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 分享到:
  • 收藏此页 |
  • 打印 |
  • 关闭

南社耆宿等名家旧藏郑燮《屈玉垂金书法》卷【中鸿信2024春拍】

2024-06-01 11:46:59 来源:快讯 0次浏览


更多图片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历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有《板桥全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301a91d995178ab6ac0669d9274a5bdc.png

郑板桥(1693—1765)

郑燮是康熙秀才(19岁)、雍正举人(40岁)、乾隆进士( 4 4岁),虽才华盖世,跨越三朝,然 50 岁时才做了个七品芝麻官。谈到板桥的家世,亦属书香门第。其父为廪生,四岁丧母,由继母抚养长大。至其父时,家道中落,虽有学养,仅考得个禀生,枯守家园,教几个蒙童,生活相当清苦。郑板桥是独子,不幸三岁丧母,依靠乳娘费氏抚养。这位乳娘乃是他祖母的侍婢,感主人之恩,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孩子,而到郑家来共度患难,每日清晨,背负著瘦弱的板桥,到市上作小贩,宁愿自己饿著肚子,总得先买个烧饼孩子充饥。

他十九岁时中了秀才,二十三岁时结婚,为了生活,到扬州去卖字画,无人赏识,很不得意,有时逛逛青楼,或借酒浇愁,显得消沉。迨至他三十岁时,父亲穷困而死,后来儿子也饥饿而死,境遇至惨。所幸他四十岁中了举人,四十四岁中了进士。再到扬州,因已有了名气,他的字画连同旧作,都被当成墨宝,他慨於炎凉的世态,特地刻了一方印章盖在他的作品上,印文为“二十年前旧板桥”,多少也带点自嘲的意味。

本卷郑板桥书法长卷,书芯纵22.5厘米,横185厘米,第二段纵22.5厘米,横222厘米,前有引首为方镐所题,纵22.5厘米,横92.5厘米。此卷是郑板桥十分少见的长卷书法之一,正如方镐在引首中所题的那样:全卷是“屈玉垂金”的书法长卷。开卷是引首大字:“屈玉垂金,学让生方镐题。”

横屏赏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fac66a82056718b4c933c8b53b06cdf3.png

郑板桥的《行书李白诗卷》是一件来源清晰、流传有序的书法精品。从题跋者的信息可知,是卷为号称“南社十杰”之一的朱梁任所藏,在题跋者七人当中,有同为南社社员吴梅的身影,也有如邹寿祺、周仲芬、方镐等雅好金石的收藏群体的共同唱和。不难发现,跋者与藏者之间,具有共同的鉴赏趣味,再扩展开去,这种趣味似乎与南社众多社员的雅好的有着相当程度的交集。了解这一取向,我们便能把握郑板桥《行书李白诗》卷为这一群体所吸引的某种内在特质,同时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南社群体的审美偏好以及人文素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35a9580b577c82f9aded18985b975373.png

郑燮(1693-1765) 行书“李白诗卷”(卷尾题跋)

【跋者简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17762dd18316a5396fbb3307f78275ab.png

1.沈廷镛(1862-1920),号咏韶,别号厔庐,沈懋德重孙。濡染家学,嗜古藏,亦精鉴赏,工诗文楷法。早岁从名师游,与吴江名士柳以蕃、凌莘庐等多有结社论文。惟屡失意科举,遂专志乡务,扶贫办学,多有善举。宣统年间,入两江总督张人骏幕,后出任地方总务秘书。1914年归里,潜心书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783cda5334b3f9b7d552697d522c17e9.png

2.周仲芬(近现代收藏家)舆杨复明为金石交,其父谷臣善画山水。仲芬初学树石苦其繁,乃改学画兰。平日收藏金石极富,篆书率从金石出,而腕力纯熟,故画兰特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0180fee1d431c71e454c961e78d3b99e.png

3.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度曲谱曲皆极为精通,对近代戏曲史有很深入的研究。吴梅弟子很多,南京大学以研究戏曲闻名的诸位先生大抵都是吴梅门下后学。在1922年秋至1927年春,在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任教五年。1928年秋至1932年春,1932年秋至1937年秋在中央大学任教8年半。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吴梅在文学上有多方面成就,在戏曲创作、研究与教学方面成就尤为突出,被誉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5a59f61a115f53f8180aeb3d37715d9a.png

4.苏士杰(1903-1936),又名醒民、继善,陕西渭南人。1924年入北京大学,1926年3日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302650a7b7233297ba48cbdc230f110d.png

5.朱赓旦,生卒不详,为清光绪时期官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d213ab3c424f1f03da5ce5980f1a97f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99a21ec833e1ea75b14be28bfca6baca.png

6.邹寿祺(1864-1940),字景叔,号适庐,浙江海宁人。居杭州,贡士,光绪二十九年补行殿试,中进士。后任江苏丹阳知县。精金石文字之学,富收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4889b1504ee5f5300126a65bc1c3fcf2.png

7.钱经铭,字寄蠡。一说江苏无锡人,另一说江苏武进人,待考。与吴昌硕、王一亭交好。钱氏用笔恣肆遒健,风神流丽。师法初唐四大家,后发欧阳询为主。与人论字言必称《九成宫醴泉铭》,自诩善学欧书者,终以师其淳古为第一义,吾最能得其淳古也。

先来看本卷的收藏者朱梁任(1873-1932),名锡梁,字梁任,号纬军,别号君仇。江苏吴县(今苏州)人。1909年由柳亚子介绍入南社。南社虎丘首次雅集十七位参与者之一。同盟会会员。自幼读书学剑,早年留学日本。武昌起义后,即参加民军。嗣后,曾任上海持志大学、南京东南大学等校教授。热心苏州地方文物的保护,走遍城坊,寻碑访古。1932与子赴用直参加唐塑罗汉古物馆的开幕典礼,中途舟覆,父子不幸一同遇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0f0f4cfea9e966bc8607c7c1692a75b2.png

收藏者朱梁任遗影

从朱梁任生平经历来看,不难发现他是一位好古敏求,修文习武的传统知识分子,观其对文物保护的加意以及寻碑访古的热情,便知其在戎马案牍之外,嗜古尤深。这让人联想起南社的另一位性情刚烈,曾举事行刺端方的同盟会会员、藏书家刘三刘季平。刘季平雅好金石,尤擅汉隶,与吴梅、黄宾虹等南社同侪交谊甚笃,除了诗酒唱和等文人日常的社交往来,摩挲金石,鉴赏书画也是彰显其学养以及趣味的重要活动。黄宾虹作为最早期的南社社员,其蒐藏古玺颇富,山水书法深得金石之养,可谓人尽皆知;再联系到手卷题跋者之一的吴梅,他不仅是早期南社社员,更是近代的曲学泰斗,与姚茫父、王国维并称“曲学三大家”,且不论姚茫父和王国维分别在金石书画以及文字考古方面的学术高度,就连吴梅的业师、人称“江南曲圣”的俞粟庐(俞振飞之父) ,也是一位“广收碑帖”、“通金石学”的多面圣手。在师门的熏染之下,吴梅的艺术格调和鉴赏水平自然高迈不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2c3d7beca53fe552814836a513dd31b2.png

郑燮(1693-1765) 行书“李白诗卷”

由上述举隅不难发现,金石碑帖之学,在这个爱国救亡的文学社团当中,似乎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粘合度,因金石学包举博大,是综合文字、训诂、书法、史料、辞章、考据等多领域的学问,有着如同赵之谦“不读五千卷书者无得入此室”匾额的门槛,善此道者,乃无一浅学之士,他们之间因此同好而相契的友谊,无疑决定了这一群体审美趣味上的高度同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88c8c30e7755ebae735bdec7fbee7952.png

郑燮(1693-1765) 行书“李白诗卷”(局部)

再看郑板桥《行书李白诗》卷里展现出的特质,是作为郑燮六十岁后书法艺术巅峰期的作品,以分书入行楷,纵横驰骤,别成一格,部分用字保留高古的篆法,篆隶相参,线质有如鹤铭、山谷,镂金铸铁,古秀独绝。相比于常见的以“行”为底子的“六分半书”,此卷流露出铿锵有力的金石之韵、上古碑碣摩崖之遗风。无怪缶庐弟子、篆隶名家方镐在此卷引首写下“屈玉垂金”四字,正是对此书卷金石气的认同。另外还有民国著名金石学家邹寿祺、周仲芬等友人的题跋,也从侧面反应出手卷藏者朱梁任的金石之交,以及南社社员特定收藏群体的审美偏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25b097854bac60c2fdaeb4dcd9fb4247.png

方镐题引首

方镐(?~1906),字仰之、卬之、根石。安徽仪征人。篆隶刻印悉仿吴让翁,橐笔吴门,师事吴缶庐,能得其奥?,镂金刓玉,工雅殊绝,摹北魏碑拓亦佳。存世有《《左学右支让生印谱》、《仰之印存》。本印谱共选录有96印。正文中是郑板桥所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古别离》、《长干行》三首长诗,款署:“板桥郑燮书。”下钤“郑燮之印”(白文)、“板桥”(白文)二印。全卷用楷隶工书,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写字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书论的依据。对于郑板桥其人的形象是“难得糊涂”、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

郑板桥学李白的诗文与书法

郑板桥酷爱唐诗,学唐诗,也写得一手好诗,本卷就是他写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三首长诗。郑板桥的书法独创和写意并重,著意趣味。他自谓书法绘画应有“真气、真趣、真意”的“三真”境界。其实,无论是学诗、写诗、画兰画竹,郑板桥受到唐诗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他对于唐诗中的豪放派李白、哀婉派杜甫等人的诗词,研究得十分到位,并且能写出像唐人那样的豪放派诗词,也能写出哀婉派杜甫那样的诗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a20c7d7b6c10d024d2372c1331f57171.png

郑板桥书法(参考图)

诗以言志,再回味李白的三首诗,从中可以看出郑板桥的心路之旅。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对下层百姓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著浓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著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

本卷的书写时间

郑板桥在世的时候,部是认为他的书法第一,这种自信体现在他的言语中。若以板桥诗文与书画相比,当以书画为上;若以书法和绘画相比,则以书法为上。当年板桥寓居扬州时,曾写诗给刻竹高手潘西风:“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从他传世的书画艺术发展状况看,郑板桥此言并不为过。清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郑燮 行书“李白诗卷” 1205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把郑板桥的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联说得最清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d357702a72269b0a9e3066fce165feec.png

郑板桥书法(参考图)

本卷是郑板桥以“六分半书”写成,那么就要看本卷是郑板桥哪个时间段所写的。现就郑板桥的书法分期进行尝试,从而断定此卷的书写时间。

郑板桥的书法大致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45岁之前

45岁之前为早期书法阶段;

46岁至50岁

这个时期,板桥的生活虽未达到十分安稳的程度,但却功名在身,心情自然也就敞亮许多。所以书法便以情趣为基点,主攻“六分半书”,兼写行书;

51岁至60岁

这个时期,板桥已经出仕为山东范县令、潍县知县。政务之暇,主在完善“六分半书”,兼写行、隶。皆以精进为基点;

6 1岁至73岁

这个时期,是板桥“六分半书”形成的黄金时期。此时,他已流寓扬州,与八怪诸人雅集饮宴,谈诗论画。如鱼归海,如鸟投林。此次返扬,声名日隆,画价高涨。此时,板桥主写“六分半书”,兼写隶、行、草。

70岁之后

“六分半书”更向隶靠拢,尤其是横笔和捺笔。70岁之前多用楷笔,笔至尽头,顿而回收;70岁之后,笔至尽头则仰提上挑出锋,形成波势,捺笔化短为长,重按即出,富有章草意趣。在结构上,愈加纵左束右。郑方坤说是“如雪柏风松,挺然而秀出于风尘之表。”

图片

本卷的书法是郑板桥以分书入行楷,纵横驰骤,别成一格。郑板桥作为封建士子,既学帖又学碑,博采诸家之长。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云:“板桥初学晋帖。雍正辛亥,书杜少陵《丹青引》横幅,体仿黄庭,后乃自为一体。”郑板桥在《署中示舍弟墨》诗中写道:“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在帖学方面,他多次临摹晋唐名帖以及北宋米芾、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传世书作。他还专程赴镇江焦山观摩《瘗鹤铭》。《瘗鹤铭》传为南朝梁陶弘景的手迹,笔法绝妙,气势宏逸,意会篆分,派兼南北,飘飘富有仙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2e522c341c7107f8f82e9d7ca5f3b688.png

郑燮(1693-1765) 行书“李白诗卷”(局部)

从上述郑板桥自述与后人的评价言词中,从而可以判定本卷是完善“六分半书”并兼写行、隶时期。既在61岁至73岁,即乾隆十八年(1753)至乾隆三十年(1765)的这个时期,再从书法下笔比较迟疑的时间段来判定,应当是在61-65岁之间,这与他的二方印“火言火又”的燮字和“板桥”二字白文印中也得到证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ea8edf83c52853b9552170d31084b605.png

本幅钤印对比图

参考《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1453页

第34方及第1453页,第30方

笔者推论的证据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本卷书法已经摆脱黄庭坚书法的限制。郑板桥初学书时刻意有所取舍。

其二,郑板桥创书融众体(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创别调的“六分半书”的完全形成时期特点明显。

其三,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恰好出现在人们开始厌恶馆阁体和帖学之时。

其四、郑板桥是以画入书的高峰时期,就是在60-73岁之间的13年里。

其五、从后世的批评声中可以知道本卷的意义所在。

其六、从本卷可以看出他在六十岁之后的状态与自我表现方式,恰好与本卷书法的个性十分吻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b43b8cee9e11e3f6c24d2734ced50d41.png

郑燮(1693-1765) 行书“李白诗卷”(局部)

综合上所述,郑板桥的书法在他身上体现得坟充分了,如赵尔巽《清史稿》说他“书画有真趣,少工楷书,晚杂篆隶,间以画法。”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说他:“以八分书与楷书相杂,自成一家。”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称他“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参,有别致,古秀独绝。”蒋宝龄《墨林今话》称他“书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致。”向燊说板桥“始学鹤铭、山谷,后以分书入行楷,纵横驰骤,别成一格,与金冬心异曲同工,在帖学盛行时代,能独辟蹊径,可谓豪杰之士矣!”最后以郑板桥自己的《题焦山自然庵》结束: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本卷郑板桥的书法意义重大,得者当自重之。

责任编辑:孟语

推荐关键字:中鸿信2024春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AMMA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