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合影
5.1日下午3: 30分,宝鸡十方画廊迎来了一场艺术盛事,《不过如此.林乐朝油画作品展》盛大开幕。展览上艺术家大尺幅的作品为观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冲击,现场气氛热烈。到场嘉宾有吴克军博士、著名美术批评家;孟梁、著名美术史学评论家;资深影评师吕立峰;著名艺术家贾万雄等和众多到场观众与参展艺术家林乐朝老师积极互动交流。策展人傅晓说:艺术不要神秘。看展拍照打卡、或是通过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因、又或是寻究美术史学知识,画廊都意图每一场展览为观者营造一个不限于绘画的自由的沉浸式艺术社交场域,多维度发挥人与人、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价值。
吴克军 博士 美术批评家
孟樑 美术史学评论家
林乐朝 职业画家
馆长刘勇 策展人刘策 傅晓
美学批评家吴克军发言: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推手,美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有一种看画的习惯,就是他不要了解作者,也不需要了解作品的有关于思考的、生成的、创作的任何信息,他喜欢作品突如其来的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有意识避开经验的、既成的印象,凭他的直觉和第一印象去审读作品,我这次看林乐朝老师的作品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一种方式。
当然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我把它视之为策展人傅晓工作的一种失误,因为她能够给我提供的有关于林老师的作品图片非常的少,所以说我也就只能依据格林伯格的方法以及我对艺术的认知方式,做出我自己的解读,实际上,这有了一种出乎预料的效应。
当然不论是我还是别人看林老师的绘画,其实是需要一些高级的经验,也就是说他的绘画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的,这是好事。如果是人人都能够看得懂的绘画,我们把它称之为玻璃纸似的透明画,也就是说一眼可以看穿,完全可以破解,那么这种所谓的艺术就会缺失很多可以解读的内涵。在这一点上林老师的作品会给观者提供了很多的挑战、体验和乐趣。
林老师的画,我们打眼一看会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是说它是来自于抽象表现主义体系。在他的绘画语言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像托姆布雷,像德·库宁,像罗伯特·马瑟韦尔,甚至还可以看到凯斯·哈林、巴斯奎特这样一些艺术家的不是那么明显的一些影响,但是我也从他的绘画当中看到了一些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不同的地方。看图片和看原作有巨大的差异,比如说我在图片当中,就没有看到林老师在绘画当中使用了堆叠语言,在平面上是看不到这样的效果的;另外我们也看不清林乐朝老师对于最基本的、日常的、便宜的甚至是破旧的废弃的一些日常物的使用,比如说像塑料纸、纸板、木条等等,他把这些寻常物品、材料很好地融入到他的作品当中,其实是人为地建构了某一种画面空间、高差以及意味,使得他超越了平面性的绘画具有了更加粗砺的、平民化的品质;再比如,他的作品也有儿童画和漫画的感觉,这几点也都是非常难得的。
作为批评家,我在序言中已经做了其他的一些提示,我不想也没有能力把林乐朝“挖空”。当然作为艺术家,如果作品只能在一个向度上被认可,或者被观者全部破解,那么这个艺术家的生命其实也就意味着终结了。对于林老师的作品,应该是可以有更多不同角度、不同维次的解读,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绘画当中找到和自己对位的或者偏离的某些东西。他的绘画和我们的日常、和我们的社会、和我们周边时常发生的一些现象有最直接的关联和反应。这里边有他的态度,我把他这种态度称之为对社会的轻度参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的作品具有某种批评性,因为有了某种批评性,所以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某种当代性,这也是他更加积极的方面。
当然了解林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对艺术要求非常之高的艺术家,他经常会毁掉他的绘画,经常会在他原来的作品上进行再次创作,所以说林老师是一个很难用谱系来进行架构的一个艺术家,对于他的研究者来说会构成某种困难,但是这不影响他艺术的成就。
昨天见到了他本人,做了一番虽不深入但很直接的沟通,效果之一是坚定了我在序言和今天的讲话中对他作品的判断,另外,坚定了我对他的第二个判断,林老师的艺术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祝贺林乐朝老师,谢谢各位朋友。
开幕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20日。
宝鸡十方画廊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