀来自本我的内心世界;作为艺术之源,它的路径有多种多样,可以是激烈的,可以是曲折的,可以是隐喻的,可以是修辞的,也可以是现实政治的。这就是当代艺术的丰富性所在,但同时转换经典的艺术思想与理念为当代的形制与方法,并不违和今天的艺术精神。

在王春辰看来,韩国几代艺术家对这样一种艺术观的坚持与推进,有目共睹,虽然开始不为习惯势力所容,但经过时间的沉淀,终于成为世界性的艺术脉。对于艺术,这就是把握本我的真谛,特别是面对泛化的当代艺术类型化或趋同化,坚守一种静穆与安宁的艺术同样具有现实的意义,艺术不可能都一个样,不可能都追求一样的美学风格。这四位艺术家都有着对材料、对制作、对工艺流程、对艺术方法及对个人化的艺术解读,长年精益求精的摸索,都讲究过程的层层叠叠,都力求消解物像的表面化释义。他们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精神的修炼,而每一次的重复都是自我升华的超凡脱俗,或曰“脱胎换骨”。

结语:李镇雨的精细分层工艺、张真源的冥想式创作、李承熙的陶瓷艺术探索和申暎浩的水墨技法创新,他们的创作融合了对文化传统的深入研习与现代艺术理念的吸收。艺术家们具有在不同文化圈生活与工作的背景,他们不仅广开眼界,还善于兼容并蓄,将艺术的沉淀视为内心世界的反映。同时,在当代艺术不断泛化、趋同化的背景下,还能保持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展览所传达的内容,对当下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e6b0e76d2d8d2baf5f94d2c9672327d2.jpg

责任编辑:陈耀杰

推荐关键字: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当代艺术 韩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