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金鸡湖美术馆】一场关于“时光的力量”的艺术对谈,开启心灵与时光的深度对话!

2025-04-01 09:36:52 来源:雅昌发布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为推进苏州工业园区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于3月16日,在金鸡湖美术馆“心灵所归”展览现场举行了当代艺术的对谈活动。

本次活动由“心灵所归”当代艺术展策展人杜曦云发起,特别邀请了参展艺术家胡项城、傅中望、陈曦与艺术管理人谢蓉,围绕“时光的力量”这一主题展开对谈。嘉宾们从各自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以及对艺术史的体悟出发,深入探讨了当代艺术创作与心灵归宿的关系,共同探讨了时光的力量,以及艺术与时代精神的共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8422295bc82fbe7741eec340e1597222.jpeg

对谈现场合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d9607be6672fc64afa0f8304247a96e4.jpg

此次对谈主持人、策展人 杜曦云

杜曦云:

当代艺术的关键词是“艺术”

在对谈活动开始前,策展人杜曦云介绍了将对谈主题定为“时光的力量”的原因。他认为“当代艺术”这一概念暗含时间的陷阱,强调时间性,发生在当下的问题等,借此与过去的艺术拉开距离,但关键词并非“当代”,而是“艺术”。

身处当代,我们一方面谈人工智能、后人类、元宇宙等,另一方面被原始人的艺术深深震撼。原始艺术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而许多当代艺术作品仅能短暂刺激观者的视网膜。从艺术史的视角来看,许多当代艺术作品或许在几年后便会被遗忘,难以在百年后仍被铭记。

当代艺术的优势在于对当下的敏感,其劣势是无法触及人性、社会问题、时代精神、人的命运以及人与自然、造物主关系的深层,便注定是肤浅的,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许多艺术家如同安迪·沃霍尔所说的“15分钟的明星”,短暂闪耀后迅速被遗忘。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艺术已走过四十余年,见到了许多像烟花一样的艺术家。在场的几位艺术家,并非“15分钟的明星”。他们每隔5至10年,就会推出自成体系且经得起推敲的系列作品,逐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艺术体系,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也逐渐浮现。

狭义的艺术没那么重要,广义的艺术关乎一切,艺术探讨的是艺术和人和生命和生活的关系,以及人和世界和宇宙的关系。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宇宙其实就是时间和空间中所发生的一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af30d340866ac9be49ce7e7edd8a6bd6.jpg

艺术家 胡项城

胡项城:

保持对未知的好奇 观察和感知时间的流逝

胡项城回顾了自己从工厂工人到大学教师,再到游历世界、投身乡村建设,最终回归艺术的人生经历,并追问我们存在的价值。他人生中每一阶段的选择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意义,他的许多作品与时间有关,也经历了许多失败的尝试,从中汲取了经验与价值。他认为,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或许是在对抗“三生定律”,如马斯克的“逃难计划”,也是在对抗“三生定律”。以上海为例,老街道和房屋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尽管城市建设会改变城市面貌,但老一代人仍在努力将这些记忆传承给下一代。我们不仅要面向当下,更要面向未来。每一代人都会在时间的轴线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而这些印记正是无数片段形成的相对永恒。

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是他创作的一件绘画装置,作品表面有很多数字,并以电子声的方式呈现。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与山脉相连,象征着人类与自然母体的紧密联系,他们看着远处的风景。万物皆有数,世间万物都存在着某种关系,但数字作为一种符号,是看不见的。在物理学中,时间并非绝对,每个星球的时间观念是不同的。时间是人类所处环境的一个特征,人类始终在观察和感知着时间的流逝。

在展厅右前方至接待柜台拐弯处的墙上,布置了几十件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抽象画作,并在两侧安装了监控设备。这种设置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与时间的场域。苏州有著名的玄妙观,这件作品也与苏州本地发生亲切关系,名为“玄妙观察”。这种创作方式体现了道家思想与量子纠缠的共同点。三件放在摄影架上的作品,暗示了人类对世界的观察方式既可以通过直观感知,也可以借助屏幕和机器来观察。

2024年,胡项城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办了一场近年来最大型的个人展览。他选择了玄武岩作为创作材料,探讨时间的深度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他认为艺术创作应保持一种轻松的态度,人类进化过程中存在许多断层,许多未知的事件和变化是我们无法理解的。虽然艺术家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但他希望保持超然的态度,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每一个生命都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卑微的。他希望通过更宽广的视角看待眼前的小事,做好当下的事情,坦然面对未来。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时代,再到如今的信息时代,每一次社会性质转变的记录都特别重要。我们如今所创作的作品,未来或许会成为文物。当人工智能技术达到45%时,其自主预测可能会出现,人类社会将进入另一个世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尽可能地记录下自己的情感与思考等,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都应参与其中。未来或许会有其他物种来研究人类的这些记录。美术馆应成为思想的储存库,保存当下人类的复杂经历与思考。我们这一代人的复杂经历,可能会帮助到年轻一代共同成长,也是为了让当下的人们能够活得更开心,更有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4759772f748a5edeb9747e91d5fa7e28.jpg

艺术家 傅中望

傅中望:

艺术多元共存 核心在于表达

傅中望认为,时间不仅会带走许多东西,也会触发新的存在与创造。艺术家的创作与时间紧密相连,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作品所承载的图像、形态和思想就越丰富。此次展览正是时间力量的体现,让大家在有限的时空里思考、选择和创造。

傅中望自幼热爱艺术,最终将其作为职业。在80年代和90年代,他创作了大量作品,融入时间概念。他选择了榫卯结构作为创作媒介,将其从功能性结构转化为文化符号,与现实与社会建立关联。几十年来,他以榫卯结构为媒介创作了众多作品,并在国内外展览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也逐渐意识到既然艺术只是一个媒介,何必将自己局限在某一物件上。他自嘲是“恋物癖”,喜欢收藏与自己有关的物品。2024年,他在武汉举办“傅中望文献展”,将这些物品作为展品,形成个人大装置,激发起观众的想象与记忆,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

此次参展的作品《红色引力》不仅是他个人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集体记忆。傅中望从小喜欢玩吸铁石,对旧物和工具情有独钟,作品中有一部分是他平时收集的工具和生活用品。他希望观众参与其中,将自己认为有意思的物品签名后放在他的吸铁板上,让这些物品的时间记忆得以珍藏在美术馆。

艺术家是最擅长利用时间的。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受,将对历史、社会、现实以及生命的感悟融入作品之中,将瞬间转化为永恒,或将其凝固为一种视觉形态。在傅中望看来,所谓“当代”与否,本质上都是时间的范畴。真正的当代艺术应当是通过当下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艺术方式来表达的。艺术家在面对历史长河和当下文化艺术时,需要做出选择,可以选择重复过去,也可以选择创造新的事物,或者利用过去的东西来表达当下的思考。艺术应该是多元共存的,核心在于表达。艺术家是视觉现象的创造者,应探索新的可能性,利用时间创造出能够跨越时间限制、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

艺术不仅是绘画这种有意识的造型,更是“无中生有”。在当代艺术的造型领域,原创性愈发难。人类的生命存在和所经历的物象,决定了行为和思维的模式的局限性,造型就会出现雷同。但你用过的物体把它留下来,就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不可重复的。

除了造型创作,物质本身也能帮助人们理解和感知世界。傅中望曾在博物馆从事多年的展览陈列设计工作,深知历史不仅需要文字来表达,更需要物来实证。他保留的许多物品,如过去的书信、80年代的出版物等,都是那段时光的真实性证明,记录了个人的历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个人与社会连接的有力证明。

傅中望指出,造型艺术有时并不一定真实。在当今智能化的AI时代,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工作效率,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思考的必要性,但无法替代人类的独立思考,它只是辅助工具。如今一些画面和文字都带有明显的AI痕迹,因为过于同质化。创作的深度和价值最终仍取决于创作者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对人文历史、世界的理解。如果创作者具备较高的素养,即使使用AI,也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

他坚信,人类亲手创作的作品,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是真实可信的。尽管AI生成的视频和图像极具吸引力,但其真实性值得怀疑。如果未来的一切都由AI生成,那么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个虚拟的、不真实的视觉环境。当我们触摸到艺术家亲手制作的雕塑或绘画时,那种真实感和可信度是AI无法提供的。尽管他也喜欢并使用这些工具,但他得内心始终存有疑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854c708be782ce12381f42478d1aa358.jpg

艺术家 陈曦

陈曦:

在有限的表达中找到新的可能性

在陈曦看来,置身于时间的长河与历史的脉络之中,艺术家更像在书写个人史,尤其在当下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导向的未来时,强调个体的局限性尤为重要。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退化,这是自然人最真实的有限性。此次参展的兔子系列作品,就在探讨个体在群体中的抗争与自由追求。她认为在有限性中,人类的灵性、不凡的想法,甚至是“非分之想”极为珍贵。

陈曦将自己比作不断逃离的兔子,一直在颠覆自我,试图挣脱命运的束缚。回顾成长经历,她发现自己逐渐成为了孤独而独立的个体,独自前行,不为外界所动。这种独立源于她对未知和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渴望,推动她不断前进。她对世界充满期待与想象,努力积极地汲取新知,不断更新自我。

她曾以电视机为媒介创作了系列作品。电视机不仅是艺术媒介,更是中国人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再到家庭记忆的载体。通过这个系列,她突破了传统绘画的结构,也意识到绘画不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她不禁问自己还需不需要绘画?绘画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一年后,她再次拿起画笔,发现绘画完全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承载了她对绘画的新企图和以往的经验。她意识到,在所有艺术表达中,绘画是最难的一件事,既古老又有局限性,但手绘的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更贴近人类的本能和情感,也更容易被人接纳。她指出,绘画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有限的表达中找到新的可能性。艺术家可以回溯整个艺术史,从中调取任何可用的资源、方法、风格和媒介,只要在其中加入当下个人的元素,作品就能变得有效并且成立。

她认为自己最幸运的事情是从事艺术创作,艺术为她的生命赋予了意义,让她能够将生活经历转化为创作的源泉,将繁杂的体验转化为艺术表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99bffa5ccadaaa855f5ccda5766b81f0.jpg

艺术管理人 谢蓉

谢蓉:

在时光中提炼出艺术的永恒价值

谢蓉在谈及“心灵所归”主题展览以及“时光的力量”时,分享了她的见解。她认为策展人可能希望通过这一主题,探讨艺术价值的沉淀与艺术精神的升华。她指出,时光的力量是无处不在,是多维度的。她指出,时间在艺术创作中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时间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创作材料。二是时间的沉淀赋予作品更深远的意义。如文物和佛造像因岁月的侵蚀而出现残缺和物质的衰变,但正是这种衰变,赋予了它们更高的精神价值和历史意义。她认为,“时光的力量”这一主题意在提炼出艺术的永恒价值。

她强调,做艺术就是做人,从艺术中获得的自由与思考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体验。艺术的追求不应局限于当下,而应着眼于永恒性。艺术史上被视为经典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e41ea215f23d899b4ba3916245ea2722.jpg

对谈现场

策展人杜曦云最后总结到:大家从人生经历出发,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创作,建立起对艺术的独特理解,深入探讨了对艺术的感悟,并延伸至对未来的设想与对过去的回望。

安迪·沃霍曾说:“我的作品完全没有未来,这我很清楚。只需几年时间,我的一切将全无意义。”正是这种坦率,让他的作品在艺术史上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他关于“15分钟的明星”的论断也因其对人性和世道的深刻洞察而具有永恒性。

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当代艺术,只有那些更接近真相、更真诚、更接近真理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后世的经典,具有永恒性。当我们看到这些作品时,我们能感受到它们穿越时光的力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85412632f0128778561fac1173df1827.jpg

责任编辑:王丽静

推荐关键字:当代艺术 心灵所归 杜曦云 金鸡湖美术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